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說到,原本只是與商王國勢均力敵的周王國,與反帝辛的商國貴族裡應外合,經牧野一戰滅掉了商王帝辛的勢力,隨後佔據了商王畿南部的管蔡之地,設立管國蔡國,又將剩餘的商王畿一分為二,北部保留商國,由武庚任國君,東南部交給微子啟建立宋國。
除了分封管、蔡、宋三國外,武王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分封。
第一種分封是追封上古先王的後裔,打出的旗號是興滅繼絕(興滅國,繼絕世),也就是把上古已經滅亡的王國霸主後裔追封一遍,讓他們延續祖先的祭祀。
被追封的有古唐國堯的後裔、古虞國舜的後裔、夏王國的王室後裔。
《史記》記載堯的後裔被分封在薊地,但《禮記》又說薊地是武王追封的黃帝後裔。而根據當時古唐國仍然存在於臨汾盆地來看,武王追封的堯後裔,應該就是唐國君主。
虞夏後裔的封國沒有爭議,虞國後裔被分封在陳地,是為陳國,在現在的豫東南淮陽一帶。夏王族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地,是為杞國,在現在的豫東開封南部的杞縣一帶。著名的成語「杞人憂天」一詞,就來自於這個杞國。
至於封黃帝後裔於祝地或薊地,封神農氏後語於焦地的說法,暫時還難以考證,姑且存疑。
第二種分封的是周人集團中的姬姓王族成員。
姬姓王族被封成員,有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季歷兄長仲雍的後裔。
虢仲虢叔被分封在虢,位於關中西部,大約在現在的寶雞陳倉一帶。仲雍後裔被封於虞,位於現在的陝原盆地東北部和運城盆地東南部,以現在的山西平陸縣為中心。這兩個封國輩份比較高,地位尊貴,所以尊號與唐、陳、杞、宋一樣,都稱作「公」。
文王的兒子(武王之弟)也在分封之列,但僅限於老三叔鮮和老五叔度。史書記載其他王弟在武王克商後也被分封到各地,但從他們的封地來看,顯然不太可能。比如周公旦、曹叔振鐸、郕叔武、郜叔、滕叔的封地都在泗上地區,但周武王時期周人並沒有控制這裡,顯然不可能分封王弟到這些地區。而康叔封也是明確記載,在周公東徵之後,才分封到商王畿的。
但也有一些王弟可能被分封,比如周公旦封於周(岐邑),毛叔鄭封於毛(扶風),畢公高封於畢(畢原,今鹹陽西北),鄷叔封於豐(西安西南)。不過嚴格來說,這些封國屬於「家」,也就是畿內諸侯,還算不上諸侯國,只能算採邑。
存在疑問的是霍叔處、郇叔、雍叔、原叔、聃季載五人,他們的封地分別位於臨汾盆地、河內平原西部和中原地區,這裡已經被周人控制,按理說,他們五人被分封是有可能的,但也不排除是周公東徵之後才分封的。
第三種分封的是對武王克商有功的異姓方國。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牧誓八國中的庸、彭、盧、濮、髳、微、蜀這個7個方國。雖然他們與周國是盟友關係,但盟友不代表地位平等。在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下,宗藩關係就是結盟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這七國接受武王的冊封,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有人會說,牧誓八國還有一個羌呢,羌國為什麼沒有接受冊封呢?
是這樣的,牧誓八國是後人對《牧誓》中列舉的八個方國或者部族的統稱,在牧誓原文中,武王只是稱他們為庸人、盧人等,而並沒有稱之為國。這其中,除了羌以外,其餘七個已經考證是方國,但羌還難以考證究竟是方國,還是方國群組成的部族。
如果這個羌指的是姜姓部族的話,那麼姜姓中的申國、呂國等,應該都受到了武王的冊封。但如果這個羌是另有他指的話,是否冊封就難以考證了。
除了牧誓各國與姜姓方國外,受到武王冊封的還有溫國和檀國。
溫國的封君是周王國的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兼大法官),名為蘇忿生,原本是河北平原南部邢臺一帶的蘇國貴族,是己姓方國的一員。著名的蘇妲己,就是蘇國的貴族女子(甚至是公主)。由於蘇國緊鄰商王畿,對商王國的行政、律法十分熟悉,所以蘇忿生在帝辛中後期投奔周國後,很受周國的器重。周國的行政體系與律法體系的構建,可能就得益於蘇的投奔。
所以武王克商後,把他分封在河內平原西部的溫地(今溫縣一帶),領有十幾個城邑,重建溫國。夏末商初,商國曾攻滅同為己姓的古溫國,時隔500來年,溫國復國,只不過國君換成了同為己姓的蘇國人。
檀國的國君是檀伯達,伯是排行,達是本名。但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利。何以見得呢?
