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2020-12-23 騰訊網

周武王用了5萬不到的兵在牧野打敗了17萬人的商軍,然後即建立了周朝,開始分封皇親國戚和開國功臣。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這樣一來,全是小諸侯國自治,勢力小但是可以相互牽制,同時又可以成為周朝政治中心的保護屏障。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本來這個分封制度方式也挺好,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以禮相待,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體系。大家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域,儼然各個都是自己領域的土皇帝,只要負責服從比自己級別高的命令、按規定交納供奉、按時做工作總結。

最開始大家的幸福感都差不多,責任和權利以及享受也能看得過去,只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可供享受的奢侈品越來越多,可供分的土地越來越少了,有人覺得不開心了,想要釋放自己的能力,開始了兼併比自己更加弱小的諸侯國。這種方式無疑打破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尊卑禮儀說話變成了以武力值說話,大吃小、強吞弱,慢慢的形成了明顯的諸侯霸主。而這個時候周天子也很無奈,畢竟自己拳頭不夠硬,又無力去改變傳承了幾百年的制度。

郡縣制不是突然腦瓜子靈感一閃而來,而且郡縣制是由郡和縣制度合二為一。縣制來自於楚國的楚武王,這位楚武王也不是一般人,楚國從他開始走向強盛,並且也是他在周天子的治理下第一個自立稱王的人、開啟了春秋時代。從他的諡號「武」來看就知道是一位鐵腕武力治國的君主,平生有過不少的滅國行動。有一次他就滅掉了權國,但是為了體現他的仁德,依然讓這個亡國群主治理這個領域,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不甘心地位下降,就發起了反叛,最後楚武王平定反叛後,就派遣一位臣子來治理這個領域,並且改該地名稱為權縣,主政官員為縣令。

至於郡制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晉惠公和秦國使者談論秦國有設置郡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小諸侯國被兼併,大諸侯國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治理自己的封國領域,所以形成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共存的局面。直到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達到君主集權的目的,以及避免分封制帶來的分裂問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郡縣制最大的好處體現在郡最高的行政長官是郡守,郡的最高軍事長官是郡尉,同時還配置了一位負責監督工作的郡監,這三位領導相互制約,又同時屬於君主直接管制和任命,並且這些職位不能夠繼承,也解決了分封制的無地可封的局面。

說到分封制的無限分封模式,倒是聯繫到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削藩謀略—「推恩令」。當初項羽帶領起義隊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統一王朝給推翻了,自己做個盟主,把天下又重新分封給了六國時期的各國舊貴族和推翻秦王朝統治的功臣。但是沒過多久,項羽就又被劉邦給滅了,順勢建立了大漢王朝,建立之初也是對開國功臣和皇親貴族大肆分封。為什麼項羽能夠推翻秦王朝,雖然不能排除秦二世的暴政,但是也是分封制度起到了作用。為什麼劉邦能夠打贏項羽,有人說是劉邦的仁德,也有人說是劉邦會識人、用人,捨得豐厚的獎勵報酬。說白了還是分封制度的效果,只不過劉邦比項羽更加大氣,更加捨得,分配的更加均勻。

其實這個時候,郡縣制已經執行很多年了,統治者也更喜歡加強君主集權,也逐漸明白分封制的弊端和郡縣制的有利方面。直到出現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下定決心處理漢高祖劉邦遺留下來的危險因素,終於在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後,徹底收回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利,杜絕了來自諸侯國的威脅和危險。從這以後,雖然也有後世王朝實行了分封,但基本上名存實亡,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來支撐自己的「雄心壯志」。除了明朝朱元璋認為需要憑靠宗親分封力量,鞏固朱姓天下,得以傳承永恆,只不過這個想法瞬間就被自己的兒子朱棣打臉。

