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時期分封了哪些諸侯國?

2021-02-13 寒山噴史

上節說到,原本只是與商王國勢均力敵的周王國,與反帝辛的商國貴族裡應外合,經牧野一戰滅掉了商王帝辛的勢力,隨後佔據了商王畿南部的管蔡之地,設立管國蔡國,又將剩餘的商王畿一分為二,北部保留商國,由武庚任國君,東南部交給微子啟建立宋國。

除了分封管、蔡、宋三國外,武王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分封。

第一種分封是追封上古先王的後裔,打出的旗號是興滅繼絕(興滅國,繼絕世),也就是把上古已經滅亡的王國霸主後裔追封一遍,讓他們延續祖先的祭祀。

被追封的有古唐國堯的後裔、古虞國舜的後裔、夏王國的王室後裔。

《史記》記載堯的後裔被分封在薊地,但《禮記》又說薊地是武王追封的黃帝後裔。而根據當時古唐國仍然存在於臨汾盆地來看,武王追封的堯後裔,應該就是唐國君主。

虞夏後裔的封國沒有爭議,虞國後裔被分封在陳地,是為陳國,在現在的豫東南淮陽一帶。夏王族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地,是為杞國,在現在的豫東開封南部的杞縣一帶。著名的成語「杞人憂天」一詞,就來自於這個杞國。

至於封黃帝後裔於祝地或薊地,封神農氏後語於焦地的說法,暫時還難以考證,姑且存疑。

第二種分封的是周人集團中的姬姓王族成員。

姬姓王族被封成員,有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季歷兄長仲雍的後裔。

虢仲虢叔被分封在虢,位於關中西部,大約在現在的寶雞陳倉一帶。仲雍後裔被封於虞,位於現在的陝原盆地東北部和運城盆地東南部,以現在的山西平陸縣為中心。這兩個封國輩份比較高,地位尊貴,所以尊號與唐、陳、杞、宋一樣,都稱作「公」。

文王的兒子(武王之弟)也在分封之列,但僅限於老三叔鮮和老五叔度。史書記載其他王弟在武王克商後也被分封到各地,但從他們的封地來看,顯然不太可能。比如周公旦、曹叔振鐸、郕叔武、郜叔、滕叔的封地都在泗上地區,但周武王時期周人並沒有控制這裡,顯然不可能分封王弟到這些地區。而康叔封也是明確記載,在周公東徵之後,才分封到商王畿的。

但也有一些王弟可能被分封,比如周公旦封於周(岐邑),毛叔鄭封於毛(扶風),畢公高封於畢(畢原,今鹹陽西北),鄷叔封於豐(西安西南)。不過嚴格來說,這些封國屬於「家」,也就是畿內諸侯,還算不上諸侯國,只能算採邑。

存在疑問的是霍叔處、郇叔、雍叔、原叔、聃季載五人,他們的封地分別位於臨汾盆地、河內平原西部和中原地區,這裡已經被周人控制,按理說,他們五人被分封是有可能的,但也不排除是周公東徵之後才分封的。

第三種分封的是對武王克商有功的異姓方國。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牧誓八國中的庸、彭、盧、濮、髳、微、蜀這個7個方國。雖然他們與周國是盟友關係,但盟友不代表地位平等。在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下,宗藩關係就是結盟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這七國接受武王的冊封,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有人會說,牧誓八國還有一個羌呢,羌國為什麼沒有接受冊封呢?

是這樣的,牧誓八國是後人對《牧誓》中列舉的八個方國或者部族的統稱,在牧誓原文中,武王只是稱他們為庸人、盧人等,而並沒有稱之為國。這其中,除了羌以外,其餘七個已經考證是方國,但羌還難以考證究竟是方國,還是方國群組成的部族。

如果這個羌指的是姜姓部族的話,那麼姜姓中的申國、呂國等,應該都受到了武王的冊封。但如果這個羌是另有他指的話,是否冊封就難以考證了。

除了牧誓各國與姜姓方國外,受到武王冊封的還有溫國和檀國。

溫國的封君是周王國的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兼大法官),名為蘇忿生,原本是河北平原南部邢臺一帶的蘇國貴族,是己姓方國的一員。著名的蘇妲己,就是蘇國的貴族女子(甚至是公主)。由於蘇國緊鄰商王畿,對商王國的行政、律法十分熟悉,所以蘇忿生在帝辛中後期投奔周國後,很受周國的器重。周國的行政體系與律法體系的構建,可能就得益於蘇的投奔。

所以武王克商後,把他分封在河內平原西部的溫地(今溫縣一帶),領有十幾個城邑,重建溫國。夏末商初,商國曾攻滅同為己姓的古溫國,時隔500來年,溫國復國,只不過國君換成了同為己姓的蘇國人。

檀國的國君是檀伯達,伯是排行,達是本名。但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利。何以見得呢?

