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故事01——怎樣的一個商紂王

2020-12-23 一點一滴學史

商紂王,也就是帝辛,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他荒淫無道,有名的暴君。可歷史上真實的他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看看毛主席是怎麼樣評價的,1958年11月毛澤東在閱讀史達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之後的談話中,說到商品生產時,順勢發揮:商朝為什麼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自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1959年2月25日在濟南召開的一個座談會上,毛澤東又說,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是不是有點奇怪,為什麼紂王和認知中的不太一樣?紂王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現在對紂王形象的了解,多來自於影視劇或演義類小說,但話本畢竟是經過人為後期加工的,雖然歷史很多也是為帝王書寫的,但從有史可考的文字研究一下,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辨析一個人物的好壞。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絕對,需要的只是辯證的去看待問題,加以分析、理解。

01 帝辛概述

帝辛(約前1105-約前1046),子姓,名(一作受德),商朝第三十一任君主,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30歲即位,60歲在鹿臺自焚殉國(前1075-前1046)。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最早從(xiè)的時代開始。偰因生在殷水,以「殷」為姓,後來又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地並賜姓為「子」。

帝辛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後世就此存在爭議。

辛是帝乙的小兒子(嫡子),兄長為微子啟(庶兄)。其實,帝辛和微子啟,是同母兄弟,但因為微子啟出生時候,其母為庶妃,而帝辛出生時,其母已經為正妻了,辛作為嫡子就被立為繼承人。(微子啟,本名「啟」,「微」是分封地,即今山東梁山縣西北,濟寧市微山縣一帶,「子」則是古人對人的尊稱)帝乙二十六年(約前1076年),帝乙逝世,辛繼位,這就是帝辛,天下都稱之為「紂」。

02 帝辛的「正面」——開疆擴土

司馬遷《史記》裡記載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翻譯過來就是,「紂王」長相魁梧俊美,筋骨強勁、能徒手與猛獸搏鬥。皇甫謐《帝王世紀》還稱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翻譯過來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絕非匹勇之夫。

帝乙(30任)是商王文丁(29任)的兒子,文丁死後帝乙繼位,這個時候西周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商朝國勢卻在走下坡路。(周國從古公亶[dǎn]父開始復興,到其子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姬昌之子姬發,推翻紂王建立周朝)文丁殺季歷後,商朝與西周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周文王曾經討伐殷商,但是沒有成功。帝乙在東西(東為夷方、孟方、林方等部落,西為周部落)兩面作戰的困境之下,被迫對周國人採取懷柔政策,不得不將商王之妹嫁給姬昌。同時全力攻打東夷各部族。

帝乙決定與西周聯姻是為了拉攏西周,而西周由於討伐商朝的失敗,一時半會也不可能再次出擊,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的時機還不成熟,為了避免商朝對自己用兵,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和平時間來壯大自己,姬昌也答應了帝乙的要求決定與殷商聯姻。於是,帝乙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姬昌,並且自己親自選擇吉日完婚,而且還封姬昌為新一代的西伯。成婚的當天,西伯侯姬昌親自到渭水迎接,以表示對帝乙的尊重與婚禮的隆重,於是殷商與西周可以說都非常高興,一團和氣的成為了一家人,這就是歷史上的「帝乙歸妹」。

紂王即位後,重視擴張領土,完成了對東夷部落中徐淮部族的全面徵服。史上首次徵服江淮地區,把疆域拓展至渤海、東海之濱,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這是首個如此大面積開疆拓土的帝王。

商朝的國力在武丁(23任)時期達到了巔峰,但對東夷部落的擴張還沒有完成,可以說,帝辛對國土向東的擴張,是付出了行動而且有成效的。來對比一下:

紂王(31任)牧野之戰時的疆域圖,周國的崛起已經造成了與商朝對峙的局面 ↓

殷商極盛時期,殷高宗武丁(23任)的疆域圖 ↓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湯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餘的多數時間國運不濟,君與臣、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在經歷了「九世之亂」之後,到了紂王即位時期,已日薄西山,積重難返。而對對東夷用兵,反而加速了商朝的滅亡。

九世之亂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後,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的事件。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後才最終結束。↓

03 帝辛的「背面」——加速滅亡

看看《史記 殷本紀》對他「背面」的描述

荒淫徵斂

帝辛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為他製作了新的俗樂,北裡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賦稅,把鹿臺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jù]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

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臺,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囚禁西伯

