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2020-12-20 案牘問史

前言

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

漢朝宮殿遺址

如果要弄清以上問題,就需要了解分封的內容,劉邦其實為了分封這幾個功勞不算大但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的人付出很多,儘管這四個同姓諸侯王在建立功勳上不如29個異姓諸侯王,但是劉邦也必須要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除了要維護劉氏朝廷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劉邦封王不僅要考慮之前的功勞,也需要考慮當下和未來,漢朝建立之後,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守護住國家,這跟之前的整天作戰是不一樣的,所以劉邦必須控制所有權力,或者將天下異姓換成同姓,這是劉邦治理天下的一個原則。不過劉邦這種想法有利有弊,很難用一句話說清,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劉邦無論做什麼,都最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鞏固漢朝統一團結。

劉邦畫像

一、分封兄弟和兒子

在被劉邦分封的四個諸侯王當中,有兩個兄弟,一個兒子,一個親戚。劉邦非常熟悉這些人,不過雖然是分封親屬,但是也會有高低貴賤,不論劉邦是不是皇帝,他都會有私心,所以在分封四個諸侯王這件事上,也能夠看出劉邦的為人品行。

第一個受到分封的是劉交。劉交是劉邦的四弟,其實是劉邦最小的弟弟,在一眾兄弟當中,劉邦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小弟弟了,例如在七年的戰爭的當中,能夠自由出入劉邦臥室的僅有兩人,兩人中的一個就是劉交,由此可見,劉邦對這個小弟弟是非常看重且信任的,否則不會將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放心的交給劉交。在離開沛縣時,劉邦在一眾兄弟當中,只帶走了劉交,就連劉邦自己的親兒子都沒有帶。這可以說明劉邦至少在所有兄弟當中是最喜歡劉交的,並且在分等的時候,劉邦將楚地的36個城讓劉交進行管理。

西漢楚地地圖

第二個是劉濞,作為劉邦的親侄子,也是劉邦二哥的兒子,雖然一開始劉邦本來向分封二哥的,但是由於二哥太不懂政治了,在當代王的時候,有一次匈奴來犯,劉邦這個二哥不僅沒有迎敵,反而逃走了,肚子留下了代國軍民。劉邦雖然不能嚴厲懲罰二哥,但是還是將二哥貶為侯。後來為了彌補,也看到了劉濞的才能,就將劉濞分為諸侯王。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對兄弟大多是不錯的,不僅封了兄弟,還將兄弟的兒子也封了

但是需要明確一點的是,為何劉邦大哥沒有受封,因為劉邦大哥早年就去世了,只有大嫂和侄子,本來大哥的兒子也應該受到分封,但是劉邦記恨大嫂對自己的不滿,就特意不分封大哥的兒子。後來當有人詢問時,劉邦的回答是大嫂不是長者,難以分封侄子。

《漢書》記載: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非長者也。

由此可見,劉邦在面對秦兄弟的時候,也是非常了遠近,關係號的,就早分封,並且封的都是比較好的領地,關係不好的就晚分封,或者隨意的封個侯,例如大哥的兒子被封為一個普通的侯。

司馬遷寫《史記》劇照

第三個是劉肥,作為劉邦的長子,由於其他兒子都太小,不能控制一方,只有劉肥年紀略長,因為劉邦只能在一眾兒子當中選擇劉肥做齊王。第四個是劉賈,這個在史書上無從考究,司馬遷都不知此人是劉邦的什麼親戚,但是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劉賈之所以受封,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姓劉。

以上就是劉邦所封的四個同姓諸侯王,從中可以看出,劉邦能夠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比較少,原因有二,一是人才少,在劉邦所分封的四個同姓諸侯王當中,只有劉交較為有才;二是年紀小,劉邦的兒子在此時平均年紀都比較小,只有劉肥尚可一封,其他的年紀太小,不足以分封

劉邦陵墓長陵

二、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原因

劉邦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例如在分封劉肥的時候,劉邦就接受了田肯的建議。田肯對劉邦稱漢朝有兩個最為關鍵的地方,一個是關中,是通常所說的的百二之地,所謂百二之地,指的是這個地方很險要,很容易堅守,但是很吶進攻,另一個是齊國,他的作用雖然比關中小一些,但是也一塊易守難攻之地,而且田肯認為入股不是自己的的親子弟,則不能封在齊國。

