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2020-12-26 騰訊網

春秋戰國時的中國就是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所謂「天下」。東周列國已和現代獨立主權國家沒有本質的不同。這也就是說,東周並不是一個天下共主的統一國家,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時表達的也只僅僅是一種觀念,而非實際存在的景象。

在春秋時代,王權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很長時期裡其影響力還存在。所以鄭齊都借王室之名討伐「不敬」。「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隱公十年)冬,齊人、鄭人入郕,討違王命也。」瓦屋結盟,口血未乾,鄭就借宋公「不共王職」自說奉周王伐宋。齊桓稱霸時,齊侯受胙終為周王下拜,管仲平戎於王,終「受下卿之禮而還」。這都可證明王室在當時還是有點地位的。「石厚問定君於石子(石+昔)。石子曰『王覲為可』。」「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可見朝覲周天子可以取得合法地位,可以提高國際地位。即便到了戰國初,韓魏趙三家大夫還要周烈王正式冊封才有諸侯之名。田齊為諸侯也是魏文侯代為請周安王承認的。不過到戰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君先後稱王,還有稱帝的,周天子連共主的虛名也沒有了,只不過等同一個普通小國而已。最後,二周都為秦當兼併小國一樣給滅了。

按照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的劃分法,將春秋時的兼併爭霸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前770年平王遷洛邑——前681年齊桓北杏稱霸),形成了幾個區域「小伯」鄭齊秦楚。鄭滅虢、鄰等十邑,又先後伐陳、宋、許、息、戎。前707年在繻葛戰役中又打敗了周桓王,鄭莊公幾成春秋最初期的伯主。齊本為東方大藩,衰公滅紀、郕,伐衛、鄭,殺魯桓公,保持了東方諸侯之長的地位。楚在春秋初期積極向外擴張,伐隨,敗鄭與蒲騷,滅申、息、鄧,犯蔡等諸國。勢力深入中原,為南方大國。秦本西陲小國,襄文兩公大敗犬戎,「收周餘民而有之,地至岐」。其後幾代西擴,成為西方大國。晉在消除內訌後,獻公先後滅耿、霍、魏、虢、虞,終成北方大國。最後齊桓公用管仲,通過「尊王」(首止之會、洮之會、葵丘之會)「攘夷」(救邢燕,服萊夷,伐楚)稱霸一時。

第二階段(前681年——前632年城濮之戰)是齊晉稱霸。齊經過桓公一代,霸業漸衰,晉承「天命」。

第三階段(前632年——前546年宋之盟)是晉楚爭強的「兩極格局」。晉楚爭霸又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晉文襄主霸時代,晉國差不多是中原實際的共主,楚國勢力不能出方域。二是從晉靈公即位到景公滅狄止,晉勢衰而楚勢強。三是從景公伐齊到厲公敗楚止,兩方勢均力敵。四是從厲公伐鄭到欒氏作亂,晉霸復興。五是從晉欒氏出奔至晉楚第二次盟於宋,晉國內部分化,楚國也受吳國牽制,釀成國際和平局面。晉楚達成共霸。

第四階段(前546年——前453年三家分晉)春秋結束。這是諸侯內亂和吳越相繼稱雄的時代,先後由晉楚吳三足鼎立改成楚吳越的對峙。

2

當然,在春秋初除了鄭齊勢力強盛外,在晉秦楚未興之時,宋、虢、魯、衛都算當時有實力的強國。比如東周王室第二次內亂就由鄭虢兩國代為平定,王室東遷初的真正屏蔽也只鄭虢兩國。《左傳》「莊公二十六年秋,虢入侵晉,冬,又侵晉。」「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後之鞶鑑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始惡於王。」可見周天子也借虢來平衡鄭。在鄭國強盛之時,勢力向東發揮,宋衛就成了抵抗鄭人的主力。而魯國在春秋初年頗有與齊長短之勢,常以宋齊兩國為敵手。當齊桓公尚未成霸時,魯曾強盛一時。長勺之戰、乘丘之戰、鄑之戰打敗了齊宋聯軍,足見魯之國力實強。錢穆《國史大綱》說「平王之立,魯蓋不之擁戴,王室命令因此不行於東諸侯……魯在東諸侯中,實居首領之地位。」就是在晉楚共霸天下時,也有「齊宋為東方小盟主」和「齊吳爭衡」現象的存在。

