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2021-01-13 騰訊網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西周和東周的劃分

西周和東周的劃分很好理解,周武王姫發於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王朝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一統王朝,定都城鎬京,在今天西安附近。此後,周王朝漸漸衰弱,至第十二代周王姬宮湦,史稱周幽王,因其不務朝政沉溺美色導致亡國,周幽王死於驪山,西周滅亡(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共275年。後來,他的太子重新復國。周平王時,周的都城東遷到洛邑,周變為東周。這個時間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朝已經分為東西周了,為何東周還要分春秋和戰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時間太長了。後代王朝大都在三百年左右,比如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68年。最長的漢代,兩漢相加也才407年,而周朝一個朝代就近八百年(790年)。為了研究歷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幾個部分。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有讀者肯定會問那麼為什麼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其實是這樣的,在古代的曆法當中先有的春秋,之後才又分出夏冬兩個季節,所以說只會命名為春秋而不可能是夏冬。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時期有個不可一世的大國叫做「晉」,春秋五霸中有兩位都是晉國的國君。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沒能挺到戰國,在春秋時期就分崩離析了,這也是當時一件非常轟動的大事。晉國最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同為戰國七雄,合稱「三晉」。

晉國國君因為大肆屠殺公族,使得六卿勢力崛起,韓趙魏三國的開創家族就是這六家之三,後來逐漸吞併,使得晉朝公族被架空,大權旁落,最終難逃被瓜分的下場。而這件事情最為關鍵的就在於,公元前403年,周威王以周天子的身份任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這就給他們瓜分晉國提供了大義上的支持。

實際上,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是韓趙魏三族在實質上先瓜分了晉國,但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脅迫利誘周王室進行冊封,以此獲得合理的地位。這也就意味著,周天子分封諸侯的特權被打破了,只要勢力足夠強大就可以自立為一方諸侯。

無獨有偶,和晉國同等命運的是東方的大國齊國,只不過沒有分裂為不同的國家,過渡較為平穩。齊國是姜子牙的封邑,姜為國姓,但戰國時期的國姓就成為了田陳,這是因為發生了一起「田氏代齊」的事件。陳國的公族是田氏,所以陳姓和田姓在當時是同一個姓氏,掌握著齊國的大權。

公元前386年,田和將齊康公放逐於海上,並且自立為君,等到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這一支姜氏族人再也沒有了對抗田和的理由,田和接受了周天子的冊封,成為齊國正式的主人。

「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實際上是同一性質的事件,都是臣子弒君自立,然後接受周天子冊封成為合法諸侯。這也就意味著,諸侯的身份實際上不再由周天子決定,他的冊封只不過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遮羞布而已。所以,「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這兩個具體的事件,就成為了東周由春秋階段進入戰國時期的標誌。

所以,公元前475年前後這一段時間裡,東周發展軌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成為了「春秋」和「戰國」的分野。

春秋之後,就是戰國。戰國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強國相互交戰的時間。而且「戰國」這個詞彙,也不是在戰國時代產生的。而是漢朝有一本書叫《戰國策》。所以後人為了研究的方便。就把三家分晉之後的這段周朝歷史,歸結為戰國史。

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前)稱為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戰國時代正式揭開了歷史的大幕,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代表,小諸侯紛紛被大諸侯吞併,形成了較大的幾個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分別為秦、齊、楚、魏、趙、韓、燕。同時期雖然還存在越、巴、蜀、宋、衛及中山國等幾個小諸侯,但其實力遠遠不及七雄,並最終被七國所滅。

