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各朝末代帝王的荒淫無道、作惡多端根深蒂固,開國之君的賢明人設與天命所歸同樣深入人心,仿佛只有這樣才是順應民心民意、符合歷史規律的。
影視作品中的殷紂王和妲己
商朝末代國君殷紂王,經《封神演義》《封神榜》等作品演繹,他寵愛妖姬妲己、陷害忠良、刑罰無度的暴君形象罄竹難書,在《尚書》《史記》《墨子》等經典著作中,對他也多是批評撻伐。
我認為,對紂王評價最客觀的是我們的開國偉人,他說:「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從能力上肯定了他。
紂王的歷史功績不容抹殺,老人家如此評價紂王:「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則認為,紂王是「統一神州肇始人。」
影視作品中的殷紂王1
紂王為什麼失了江山,只有無腦的人才會相信是因為妲己。偉人的評價有理有據,冷靜客觀:「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從能力、功績方面看,紂王是位能君。從他失敗的原因來看,被周武王乘虛而入,策反了奴隸起義。
西周取代商朝後,大封諸侯,也將殷商王朝後裔分封到宋,稱為「宋國」,在看《大秦帝國·裂變》時,商鞅曾評價過宋酒純正無奇,像老實無趣的商人,這個商人指的是殷商王朝的後裔,從中可看出,殷商王朝的統治者最起碼並不狡詐。
影視作品中的殷紂王2
作為殷商王朝末代君王,紂王也應當有這種稟賦。總的說來,不妨把他當成一個「老實人」來看,至於他的種種事跡,各位讀者可根據不同的資料自己甄別判斷,不再贅述。
推翻紂王的是周武王姬發,但並不是一次偶然的策反奴隸事件,而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有步驟的長期策劃。這場策劃的關鍵人物是周文王姬昌。
無論商朝還是周朝,都是距離我們很久很久的老祖先,如今評價他們,不帶政治傾向,只分析成敗得失與個人品性。
周文王姬昌,長期以往給人的印象是禮賢下士、仁慈無比,但作為一名政治家,我們對他運籌帷幄的能力更感興趣。
這應該從源頭講起。
影視作品中的姬昌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最早,炎帝是西戎,黃帝是北狄,如今推斷,炎帝、黃帝應該不是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那段很長歷史時空中,部族酋長或能人們的集中呈現。
上古時代,黃帝部族生活在燕山以北山地草原上,這個上古有多遠?可粗略認為是5000多年前。
部落發展、生活環境的變化等,是部落遷徙的主要原因,因為需要獲取新的資源。
而搶奪資源是引起戰爭的主要原因,戰爭的成敗,要看戰鬥力,這是實力與意志、能力的綜合。
皇帝炎帝兩大部落的板泉之戰
黃帝部落自北向南遷徙,從東北到了華北,在阪泉、涿鹿大戰中先後戰勝炎帝、蚩尤兩族,成為中原盟主。
部落越來越大,就產生了很多分支,為了更好生存,又要向著更遠的地方遷徙。有些族民自河北涿鹿盆地沿桑乾河而上,來到了晉北高原。
不知歷經多少年多少代,山西大地上的部分先民又從晉北西渡黃河進入了陝西,有些族民則再沿汾河而下,然後從汾河下遊西渡黃河,也進入了陝西。
繪畫作品中的炎帝與黃帝
這裡不能論斷老祖先們只是從東北、河北、山西、陝西這樣遷徙。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遼河領域,良渚文化發源於江浙杭嘉湖平原,在漫長的歷史時空,在祖國的廣袤大地,史前文化類型星羅棋布,先民們的定居與遷徙,遠比我們了解的豐富。
影視作品中的涿鹿大戰
有句話叫「審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見全貌」,所有這些都需要特定的語境與現實,不必太較真,把它們看成千古不變的真理,或指責它們以偏概全都不正確、不可取。這些是我們了解歷史,了解事物的一些例證或看法而已。
北狄黃帝族的一支到了陝西,不考證他們是從山西來的,從別的什麼地方來的,還是在這裡原地生存的,還是各種情況都有,總之在不斷的融合分裂、一代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有個部落居住在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旬邑縣西南)。
又過了很多年很多代,因受到周圍戎族的威脅侵擾,酋長古公亶父率領部族不得不從世代居住的豳地向西遷移,來到水草豐美的陝西岐山、扶風交界處,在那裡重新安頓了下來,並以周作為族名,自稱周人,而這個地方被後人稱為「周原」。
古公亶父率周族遷岐
古公亶父姓姬名亶,「古公」「 父」都是後世對他的尊稱。姬亶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他的孫子赫赫有名,就是周文王姬昌。
古公亶把部族遷徙到周原時,那裡並不是荒無人煙的處女地,西羌炎帝神農氏後裔姜戎族在這裡生存了很久,已經從遊牧民族轉化成了農耕民族,這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來了陌生人,對姜戎族來說也並非只是搶資源搶地盤的壞事,可以通婚啊,那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族外通婚比族內婚好多了。
遷徙、通婚、戰爭是部落融合、聯盟的主要手段
古公亶為了交好當地老氏族,娶了姜戎族首領的大女兒太姜,從此,周人接受先進文化,進入農耕時代。插句話,姜子牙應該來自於這個姜戎族。
姬亶的時代,是商朝晚期。通過聯姻,周人與姜氏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然後就對周圍一些比較小的部落,要麼打要麼拉,很快就成了商朝在西土的一個強大的方國。
再插一句,古公亶與太姜生了3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歷。那時酋長傳位也默認嫡長子,古公亶覺得季歷的兒子姬昌很不平凡,泰伯、虞仲為了避讓,紛紛遷往遠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泰伯奔吳」,今日江蘇無錫就是泰伯建立吳國的地方。
泰伯仲雍奔吳傳說
商王帝乙(紂王帝辛的父親)初年,古公亶死了,季歷即位,不久季歷就被商王朝封做了西伯。
西伯即位後,替商朝出兵山西汾河流域,徵伐那裡的燕京、餘無等戎狄部落,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季歷的勝利和周人勢力的急劇膨脹,引起了商王朝強烈的不安和猜忌,於是商王便找了個藉口設計殺害了季歷。
古公亶父畫像
季歷死後,姬昌擔任了周族的酋長,雖然年輕,姬昌比父親季歷有心機得多,他看到商朝仍然十分強大,自己不能像父親季歷那樣炫耀武力四處徵討,得學會隱藏實力,表面上得蔫一點慫一點。
他向商王朝年年朝拜,歲歲進貢,甜言蜜語,好話說盡,成了各諸侯方國中最會討好的那個。商紂王被姬昌哄得團團轉,又讓姬昌做了西伯,統領西方的各諸侯國。姬昌開始悄悄培植自己的勢力。經過幾十年的養精蓄銳,周族已壯大到商王朝對它望而生畏的地步。於是姬昌便公開與商朝分裂,率軍猛烈攻擊商朝在西土的忠實盟國崇國。
消滅崇國以後,姬昌把都城從周元遷到了今西安市西郊灃河西岸,建了一座都城,取名灃京,從此姬昌便宣揚自己是受命於天的人,自稱周王。
為了對付商王朝可能的鎮壓徵討,姬昌聯絡更多的諸侯方國與他結成政治同盟,共同剿滅商朝,推翻商朝。
這就需要大造輿論,給世人描述紂王是一個多麼荒淫無道、濫殺無辜的人,不惜說他寵幸狐狸精。
今天看來,這則消息十分拙劣,但是謠言傳得久了,假的就成了真的了,通訊如此發達的現代是如此,何況古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