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被犬戎所殺?這謠傳騙了我們多久

2021-02-13 小書房1538

本期話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國和犬戎聯軍殺死於鎬京東南的驪山,西周滅亡,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開啟東周時代。

這個保存在《史記》中的故事被後世稱之為「烽火戲諸侯」。司馬遷的這個故事大有紕漏:

第一,周幽王因為廢太子事件而和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勢如水火。支持宜臼的犬戎為什麼會成為逼迫周平王東遷的罪魁禍首?

第二,秦襄公在犬戎攻擊鎬京時率軍救駕,援助周幽王。他既是周平王宜臼的敵人,又為什麼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呢?這個敵我不辨、是非不分的無間道故事裡,真相究竟是什麼?

              

 

時間逐漸地推移,隨著周幽王的上臺和西周王朝的沒落,趙氏最終還是脫離周天子,投入了晉國的麾下。《史記》載:

「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史記·趙世家》

 

西周覆滅,趙氏另尋宗主,這是嬴姓發展歷史上的一樁重要事件。從這時起,秦、趙兩家在政治立場上的對立便逐漸取代了曾經的血緣之親

要理解秦、趙由兄弟轉為敵對的原因,我們必須從破解《史記》中的這個荒誕故事入手,它就是「烽火戲諸侯」:

「(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史記·秦本紀》

 

姬、姜世代聯姻。申侯本是周王室的親家,他為什麼要吃裡扒外,聯合犬戎攻擊周都鎬京呢?根據《國語·鄭語》的記載,起因是這樣的:

申侯的女兒乃是周幽王登基之初便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也就是他的王后。在執政的第3年,17歲的周幽王移情別戀,愛上了褒國之君進獻的美人褒姒。

出於對褒姒的嬖愛,周幽王動起了更換儲君的心思,具體地說就是要廢黜申後之子宜臼的太子名分,另立褒姒之子伯盤為新太子。為了躲避周幽王和褒姒的迫害,太子宜臼(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被迫出逃申國,向他的母家尋求庇護。

盛怒之下的申侯為了向周幽王示強,宣布擁立宜臼在申邑少鄂即天子位。宜臼即位,自稱「天王」,導致他與周幽王公開決裂。

為了維護天子的權威,周幽王發兵伐申,結果遭到了申國、繒國與犬戎三部聯軍的迎頭痛擊,不但兵敗將亡,周幽王自己也因此殞命於鎬京東南的驪山。

 

在這場導致國家分裂的內戰中,秦人究竟站在哪一邊?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寫道,申國與犬戎大兵壓境,秦襄公「將兵救周」。

言下之意,周幽王與宜臼父子反目以後,秦人選擇了站在周幽王這一邊,反對太子宜臼,因而與支持宜臼的申戎聯軍駁火。

可蹊蹺的是,周幽王死後,曾經的太子宜臼,也就是新即位的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邑,司馬遷又說道,是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的。

為了感謝秦襄公的護駕義舉,周平王還特意「畫了一張大餅」賜給他:平王向秦襄公許諾,如果秦人能夠趕走犬戎,光復宗周故地,那麼這些地盤就統統賜予秦人以為建國之用。

 

 

這是整部《史記》中紕漏最多、疑點最大的記載之一:秦襄公先前明明是效忠周幽王,攻擊宜臼和申戎聯軍的。怎麼現在突然劇情反轉,攻擊過周平王宜臼的秦人倒要為他保駕護航,原先支持周平王的犬戎反而成了逼迫周室東遷的罪魁禍首了呢?

或許有人會猜測,攻入鎬京之後,犬戎會不會像後世李唐王朝為平定安史之亂而請來的回鶻蕃兵那樣大肆燒殺搶掠,作奸犯科,以至於開門揖盜的周平王不得不遷都呢?這種可能性,據現存的文獻資料分析,微乎其微。

首先,根據《國語》的記載:

「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將以縱慾,不亦難乎?王欲殺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繒與西戎方將徳申,申、呂方強,其隩愛太子亦必可知也。」

——《國語·鄭語》

 

「申、呂方強」證明了當時主導聯軍攻克鎬京、殺死周幽王的實際上是申侯,他是三方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一部。有這個強悍的母家撐腰,周平王沒有理由沒有害怕犬戎對胡作非為。

其次,犬戎是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華夏政權發動戰爭的目的常在搶掠財物而非侵佔土地。因此《史記·周本紀》載: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史記·周本紀》

 

將鎬京洗劫一空之後,犬戎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既然犬戎都離開了,周平王又怎麼可能為了躲避它而東遷洛邑呢?

