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同時存在的西周國和東周國是怎麼回事?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西周國和一個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

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

《戰國策》這部書我們都知道,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作品,其中前兩章就是介紹東西二周的《東周策》和《西周策》,然後才是戰國七雄,最後是宋、衛、中山,戰國主要國家就都齊了。

那麼,這兩個國家是怎麼出現的,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我們得從大名鼎鼎的周公旦說起。

周朝得名於發家地——陝西周原,西周建立以前,周文王就將現在的岐山縣作為周公旦的採邑,西周建立後,雖然封周公旦在魯國,但是可能仍然保有了他原有的採邑。魯國由他的長子繼承,原有的採邑由次子繼承。到周厲王時,國人暴動把厲王給驅逐了,《史記》說當時就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被稱為「共和行政」,周定公就是當時的周國國君。

西周滅亡後,當時的周公跟著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東都洛邑,周公也就在這附近得到一塊封地。雖然當時周天子已經一蹶不振,但底下的這些卿大夫還鬥得很厲害。公元前579年,周公楚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出奔晉國。周國的封地被周天子收回,周國就算滅亡了。

後來直到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將弟弟揭分封到王城,號稱要恢復對周公的祭祀,畢竟周公也是周朝開國重臣,不能讓他斷了香火嘛。揭就被稱為周桓公,他的兒子叫周威公。

周威公是春秋戰國之際頗有作為的國君,他於公元前415年即位。當時貴族政治搖搖欲墜,布衣卿相登上歷史舞臺。周威公果斷提拔了一批平民賢者,其中就有《過秦論》提到最早的謀士寧越。

周國實力迅速發展,當時洛邑一帶本來有不少類似周國這樣的小國,它們一方面擔任周天子的卿大夫,另一方面自己也算是世襲國君。但周威公把它們全部兼併,將洛邑地區統一成了周國,甚至周天子也沒有了地盤,只能仰仗周威公而苟活。

周威公在位四十八年,於公元前367年去世。他去世後,早已虎視眈眈的戰國七雄二位——趙成侯和韓懿侯趁火打劫,發兵扶植威公幼子根與太子朝爭位。

這樣一來,太子根在周國西部的王城(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即位,稱周惠公;幼子朝在周國東部的鞏(今河南鞏義)即位,也稱周惠公。雙方都嚷嚷自己才是正統,當時人為了區分,就把朝的周國叫西周國,也溯及到桓公、威公;根的周國叫東周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和東周國就是這樣來的。

因為天子所在的洛邑被東周國佔領,所以東周國有了周天子這張護身符,而西周國也有著對周公的祭祀,所以短時期內倒都不會有亡國之災,但在列強的夾縫中生存發展殊為不易。

後來東周惠公的繼承人昭文君在位時,任用謀士杜赫合縱連橫。杜赫的主張是不需要行賄諸侯,而是重點結交有潛力的名士。其中就有「一怒而諸侯懼」的張儀和楚國人景翠,後來張儀擔任秦國相國,景翠擔任楚國柱國(相當於副相),都保證了東周國的安全。

不過東周昭文君還是頭疼,因為西周國在東周國上遊,控制了水源不讓東周國種水稻。

東周國有個年輕人就提出出使西周國。他見到西周公說:「您的謀劃有點過頭了!您不放水是在讓東周富裕啊!他們現在都種植麥子了。如果您真想害他們,不如馬上放水,讓他們種稻子;等到他們種植稻子,又馬上停止供水,這樣他們不是要臣服你們了嗎?」西周公覺得主意不錯,也就聽從了。

這位兩頭通吃的年輕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蘇秦。

可以說,東西二周國正是在這樣的逆境中摸索生存之道,不但從外國招納寧越、杜赫這樣的名士,也為外國輸送張儀、蘇秦這樣的人才,而且自己也出產很厲害的縱橫家。

比如東周昭文君的兒子周最,在當時遊走於各諸侯之間,為保護東周國作出不少努力,在當時的影響力不下於蘇秦。《戰國策》有21篇涉及他的故事。不過,太史公編寫《史記》時,把他的身份弄錯了,將其誤解為西周武公的兒子。直到北大漢簡《周馴》發現,證明周最是東周國人。