《左傳》中記載,武王克商後,在管地冊封蘇忿生與檀伯達,在河內一帶建國,而周初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則說,武王克商後,在闌師(管地)賜金(青銅)給右史利,利則用這些金來鑄造「檀公寶尊彝」。兩相對比,利就是檀公,也就是封於檀國的檀伯達。
整體來看,武王分封的規模還不大,範圍僅限於周人所控制的關中、河洛、河東、江漢一帶,對山東地區並沒有涉及,西周時期著名的大諸侯國,基本上都還沒有出現。
對於東方的眾多方國,周人採用的方式與商類似,都是靠強大的實力為後盾,維持宗藩關係。可以說,武王克商後的周王國,只不過像是換了一個統治集團的商王國,還不是後世普遍印象中的周王朝。
除了統治模式與商王國類似外,武王時期周王國的文化氛圍,也有商王國有相似的地方。自季歷(周武王的祖父)以來,周人傾慕商國文明,在臣服於商的同時,也在受到商文明的薰陶,比如引進商式的鑄銅技術、商式的紋飾圖案、商的文字(甲骨文),以及商式的祭祀佔卜文化。
到武王克商之後,甚至一度模仿商王國活人祭祀的野蠻禮儀。打敗帝辛,進入朝歌后,周人俘虜了大批帝辛派系的臣僚,將他們帶回了周王國的龍興之地岐邑,盡數殺死獻祭。
在返回關中的路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從管地西歸,經過洛陽盆地時,武王登上太室山(嵩山主峰之一),俯瞰洛陽盆地,並決定在這裡興建新的都城。
這本來沒有什麼,但這個插曲被記錄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裡面有周文王一句著名的話,「餘其宅茲中國」,意思是在洛陽盆地營建都邑,把洛陽盆地視為「中國」。
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雖然銘文上寫作「中或」,但與國意義想通(國繁體字為國)。這也讓人們了解到,最早的中國一詞,是地域名詞,指的就是洛陽盆地。
話歸正題,武王在小規模分封的基礎上,基本上繼承了商王國統治中原的模式。這也正常,畢竟周人由一個小邦崛起成為大邦,才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統御中原的問題上,沒有任何經驗,必然會首先去模仿商的模式。畢竟,商王國依靠這套模式,成功的延續了將近五百年。
如果不出意外,周王國會繼承商的統治方式,乃至於商的文明特徵,然後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改良,形成類似於商,卻又有所不同的周王朝。
就像清入關後,模仿明朝的統治方式,經過順康雍三朝逐漸改良,形成類似於明卻又有所不同的清帝國一樣。
但是意外總歸發生了,意外的發生,源自於周武王的崩逝。
史書記載,克商後兩年,大約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崩逝,作為繼承人的武王嫡長子姬誦——未來的周成王,此時只有十三四歲。
按照常理,周人打敗商國的時間並不長久,換句話說,周人剛坐上天下共主的位置,形勢還並不穩固,需要年長的君主來穩住局面。讓年幼的太子姬誦繼承王位,真的合適嗎?
在後世中央集權的時代,幼主即位,往往會導致權臣的出現。但在部族政治的色彩還沒消失、封建體系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反而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武王臨終前,給太子誦留下了幾個輔政的貴族,稱作顧命之臣。他們分別是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和太公望。前三者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周成王的叔叔,後者是武王的嶽父,也就是成王的外公,都是周王的自家人。
這四公中,周公旦還擔任了攝政的重任,就像清初幼主在位時,他的叔父多爾袞也擔任攝政王一樣。不同的是,清帝皇太極突然死亡,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清朝多爾袞的攝政王位置,是靠實力在王族爭鬥中爭取來的,而周公旦的攝政之位,更有可能是武王臨終前託付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史書記載,武王克商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周公旦還曾舉行祭祀,用自己的健康來換取武王的康復。在這種情況下,武王勢必要考慮身後安排。而在武王時期,周公旦是最為武王信任和重用的,在其他王弟都還沒有封爵的情況下,周公旦就獲得了「公」的尊號,並且獲封周人的龍興之地岐地(周地)作為封地採邑。
武王託孤給周公旦,並讓他攝政,足以體現周王國「家族企業」的特點,以及「用人還是用自家人可靠」的觀念。
但是,周公旦雖然是周成王的叔父,卻也是王位潛在的競爭者,武王又怎能放心,面對最高權力的誘惑,周公旦不會取侄兒而代之呢?
除了武王對周公旦足夠的信任以外,更重要的應該就是當時的政治格局。在當時,周公旦即便攝政,也做不到大權獨攬,在朝中,有同姓王族召公奭、畢公高等和外戚勢力太公望的制衡。在地方,也還有管叔鮮、蔡叔度這樣的地方大諸侯在朝外牽制。在王公林立的情況下,周公旦老老實實的攝政,待成王成年之後再還政於王,是最理智的選擇。
按說,武王的這個布局還算穩定,周王國可以在這種政治格局下過渡到王朝的平穩期,穩住對東方的統治。但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環節,就是管叔鮮。
管叔鮮是文王的第三子,是除了周武王外,同輩中最年長的人,而周公旦只是老四。克商之後,管叔鮮被分封在管地,周公旦則位列卿相。但這不代表管叔鮮不受武王信任和器重,恰恰相反,正因為管地的位置相當重要,既要承擔監視商國的重任,又要負責為周王國守衛王畿東陲,只有能力超群、倍受武王信任,才能擔當這個重任。
如果武王不早死,管叔鮮完全可以本分的履行他的使命,那麼在後世,位列中原的大國就不會是鄭、衛兩國,而會是管國,他的實力和知名度,將會與齊、魯、晉、燕這些諸侯相提並論。
或者就算武王早死,成王即位,如果周公沒有攝政,情況也會正常發展。問題就出在周公攝政上。
周公攝政後,管叔鮮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職責比攝政更主要,而且管叔鮮可能認為,自己比周公旦還年長,更有資格成為攝政。此外,管叔鮮更可能認為,武王崩逝是周公搗鬼,周公攝政也會危及成王的王位。
最終,以管叔鮮為首的一些王族諸侯,公開反對周公攝政,甚至刀兵相向,周王朝在開國伊始,就陷入了王族的內亂。
王族內亂的同時,更嚴重的事情發生了。殘商的國君武庚,聯合東方的舊屬藩邦,開始反攻周國,試圖復興商王國天下共主的位置。
面臨這場危機,周公為首的周國集團會如何應對呢?結果又會如何呢?下節繼續分析。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