周平王東遷到底是為了躲避誰?根據王玉哲先生在《古史集林》一書中做出的論斷,應該是為了躲避秦人。莊公與襄公父子兩輩相繼擔任「西垂大夫」, 在西周既是世族,又是世官。

在對抗西戎的問題上,秦人一直是周王室倚為幹城的重要力量。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數伐戎狄的秦人援兵宦甲、勤王救駕實是履行「西垂大夫」的職守。但周幽王不幸死於戰火,申戎聯軍支持的周平王又不為秦人所承認。

《周本紀》說申戎聯軍「盡取周賄而去」,他們撤回了南陽,關中淪入無政府狀態。出現這麼大的權力真空,除了秦人又有誰能夠填補?因此《國語》的作者才會說:

「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

——《國語·鄭語》

 

秦國的土地是取之於周,而非取之於戎。這足以證明《史記》所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是虛妄不實之辭。司馬遷之所以會寫下這條記載,可能是因為承襲秦國國史也就是《秦紀》的緣故。

大概是秦人修撰國史的時候,為了掩蓋秦襄公侵奪周畿的非法行徑而對歷史真相做出了曲筆篡改,而司馬遷則誤信了《秦紀》中的偽飾,於是乎留下了《史記》中這筆漏洞百出的胡塗帳。

 

如果說周平王是因為受到了秦人的逼迫而東遷洛邑的,那麼誰又能為他擎天保駕呢?答案是:晉國。《左傳》曰:

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左傳·桓公六年》

 

周幽王死後,西虢國的國君虢公翰曾經一度扶植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登基為君(史稱「周攜王」),與周平王分庭抗禮。是晉文侯出手殺死了周攜王,並與鄭武公一道將周平王護送到洛邑定都的。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尚書》中才會留下那篇《文侯之命》,記載了周平王對晉文侯的封賞與感激之辭。在如何對待周平王的問題上,秦、晉兩國選擇的是相互對立的政治立場,而不巧,此時秦國的宗親趙氏正投奔了晉國麾下

 

趙氏為什麼投奔晉國?我想這首先是由晉國在姬姓宗族中的政治地位所決定的。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鄭子產曾說過:

「周室少卑,晉實繼之。」

——《國語·晉語八》

周室東遷、王權衰落之後,晉國作為姬姓諸侯中的強者,是有那麼點爭做姬姓諸侯大家長的野心的:城濮之戰前,晉文公思報楚成王的舊恩,欒枝提醒他說,漢陽諸姬已被楚國悉數吞併,晉國不可思小惠而忘大恥(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崤之戰時,秦軍偷襲鄭國未果,回師途中滅了姬姓滑國,先軫又一次以「滅我同姓」為由力主對嬴秦開戰(事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傳》)。

這兩件事都證明,晉國有意要主動承擔保護姬姓同宗的國際責任。從宗法制度上說,所有的姬姓諸侯都是周天子的「兒子」,本應由強壯的父親來加以保護。可父親如今年邁體衰,有心無力了,那麼家裡留下來的這一攤子事兒,順理成章地要由長子來負責張羅。

「春秋霸主」的這個「霸」字,原本就是「伯」即長子的意思。晉國對羋姓楚國和嬴姓秦國發動的戰爭,其間都不乏顯示自己長子之尊的用意。

 

晉國這個長子並非是一朝一夕成長起來的。他最初的壯大實實在在是因為接收了西周的政治遺產,尤其是收編原屬於周天子直接統帥的世姓世官。晉文公執政時期坐鎮中央的11家晉國顯姓當中,董氏家族原先就是周天子的屬僚。而與董氏家族相似,趙氏家族也同樣是自周投晉的。