雖然西周公的夢想沒有實現,但後來又有了點意外驚喜。原來當時周天子周赧王從東周到西周來了,西周國也就收留了周天子。當然,周赧王到西周國也一樣沒有權力,依靠西周公生存。後世甚至傳說,周赧王向人借錢還不起,躲到高臺上面躲債主,也就是成語「債臺高築」的由來。

後來隨著秦國慢慢做大,東西二周先後倒向秦國。但這樣一來,又討好不了其他諸侯國。楚頃襄王甚至放話出來要滅亡二周,自己取代周天子。

公元前256年,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失敗,名將白起也自殺而死。西周武公決定藉此叛秦,於是暗中聯合諸侯,約定在伊闕聯軍攻打秦國。沒想到諸侯還沒來,秦國卻事先得知了。

於是秦昭襄王派將軍摎攻打西周,西周武公無奈之下前往賠罪、納士降秦,同年,西周武公和在位五十九年的周赧王都去世,可能是被處死或羞愧自殺。《資治通鑑》記載賠罪降秦的是周赧王,這是司馬光尊天子的觀念所致,實際上真正合縱伐秦的是西周武公。

周赧王的去世,代表東周王朝的終結。不願意降秦的西周國人只好東逃到東周國。東周嗣君別無選擇,只能合縱謀秦。這當然是秦國不願意看到的。公元前249年,新上臺的秦莊襄王派相國呂不韋帶兵攻打東周國,殺東周嗣君,東周國也就滅亡了。

這兩個小諸侯國在戰國時代也頗有些影響力,只是傳世史料記載相對較少,而且西周國、東周國與東周王朝往往都混稱「周」,給學者研究帶來不便,知名度自然就更小了。綜上,周國從前440年周桓公建立,到前367年周威公去世分立為西周惠公、東周惠公,西周惠公傳至西周武公於前256年滅亡,同年周王朝也滅亡;東周惠公傳東周昭文君至東周嗣君於前249年滅亡,東西二周的歷史正式結束。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叄(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呂文鬱:《周代的採邑制度》(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張遠山:《西周國、東周國秘史》(上),《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第12期。