《史記》記載: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所以劉邦就將自己的兒子派往齊國,除此之外,劉邦還下令只要是能夠說齊國話的人,不論在哪,一定要回到齊國。劉邦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壯大齊國的人口,一旦人口多了,那麼齊國自然會壯大。從中可見,劉邦單單是分封劉肥就有這麼多的想法,可見劉邦在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件事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勢力,例如齊地曾經是異姓諸侯王的地盤,等到第一任齊王韓信離開之後,劉邦就將劉肥派往齊地。另外當楚地被收了回來之後,劉邦很快就派了劉交和劉賈分割分別管理楚地。

《史記》記載:欲以同姓以鎮天下。

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江山,劉邦認為分封同姓諸侯王能夠跟其他異姓互相牽制。除了政治利益之外,第二個原因是利於發展經濟,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有利於增強劉氏家族的經濟實力。

劉邦以及群臣雕像

總結

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措施,其實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鞏固劉氏政權,至少在劉邦、呂后和漢惠帝時期,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造反的,甚至這些同姓諸侯王還幫助皇帝平叛。所以分封同姓諸侯王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也有弊端,不是所有的同姓諸侯王是擁護劉邦或者劉邦的後代,例如劉濞的謀反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分封同姓諸侯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江山,但是卻不是上上之策。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影響到了他晚年期間的白馬盟約,這個盟約規定非劉氏者不能封王。但是這個規定在呂后時期很快被打破,呂后家族受到大封。雖然劉邦不知道這件事,但是至少也說明了劉邦留下的穩定劉氏江山的計劃也不是萬無一失,也是存在漏洞的。因此,在評價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時候,不應該只看當時,也應該看到未來。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還說明了他想要家天下,而不是共天下,他想要一家一姓的天下,只要劉氏當先,而不是與其他人共享天下。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何劉邦選擇了分封制,而不是郡縣制呢?如果是郡縣制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諸侯王叛亂的現象了。其實這主要跟劉邦的見識有關,劉邦認為秦亡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幫助秦王室攻打反秦力量,所以秦王室不得不單獨面對反秦力量。所以劉邦認為要想漢朝不亡,必須建立同姓諸侯王,不能將重任放在異姓諸侯王身上,也不能將重任放在郡縣制上。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秦始皇甚至連自己的兄弟、兒子都不再分封,創立了單一的郡縣制度,即,縣上為郡、郡上為中央,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按歷史的前進方向說,秦朝的制度是一大跨越。但劉邦反秦起義、楚漢之爭勝利後,竟然還大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作亂剿滅後,劉邦又再次封了一大堆劉姓子孫為王!劉邦的做法,豈不是倒退歷史?
  • 西漢分封諸侯王的配套制度的利弊,劉邦是如何壓制諸侯的?
    導語:漢初,高祖劉邦出於維護自身統治和劉氏江山的需要,大封同姓諸侯王。劉邦的最初想法也許是這樣的,考慮到當時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和交通來對王朝中心地帶以外的地方進行有效管理。同時為了拱衛朝廷,就需要以血緣宗族關係作為政治紐帶,通過分封劉姓諸侯王來對全國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但是,劉邦畢竟是劉邦,這個政治老流氓深知人性之惡,所以也在另一方面想以某種方式對他的劉氏本家進行一定的束縛。
  • 劉邦建立漢朝後,所封同姓九王的結局各是什麼
    秦末天下動亂,劉邦、項羽等各路豪傑趁勢而起,結果秦朝被推翻,不過秦朝雖然被推翻了,但天下並沒有就此安定,各路諸侯王為了自身利益開始互相徵伐,最終以項羽、劉邦為代表的楚漢之爭爆發,天下格局又再此洗牌,劉邦為了團結和安撫眾人,迫於形勢分封了七位異性將領為諸侯王,不過等到建立漢朝後,劉邦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擺在自己眼前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但是不久之後,劉邦擔心這幾大諸侯王像東周封國家那樣,擁兵自重,對漢室有危險,再加上這幾個異姓諸侯王都擁有自己武裝,封地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而且七大諸侯王的封地面積加起來比皇帝管理的土地面積還要大的得。考慮到上太子劉盈軟弱,怕將來自己死後無法鎮住這幫豪傑,於是劉邦開始想盡辦法,清除異姓王。
  • 劉邦封了四位同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誰?為何只有他們得到了重用