3

戰國繼春秋時諸侯割據爭霸以後,幾大強國間進一步展開規模更大,更為激烈的兼併戰爭。歷史學家張帆認為,從割據兼併到最後統一,是貫穿戰國250餘年歷史的主要線索。

錢穆將戰國歷史分為前後兩期。

第一期(春秋末以迄於魏武侯卒年,即周烈王五年,共90年)是春秋城郭聯盟之舊國際形勢已破壞,以後軍國鬥爭之新形勢未完成的一個過渡時期。這又可分為兩個階段:越過稱霸期和三晉分立、魏國漸盛期。

第二期是新軍國成立以後之相互鬥爭時期。這又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梁惠王元年至齊魏「徐州相王」共37年),為(魏)梁惠王稱霸時期,也可說是梁齊爭霸時期。第二階段(自齊魏相王下迄齊滅宋,凡48年)為齊威宣湣三世繼梁稱霸,也可說是齊秦爭強時期,漸成齊秦勢力均衡之局面。第三階段在齊宣王滅燕後,國際均勢動搖,各國環顧不安。當燕樂毅敗齊後,呈秦勢獨強的局面。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了中山,東方有力抗秦者遂推趙。但經長平之戰,秦並天下之形勢遂成。第四階段(自解邯鄲之圍後迄秦始皇二十六年,共36年),為秦滅六國時期。

4

從春秋戰國的列國形勢演變看來,當時的霸權政治下有過單極獨霸,兩極對抗,也有多極制衡。

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每一個國家都堪稱那個時代「天下」一極。其實細看歷史,春秋初的國際格局是鄭一超級大國獨強,而虢魯齊衛等大國也不甘示弱,有取而代之之心。後齊經過幾世經營,齊桓管仲出,終取鄭而代之。齊衰後是晉楚的兩分天下。晉楚的兩極爭霸形成拉鋸戰,反反覆覆進行了近百年,這麼看來美蘇戰後五十年與此比來也不過是小場面。而晉楚天下兩分的格局下秦齊宋鄭等國也是你下臺來我登臺。

從春秋到戰國,國際格局也有過單極、兩極間的轉變,到七雄爭霸時形成了一個現實的多極世界。粗略說來,五霸是更替,七雄是並存。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代有魏惠王強盛一時、齊秦雙帝並稱、秦勢獨強,但總體上說,七大國是誰也無力消滅誰、誰也不會輕易屈服誰的幾種力量形成均勢。誰要是破壞了均勢,弱的力量就會相互結合以平衡一強或兩強。

有實力爭奪霸權的國家為了在這種競逐中獲勝或立於不敗,都實行了積極的內外政策。軍事上擴軍備戰,甚至連微小的邾國也擴充了自己的軍隊。外交上各種聯盟分分合合,各大國拉攏與國,多弱國聯合對抗兼併又產生了「合縱」「連橫」。政治上扯出「尊王攘夷」「以德伐無道」的旗幟,經濟上都普遍改革富國或掠奪他國財富,囤積起大量糧食以備長期作戰之需。從各國統治者變法的主觀目的上說,無一不為的是富國強兵。因為爭霸不在德行和嘴皮上,而在於國家實力。

