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2021-01-17 騰訊網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兩種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統治階層比較喜歡用的方式,歷史比較典型的是周、西漢和西晉,後來的明朝雖然也形成封國,但所封諸王基本沒有地方行政權力,只享受王的待遇。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維持有實權的西周和傀儡時代的東周更約800餘年,西漢則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後逐步廢止。西晉則是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引發八方之亂,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攻入關內,部分貴族南遷建立東晉。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

1.西周分封

在牧野之戰後,周朝正式確立,但居於主體的周人並不具有絕對多數,只是天下共主,參與討伐殷商的力量中許多原本就是已經存在的諸侯和方國,還有殷商貴族也需要採取措施,妥善處理,需要給他們保留一個封國,於是建立了宋國,為了監視殷商貴族,派遣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這就是歷史的三監。最重要的是周人的勢力之前只是在西部一隅,很難輻射到全國,只有分封宗族和功臣,才能消化擴展大部分東方的土地,因此選擇讓最得力的宗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最大的功臣姜尚去東方,分別建立了魯國和齊國。

周朝的分封制是在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採取的妥協措施,最初是很有用的,除了三監之亂外,很少有諸侯作亂,這裡面有周王室武力強大的原因,有周朝禮法的約束,同時也有各個諸侯勤王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夾帶血緣和恩賜的分封就出現了弊端,屬於宗室的姬姓諸侯國國君和周王室的血緣在變遠,功臣的後代對於王室的恩情逐步淡化。他們對於自己的權力更多的認為是自己祖先的,的確,周王室只是分封了一塊土地,其餘的需要祖先披荊斬棘的開拓。比如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最初只是給王室養馬的,發展成為後來的西部豪強。這樣就造成了他們對王室的分離傾向。如果王室一直強,諸侯永遠是諸侯,維持自己臣子的地位。但西周后期,周王室自身實力在下降,大諸侯實力在上升,此消彼長,造成王室老大地位不穩,更不湊巧的是,西周除了周厲王、周幽王兩個昏君,厲王時期的國人暴動已經動搖了王室的根本,幽王時期的廢長立幼,更是對自家禮法的挑戰。被廢的太子也就是後來周平王逃到自己的外公申國家,聯合戎狄滅掉了西周。

東周表面看,是從周平王開始的,實際上歷史上還存在一個周攜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被一部分諸侯王擁立為新的周天子,同時周平王也被其他諸侯擁立。其實這一幕已經註定周天子傀儡時代的開始,天子被擁立和後世的某某帝被擁立一個效果,大權旁落。真正的天子只有繼承,沒有被擁立,擁立意味著需要支持和承認才可以繼位。周攜王作為小宗是沒有繼承權的,周平王有弒父嫌疑,同樣不具備成為天子的資格。他們走正常的法理是不能成為王的。這是禮崩的開始,但不是完全,因為大諸侯還沒有吞併天下的能力,於是進入了霸主時代,這就是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周天子還具有名義天下共主的地位,成為五霸控制天下的工具。到了戰國時期,七雄形成後,周天子連工具都不是了,只是牌位,最終因為周赧王的一次衝突,周王室被滅掉。

縱觀周從興起到滅亡,再到分封以及東遷,後又歷經春秋戰國的全過程。周朝的分封完全是周人為了維護天下,採取的分散化管理措施,依靠分封形成類似於的諸侯國聯盟一樣的國家形式,隨著內部諸侯實力的增加,作為中心的周天子開始被削弱,但因為特定的時候,周和各諸侯國依靠周朝的禮法這樣的盟約維持,在沒有絕對實力前,誰也不敢威脅周天子的地位。

2.漢朝分封

漢朝的分封和周朝有一點類似,那就是自身實力,不夠需要和別人結盟來對付最大的敵手,作為大一統時代的平民皇帝劉邦自身的實力是不夠的,對於楚國貴族後代出身的項羽,不佔優勢,他不斷的結盟,有六國舊貴族韓王信,有同樣起義出身的彭越、英布,還有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王的韓信。對於這些人封王,劉邦是不甘心的,雙方也缺乏足夠的信任,這為後來雙方反目埋下了伏筆。同時,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天下,儘快形成劉氏家族力量,開始了分封弟弟、兒子和侄子之路,就形成了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的局面。