帝辛如此荒淫無度,百姓們怨恨他,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格(又作「炮烙」)的酷刑。帝辛又任用姬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帝辛,她不喜淫蕩,帝辛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hǎi]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果鄂侯也遭到脯[fǔ]刑(被製成肉乾)。

姬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去告發,帝辛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裡。姬昌的僚臣閎[hóng]夭等人,買通了費仲,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帝辛,帝辛才釋放了他。西伯獲釋後,向帝辛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徵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即西伯昌

帝辛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都不來親近。帝辛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與商越發疏遠了。

西伯回國,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不少諸侯背叛了帝辛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帝辛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比幹勸說帝辛,帝辛不聽。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愛他,帝辛卻黜免了他。

西伯戡[kān]黎

後來,西伯攻打黎國(《史記》作「飢國」,此據《尚書》,今山西長治縣西南)並將它滅亡,帝辛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帝辛那裡去報告說:「天子!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殷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兇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佔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

帝辛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也有觀點認為,應理解作:「我命不在天,何必擔心!」)祖伊反駁說:「唉!您的過失很多,又懶惰懈怠,高高在上,難道還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殷商行將滅亡,要指示您的政事,不可不為您的國家努力啊!」祖伊回去後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

離心離德

西伯姬昌死後,周武王姬發率軍東徵,到達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時,諸侯背叛帝辛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帝辛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帝辛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比幹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爭諫。」就極力勸諫。帝辛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幹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後又把箕子囚禁起來。殷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周武王得知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幹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見時機已到,即率諸侯聯軍伐商。(《中國史稿》稱,此時帝辛正以其主力<太師聞仲>對東夷採取軍事行動,而這也給武王伐商創造了機會;就此,學術界存有爭議。)

身死國滅

約帝辛二十八年(約前1048,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盟津(即孟津)。根據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聯絡,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但諸侯恐怕並無八百之多。

約帝辛二十九年(約前1047),周軍出師伐商。

約帝辛三十年(約前1046),周軍行孟津之誓。商朝因為常年對東夷部落用兵,軍隊損失很大,這時候軍隊人員不足。此情況之下,紂王只能臨時將大批戰俘武裝成軍與周軍交戰,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總計十七萬,開赴朝歌以外四十裡的牧野(今河南汲縣)迎戰。

周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一說前1046年1月20日),因為是臨時用戰俘組成軍隊,毫無忠誠度可言,加之商朝一貫以來,皆以戰俘為奴隸,並肆意屠戮,用戰俘生殉以祭鬼神。因此這些夷人組成的部隊在戰場上他們一觸即潰,商軍大敗,周人居然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紂王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臺,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在摘星樓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幹的墳墓,表彰了商容的裡巷。

微子啟在紂王繼位後看到自己的弟弟昏庸無道,屢次勸說都沒有效果,非常的苦惱,於是去詢問太師和少師,太師和少師對微子啟說,如果死可以挽救商王朝,那麼死是值得的,如果死亡不能挽救商王朝不如離開。於是微子啟離開紂王投奔了周武王。在周武王攻下殷之後,微子啟讓族人拿著祭器,捆綁起自己的雙手,跪著去見周武王,表示自己一族是有罪之人,希望能夠保全殷商一族的香火。周武王答應了,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分封在在殷虛(今河南安陽小屯),並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此後,殷商成為周的屬國。

周成王即位後,武庚管叔(姬昌3子)蔡叔(姬昌5子)聯合起兵反叛,周公三年才平叛,武庚被殺死。周公見微子啟忠心於周王室,所以將微子啟改封到河南商丘一代建立宋國,來延續殷的後代。

04 客觀評價

商紂王其實並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

近代歷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70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說,不排除有後人刻意抹黑的嫌疑。事物真偽、發展規律,不僅要參考歷史文獻,也需要結合當時具體的社會環境去思考。

縱觀商朝中後期歷史,從20任君主盤庚遷殷開始,商朝開始有中興的態勢,直到武丁(23任)為君時候,國土面積達到了一個高點。但不可否認,經過「九世之亂」的一百多年,商朝總體國力已經衰弱。而這時的西周部落東夷部落,卻在不斷的發展壯大。

此消彼長,東西夾擊,帝辛的父親帝乙決定徵伐東夷。連年徵戰,民不聊生,人口增長不多,百姓的負擔也重,在當時奴隸制社會的大環境下,只會加重對奴隸的剝削,或者讓更多被俘的人轉為奴隸來服役或徵戰。惡性循環如此,從帝乙攻打東夷失敗,到帝辛繼續徵伐東夷成功(這是商紂的功績所在),這也是商朝加速滅亡的誘因。太師聞仲率兵伐夷,周人來襲,紂王只能組織出以大量俘虜奴隸為主的兵士來迎戰,結果自然是,一觸即潰!(紂王在位後期,已經不得人心了)