《左傳》中記載,武王克商後,在管地冊封蘇忿生與檀伯達,在河內一帶建國,而周初青銅器利簋中的銘文則說,武王克商後,在闌師(管地)賜金(青銅)給右史利,利則用這些金來鑄造「檀公寶尊彝」。兩相對比,利就是檀公,也就是封於檀國的檀伯達。

整體來看,武王分封的規模還不大,範圍僅限於周人所控制的關中、河洛、河東、江漢一帶,對山東地區並沒有涉及,西周時期著名的大諸侯國,基本上都還沒有出現。

對於東方的眾多方國,周人採用的方式與商類似,都是靠強大的實力為後盾,維持宗藩關係。可以說,武王克商後的周王國,只不過像是換了一個統治集團的商王國,還不是後世普遍印象中的周王朝。

除了統治模式與商王國類似外,武王時期周王國的文化氛圍,也有商王國有相似的地方。自季歷(周武王的祖父)以來,周人傾慕商國文明,在臣服於商的同時,也在受到商文明的薰陶,比如引進商式的鑄銅技術、商式的紋飾圖案、商的文字(甲骨文),以及商式的祭祀佔卜文化。

到武王克商之後,甚至一度模仿商王國活人祭祀的野蠻禮儀。打敗帝辛,進入朝歌后,周人俘虜了大批帝辛派系的臣僚,將他們帶回了周王國的龍興之地岐邑,盡數殺死獻祭。

在返回關中的路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從管地西歸,經過洛陽盆地時,武王登上太室山(嵩山主峰之一),俯瞰洛陽盆地,並決定在這裡興建新的都城。

這本來沒有什麼,但這個插曲被記錄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裡面有周文王一句著名的話,「餘其宅茲中國」,意思是在洛陽盆地營建都邑,把洛陽盆地視為「中國」。

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雖然銘文上寫作「中或」,但與國意義想通(國繁體字為國)。這也讓人們了解到,最早的中國一詞,是地域名詞,指的就是洛陽盆地。

話歸正題,武王在小規模分封的基礎上,基本上繼承了商王國統治中原的模式。這也正常,畢竟周人由一個小邦崛起成為大邦,才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統御中原的問題上,沒有任何經驗,必然會首先去模仿商的模式。畢竟,商王國依靠這套模式,成功的延續了將近五百年。

如果不出意外,周王國會繼承商的統治方式,乃至於商的文明特徵,然後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改良,形成類似於商,卻又有所不同的周王朝。

就像清入關後,模仿明朝的統治方式,經過順康雍三朝逐漸改良,形成類似於明卻又有所不同的清帝國一樣。

但是意外總歸發生了,意外的發生,源自於周武王的崩逝。

史書記載,克商後兩年,大約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崩逝,作為繼承人的武王嫡長子姬誦——未來的周成王,此時只有十三四歲。

按照常理,周人打敗商國的時間並不長久,換句話說,周人剛坐上天下共主的位置,形勢還並不穩固,需要年長的君主來穩住局面。讓年幼的太子姬誦繼承王位,真的合適嗎?

在後世中央集權的時代,幼主即位,往往會導致權臣的出現。但在部族政治的色彩還沒消失、封建體系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反而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武王臨終前,給太子誦留下了幾個輔政的貴族,稱作顧命之臣。他們分別是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和太公望。前三者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周成王的叔叔,後者是武王的嶽父,也就是成王的外公,都是周王的自家人。

這四公中,周公旦還擔任了攝政的重任,就像清初幼主在位時,他的叔父多爾袞也擔任攝政王一樣。不同的是,清帝皇太極突然死亡,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清朝多爾袞的攝政王位置,是靠實力在王族爭鬥中爭取來的,而周公旦的攝政之位,更有可能是武王臨終前託付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史書記載,武王克商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周公旦還曾舉行祭祀,用自己的健康來換取武王的康復。在這種情況下,武王勢必要考慮身後安排。而在武王時期,周公旦是最為武王信任和重用的,在其他王弟都還沒有封爵的情況下,周公旦就獲得了「公」的尊號,並且獲封周人的龍興之地岐地(周地)作為封地採邑。

武王託孤給周公旦,並讓他攝政,足以體現周王國「家族企業」的特點,以及「用人還是用自家人可靠」的觀念。

但是,周公旦雖然是周成王的叔父,卻也是王位潛在的競爭者,武王又怎能放心,面對最高權力的誘惑,周公旦不會取侄兒而代之呢?

除了武王對周公旦足夠的信任以外,更重要的應該就是當時的政治格局。在當時,周公旦即便攝政,也做不到大權獨攬,在朝中,有同姓王族召公奭、畢公高等和外戚勢力太公望的制衡。在地方,也還有管叔鮮、蔡叔度這樣的地方大諸侯在朝外牽制。在王公林立的情況下,周公旦老老實實的攝政,待成王成年之後再還政於王,是最理智的選擇。

按說,武王的這個布局還算穩定,周王國可以在這種政治格局下過渡到王朝的平穩期,穩住對東方的統治。但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環節,就是管叔鮮。

