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西周和東周的劃分
西周和東周的劃分很好理解,周武王姫發於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王朝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一統王朝,定都城鎬京,在今天西安附近。此後,周王朝漸漸衰弱,至第十二代周王姬宮湦,史稱周幽王,因其不務朝政沉溺美色導致亡國,周幽王死於驪山,西周滅亡(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共275年。後來,他的太子重新復國。周平王時,周的都城東遷到洛邑,周變為東周。這個時間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朝已經分為東西周了,為何東周還要分春秋和戰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時間太長了。後代王朝大都在三百年左右,比如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68年。最長的漢代,兩漢相加也才407年,而周朝一個朝代就近八百年(790年)。為了研究歷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幾個部分。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有讀者肯定會問那麼為什麼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其實是這樣的,在古代的曆法當中先有的春秋,之後才又分出夏冬兩個季節,所以說只會命名為春秋而不可能是夏冬。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時期有個不可一世的大國叫做「晉」,春秋五霸中有兩位都是晉國的國君。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沒能挺到戰國,在春秋時期就分崩離析了,這也是當時一件非常轟動的大事。晉國最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同為戰國七雄,合稱「三晉」。
晉國國君因為大肆屠殺公族,使得六卿勢力崛起,韓趙魏三國的開創家族就是這六家之三,後來逐漸吞併,使得晉朝公族被架空,大權旁落,最終難逃被瓜分的下場。而這件事情最為關鍵的就在於,公元前403年,周威王以周天子的身份任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這就給他們瓜分晉國提供了大義上的支持。
實際上,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是韓趙魏三族在實質上先瓜分了晉國,但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脅迫利誘周王室進行冊封,以此獲得合理的地位。這也就意味著,周天子分封諸侯的特權被打破了,只要勢力足夠強大就可以自立為一方諸侯。
無獨有偶,和晉國同等命運的是東方的大國齊國,只不過沒有分裂為不同的國家,過渡較為平穩。齊國是姜子牙的封邑,姜為國姓,但戰國時期的國姓就成為了田陳,這是因為發生了一起「田氏代齊」的事件。陳國的公族是田氏,所以陳姓和田姓在當時是同一個姓氏,掌握著齊國的大權。
公元前386年,田和將齊康公放逐於海上,並且自立為君,等到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這一支姜氏族人再也沒有了對抗田和的理由,田和接受了周天子的冊封,成為齊國正式的主人。
「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實際上是同一性質的事件,都是臣子弒君自立,然後接受周天子冊封成為合法諸侯。這也就意味著,諸侯的身份實際上不再由周天子決定,他的冊封只不過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遮羞布而已。所以,「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這兩個具體的事件,就成為了東周由春秋階段進入戰國時期的標誌。
所以,公元前475年前後這一段時間裡,東周發展軌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成為了「春秋」和「戰國」的分野。
春秋之後,就是戰國。戰國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強國相互交戰的時間。而且「戰國」這個詞彙,也不是在戰國時代產生的。而是漢朝有一本書叫《戰國策》。所以後人為了研究的方便。就把三家分晉之後的這段周朝歷史,歸結為戰國史。
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前)稱為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戰國時代正式揭開了歷史的大幕,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代表,小諸侯紛紛被大諸侯吞併,形成了較大的幾個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分別為秦、齊、楚、魏、趙、韓、燕。同時期雖然還存在越、巴、蜀、宋、衛及中山國等幾個小諸侯,但其實力遠遠不及七雄,並最終被七國所滅。
從西周,到春秋,再到戰國八百年的時間,三個歷史稱號顯示出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這個軌跡就是周王朝的影響力從強盛到衰弱,再到滅亡的過程。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