紂王在位後期,種種暴行確實嘆為觀止(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雖然不排除後朝演繹小說為其加上的更多惡行,但亡國之君,本就沒什麼自己書寫歷史的權力。直面他的惡行,暴戾,同時不否認他的才能之處,以及為國土擴張做的貢獻。

客觀看待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在現在媒介發達的時候,反倒更難了~希望我寫這些東西,能讓大家從更多角度來看看歷史上如此著名的「紂王」吧

相關焦點

  •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不為人知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裡有著幾百年的精彩故事,它是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逐漸定型的時期。《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劉興林教授,帶你走進《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那段不為人知的傳奇。截止到目前,《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已在酷我暢聽更新至6集,劉興林教授為聽眾重新解讀歷史。
  • 春秋戰國時一個最「奇葩」的國家:宋國!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在春秋和戰國時代,這是一個異常「奇葩」的國家。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中國古代玉器中,春秋戰國玉器一直深受廣大藏家們的喜愛。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之精、造型之靈動也是歷代玉器之中的精品。紫色百合香與您暢談天下收藏故事,使您對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更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一、春秋戰國-玉器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由於大量和田美玉進入了中原,所以雕琢出的玉器玉質尤為上乘,而且當時玉器數量之多,並且又創新了許多精美的器型,線條運用更加嫻熟流暢,刀工俊秀有力,風格瀟灑自如。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較為短暫,大約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給後人卻留下了無數值得深入研究的精品玉器。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一個偶然的原因,某男穿越來到春秋,成為一個春秋時代的封建小領主。
  • 周朝分封的最大諸侯國宋國,為何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是殷商後人建立的國家,但是在周朝的姬姓國家紛紛將周氏的治國傳統丟進垃圾桶,進入以改革圖強為主題的春秋戰國時期。
  •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戰國時期,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期大秦帝國,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各國面臨存亡危機,經常會盟,由於國家利益驅使,背盟的現象經常發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黃金時代,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這則故事是韓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出自《戰國策·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14.圖窮匕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魏文侯在位時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進行改革,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使其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加強君主的專制,使韓國國富民強。申不害死後,韓國遭受各國的侵略,韓國成為了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 商紂王真的是暴君嗎?為什麼說,紂王是歷史上最早、最冤的背鍋俠
    我們都知道商紂王在歷史上就是殘暴的君主,評價十分不好有多不好,他與夏桀可以說是歷史上暴君的代名詞,與聖明的君主堯舜可說的上是一對反義詞,形容一個君主殘暴,可以說猶如桀紂,說一個君主聖明,可以說,可比堯舜,比如宋代皇后高滔滔,就被稱為女中堯舜,這可是最高的評價了。但是商紂王真的如此不堪嗎?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這則故事是韓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
  • 看《權力的遊戲》,我忍不住想到春秋戰國
    郭玉潔說她看《權力的遊戲》,忍不住想到春秋戰國,想到「我們該怎麼講述春秋戰國的故事?」而唐諾在《眼前》中所呈現的,或許是她所期待的理想講述方式的一種。他終於打開了這個夢文:郭玉潔轉自「正午故事」(id:noon-story)這麼問有點蠢,但我還是在想,為什麼中國沒有《權力的遊戲》?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1.三家分晉實際上是一個危險的開始,就是諸侯國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裂土封國的願望春秋時期的晉國,曾經十分強大,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盛,並且晉身為春秋五霸之一,在周王室主導的國際關係中,擁有非常牛逼的話語權。
  • 戰國時代?醒醒吧,後市場的春秋大夢!
    始春秋 終戰國五霸強 七雄出烽火戲諸侯,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孫武演兵,圍魏救趙,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這一個個典故,為我們展開了春秋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百花齊鳴的畫卷。春秋,本為天道。西周滅亡,老子一句「天道遠,人道邇」,春秋始為人事。春秋戰國,因此得名。那麼後市場是否已經走過春秋,進入戰國呢?本期粥鋪觀察為您帶來嘉賓分享:中國後市場到底處在春秋還是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霸主相關的成語故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臥薪嘗膽》描寫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吳越之爭,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的故事。其中「臥薪嘗膽」的典故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勵精圖治」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