管叔鮮是文王的第三子,是除了周武王外,同輩中最年長的人,而周公旦只是老四。克商之後,管叔鮮被分封在管地,周公旦則位列卿相。但這不代表管叔鮮不受武王信任和器重,恰恰相反,正因為管地的位置相當重要,既要承擔監視商國的重任,又要負責為周王國守衛王畿東陲,只有能力超群、倍受武王信任,才能擔當這個重任。

如果武王不早死,管叔鮮完全可以本分的履行他的使命,那麼在後世,位列中原的大國就不會是鄭、衛兩國,而會是管國,他的實力和知名度,將會與齊、魯、晉、燕這些諸侯相提並論。

或者就算武王早死,成王即位,如果周公沒有攝政,情況也會正常發展。問題就出在周公攝政上。

周公攝政後,管叔鮮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職責比攝政更主要,而且管叔鮮可能認為,自己比周公旦還年長,更有資格成為攝政。此外,管叔鮮更可能認為,武王崩逝是周公搗鬼,周公攝政也會危及成王的王位。

最終,以管叔鮮為首的一些王族諸侯,公開反對周公攝政,甚至刀兵相向,周王朝在開國伊始,就陷入了王族的內亂。

王族內亂的同時,更嚴重的事情發生了。殘商的國君武庚,聯合東方的舊屬藩邦,開始反攻周國,試圖復興商王國天下共主的位置。

面臨這場危機,周公為首的周國集團會如何應對呢?結果又會如何呢?下節繼續分析。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相關焦點

  • 西周分封后,為何公爵諸侯國消亡快,低爵位的諸侯國卻笑到了最後
    公元前1046年打敗商紂王后,周武王和姬發基本上控制了商朝的原始領土,徵服了周圍的許多小國。
  • 周武王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先周崛起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
  •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 他才是金口玉言的天子,因為一句玩笑話,賞了一個諸侯國
    周朝的制度是分封制。周王將土地分給同宗同室和有功之臣。這些被分封出去的土地成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諸侯國是體例完整的政權。除了給周天子上貢,在有戰事的時候供其驅使以外,諸侯國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利。比如組建軍隊,任命官員,世襲罔替等等。周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有一百多個。
  • 牧誓八國:追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結局各不相同
    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周武王姬發即位後,以姜尚(姜子牙)做他的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對於周武王姬發來說,在公元前1046年正式進攻商紂王。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勝算,周武王還聯合了眾多諸侯國,這讓商朝陷入到孤立之中。
  • 牧誓八國:追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結局各不相同!
    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周武王姬發即位後,以姜尚(姜子牙)做他的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對於周武王姬發來說,在公元前1046年正式進攻商紂王。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勝算,周武王還聯合了眾多諸侯國,這讓商朝陷入到孤立之中。
  • 西周開國君主 周武王姬發
    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葬於周陵。先周崛起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姬發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目前,關於分封制度最早的文字記錄始於西周,那時候,周武王剛剛消滅了大邑商,普通兵將自然可以享受殲滅敵國的喜悅,但是,作為金字塔的頂點,周武王則必須有長遠的打算。當下面人玩得開心的時候,周武王和一批大臣開始構想未來國家的根基。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 周武王姬發 四分之一的周人血統
    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太姒是大禹的後裔,所以,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有四分之一的姬周血統。周武王牧野之戰滅商之後,周朝王室成員可能不再刻意尋找殷商舊貴族家的女子為媳婦,所以,周武王之後的周王室成員中,殷商貴族的血統也就漸漸稀釋了。後人做詩讚頌道:「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地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
  • 宋國作為周天子分封最大的諸侯國 為什麼最後成為一個笑話呢
    說到宋國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這個國家其實是在周天子時期分封下來的最大的一個諸侯國了,這最大的諸侯國其實最後話說卻成了最大的笑話了,那麼有的網友要問了這到底成了什麼笑話了
  • 活得最久的周代諸侯國,曾君死國滅,卻被一人之力強勢復國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255篇原創文章 話說,西周初期,周公旦東徵平亂之後,又封了一批姬姓諸侯國,衛國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弱小的衛國居然存世達907年,到了秦二世時期才徹底滅亡,成了生存時間最久的周代諸侯國。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為何沒見周天子出兵鎮壓呢
    上圖_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的決勝戰)大概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大勝之後,滅商建周,為了更好的統治自己的領土和獎勵功臣,姬發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一塊塊的分封給王族,貴族,功臣,以更好的拱衛周王畿。據《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先秦的「分封制」
    (1)分封對象: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和原來的附屬國。(2)諸侯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3)諸侯權力:再次分封、設置官員等。(4)分封國家:魯、齊、燕、衛、宋、晉等。(4)橫向聯繫: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繫。2.分封制的影響(1)對西周政治的影響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較高的權威,周天子對諸侯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衛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漸崩潰,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 吳文化知識八十問之六十三《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東夷、淮夷小邦國?》
    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楚國勢力強大起來。楚穆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2年)滅六。英國:周代的諸侯國,為皋陶之後裔,位於安徽省六安市一帶,入春秋時期後淪為楚國的附庸,前646年為楚成王所滅。是一個十分弱小的諸侯國,國君姓氏為偃姓。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功臣和宗室分封各地,先後「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