異姓王其心必異,劉邦有除掉異姓王的想法,最終也實施了,八個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吳芮沒有被清理外,其餘都被劉邦收拾,可以說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說劉邦和這些異姓王同床異夢。同姓王也並不是和漢朝中央保持一致,最初封,劉邦在的時候還能鎮的住。劉邦去世後,漢朝經歷了呂后專制時代,同姓王開始有分離傾向。

呂后去世後,宗室和忠於劉邦的周勃、陳平等臣子在剷除諸呂后,擁立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恆即位。劉恆相對而言是不正的,他不是劉邦指定的繼承人,也不是劉盈指定的繼承人,是大臣在清除諸呂之後,順勢讓劉盈的兒子消失。出現了皇位空缺,大臣才擁立新君。這和後世的外藩繼統是一個道理。因此同樣擁有封國的同姓王對此並不支持和認同。劉恆太子後來的景帝劉啟用棋盤打死了吳太子,更激化了和當時最強也是和漢朝廷最離心離德的吳王劉濞。

到漢景帝時,晁錯提出了削藩,讓劉濞找到了藉口。組織其餘六國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公然反叛。景帝腰斬了晁錯,也沒能平息叛亂,這就是七國之亂。後來,景帝重用周亞夫,在梁王的支持下,打敗了七國聯軍。但這場勝利很難講,漢朝廷有絕對的把握,本身同姓王已經做大,雙方勝負難定。而當時非常重要的齊王則首鼠兩端,沒有直接叛亂,漢朝廷屬於險勝。這場勝利使得漢朝中央集權得以鞏固。

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這是著名的陽謀。通過不斷的推封,封國越來越多,越來越弱越小,逐步不能同朝廷抗衡,對中央的威脅減少,直到西漢末年,封國基本沒有實權,成為實實在在的擺設。至此漢朝面臨的封國問題,徹底解決。從漢朝分封的歷史看,經歷秦朝一統天下後,統一思想比較深入人心,統治者也不希望皇權分裂,不斷的鞏固權力。依靠同姓王制衡異姓王,進而解決異姓王對皇帝集權的威脅。對待同姓王則比較麻煩,但漢朝文景武三帝依靠軍事和政治手段,化解了問題,成功解決封國做大問題。

大膽假設一下,如果漢朝的封國存在,會出現類似於春秋五霸的情況,皇權被旁落,隨著同姓王與皇帝血緣關係變疏遠,皇帝號令將不再被封國支持,皇帝威嚴掃地。也有一點好處,不太會出現王莽篡漢,甚至不會出現東漢時代軍閥混戰的情況。封國對於維繫一個王朝來講,既有好處,也有威脅。沒有封國,就沒有皇權最安全的屏障,封國做大也會成為皇權最大的威脅。

3.西晉分封

西晉的權力來自於司馬氏篡奪曹魏,曹魏之所以不能守住天下,源自魏文帝曹丕對宗室極度不信任。在司馬懿父子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就已經掌權,曹魏皇帝已經屬於傀儡。這對於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來講,觸動很深。深感宗室重要性的司馬炎,選擇了大規模的分封。西晉後來的局面最亂和分封有很大關係,後來叛亂的八王有很多已經和司馬炎親緣都不近,和後來繼位的司馬衷關係更不會太近。比如司馬越,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和司馬炎屬於一個太爺爺的,司馬顒是司馬懿三弟司馬孚的的孫子,也是一個太爺爺的。親緣這樣遠的封王,很難對皇權有忠心。

西周能夠挺住,西漢能夠挺住,更多的是在位的王或許皇帝比較有作為,挺過了困難期,西周前期,周公旦的作用也特別大。司馬炎在分封的同時,還做了一個影響晉朝命運的一件事,就是按照嫡長繼承制度,讓自己的嫡次子司馬衷繼位。司馬炎並不是不知道司馬衷的智商有問題,但是他把問題考慮簡單了,他覺得有諸王維護,司馬衷的姨媽,司馬炎的繼任羊皇后,還有國丈楊駿,兒子即使弱智也可以過去,主要是還有一個好皇孫。再多的部署都不如一個悍婦賈南風,賈南風作為司馬衷的皇后搞亂了西晉,引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不僅影響了晉朝的命運,也讓遊牧民族攻入關內建立了政權,一直持續到隋朝建立大一統政權。可以說司馬炎的分封之間毀掉了自己的長城。西晉短暫統一,就經歷十六國時期,又是司馬炎的一個遠方宗親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東晉始終不能緩過氣了,從王馬共天下,到王敦威脅司馬睿,再到桓玄威逼東晉皇帝禪位,最終到劉裕建立了南朝宋。晉朝的分封徹底淪為破壞司馬家天下的禍首。