從西周,到春秋,再到戰國八百年的時間,三個歷史稱號顯示出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這個軌跡就是周王朝的影響力從強盛到衰弱,再到滅亡的過程。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這點在史學界幾乎沒有爭論,因為當公元前403年,作為中華大地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威烈王,連續籤發了三份委任狀之後,便已經表明了曾經的
  •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是啥?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霸和暴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我們從初中就知道這句話,「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更是這兩個時期最為人所熟悉的知識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兩個時代同處於東周時期,同樣是諸侯分裂的局面,為什麼會分成兩段呢?為什麼春秋有五霸,而戰國就不稱之為「七霸」而稱為七雄呢?
  •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3、為什麼會產生會盟這種形式? 4、是否達到了會盟的目的? 5、為什麼會出現背棄盟約的現象? …… 會盟主要是指古代諸侯之間會面和結盟的儀式。傳說時代,還沒有產生諸侯國、更沒有國家的概念,會盟這種形式是極少發生的。
  • 古玉界:春秋戰國紅鎬瑪瑙環鑑賞
    但接著,瑪瑙配飾便以近乎爆發般的速度大量流行於東周時期各國諸侯與貴族之間,一時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象徵。在盛行五百年之後,瑪瑙配飾便驟然絕跡於秦朝時期。春秋戰國瑪瑙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雖屬曇花一現,但畢竟豐富了我國古代玉組佩的玉材種類,增添了當今收藏界的新門類。
  • 春秋五霸之一宋國,為何在戰國卻最早滅亡?
    楚宋開啟了爭霸之戰--泓水之戰泓水之戰,是中國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鬥,以宋國失敗告終。泓水之役發生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裡)。宋國此時淪為二流國家!此時軍事實力僅次於戰國七雄!春秋戰國是諸侯割據爭霸戰爭硝煙頻仍的時期!春秋講究禮義,而戰國基本上全憑軍事實力。所以小的諸侯國變成了,其他強國的覬覦之地!為什麼宋國最早被諸侯吞併呢?來看一下宋國都有哪些地方!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二、春秋戰國-玉器與禮學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多為王室貴族所喜愛和爭先選用的品類。春秋戰國文人把美麗的和田玉與我國傳統的禮學一起結合研究分析,所以玉有五德、君子比德於玉這樣的深奧學說便應運而生。三、春秋戰國-玉器特徵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一般多為「虎形眼」。這種「虎形眼」兇猛異常,會帶給人一種氣勢威武之感。
  • 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春秋戰國時的中國就是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所謂「天下」。東周列國已和現代獨立主權國家沒有本質的不同。這也就是說,東周並不是一個天下共主的統一國家,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時表達的也只僅僅是一種觀念,而非實際存在的景象。
  • 春秋戰國:一個不安卻充滿活力的時代,「變」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春秋戰國時代的大變動,簡言之,是一場「禮」與「法」之爭。無論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皆與西周產生完全不同的型態。而時代變動之中,春秋與戰國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政治方面,春秋五霸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實則已在挑戰宗法禮治制度。尤其越到春秋後期,霸王權力幾要凌駕於周天子之上,唯名義上仍以天子為天下共主。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部劇就是一部春秋戰國簡史!
    這部劇就是一部春秋戰國簡史,帝王謀士賢臣良將,下部加入情感故事,每集都有一位佳人出場。九十年代是個好時候,各種作品,反思的,古典的,史詩的,層出不窮。小學時候極喜歡的一部劇,只看一遍,仍有片斷記憶印象深刻,尤其商鞅被處死那場看得內流滿面。戰國篇強調英雄列傳,細節上專注了,但並不討好。第一遍看的是精神,看到熱血沸騰。第二遍看的是權謀和氣運。
  • 易中天: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的時代
    東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封國間的爭霸持續了五百多年,混亂而殘酷,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戰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改革,都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
  • 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
    鄭武公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作者||yesuo各位看官:周朝自周武王伐紂成立西周,周平王遷都史稱東周,至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前後八百多年,而東周又稱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在中國是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
  • 戰國時代?醒醒吧,後市場的春秋大夢!
    始春秋 終戰國五霸強 七雄出烽火戲諸侯,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孫武演兵,圍魏救趙,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這一個個典故,為我們展開了春秋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百花齊鳴的畫卷。春秋,本為天道。西周滅亡,老子一句「天道遠,人道邇」,春秋始為人事。春秋戰國,因此得名。那麼後市場是否已經走過春秋,進入戰國呢?本期粥鋪觀察為您帶來嘉賓分享:中國後市場到底處在春秋還是戰國時期?
  • 戰國末年,同時存在的西周國和東周國是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戰國策》這部書我們都知道,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作品,其中前兩章就是介紹東西二周的《東周策》和《西周策》,然後才是戰國七雄,最後是宋、衛、中山,戰國主要國家就都齊了。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勃興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西周末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動,也引起了文化上的巨大變動,最顯著的現象是官學衰敗,私學興起,最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卜、史等官員掌管著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產生的。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6.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
  • 《趙氏孤兒》電影在哪拍的,春秋戰國城就有影片劇照和拍攝花絮照
    這個景區內分布有神鵰俠侶城、春秋戰國城以及西遊記樂園等等,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其中的春秋戰國城。或許是因為特別喜歡中國古代的歷史,尤其鍾愛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而且最愛讀的一本書也是《東周列國志》的緣故,當我第一次來到象山影視城的春秋戰國城之時,就激動的說不出話來。
  • 東周列國·春秋篇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