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典故匯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2021-01-15 番茄不吃胡蘿蔔

接上: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

18、操刀傷錦

該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

子皮晚年曾舉薦鄭子產執政,認為此舉子產不會反對。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開玩笑,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

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19、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在這個典故中還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空城計。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5年)秋天,楚國以六百輛戰車攻打鄭國,楚軍攻到鄭國內城門時,城上的閘門高懸而不放下阻敵。

楚國統帥認為鄭國乃是誘敵深入,便連夜撤退。為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追擊,軍隊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

鄭國不知楚軍後撤,也準備棄城而逃,間諜人員報告說:「楚幕有烏」 。原來楚軍撤退倉促,沒有拆帳篷,上面停有烏鴉。這證明其中無入,所以烏鴉敢來尋食。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0、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農夫人稱丁公,當地沒有河流,澆地都用井水,但丁公家中沒有井,莊稼需要澆水時必須到其他人家的井中汲水,然後一擔一擔地挑到自己的地中。

丁公覺得從別人家井中汲水,澆地不但要比別人家晚,收成沒人家好。還得有一個人專司澆地之職,耽誤收地,十分不便。

於是下決心自己鑿口井,成功後丁公興奮地對大家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挖到了一個人。」可是其中有的人沒聽清楚,竟把丁公的話傳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整個宋國。

後來,「丁公鑿井」就被人們用來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21 、烽火戲諸侯

見《史記·周本記》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即「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烽火戲諸侯

幽王十分寵幸褒姒。傳說褒姒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一笑,想盡辦法卻無用。為此,幽王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石父,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帶領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檯上飲酒作樂。

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至今仍相傳的「千金買笑」的故事就是從這兒來的。後常用這個典故詠嘆荒唐君主誤國,寄寓興亡的感慨。

然而關於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漏洞百出。首先,諸侯出兵勤王,準備隊伍、糧草都需要時間,不可能立即出發。且當時道路不比現在四通八達,軍隊一天可能也就走幾十裡地。諸侯從各自的封地走到驪山,路程有遠有近,不可能同時到達。也就無法造成大家一窩蜂趕到驪山的情況。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相左。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

相關焦點

  • 「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段子,其實是司馬遷編造出來的道德謊言!
    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我們聽完以後有的會覺得褒姒紅顏禍水,有的會覺得幽王昏庸無道,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烽火戲諸侯」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目前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國關中地區年代最早的烽燧建造於西漢,沒有其它考古發現證明西周時代的關中地區有過烽燧。
  • 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
    鄭武公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作者||yesuo各位看官:周朝自周武王伐紂成立西周,周平王遷都史稱東周,至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前後八百多年,而東周又稱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在中國是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司馬遷編造的故事,卻欺騙世人兩千多年
    這四位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禍國妖姬,她們無一不做出危害江山社稷之事。如果按照知名度排名的話,妲己與褒姒可謂是不分上下。妲己因為演義、各種影視劇而被人們熟知。褒姒因為周幽王為搏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而"名垂青史"。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烽火戲諸侯"是一個典型的"狼來了"的故事。西周的末代君王周幽王不喜歡身份顯赫的皇后,反而寵愛一個出身低微的美人褒姒。
  •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其實是……
    到戰國時期,呂不韋的門人編撰《呂氏春秋》時,又將故事進行了進一步的演繹,引入了「笑」的概念。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呂氏春秋》這裡首次提到了褒姒之笑,但故事的經過結果和烽火戲諸侯還是有區別的。這裡是說戎寇至,周幽王擊鼓,褒姒看到諸侯之兵前來解圍開心得笑了出來。周幽王於是以為褒姒笑是因為看到諸侯之兵,於是多次擊鼓,結果失信於諸侯。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
  • 眾多史書,為何只有司馬遷寫了烽火戲諸侯?這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文:穿越君(讀史專欄作者)我們先來看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的女主角。本名:褒姒[bāo sì]生卒:不詳出生地:褒國(今陝西省漢中市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職業:妃子→王后大事:烽火戲諸侯(仿佛專門為烽火戲諸侯而生)結局:被犬戎所擄,下落不明關於褒姒,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夏朝末年,一天夜裡,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面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司馬遷騙了我們兩千年
    比如「烽火戲諸侯」導致失國的周幽王,他的王位,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公元前782年:「不好了!不好了!」只聽王宮外有人急匆匆地喊著,上氣不接下氣,急得跟奔喪似的,一問,還真該奔喪了,原來,說周宣王死了。你可能不知道周宣王是誰,不要緊,你知道周幽王是誰就行了,周宣王,是他爸。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
    1.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 烽火戲諸侯這事是真的嗎?
    烽燧作為一種古老的預警系統使用了很長時間今人所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出自太史公撰寫的《史記-周本紀》。那麼在太史公之前有沒有關於幽王戲弄諸侯的文獻記載呢?當然有!幽王戲諸侯的故事還見諸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只是此版本與太史公的版本的最大區別在於,幽王是「擊鼓戲諸侯」,而非烽火戲諸侯。兩個文本記載了不同的傳令方式。
  • 春秋前傳:「千金買笑」,「烽火戲諸侯」的來龍去脈
    春秋前傳:「千金買笑」,「烽火戲諸侯」的來龍去脈褒姒雖被幽王冊立正宮,有了專席之寵,不知何故,從未開顏一笑。幽王希望褒姒高興,召來樂工,嗚鍾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獻,而褒姒卻全無悅色。幽王問:「愛卿不喜歡音樂,是喜歡什麼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01烽火戲諸侯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0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漲知識了
    1.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 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春秋戰國的歷史舞臺:不管是出身尊貴還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門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白髮蒼蒼還是稚齡童子,只要有才幹,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華。蘇秦、張儀、管仲、範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們的百裡奚,少有天才甘羅十二歲拜相。相對後世論資排輩,熬年頭等官做的體制有所啟示。
  • 被「烽火戲諸侯」掩蓋的歷史真相
    文│楊光耀中國國家歷史新媒體·特約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烽火戲諸侯」這一典故是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
  • ​被騙兩千多年,周幽王從未「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連環畫談古論金撰:在一些歷史知識科普文中,已經指出人們耳熟能詳的烽火戲諸侯一說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楚王幹得,還不是一個王,與本王何幹?
    本王為宗周最後一任王,後世品評,說本王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這是在是污衊之語。且不說褒姒並非不愛笑,光是烽火二字,本王就不知是何物。烽火最早是春秋戰國出現,漢代普及,本王在世時根本沒有此物。這且不論,褒姒不愛笑又是誰傳的謠言?
  • 春秋戰國以來的25個經典典故,你不知道是正常的.
    1.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