時勢造英雄。趙氏沒有老秦人的好運氣。秦人趁著幽王駕崩、西周喪亂的空檔,竭盡全力地搶佔處於權力真空期的關中地區,不但成功地躋身諸侯之列,甚至一躍成為關中地區的最強國。

但趙氏身在晉國的臥榻之側,他沒有擴張的空間,周室衰微後只得主動尋求與晉國的聯合。好在「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左傳·昭公十五年傳》),晉國習戎倒與趙氏遊牧養馬的特徵不謀而合,雙方的聯合也就因此成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投奔晉國的一個多世紀以後,趙氏等來了晉國的一代英主晉獻公。公元前661年晉獻公親御戎師,接連吞滅魏、霍、耿三個諸侯小國,為晉獻公御戎的趙氏首領趙夙因為伐霍立功,被賜予耿邑,正式成為晉國的大夫。耿邑正當黃河的西岸,監臨蒲津關上遊的少梁渡。


趙氏封耿,意味著他已經被晉獻公擺到防禦秦人東侵的最前線了。

 

 

— THE  END —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本文系小書房1538(XSF1538)的晉公子原創

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

如需轉載,請聯繫vx:NYXDDqy授權

相關焦點

  • 褒姒:烽火戲諸侯,一笑亡西周
    公元前778年,褒姒生下姬伯服,一時風光無兩。周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傳說,褒姒不笑,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褒姒笑了,西周也亡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攻打申後之父申侯,不料被犬戎所殺,褒姒被俘,從此失了音訊。01在周國幾代人的努力下,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終於伐商成功,不僅控制了商朝統治區域,也徵服了附近的許多小國,獲得了大面積的領土。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即位,以781年為元年。繼位後,自然災害嚴重,涇、渭、洛「三川皆震」。他貪婪腐敗,重用「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的虢石父進行專利。又廢嫡立庶,廢除申後及太子宜臼,立褒姒後及其子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繒侯和犬戎各部攻周。周幽王為取悅褒姒,數舉驪山烽火,失信於諸侯。結果,被犬戎兵殺死於驪山之下,西周滅亡。
  • 【歷史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 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和褒姒,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最終在犬戎的兵鋒下自盡,周平王東遷雒邑,宣告了西周滅亡,春秋之世開端。然而因為一笑傾國這個桃色情節太過於著名和耀眼,讓人們往往忽略了對整個事件真實性的深究,無端讓周幽王和褒姒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 烽火戲諸侯導致周都被犬戎攻破,褒姒要負多大責任,其下場如何?
    秦說漢(334)烽火戲諸侯使周都被犬戎所破,褒姒要負多大的責任?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連天」,褒姒也笑他「好傻好天真」。最終代價是國內重臣聯絡犬戎入侵,看到京城狼煙四起,諸侯們也不願意出兵勤王。周幽王在驪山腳下被殺,褒姒也被蠻族犬戎俘獲,不知何故,西周王朝隨之滅亡。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司馬遷騙了我們兩千年
    比如「烽火戲諸侯」導致失國的周幽王,他的王位,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公元前782年:「不好了!不好了!」只聽王宮外有人急匆匆地喊著,上氣不接下氣,急得跟奔喪似的,一問,還真該奔喪了,原來,說周宣王死了。你可能不知道周宣王是誰,不要緊,你知道周幽王是誰就行了,周宣王,是他爸。
  • ​被騙兩千多年,周幽王從未「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連環畫談古論金撰:在一些歷史知識科普文中,已經指出人們耳熟能詳的烽火戲諸侯一說
  • 眾多史書,為何只有司馬遷寫了烽火戲諸侯?這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文:穿越君(讀史專欄作者)我們先來看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的女主角。本名:褒姒[bāo sì]生卒:不詳出生地:褒國(今陝西省漢中市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職業:妃子→王后大事:烽火戲諸侯(仿佛專門為烽火戲諸侯而生)結局:被犬戎所擄,下落不明關於褒姒,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夏朝末年,一天夜裡,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面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司馬遷編造的故事,卻欺騙世人兩千多年
    這四位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禍國妖姬,她們無一不做出危害江山社稷之事。如果按照知名度排名的話,妲己與褒姒可謂是不分上下。妲己因為演義、各種影視劇而被人們熟知。褒姒因為周幽王為搏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而"名垂青史"。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烽火戲諸侯"是一個典型的"狼來了"的故事。西周的末代君王周幽王不喜歡身份顯赫的皇后,反而寵愛一個出身低微的美人褒姒。
