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商紂王在歷史上就是殘暴的君主,評價十分不好
有多不好,他與夏桀可以說是歷史上暴君的代名詞,與聖明的君主堯舜可說的上是一對反義詞,形容一個君主殘暴,可以說猶如桀紂,說一個君主聖明,可以說,可比堯舜,比如宋代皇后高滔滔,就被稱為女中堯舜,這可是最高的評價了。
但是商紂王真的如此不堪嗎?大家了解歷史的,肯定都懷疑這點,但是,特別有意思的是,對紂王的負面形象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
紂王是商的末代君主,被周抹黑這很正常,但是,在後世,春秋戰國以後,對紂王的負面評價是張冠李戴、層層疊塗,不管是你做的,還是不是你做的,總之就是加到紂王頭上,背一個鍋不算完,那是層層累積,好幾口鍋扣到了商紂王頭上。
後世給紂王加了層層黑色濾鏡,大有一種,你是天底下最惡的大惡人,是應該被所有君子引以為鑑、當成反面教材的。
為什麼負面評價還會改變,先總結一下:
是因為紂王倒黴,正生在時代觀念要發生改變之前,從「野蠻」的商周到「文明」的春秋戰國時期,漸漸由「神道」轉為「人治」。
那時代觀念是怎麼變化的呢?下面我們仔細說一下。
我們具體來比較一下紂王兩周時期的罪名與戰國後的罪名
一、兩周時期紂王的罪名
戰國之前的兩周時期,顧頡剛先生的 《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中說道,在《尚書》有關紂王的描寫中,紂王的惡行主要集中在,酗酒、對祭祀不上心、迷信天命、不用舊臣貴族、寵信小人和婦人。
比如《尚書牧誓》中武王伐紂,對軍士以及盟友宣告的紂王惡行為:
「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武王伐紂的宣言肯定是要當時大家都覺得「大惡」的形容詞來形容紂王,而這些,在周朝大惡的言行就是聽信婦人、疏於祭祀、不用宗族舊臣。
在西周召穆公諷刺周厲王時,把紂王拉出來做例子,其中對紂王的描寫也是
「天不湎爾以酒..."、「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也是說的紂王無休止飲酒、不用舊人、不遵守成規、以致天命傾斜。
總之,西周時期,對紂王 「惡」的形容是:
①生活上——酗酒;
②治國態度上——不留心祭祀與不敬天命;
③用人上——任人不善 ( 聽信婦言與疏遠舊臣宗族) 。
二、戰國後紂王的罪名
那到了戰國以後呢?紂王的形象開始了轉變,注意,是變壞而不是變好。
紂王變成了一個濫殺無辜、殘暴不仁、濫用酷刑、殘害賢臣、寵信小人與婦人、沉溺享受卻忽視民眾與朝政的暴君!
①紂王的暴虐之惡體現在——對人生命的踐踏,比如用殘忍的方式殺害賢臣,「剖」、「剜」、「砍」、「剁成肉醬」、「炮烙之刑」等等,比如活剖孕婦、砍斷涉水者的大腿看他的骨髓,剜比幹的心。。。。。。
②紂王的忽視民眾體現在——酒池肉林、奢侈享受,比如說紂王用象牙筷子,廣建宮殿,耽於享受,忽視子民,只顧私慾,注意,在西周時期紂王最重要的惡行——酗酒,在戰國以後看來只是耽於享受的一個證據。
除了暴虐與沉迷享樂不顧百姓,還有寵信奸佞、婦人,偏聽妲己之言,但是在戰國後期,對紂王的惡行主要是集中在紂王濫殺無辜、酷刑嚴重,也就是說主要罪行在於「暴虐」。
三、兩個時期的罪名對比說明了什麼——時代觀念的變化
戰國之前對紂王罪行的聲討中,沒有暴虐、濫殺無辜,而戰國後,紂王的惡行主要就是暴虐,這說明了兩周到春秋戰國,人們普遍對「惡」的理解開始轉變。
這個轉變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由商周神權至上到春秋戰國人治理念的覺醒,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
1.在神道時代,飲酒與不祭祀是大惡,殺人很正常
為什麼周武王在討伐紂王時,要說紂王酗酒、不敬祭祀呢?要知道,在那個動員軍士與盟友的時候,必須說的都是大惡之罪。
因為在商周時期,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保持敬畏之心,用心去做,以酒祭神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內容,但是受生產力的約束,酒很重要,不是能讓人隨便喝的飲料。
《詩經·周頌·豐年》裡第一句就說了豐收的年份首先就要釀酒以祭祀先祖,
