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周滅亡的這段歷史,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因為諸侯不來救援被犬戎所滅。但是根據古本《竹書紀年》等史料,與出土的《清華簡》等文物的相互對照。我們發現了一個不同的結論。
滅亡西周,殺死周幽王的是申侯與繒國以及犬戎的聯軍。而申侯又起到了主導的作用,那麼申國為什麼要殺死周幽王呢?它又是怎麼滅亡西周的,我們就聊聊這個申國。
【申國增封】
關於申國的位置到現在依然是有爭論的,說法有很多。筆者依據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為基礎,說說一個總體的看法。
申國本來在陝西,宗周的西北方向,為西周初年的封國,姜姓。西周末年,周厲王就曾娶申國女,兩家聯姻。周宣王上臺後開始重用申侯。
周宣王在位時,四方叛亂蜂起。他親自領兵北伐,命召公伐淮,命秦仲伐西戎。可以說是四面出擊。為了保證對地方的統治,他把外戚申侯分封到河南坐鎮,鎮壓當地諸侯,防範楚國及南蠻向北入侵。
於是申國在河南南陽的謝地建國,也被叫做南申國,原本在陝西的申國則被稱為西申國。
【西申國還是南申國?】
宣王到幽王的時候,西周應該有這兩個申國。一個西申國,一個南申國。那麼最後殺死周幽王,滅亡西周的是哪一個呢?
通常我們認為是西申國,因為申國攻打宗周的盟友就有犬戎,而我們通常認為犬戎在宗周的西北方向,這與西申國的位置相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犬戎可不一定在西北,這其實是我們後世的偏見。鄭桓公說過:「四方之國,非五母弟甥舅,則蠻夷。」西周時華戎雜處是很常見的現象。在春秋中晚期,河北地區依然有赤狄,白狄的蠻夷。所以犬戎不一定非要在宗周的西北方向,錢穆先生針對此事就寫道:「戎不在周之外而在內。」
又因為申國是聯合繒國與犬戎共同伐周,繒國的位置在河南,南申國的位置也在河南。從繒國的位置看,那麼推論犬戎應在申繒與宗周之間。
如果犬戎在西北,申國也在西北,那河南的繒國為什麼能夠獨自從河南響應申國呢?繒國有獨自開闢一條戰線的實力嗎?顯然這不現實。
另外,周幽王死於驪山腳下,而驪山的位置在宗周鎬京東南方向,並非西北,似也證明了申繒與犬戎聯軍其實是從東南方向進犯的。
此外還有一個證據,當時秦人就在鎬京西北任西垂大夫,執掌軍權。如果犬戎從西北進犯,必定先經過秦人的駐地。那麼為什麼西周都滅亡了而秦人卻獨善其身,甚至到後來還有實力從平王手中接管關中地區呢?這也不符合邏輯。而且秦人後來統一關中也是從西北向東南的驪山進攻,也證實犬戎在宗周東南而非西北。
【廢立太子】
我們假設滅亡西周的即為南申國,再來看看西周滅亡的過程,很多事情都更容易解釋了。
在周申交惡中,一個關鍵點就是廢立太子。周幽王把申侯女兒給自己生的太子廢掉了,後來申侯女兒帶著廢太子出逃到了申國,這直接引發了周申的軍事對抗。
那麼周幽王為什麼要廢掉太子呢?如果說他只是昏庸妄為,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但是只要我們看看南申國在當時的地位和所處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他為什麼廢掉姬宜臼,進一步也能理解周申為什麼一定要刀兵相見。
【南申國的實力】
其實南申國建立伊始就是為了震懾成周洛邑南部諸侯及蠻夷,是擁有征伐權的南部諸侯之長。這個地位就決定了申國在當時是洛陽南面最為強大的諸侯國,很可能沒有之一。
再從繒國能夠跟隨申國攻打西周來看,如繒國等一些河南諸侯,在當時聽從申侯的指令而非周王。這意味著申侯在周幽王即位後,開始脫離王室的控制,在南方發展起了自己的勢力。
面對這樣的申國,周幽王必然想要削弱申國的力量,甚至可能已經出現了對立態勢,這才是廢掉申候外孫太子之位的關鍵。
【撕破臉的周申兩國】
周幽王廢掉了申候的外孫姬宜臼,冊立了沒有任何背景的褒姒之子伯服。這樣他就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去對抗申國了。但是周幽王的失誤是沒有及時處置廢太子姬宜臼。
後來姬宜臼出逃到申國,這等於是周王室和申國撕破臉皮。而更嚴重的是,南申國地處成周的南大門,二者接壤。前面也說過申國是當地最強大的諸侯,那麼他會不會對成周的洛陽造成威脅呢?