  • 褒姒:西周滅亡的鍋我不背,歷史上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她是褒姒,傳統文人墨客筆下最著名的紅顏禍水之一。關於她最知名的故事,就是「烽火戲諸侯」。據說她被周幽王姬宮湦納為妃子之後,臉上從無笑容。周幽王想盡各種辦法,只為博她一笑,但全無用處。直到周幽王點燃烽火,假借蠻族犬戎入侵的警報,招來各諸侯國的大批援兵。
  • 周幽王被亂兵殺死,他的寵妃褒姒去了哪裡?
    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童縣東南)一帶修築了多座烽火臺,每隔一定距離就建一座。一旦犬戎浸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的烽火臺見到後都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出餿主意讓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想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
  • 被「烽火戲諸侯」掩蓋的歷史真相
    按照《史記·周本紀》的記載,褒姒因美豔而得到周幽王的百般寵幸,不過遺憾的是,褒姒雖美卻不愛笑。幽王為得美人一笑可謂使盡渾身解數,最終想出一個「戲耍諸侯」的點子——他帶著褒姒來到烽火臺舉烽火示警,召諸侯們起兵勤王。諸侯們一見烽火,以為天子遇險,便率兵來救,結果到了之後發現什麼事都沒有,於是悻悻而返。褒姒見此大笑。幽王自以為得計,乃三番五次舉烽火召來諸侯哄褒姒開心。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21 、烽火戲諸侯見《史記·周本記》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即「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 周幽王與褒姒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聽說過,故事大略講的是周幽王寵信褒姒。由於褒姒不愛笑,為了逗笑褒姒,周幽王就點起烽火,讓諸侯勤王。
  •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並非只為博美人一笑,而是一場政治集權
    公元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西周的最後一任天子周幽王被殺。而周幽王的死,正式揭開了春秋戰國爭霸的序幕。至於周幽王的死因,歷史上最具有戲劇性說法就是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了。在這個故事之中,大概的意思是說,周幽王得了一位美人。這位美人名叫褒姒,褒姒容貌傾城,周幽王對她十分的喜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美人總是不喜歡笑,而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可謂是用盡了苦心。無論周幽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美人就是不笑。
  • 烽火戲諸侯居然是假的
    在電視劇《大秦賦》的一集中,周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周赧王大罵秦人是養馬的家奴,一些讀者不厚道的笑了要不是當初周幽王瞎搞,自己起家的地盤怎麼會給了秦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被稱作史上代價最大的撩妹行為,為了讓美人褒姒開心竟然點燃烽火臺,玩起了古代版狼來了的故事。
  • 是因為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諡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搜神記》稱,姬宮涅生於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這一說法可能是依據《竹書紀年》。周宣王在位時期,將姬宮湦立為太子。周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為周幽王。
  • 「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段子,其實是司馬遷編造出來的道德謊言!
    ,可是褒姒就是不肯笑,幽王於是懸賞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我們聽完以後有的會覺得褒姒紅顏禍水,有的會覺得幽王昏庸無道,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烽火戲諸侯」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目前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國關中地區年代最早的烽燧建造於西漢,沒有其它考古發現證明西周時代的關中地區有過烽燧。
  • 我們可能歷史都學錯了,其實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一個故事叫做「烽火戲諸侯」它跟「狼來了」一起經常教育小朋友要講誠信。周朝的時候有個周幽王他平時特別寵幸一個叫做褒姒的妃子,但是這個小姐姐平時特別的高冷從來不笑周幽王想盡辦法也哄不來。於是他召開股東大會 會上有個叫虢石父的人就給他出了個餿主意。
  • 四大妖姬之褒姒——傾國一笑
    唐代詩人胡曾寫過關於褒姒的詩篇:「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這個可不是大家耳熟人詳的"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那是漢武帝的典故,與今天的內容無關,呵呵。褒姒也是大魔王滅敵國,搶來的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