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
周武王姬發,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 wǔ),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為邑姜(姜太公之女)。中國的姓、氏、名、號簡說——中國氏
約前1050年,文王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命」年號。武王繼位後,子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 (méng)盧、彭、濮等部族,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在牧野大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hào)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先周崛起
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姬發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為軍師,並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實力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新都鎬京(今西安)。
武王伐紂
受命九年,姬發在盟津(孟津)大會諸侯,前來會盟的諸侯有800個,一起舉行伐商演習。
受命十一年,商紂王窮兵黷武,持續發動徵討東南夷的戰爭,把商朝弄得國困民乏。武王見時機已到,聯合庸、蜀、羌、髳(máo)盧、彭、濮等部族,親率戰車300輛,虎賁3000、甲士45000人,進攻商都朝歌。
記載武王徵商「在甲子朝」的《利簋銘文》
牧野之戰
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進行的決戰。由於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武王伐紂時,商朝因為軍力不足,故武裝奴隸以對抗周軍,奴隸對殷商的殘暴統治早已恨之入骨,陣前倒戈,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周武王以鉞砍紂王遺體,代表誅殺商紂,殷商正式滅亡,史稱武王克殷。
滅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並分封諸侯。在位十九年崩,諡號「武王」。
分封諸侯
周武王得滅商後,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為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對周的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如將呂尚封於齊,伯禽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記載,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繼而派兵徵討商朝各地殘餘力量以及東夷勢力,據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焦、祝、薊、陳、杞等。
周初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分封的71個諸侯國
目的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即將土地分封給親戚功臣,讓他們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國家讓這些國家作為藩籬拱衛周朝。
各諸侯國分布圖
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布全國的交通網絡,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方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
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宗法制度即血緣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解決職權和財產分配、維護世襲統治秩序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其核心為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與國家政權合二為一。
禮治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從此陝西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濟組織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代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初等級制度
帶您穿越時空隧道進行一次尋根之旅,
展開一幅五千年長卷讓您盡享文化大餐!
www.qituteng.com
更多姓氏圖騰文化、齊文化內容,盡在齊圖騰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