張遠山:《西周國、東周國秘史》(下),《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第12期。

經公眾號「林屋讀書」(微信ID:linwudushu)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始變法強國,為何卻從未聽到過周天子變法強國?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西周末年,周幽王先是昏庸無道,又在立儲問題上違背了嫡長子繼承制,終於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最終,申侯夥同犬戎攻破鎬京,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西周由此滅亡。隨後,其子周平王東遷,延續了周王室的血脈,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講,東周在戰國末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就滅亡了,但是這並不重要。本文這裡要講的,主要就是戰國時期。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的一大特色就是變法。
  • 春秋戰國那些事5:東周滅國之君姬延,結局有多慘?
    編輯:敏之東周滅國之君姬延雖然此時盛行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主張恢復周禮,可是一代文人的影響力畢竟有限,孔子如何的口誅筆伐、乃至破口大罵都無法扭轉東周的命運——走向滅亡,以新代舊。說起東周,大家可能對東遷都城的周平王更熟悉。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是親眼見證了東周滅亡的周赧王。
  • 西周→東周之平王東遷
    上次說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情,這次來說說西周到東周是怎麼實現的吧。周自打敗商紂王之後,定都鎬京(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西南),又稱為宗周。到了周成王的時候,周公負責營建了新的都城洛邑,並把九鼎置於此地,也叫成周。營建洛邑最初是因為周武王剛剛打敗商紂王后,東部大量殷商遺民不可控,為此營建東都洛邑安置遺民鞏固其統治。
  • 戰國中後期為何出現「三周並立」?
    西周末年,周幽王姬宮湦引火燒身,被犬戎所殺,其子姬宜臼繼位成為周平王,此時周朝的都城也從鎬京變成了東邊的洛邑,東周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東周一定程度上是西周的延續,周王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史記·周本紀》:「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 東周列國·春秋篇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美人一笑亡周朝。中國進入了禮崩樂壞,風雲激蕩的大變革時代。春秋時代開始了。春秋300年間,諸子迭起,百家爭鳴,也正是這個滄桑巨變的年代,為後世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同時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奴隸社會成為過去,一個全新的時代將被託舉出東方地平線。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按理說,在西周末期周幽王死於申侯之手後,大周政權就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之後,苟延殘喘的東周,只是因為「周」這個符號是維持諸侯平衡的核心,至於周室正統只能算作是行屍走肉罷了。
  • 春秋戰國22——平王東遷
    同年,周幽王為討好褒姒,不顧王室的反對,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後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褒姒是褒國姒姓的女兒,申後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發了姒姓和姜姓間的激烈鬥爭,為西周滅亡埋下了禍根。 西周末年,外敵入侵頻繁。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  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    在晉人步步緊逼之下,鮮虞國突然遭受巨大危機,眼看就要滅國。不過,恰逢荀吳過世,讓晉國入侵鮮虞的步伐暫停了下來。  鮮虞,迎來了難得的喘息良機。  荀吳死後,晉國公室被邊緣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晉卿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同時,因為晉卿處事不公,諸侯紛紛疏遠晉國,霸業日漸衰微。  公元前507年,晉人突然對鮮虞再次發起進攻。
  • 國祚綿長!為什麼周朝能長達800年?
    首先,所謂的周朝應該將西周和東周分開講。周朝國祚綿長,西周和東周前後八百年國運,具體原因如下:首先,應該歸功於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設計。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於文獻中的夏朝,夏商兩代是中國王權的初創時代,夏王和商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整個華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獨立、各自為政的方國體制。西周之所以能從西部小邦而滅掉大邑商,與這種鬆散的方國體制有著密切關係。
  • 牧誓八國:追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結局各不相同
    其中,就本文所要的牧誓八國,就在商朝末年追隨周武王。至於這八個諸侯國的結局,則是各不相同的。牧誓八國,是指追隨周武王伐紂的八大諸侯盟國,分別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記述武王伐紂的《尚書·牧誓》中明確描述了周武王對這八個國家的參戰誓詞,因此得名牧誓八國,又因這八國都位於商王朝疆域的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國。
  • 牧誓八國:追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結局各不相同!
    其中,就本文所要的牧誓八國,就在商朝末年追隨周武王。至於這八個諸侯國的結局,則是各不相同的。牧誓八國,是指追隨周武王伐紂的八大諸侯盟國,分別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記述武王伐紂的《尚書·牧誓》中明確描述了周武王對這八個國家的參戰誓詞,因此得名牧誓八國,又因這八國都位於商王朝疆域的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國。
  • 西周的滅亡,申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滅亡西周,殺死周幽王的是申侯與繒國以及犬戎的聯軍。而申侯又起到了主導的作用,那麼申國為什麼要殺死周幽王呢?它又是怎麼滅亡西周的,我們就聊聊這個申國。【申國增封】關於申國的位置到現在依然是有爭論的,說法有很多。筆者依據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為基礎,說說一個總體的看法。申國本來在陝西,宗周的西北方向,為西周初年的封國,姜姓。
  • 劉恩樵 | 爺孫聊吧(6):紛亂的東周列國
    這本書僅僅通過手繪和段子,就捋出了清晰的歷史脈絡。孫子:好啊。我就給你說說東周列國吧。我才剛剛看完這部分。孫子:爺爺謙虛了。這本書是從周代開始講的。按照一般的計算方法,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起至公元前256年止,大概有850年。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西周在前,東周在後。東周大概550年,又分成春秋和戰國兩段。
  • 《東周列國》連環畫(50冊) 正版發行
    這套連環畫匯聚了當時許多著名的畫家,李成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繪畫曾代表我國連環畫藝術的最高水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東周列國》連環畫集繪畫、文學、歷史、裝幀於一體,具有其特殊的藝術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是中國獨具魅力的文化符號。
  • 西周的遺產:周穆王的「八匹馬」是怎麼回事?
    西晉時河南汲縣戰國魏安嫠王古墓挖出了一批古書——因為是東周時入葬,故統稱「汲冢周書」——其中後人整理出歷史價值最高的,叫《竹書紀年》,藝術價值最高的,叫《穆天子傳》。穆天子就是周代前期到中期過渡之間,除「文、武」之外最著名也最浪漫的一位。《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講述了周穆王西徵復西徵,遇到「西王母」而東返的故事。
  •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是啥?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霸和暴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我們從初中就知道這句話,「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更是這兩個時期最為人所熟悉的知識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兩個時代同處於東周時期,同樣是諸侯分裂的局面,為什麼會分成兩段呢?為什麼春秋有五霸,而戰國就不稱之為「七霸」而稱為七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