按當時的政治格局來看,洛陽所在的成周地區很可能已經被劃入到了申國的勢力範圍,至少形成了嚴重威脅。加上申國手裡握著一個廢太子,這種威脅無疑被放大了,而這才是周幽王必須且必要對申國動武的原因。
【進軍路線】
可能有人會質疑南申國與關中地區距離遙遠,他們是怎麼打到驪山的?關於申繒兩國與犬戎的進軍路線,其實當時有一條現成,且通達的「高速公路」。
在今湖北省大冶市有一處古代煉銅遺址,叫做銅錄山。這裡在西周時的遺址就不下十多個,後來春秋,戰國的遺址也非常多。通過對銅錄山留下的煉銅殘渣進行分析比對,這裡的青銅出產量是極其龐大的。
青銅在西周時期的價值不用多說,他既是青銅禮器的原材料,也是兵器的原材料。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兩件事都離不開青銅。
所以銅錄山作為當時重要的青銅礦,源源不斷的向周王室輸送青銅。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一條重要的運輸線,這條運輸線就被叫做金錫之路。而申繒兩國恰在這條金錫之路的必經之處。
由於金錫之路是一條成熟的交通路線,申繒與犬戎的進軍中不可能不把這條路線利用上。而有了這條道路,與周王室的交戰就很容易實現了。
與此同時,申國截斷了這條路線,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青銅資源,從而生產出比周王室更多也更鋒利的青銅武器,形成一定的軍事優勢。
【平王東遷】
在驪山殺死周幽王以後,申侯攻佔鎬京,擁立自己的外孫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隨後平王東遷洛陽,開啟了東周時代。
傳統的觀點認為平王東遷是為了躲避肆虐的犬戎,但是犬戎是申侯的盟友,為什麼因為躲避盟友而遷都呢?這說不通。
平王東遷的真相,事實上是因為申國無法掌控關中地區。當時宗周的貴族並沒有等待申侯來統治。而是擁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周攜王,出逃到北方去了。
宗周天災人禍以後,一片破敗。而同時北方又有周攜王的威脅,留在宗周的貴族及百姓也很有可能與周攜王存在勾連,再加上盟友犬戎不受控制。不論怎麼說,宗周已經不是一個便於管理的地方。
反觀洛陽,那裡就在申國的北面。附近又沒有比申國更強大的諸侯,屬於申侯的勢力範圍。如果姬宜臼到了洛陽,扯著周王室的大旗,那就更利於申國的發展。所以從申國的角度講,沒有理由不進行東遷。
至於年幼的周平王怎麼想,誰在乎呢?
【申國衰亡】
東遷洛邑後,申國控制住了周平王,但是周攜王的威脅並沒有解除,壓迫力甚至越來越強。而申國背負著弒王的罪名,也得不到當時主要諸侯國的承認。
比如當時最有話語權的諸侯國魯國,直接就無視了周平王。甚至周攜王死後多年,只有周平王一個周王的時候也未曾朝貢。從平王東遷一直到到齊桓公「尊王」以前,東周一直處在「王命不行」的狀態。一些諸侯根本不承認周平王。
至於平王派系的內部還有鄭國,晉國的相繼崛起,搶佔申國的地位。在內部瓦解申國的影響力,後來鄭國徹底取代了申國的地位。
與此同時,南方的楚國趁著申國自顧不暇,橫掃申國南方的江漢諸姬,強勢崛起。金錫之路也被楚國截斷了。
就這樣,曾強盛一時的申國在內外交迫下徹底衰落,最後被壯大的楚國滅亡。楚國也踩著申國的屍體走上了爭霸中原的道路,因為跨過申國,前面就是中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