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的中國就是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所謂「天下」。東周列國已和現代獨立主權國家沒有本質的不同。這也就是說,東周並不是一個天下共主的統一國家,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時表達的也只僅僅是一種觀念,而非實際存在的景象。
在春秋時代,王權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很長時期裡其影響力還存在。所以鄭齊都借王室之名討伐「不敬」。「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隱公十年)冬,齊人、鄭人入郕,討違王命也。」瓦屋結盟,口血未乾,鄭就借宋公「不共王職」自說奉周王伐宋。齊桓稱霸時,齊侯受胙終為周王下拜,管仲平戎於王,終「受下卿之禮而還」。這都可證明王室在當時還是有點地位的。「石厚問定君於石子(石+昔)。石子曰『王覲為可』。」「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可見朝覲周天子可以取得合法地位,可以提高國際地位。即便到了戰國初,韓魏趙三家大夫還要周烈王正式冊封才有諸侯之名。田齊為諸侯也是魏文侯代為請周安王承認的。不過到戰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君先後稱王,還有稱帝的,周天子連共主的虛名也沒有了,只不過等同一個普通小國而已。最後,二周都為秦當兼併小國一樣給滅了。
按照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的劃分法,將春秋時的兼併爭霸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前770年平王遷洛邑——前681年齊桓北杏稱霸),形成了幾個區域「小伯」鄭齊秦楚。鄭滅虢、鄰等十邑,又先後伐陳、宋、許、息、戎。前707年在繻葛戰役中又打敗了周桓王,鄭莊公幾成春秋最初期的伯主。齊本為東方大藩,衰公滅紀、郕,伐衛、鄭,殺魯桓公,保持了東方諸侯之長的地位。楚在春秋初期積極向外擴張,伐隨,敗鄭與蒲騷,滅申、息、鄧,犯蔡等諸國。勢力深入中原,為南方大國。秦本西陲小國,襄文兩公大敗犬戎,「收周餘民而有之,地至岐」。其後幾代西擴,成為西方大國。晉在消除內訌後,獻公先後滅耿、霍、魏、虢、虞,終成北方大國。最後齊桓公用管仲,通過「尊王」(首止之會、洮之會、葵丘之會)「攘夷」(救邢燕,服萊夷,伐楚)稱霸一時。
第二階段(前681年——前632年城濮之戰)是齊晉稱霸。齊經過桓公一代,霸業漸衰,晉承「天命」。
第三階段(前632年——前546年宋之盟)是晉楚爭強的「兩極格局」。晉楚爭霸又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晉文襄主霸時代,晉國差不多是中原實際的共主,楚國勢力不能出方域。二是從晉靈公即位到景公滅狄止,晉勢衰而楚勢強。三是從景公伐齊到厲公敗楚止,兩方勢均力敵。四是從厲公伐鄭到欒氏作亂,晉霸復興。五是從晉欒氏出奔至晉楚第二次盟於宋,晉國內部分化,楚國也受吳國牽制,釀成國際和平局面。晉楚達成共霸。
第四階段(前546年——前453年三家分晉)春秋結束。這是諸侯內亂和吳越相繼稱雄的時代,先後由晉楚吳三足鼎立改成楚吳越的對峙。
2
當然,在春秋初除了鄭齊勢力強盛外,在晉秦楚未興之時,宋、虢、魯、衛都算當時有實力的強國。比如東周王室第二次內亂就由鄭虢兩國代為平定,王室東遷初的真正屏蔽也只鄭虢兩國。《左傳》「莊公二十六年秋,虢入侵晉,冬,又侵晉。」「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後之鞶鑑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始惡於王。」可見周天子也借虢來平衡鄭。在鄭國強盛之時,勢力向東發揮,宋衛就成了抵抗鄭人的主力。而魯國在春秋初年頗有與齊長短之勢,常以宋齊兩國為敵手。當齊桓公尚未成霸時,魯曾強盛一時。長勺之戰、乘丘之戰、鄑之戰打敗了齊宋聯軍,足見魯之國力實強。錢穆《國史大綱》說「平王之立,魯蓋不之擁戴,王室命令因此不行於東諸侯……魯在東諸侯中,實居首領之地位。」就是在晉楚共霸天下時,也有「齊宋為東方小盟主」和「齊吳爭衡」現象的存在。
3
戰國繼春秋時諸侯割據爭霸以後,幾大強國間進一步展開規模更大,更為激烈的兼併戰爭。歷史學家張帆認為,從割據兼併到最後統一,是貫穿戰國250餘年歷史的主要線索。
錢穆將戰國歷史分為前後兩期。
第一期(春秋末以迄於魏武侯卒年,即周烈王五年,共90年)是春秋城郭聯盟之舊國際形勢已破壞,以後軍國鬥爭之新形勢未完成的一個過渡時期。這又可分為兩個階段:越過稱霸期和三晉分立、魏國漸盛期。
第二期是新軍國成立以後之相互鬥爭時期。這又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梁惠王元年至齊魏「徐州相王」共37年),為(魏)梁惠王稱霸時期,也可說是梁齊爭霸時期。第二階段(自齊魏相王下迄齊滅宋,凡48年)為齊威宣湣三世繼梁稱霸,也可說是齊秦爭強時期,漸成齊秦勢力均衡之局面。第三階段在齊宣王滅燕後,國際均勢動搖,各國環顧不安。當燕樂毅敗齊後,呈秦勢獨強的局面。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了中山,東方有力抗秦者遂推趙。但經長平之戰,秦並天下之形勢遂成。第四階段(自解邯鄲之圍後迄秦始皇二十六年,共36年),為秦滅六國時期。
4
從春秋戰國的列國形勢演變看來,當時的霸權政治下有過單極獨霸,兩極對抗,也有多極制衡。
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每一個國家都堪稱那個時代「天下」一極。其實細看歷史,春秋初的國際格局是鄭一超級大國獨強,而虢魯齊衛等大國也不甘示弱,有取而代之之心。後齊經過幾世經營,齊桓管仲出,終取鄭而代之。齊衰後是晉楚的兩分天下。晉楚的兩極爭霸形成拉鋸戰,反反覆覆進行了近百年,這麼看來美蘇戰後五十年與此比來也不過是小場面。而晉楚天下兩分的格局下秦齊宋鄭等國也是你下臺來我登臺。
從春秋到戰國,國際格局也有過單極、兩極間的轉變,到七雄爭霸時形成了一個現實的多極世界。粗略說來,五霸是更替,七雄是並存。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代有魏惠王強盛一時、齊秦雙帝並稱、秦勢獨強,但總體上說,七大國是誰也無力消滅誰、誰也不會輕易屈服誰的幾種力量形成均勢。誰要是破壞了均勢,弱的力量就會相互結合以平衡一強或兩強。
有實力爭奪霸權的國家為了在這種競逐中獲勝或立於不敗,都實行了積極的內外政策。軍事上擴軍備戰,甚至連微小的邾國也擴充了自己的軍隊。外交上各種聯盟分分合合,各大國拉攏與國,多弱國聯合對抗兼併又產生了「合縱」「連橫」。政治上扯出「尊王攘夷」「以德伐無道」的旗幟,經濟上都普遍改革富國或掠奪他國財富,囤積起大量糧食以備長期作戰之需。從各國統治者變法的主觀目的上說,無一不為的是富國強兵。因為爭霸不在德行和嘴皮上,而在於國家實力。
《大秦賦》劇照
秦能勝眾也是幾世幾代苦心經營、積極而徹底改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