無論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都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時代的產物!至於周朝採用分封制存在800年,秦朝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分封制?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中國歷史上,周朝國祚791年,是時間最長的王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周朝採用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周天子的親屬,功臣或古帝王的後裔建立諸侯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後,關於繼續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有過一番爭論。李斯指出,分封制最終會造成諸侯國的疏遠和相互攻伐,為了避免周朝的覆轍,建議實行郡縣制。
  • 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統治的領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但名義上擁有節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領地內部,諸侯與卿大夫間也實行分封制。周朝的統治者希望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宗法關係,實現一種理想化的間接統治。 西周中期以前,分封制尚能保持一定的延續。之後,隨著各諸侯國力量的強大,分封制逐漸崩潰。
  • 李斯埋葬大秦帝國,「郡縣制」真的優於分封制嗎?恐怕不見得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面,郡縣制,是大秦帝國留給我們為數不多的歷史遺產之一,是大秦丞相李斯的經典得意之筆,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進步。記得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中,講到秦朝一節的時候,這都是要大書特書的部分,而「郡縣制」三個字那是要劃重點的,是考試必考知識點。
  • 真實的郡縣制:並非秦朝首創? | 文化縱橫
    在戰國時代,與郡縣制同時存在的還有封君制。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治理體系雖有創新,但並未能脫離周制。博士淳于越在秦建國之初,重提分封的主張,從商、周、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背景來看,可以說這一認識是與當時大多數人的歷史經驗相符。
  • 秦實行郡縣制是一大進步,西漢封建諸王,是「開歷史的倒車」?
    秦帝國實行郡縣制,這是國家管理體制的一大進步。而接下來的漢帝國,卻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在齊楚等邊遠地區分封了諸侯王,這是不是「開歷史的倒車」?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秦末至漢初有關分封的歷史進行梳理。
  • 西漢「倒行逆施」廢郡縣,恢復「裂土封侯」,為何實行郡國並行制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說起郡國制,那就不得不提郡縣制。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掃六合、平八荒,一統天下,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領先時代的郡縣制,在秦王朝崩塌後,郡縣制戛然而止,漢初的郡國製取而代之。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分封制始於三代,一般指的是夏、商、周時期。李學勤主編 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就認為:「古代夏王朝時期,就存在分封制度的論據主要有三點,這其中,主要的論據之一,則是:夏王朝中君臣名分建立的根據,便是同姓或異姓諸侯在政治上接受夏后氏的分封。」
  • 大秦王朝的短命,是因為六國起義,還是因為始皇帝大開郡縣制?
    一、秦的滅亡秦始皇嬴政憑藉著幾代秦君攢下的家底,以及他個人強大的控場能力,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超級大帝國。但是很可惜,這個帝國僅僅存在了15年,便被滅亡了,更重要的是,它在面對起義軍時顯得是那樣的無力,連函谷關、武關這樣的之前抵抗過無數六國軍隊的重要關隘都無法成為秦的屏障了。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分封制是古代中國或是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最早起源於商代,其本質就是通過一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建立的早期國家政治結構,按照血緣宗室關係分配權力,維護政治聯繫。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從後世的角度去看,如果項羽能夠在鴻門宴上誅殺劉邦,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實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最後就不會有垓下之敗。分封制危害巨大,在秦朝之前的周王朝,就是因為武王伐紂之後採分封諸侯,導致數百年後王室衰微,先是五霸鬧春秋,再來戰國七雄,終失九鼎。周天子被諸侯顛覆,早就證明了分封制的危害是巨大的。項羽一生能夠百戰百勝,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是不了解之前的歷史。
  • 秦國如果不想二世而亡 做哪些事情可以給自己續命呢
    我們知道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很快就滅亡了,應該說始皇帝死了之後基本上帝國的滅亡就已經算是註定了,那麼如果說秦國不想二世而亡,可以做哪些事情來給自己續命呢?我個人感覺有幾個事情可以考慮一下,第一個就是太子扶蘇,從目前的史料來看的話,太子扶蘇這個人雖然說有點軟弱,可是應該是一個仁君。
  • 漢承秦制:漢朝從秦朝繼承了什麼?
    西漢建立後的中央官僚體系基本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基本上沒有突破秦的模式,因而有了「漢承秦制」之說。只是在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進一步集中。秦朝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郡縣制。《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皆為郡縣……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郡下設縣。
  •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分封方式周初對有功之臣及貴族子弟、古帝王之後等都進行了分封,因為涉及人員多,覆蓋範圍廣,所以這次分封對後世周朝八百年的歷史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朝主要重視的還是分封對周朝統治的穩定,因此便制定了「以藩屏周」策略,並通過與周族親疏的遠近決定分封時與都城距離的遠近,因此,與周朝距離最近的自然便是周族直系血親。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及啟示
    第一種是天子制,秦以後就是皇帝制,這確保了一統天下有一個權力核心;第二種是封建制,包括世襲制這個元素,依靠血緣關係來分封天下;第三個是郡縣制,當然也包括後來和郡縣制聯繫在一起的科舉制。我聽過這麼一個說法,如果說天子和皇帝要一統天下,封建制叫分封天下,那麼科舉制、郡縣制對應的就是行政天下,它是依靠行政關係聯結,即徐老師所說的行政聯結。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西周分封制要有效的運轉,一是宗法血緣親緣倫理關係的強化,《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一是西周中央政府要擁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武力,對分封的諸國,才會擁有控制力和威懾力。西周覆滅,周室東遷。周天子雖名義上為天下共主,然其對諸侯國的控制,幾乎喪失殆盡。爭權奪利的諸侯國遂彼此攻伐,割據混戰達五百餘年,即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 《大秦賦》:強大的秦朝,為何僅僅14年就滅亡了?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秦國陸續消滅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正式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對於秦二世胡亥來說,寵幸趙高,這導致秦朝逐漸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
  • 先秦的「分封制」
    課程介紹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失了,但創始於斯的宗法分封制卻並沒有隨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也時常出現分封的復活。本講就主要介紹了先秦的分封制。同學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去理解這一重要制度。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前言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由此可見,劉邦在面對秦兄弟的時候,也是非常了遠近,關係號的,就早分封,並且封的都是比較好的領地,關係不好的就晚分封,或者隨意的封個侯,例如大哥的兒子被封為一個普通的侯。
  • 商朝存在五百多年、周朝延續八百年,為何秦朝只存在了15年?
    秦國用549年的時間擊敗了眾多諸侯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重任,然而這個強大的大秦帝國卻僅僅存在了15年便分崩離析,與夏朝400多年、商朝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