「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所以,針對紂王竟然酗酒的惡行,周代立國之初就用紂王酗酒來警示後人,並作《酒誥》為禁酒令。
也就是說,在神道觀念濃厚的商周,祭祀與用來祭祀的酒都是頭等重要,因此,周對紂王的惡行總結就有後世認為小題大做的這兩個罪行。
2.在人治時代,踐踏生命是最大的惡行,酗酒卻只是私慾重的象徵
而對於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的戰國以後,釀酒與飲酒走向了日常人的生活,比如《楚辭·招魂》中就有描繪貴族飲酒的詩句:
「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所以,春秋之後,人們對酒的態度遠不及以前那麼神聖,也就並不覺得紂王惡行中的喝酒是惡,因此,在塑造紂王惡行時,紂王酗酒只是被歸為愛物質享受這一層面。
而對於戰國諸子而言,紂王有罪,罪在對人生命的蔑視、踐踏,罪在重私慾而不管子民死活,但西周統治者卻並沒有在殺人問題上抹黑紂王,這是因為在西周時期,人道主義思想還沒有徹底覺醒,在他們看來,殺人不算「黑」。
在武王伐紂時期,殺人是「正常」行為,雖然商末周初有了國家,但是卻並不成熟,仍有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殘餘。這時期殺戮俘虜、用活人祭祀、各種殘忍刑罰施與被判罪的人是正常現象。
「商代的人祭把人牲做成菹醢脯臘炙等種種加工品,各種犧牲之用法幾乎都用於人牲還十分明顯地反映了古代曾經盛行的食人之風。這正是保存在宗教活動中的野蠻古俗。」
商代的人祭之風盛行,分解屍體、剁成肉醬、活埋、炙烤、炮烙,都是人牲之法,而這些人牲之法,並不是商紂發明的,而是商人或者說以前原始部落一貫的做法。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對商紂王 「抑沈」比幹、「翼侯炙」、殺梅伯、把人剖心和剁成肉醬等殘暴的行為在商紂甚至周人看來都沒什麼可黑的。
但戰國時期不接受啊,這時的人道意識已經覺醒,在周人不在意的行為,在戰國諸子看來這就是很大的罪行,於是,被挖掘出來大加批判。
所以,紂王的罪名被累積,也可以說是不同的時期,人們對善惡的評價標準、尺度發生了變化。
3.另一點反映人治思想覺醒的就是對紂王疏遠宗族的評價
紂王在西周的另一個大罪是,疏遠舊臣宗族,因為商周時期,是宗法社會的價值觀,以血緣定君子與小人,重視血統。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削弱血親貴族,這時期,君子不是以血統來論的,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賢能就是賢能,無論你是什麼血統。
因此,這也就是為什麼戰國在描述紂王的惡行時,要比幹、箕子等商王親族塑造成賢人後,殺戮他們才是有罪。
這點也反映了人治理念的覺醒,人們開始用「賢」來評價諸侯和大夫。
結語
所以說為什麼紂王的罪行越來越多——時代觀念的根本變化。「野蠻」的西周到「文明」的戰國,紂王的形象被重塑,被塑造成典型的禮儀文明時期「暴君」的形象,這個形象與西周人對紂王的認識相距甚遠,反倒像當時晉靈公等人的形象。
紂王處在這個由神道向人治觀念轉變的時代之前,真的吃了大虧,因為這個時代需要一個人來成為典型,成為惡的標準,因為他們需要一個這樣的背鍋俠來成為推翻那些貴族引經據典的例子。
紂王很多具體的惡行都有張冠李戴的嫌疑,比如大興土木、不講信用、殺做不熟熊掌的廚子等,究其原因,是因為將當時諸侯大夫的醜態附會到紂王這個有名的惡君之上,用來宣傳自己的學說,比如人治、仁治。
這就是人治時代的到來,而紂王恰恰就在這個時期之前,滿足了歷史書寫者的意願,那就是塑造周武王的聖明與暴虐的紂王,這兩個樹立起來的典型,或者說鏡子,可以供後世對照他們,反省自己。
而紂王這面鏡子確實是被後人經常使用,擦得光亮,照的鮮明啊。
參考資料:《尚書牧誓》、《尚書泰誓》、《周禮》、《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尚書今古文註疏》
在這浩瀚宇宙,有幸與您相識,
以上為悠悠個人觀點,歡迎批評、討論,喜歡悠悠的麻煩點個關注哦~
明亡於萬曆,萬曆又被誰毀了?萬曆抑鬱挫敗的20年是誰導致的
皇后傳丨女中堯舜高滔滔,因為愛,所以我願替你守護大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