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牧野之戰,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場正義的戰爭,簡直就是天神下凡,懲罰暴君,那歷史上的牧野之戰真的是這樣的嗎?真的是被後世冠以戰勝殘暴的「順天應民」之戰嗎?此戰過後,商周鼎革完成周武王姬發成為後世尊崇的明君,戰敗的紂王帝辛則淪為暴君之首!
其實商周互相看不順眼不是一天兩天了,在後世出土的《竹書紀年》中,記載道:文丁殺季歷,(帝乙)二年周人伐商。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紂王的祖父文丁死後,紂王的父親帝乙繼位,周人再次發動進攻,但被商君擊退,就這麼幾個字,就可以得知,商周恩怨至少三代,而且商朝軍事實力絕對比周強好幾倍,才能做到屢屢擊敗進犯的周軍。
當時商朝還囚禁了周朝的國君西伯侯,後來被釋放的西伯侯就再也不敢去招惹商朝了,於是找了另一條路子,開始擴充實力,拉幫結派,拉攏各國諸侯國,也就是後來的「九州之侯格於周」,招兵買馬之後,就決定再次討伐商朝,但是沒想到實力擴充了好幾倍的周武王卻在大部隊到了盟津的時候突然撤併,理由也很好笑,竟然是: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下了這麼大功夫突然撤兵理由竟然是天命,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我們從出土的甲骨卜文得知一個真相那就是紂王帝辛不論政績如何,但絕對是身經百戰,戰鬥經驗非常豐富,再來看看周武王,除了牧野之戰,目前的記載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比較大的徵伐記錄,在實戰經驗上,周武王就輸了。
其實周武王還真有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意思,主要能達到目的就不擇手段,在牧野之戰中就有了很多的體現:陝西出土的青銅器利簋上曾有這樣一段銘文:「武徵商, 唯甲子朝,歲鼎克。聞夙(夙:早上)又商」,說了什麼呢?
在那個年代打仗講究個光明正大,這才是真英雄,諸侯之間作戰會先下戰術,約定時間地點,而遠道而來的周軍卻選擇在剛抵達牧野的黎明十分突然發動進攻,知道一直來到了離朝歌很近的牧野,紂王才得知消息匆忙調兵,失了陣前的先機。
周朝還收買了內應,《呂氏春秋》記載了牧野之戰前周武王密會殷商臣子膠鬲,雙方約定甲子為期,結合出土的利簋銘文,可知周軍冒雨急行軍,的確在甲子日抵達朝歌近郊。有內奸實錘了!後世記載這場戰役的時候,都是凸顯周武王的正義,紂王不得人心,還沒打仗紂王手底下的人就頭像了,其實當時只有內奸膠鬲的部下倒戈,大多數商君選擇負隅頑抗。
這場戰役商朝人輸得一點也不服氣,他們覺得周朝手段太下三濫了,而且周朝遠沒有歷史記載中的那麼仁慈,出土的安陽殷墟王陵墓證實,這裡在西周早期遭遇了大規模人為毀墓,陝西韓城芮國墓葬中則找到了殷墟晚期宗彝玉器,也說明了周兵在殷商都城毀墓劫掠的事實。
後來封建王朝的主流學說——儒家,就派出了孟子特意給周武王洗白:盡信書不如無書,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還將不利於周武王仁義人設塑造的資料全部銷毀刪去,牧野之戰其實根本不是一場正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