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誓八國:追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結局各不相同

2021-02-07 情懷歷史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髮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的歷史事件。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繼位後,國力不足與殷商對抗,所以繼續臣服於殷商,為殷西伯。但是,殷商對周並不放心。商紂王一度囚禁姬昌於羑裡,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寶馬、美女賄賂商紂,求得釋放姬昌。姬昌歸國後,謀商之心並不鬆懈。

根據《尚書》記載,周國首先討伐西方犬戎及密須等小國,以固後方,接著東伐耆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陽),最後伐崇國,深入到商朝勢力範圍。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


周武王姬發即位後,以姜尚(姜子牙)做他的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對於周武王姬發來說,在公元前1046年正式進攻商紂王。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勝算,周武王還聯合了眾多諸侯國,這讓商朝陷入到孤立之中。其中,就本文所要的牧誓八國,就在商朝末年追隨周武王。至於這八個諸侯國的結局,則是各不相同的。

牧誓八國,是指追隨周武王伐紂的八大諸侯盟國,分別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記述武王伐紂的《尚書·牧誓》中明確描述了周武王對這八個國家的參戰誓詞,因此得名牧誓八國,又因這八國都位於商王朝疆域的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國。


庸國

庸,古國名,出自帝顓頊,據載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為「牧誓八國」之一。春秋時期,庸國和巴國、秦國、楚國等諸侯國是鄰國,並且擁有較高的地位和實力。庸國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候,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春秋時期,庸國顯然是一個中等甚至中等以上的諸侯國。即便比不上晉國、齊國、楚國等大國,也應該在鄭國、衛國等諸侯國。但是,在公元前611年,庸國還是被滅亡了。當然,庸國是被楚國、秦國、巴國三國聯合消滅的。而這,其實也從側面凸顯出庸國的實力了。在庸國之後,三國時期爭奪的上庸郡,就位於古庸國的範圍內。


蜀國

和庸國一樣,蜀國也是「牧誓八國」中比較強大的諸侯國。蜀漢位於四川盆地,東接庸國,北接周國、羌國,也即今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區,都是當初蜀國的疆域。而巔峰時期的蜀國,向北擴張到漢中一帶,向南則覆蓋到雲南一帶,差一點就能和三國時期的蜀漢相提並論了。到了公元前316年,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決定先拿蜀國開刀,於是發起了秦滅巴蜀之戰,消滅了巴國和蜀國,佔據了巴蜀之地。

羌國

羌位於甘肅東南部,東接周國,南連蜀國,是後來羌族的發源地,後納入秦國領土。對於羌國來說,非常靠近秦國這一諸侯國,這也註定了羌國較早被秦國吞併的命運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晉國、齊國、楚國等大國,無一不在蠶食周邊的小國。


髳國

位於四川巴縣一帶,後為蜀國所滅。對於髳國來說,因為國力弱小,在史料中的記載也比較匱乏。

微國

位於渭水中遊南岸,今陝西眉縣境內,依附於西周,由於周王室的壓力,微國選擇遷入到今湖北省一帶。到了春秋時期,微國進一步向遠離中原的西南地區遷徙。於是關於微國的地望,又有四川巴縣之說,還有更遠至四川眉山的說法,認為眉山也是微人居住後留下的地名。從湖北竹山西南至四川巴縣,再西至四川眉山縣,最後則是不知所蹤了。


盧國

位於甘肅東部的涇河上遊,今茹水河一帶,後受封子爵之國,封於湖北。對於周武王姬發冊封的諸侯國,子爵自然是一個相對較低的爵位了,在子爵之上,分別是公爵、侯爵、伯爵,比如宋國是公爵諸侯國,晉國是侯爵諸侯國,鄭國是伯爵諸侯國。對於子爵的盧國來說,分封的疆域無疑是比較小的,加上又靠近楚國,所以最終成為楚國的疆域。

彭國

西周建立後,因為彭國是西周王朝的盟國,也即為消滅商朝做出了貢獻,所以其國柞得以延續。在爵位上,彭國和鄭國一樣,被周王室封為伯爵諸侯國,並受到西周王朝的重視。周平王東遷後,隨著周天子勢力的衰弱,南方楚國的強大,彭終於在公元前710年前不久為楚所滅,彭地入楚,成為楚最早所滅的方國之一。對於彭國來說,疆域經過多次遷移,後來其被周王室分封的疆域主要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濮國