    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端,400多年的發展都是在劉邦的基礎上完成的,他為漢室創建了發展的藍圖,劉邦設定的八個異姓諸侯王和四個同姓諸侯王,來幫助自己坐穩漢室江山,他們對漢室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力。異姓王都是他的生死與共的好兄弟和好朋友,他們目的是為了給劉邦打江山,為劉邦出力,可是在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封賞諸侯的目的變了,不再是為了幫他打江山,而是為了幫他坐穩劉氏江山。那麼四個同姓諸侯王分別是誰呢?為何在所有劉氏家族中只有他們四人得到了重用呢。一、 劉喜封同姓王他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在是以外人為主,而是全部都來自於自己的親人,第一個人就是劉喜。是他的二哥。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 山西太原發現大型西漢墓園遺址,山西在漢代屬於哪個諸侯王
    眾所周知漢朝之初,大封諸侯王劉邦在楚漢之爭想打敗項羽,拉攏韓信,彭越、季布等名將,並分封諸侯王,稱為異姓諸侯王,待到天下太平劉邦怕異姓諸侯王謀反,開始剪除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山西也在諸侯國分封之列,在漢代屬於代國。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除了立下功勞的異姓諸侯外,周天子分封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族成員。只是因為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所以那些被分封的子弟只能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選一個。上臺的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除了不得人心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沒有同姓諸侯王。
  • 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在嚴格意義上為什麼不是開國功臣?
    在很多人印象中,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根據史書記載,劉邦登基殺得基本都是異姓諸侯王,開國功臣不僅基本善終,功臣集團更成為漢初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甚至能左右皇帝人選。但由於歷史的慣性,當時很多人依然信奉分封制,這也是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不少反秦勢力便割據一方,天下再次陷入分裂。項羽在秦朝滅亡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天下統一幾乎是毀於一旦。然而項羽的分封不符合很多強力諸侯的利益,引發了楚漢之爭。繼承秦始皇統一大業的劉邦經過苦戰,終於消滅了阻礙歷史前進的項羽。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對於這些人封王,劉邦是不甘心的,雙方也缺乏足夠的信任,這為後來雙方反目埋下了伏筆。同時,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天下,儘快形成劉氏家族力量,開始了分封弟弟、兒子和侄子之路,就形成了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的局面。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這個話題的意思就是說呢,項羽之所以沒有能得天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項羽其實並不懂得給大家分封,他只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但是卻沒有分封自己的功臣,從而導致眾叛親離,以至於失敗身死。而劉邦卻知道及時的給大家分封,及時把利益與大家共享。這就是劉邦成功的原因。 大家討論的這裡,雖然主題是說項羽不懂分封,劉邦懂,所以劉邦才能得天下。
  • 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項羽分封的原則是「因功封王」,顧名思義就是按照功臣功勞大小進行分封。項羽自認為的功臣是參加巨鹿之戰,同時又隨同他一起入關的將領,另外還要以楚國為盟主,那些參加巨鹿之戰而沒有跟隨他入關的將領,是沒有資格被裂土封王。所以說項羽主持的分封大會,有點像分贓大會,強盜領賞向來都是見者有份,項羽分封主要分為四個等級。
  • 彭越是唯一一個被冤殺的諸侯王,劉邦為什麼要殺他?
    一彭越確實是被劉邦直接冤殺的異性諸侯王,彭越的死還不像韓信,因為韓信是呂后殺的,英布是被逼反的。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分封制在歷史上數次給中央政權造成極大的困擾:初中歷史課本中,曾經總結項羽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推翻秦朝暴政後,沒有定都鹹陽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反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再包括義帝楚懷王和他自己西楚霸王兩大勢力,天下被分割為二十份。課本裡認為項羽的這種政策不符合大一統國家發展規律,開歷史倒車的行為決定了他必然失敗。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淮南國:英布楚國:韓信梁國:彭越長沙國:吳芮這些人又可以分為三個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