《大秦賦》劇照

秦能勝眾也是幾世幾代苦心經營、積極而徹底改革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一個不安卻充滿活力的時代,「變」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時代的巨變伴隨著諸侯爭霸與圖強的激烈競爭,於是掀起改革變法的狂熱風潮。 春秋戰國時代的大變動,簡言之,是一場「禮」與「法」之爭。無論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皆與西周產生完全不同的型態。而時代變動之中,春秋與戰國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政治方面,春秋五霸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實則已在挑戰宗法禮治制度。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履身是時,望蒹葭蒼蒼,秋水伊人何在,城隅桑林,靜女正踟躕,關關雎鳩,更有君子好逑——好男兒,夫復何求?大爭之世,天下正問鼎重,慶忌未死,天下又如何?在這樣的時代中,楊子璐並沒有宏圖大志,只可惜勾踐一個錯誤的決定,逼得他走上了爭霸的道路。<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 真正的戰國歷史,比演技炸裂的《風雲戰國之列國》更震撼
    春秋之後來到了大變革時期,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國積極求變,在歷史的浪潮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湧現出一批批傑出人物。 《風雲戰國之列國》 金鐵木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
  • 東周列國·春秋篇
    春秋名稱起源:據說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鄭國和宋國在「晉楚爭霸」的背景下,如何為自己謀得生存空間?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齊秦強勢,四大主要勢力逐鹿中原,其他如鄭、宋這樣的小國,只能憑著自己的政治嗅覺選邊站隊。在此棋局中一步走錯,大國將霸權不在,小國則國破民亡。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功臣和宗室分封各地,先後「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
  •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春秋戰國孕育出的時代精神是強力競爭,強勢生存。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所謂大爭,就是爭得全面,爭得徹底,爭得漫長,爭得殘酷無情。 一、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周王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吳國和楚國之間衝突不斷,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率大軍,以孫武、伍子胥為將進攻楚國。吳、楚雙方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大戰一場,楚軍潰敗,吳軍窮追不捨,連戰連勝,兵臨楚國都城,楚郢都城破,楚昭王逃亡隨國。申包胥哭秦,秦軍助楚打敗吳軍,復其國。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國內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定檔:再現波瀾壯闊戰國史
    據悉,首期將為觀眾呈現立國800餘年的周王室諸侯王燕國的歷史,身為戰國時期唯一王室血統的諸侯國為何史書留下百餘年空白歷史?偏安一隅的燕國為何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什麼原因讓燕國得以中興?由王勁松出演的燕昭王又將如何演繹這位讓樂毅、蘇秦等千古奇才傾心歸附,打敗強大的齊國的千古明君!首期節目將帶領觀眾一同揭開燕國的興衰史。一直以來,騰訊視頻都致力於在紀錄片領域深耕細作。自2017年開始,騰訊視頻在紀錄片領域從版權採買,逐步轉向聯合製作與自製。
  • 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 全戲骨超炸裂演技 震撼人心還原戰國爭鋒
    《風雲戰國之列國》12月11日首播: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老戲骨雲集震撼演繹戰國爭霸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紀錄片以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英雄人物、國家命運為線索,通過實景還原和演技派演員演繹的全新劇情式呈現方式,探索戰國時期的六國興衰史以及秦王朝一統天下背後更深層的秘密,為廣大觀眾再現2200多年前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春秋戰國時期的版圖變化:可以清楚從諸侯爭霸到秦國統一的過程
    2020-12-31 09:17:18 來源: 草莓老師說歷史 舉報   春秋戰國
  • 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春秋時期舊有的秩序被拋棄,各國不再遵守王道,弱肉強食大行其道。秦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五國,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一、春秋戰國-玉器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由於大量和田美玉進入了中原,所以雕琢出的玉器玉質尤為上乘,而且當時玉器數量之多,並且又創新了許多精美的器型,線條運用更加嫻熟流暢,刀工俊秀有力,風格瀟灑自如。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較為短暫,大約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給後人卻留下了無數值得深入研究的精品玉器。
  • 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仗都不缺糧?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如此遺憾,也叫後世許多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票友,找到了「諸葛亮不行」的由頭:人家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不缺糧,就你諸葛亮缺糧?但這事兒,真不能這麼比。首先一個事實是,誰說戰國時代,「戰國七雄」們不缺糧了?在那近三個世紀的「戰國爭霸」時代裡,「缺糧」一直是「戰國群雄」們公認的難題。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部劇就是一部春秋戰國簡史!
    和春秋篇都有一個問題,每一個故事其實都是獨立的,除了歷史上的聯繫,在劇中都沒有或明或暗的聯繫。雖然泛泛而談,但真的不要忘了,中國的古代史除了清朝的兩百多年,往前推還有幾千年吶!配樂《關雎》總是在恰如其分的時候響起。拍得認真,但缺點是強行加進來的女人戲太多了。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已逐漸力不從心,各路諸侯蠢蠢欲動,大小戰役數不勝數,經過長期爭霸,不少諸侯小國被吞併蠶食,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國土增大自是惹人眼紅,於是有的諸侯大國內部政權也發生了改變,逐漸旁落士大夫之手,其中三家分晉最為大眾所知,它被認為是春秋之終,戰國之始。
  • 春秋爭霸19《橫空出世》【東哥筆記42】
    第三部:《春秋爭霸》第十九集:《橫空出世》        男一號:晉文公,男二號:周襄王。        上一集講到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春秋第二霸、五霸中唯一能與齊桓公媲美的霸主便橫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