最後,就濮國來說,是牧誓八國中比較低調的諸侯國。濮國位於川東鄂西湘北交界處,因為地理位置上偏離中原之地,所以在周朝時期,濮國幾乎和中原諸侯國沒有什麼交往。到了戰國末期,楚國向該地區,所以和濮國爆發了戰爭。此戰,濮國被楚國擊敗,最終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雲一帶生息繁衍。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牧誓八國:追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結局各不相同!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髮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的歷史事件。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繼位後,國力不足與殷商對抗,所以繼續臣服於殷商,為殷西伯。但是,殷商對周並不放心。商紂王一度囚禁姬昌於羑裡,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
  • 《牧誓》:牝雞司晨?不祭宗廟?任用奴隸?漫談周人眼中的帝辛
    閱讀多次《尚書》後,卻發現周武王在發動牧野之戰時宣誓的《牧誓》其實不是對商紂王的聲討,而是在側面反映了商紂王帝辛卓越的思想及其大膽的行為,他的做法極具現代性,是當時奴隸社會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在此,我們通過回顧周武王的《牧誓》來深度論述帝辛打敗,斃命於鹿臺的原因,從而也是殷商王朝走向覆滅的原因!
  • 再讀《牧誓》:一篇戰鬥檄文,為我們重構三千年前的歷史謎團
    ·《牧誓》:周武王的討伐檄文 商朝是建立於中國上古時代的一個奴隸制王國,我們大多數人對商朝的理解都停留在《封神演義》留給我們的印象。
  • 周武王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 (méng)盧、彭、濮等部族,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在牧野大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hào)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 西周開國君主 周武王姬發
    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幾大部族,討伐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被滅,紂王自焚於鹿臺。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葬於周陵。先周崛起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
  • 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
    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 被黑了3000年,商紂王有話要說
    〓影視作品中的紂王形象武王伐紂最可靠的歷史文獻之一是《尚書》中的《牧誓》篇,這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向從徵將士和各路諸侯做的戰爭動員令,從《牧誓》中列舉的紂王罪狀來看,似乎都不太嚴重:「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滿共四條:1、聽信婦人(妲己)之言;2、不關心祭祀;3、不重用貴族兄弟(如微子、箕子);4、重用逃亡的罪人。
  • 周武王時期分封了哪些諸侯國?
    史書記載其他王弟在武王克商後也被分封到各地,但從他們的封地來看,顯然不太可能。比如周公旦、曹叔振鐸、郕叔武、郜叔、滕叔的封地都在泗上地區,但周武王時期周人並沒有控制這裡,顯然不可能分封王弟到這些地區。而康叔封也是明確記載,在周公東徵之後,才分封到商王畿的。
  • 商紂王被妲己魅惑終致亡國,遭周武王嘲諷,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原來,這件事與商紂王和妲己,以及商紂王有很大的關係。周武王本人自己對妲己沒什麼興趣,也沒有將她賞賜給其他人,而是將她殺死了。 或許是商紂王的教訓太過深刻,周武王不僅在攻破朝歌之後,下令處死了妲己,還在伐紂之前,留下了一句對妲己的評語。正是因為周武王的這句評語,後世中才逐漸出現了女子不得幹政的規定。
  • 歷史上的商紂王真是昏君嗎?「荒淫無道」這個黑鍋他還要背多久
    後人只因商紂王輸給了周武王,只因周武王伐紂列下了商紂王不少罪過,於是就把商紂王的形象更加惡人化,甚至將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也都掛到了商紂王的名下。那麼,商紂王當真是如此不堪的人嗎?恐怕不儘是如此。畢竟,就連孔夫子的學生們,當年都有為商紂王伸冤,說商紂王做的惡事,這些並不都是他做得,只不過商紂王是個下流之人,所以大家習慣性把天下間罪惡的事情都歸結到商紂王身上。
  • 牧野之戰:商紂王手頭無兵,如何對付西周20萬多國部隊
    直到祖甲禮法改革後則基本上明確以父死子繼嫡長子繼承制為主,為後世各代王朝所採用。這種禮法制度的改革必然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商紂王帝辛,他就是帝乙的少子,但他是正妻的長子,是嫡長子,而微子啟,是帝乙的長子,但是他妾生的,即便是長子也沒有王位繼承權。
  • 商紂王真的是暴君嗎?為什麼說,紂王是歷史上最早、最冤的背鍋俠
    我們都知道商紂王在歷史上就是殘暴的君主,評價十分不好有多不好,他與夏桀可以說是歷史上暴君的代名詞,與聖明的君主堯舜可說的上是一對反義詞,形容一個君主殘暴,可以說猶如桀紂,說一個君主聖明,可以說,可比堯舜,比如宋代皇后高滔滔,就被稱為女中堯舜,這可是最高的評價了。但是商紂王真的如此不堪嗎?
  • 商紂王為啥會被封神,專管民間嫁娶喜事?原來是種諷刺!
    提到商紂王,人們就會想到他是一個暴君,迷戀美人妲己,結果丟了江山。但是,在《封神榜》中,商紂王最後也被封了神,專管民間嫁娶喜事,這是為什麼呢?商紂王商紂王的原名叫做帝辛,他在位期間,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他的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
  • 商紂王與周武王的「牧野之戰」敗在哪裡?你了解過嗎
    商紂王與周武王的「牧野之戰」敗在哪裡?不管紂王壞不壞,最終事實是在史詩級的牧野之戰中,他的軍隊一敗塗地,讓周得以取商而代之。這結果,無關乎人品,既有偶然原因,也有必然原因。先說偶然原因吧。武王能在牧野打敗紂王,因為他選的時機太好了——紂王的主力部隊在別處呢。
  • 春秋戰國的故事01——怎樣的一個商紂王
    1959年2月25日在濟南召開的一個座談會上,毛澤東又說,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是不是有點奇怪,為什麼紂王和認知中的不太一樣?紂王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 商紂王的墓很值錢,3000年來卻無人敢盜,原因至今警示後人
    他的成功和曾經的業績讓國家安穩後將他推向萬丈深淵,國家穩定後,商紂王就變了,他開始變得喜愛美色,而且殺人無數,很多的人都死在了他的手裡,對財富的不珍惜,讓臣民不再屈服於他。    就是這部所謂的史書,上面記載了許多有關殷紂王的罪行,以及西周討伐殷紂王的戰鬥令和西周的德政。這些材料被司馬遷不加考證,肆意地大量引用寫進《史記· 殷本紀》和《周本紀》中,就成了殷紂王的罪證。
  • 商紂王真的是天下大惡嗎?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01商紂王帝辛是帝乙的小兒子,他天資聰穎,才智過人,武功高強且能言善辯,是一個真正的帝王之才,所以當時帝乙才會選擇把皇位交給他。可是慧極必傷,帝辛確實很有才幹,是帝王之才,如果放在普通的朝代,那麼他可能作出一番政績出來。可是帝辛生在強大的商朝,此時的商朝國泰民安,一片繁華盛景,根本不需要帝辛兢兢業業地治國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