綜上看,分封制對於王朝建立初期,立足不穩採用的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代表中央的皇(王)權與獨立王國形式的分封國之間的感情變淡,矛盾加劇,並逐步上升為威脅集權的隱患。周王室本身並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整合諸侯,實現集權,因此權力越來越分散,最終周王室的實力和諸侯接近,最高權力消失。西漢初年,劉邦也無力實現集權,選擇政治妥協,分封異姓王,來穩固韓信等有實力的力量,同時,分封同姓王強化劉氏權力。劉氏壯大後,開始清除異姓王。同姓王因為有功,進一步壯大。後來的帝王,面對棘手的封國的問題,通過一場決戰取得削藩決定戰。西晉則是在盲目中封王,最終引發八王之亂,成為西晉滅亡的催命符。

相關焦點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後,吳王劉濞帶著其他六個諸侯堂兄弟造反,史稱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給了漢王朝較大的打擊,周亞夫擊敗叛軍後,諸侯對漢朝中央政權仍然存在,漢武帝時,漢朝仍在與分封的諸王鬥爭,武帝推出《推恩令》,讓諸侯們的兒子們共同瓜分原來的封國,漢王朝算是解決了分封的困擾。即便是分封制的危害如此之大,後世大多數王朝依然沿用,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西晉再次採取了分封制。
  • 此人是漢初三傑之一,卻為何在自己最輝煌的歲月裡隱退?
    漢高祖劉邦在繼位之時,大赦天下,設請晚宴。宴會進行到一半時,劉邦問群臣:「我得到了天下,而項羽卻不能,這是什麼原因呢?」有群臣說道:「漢高祖您能禮賢下士,待我們如同兄弟一般;而項羽不能,項羽他妒賢嫉能!」漢高祖聽到笑著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然而,「以史為鑑」是否是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周武王時期分封了哪些諸侯國?
    虢仲虢叔被分封在虢,位於關中西部,大約在現在的寶雞陳倉一帶。仲雍後裔被封於虞,位於現在的陝原盆地東北部和運城盆地東南部,以現在的山西平陸縣為中心。這兩個封國輩份比較高,地位尊貴,所以尊號與唐、陳、杞、宋一樣,都稱作「公」。文王的兒子(武王之弟)也在分封之列,但僅限於老三叔鮮和老五叔度。史書記載其他王弟在武王克商後也被分封到各地,但從他們的封地來看,顯然不太可能。
  • 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在嚴格意義上為什麼不是開國功臣?
    在很多人印象中,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根據史書記載,劉邦登基殺得基本都是異姓諸侯王,開國功臣不僅基本善終,功臣集團更成為漢初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甚至能左右皇帝人選。然而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還真不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徹底改寫了中國歷史。但由於歷史的慣性,當時很多人依然信奉分封制,這也是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不少反秦勢力便割據一方,天下再次陷入分裂。
  • 漢初三傑僅有張良得到了真正的善終,為何?
    提到張良,就要說到漢初三傑。劉邦曾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裡面的三人,指的就是張良、韓信、蕭何,三人合稱漢初三傑。  劉邦能夠建立西漢,這三人功不可沒。韓信的用兵,蕭何的後勤,張良的計謀缺一不可。但是劉邦對於功臣的殺戮,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漢初三傑中也只有張良能功成身退。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
  •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將其列入世家,著《留侯世家》,一方面是張良的祖上在韓國任過五代國相,另一方面,就是協助劉邦建立西漢厥功至偉。漢高祖劉邦對他讚譽有加。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將朱棡封為晉王,鎮守在山西太原。這幾位藩王,主要應付長城正北面的北元勢力,他們也都是手握重兵,佔據有利位置。地位完全不比東北地區的差。3、內陸地區。內陸地區的分封,主要以兩湖地區和四川為主。漢高帝劉邦過去就把韓王信分封在北方,結果人家投降匈奴了,還帶著匈奴人來打自己。後來他把那麼好的好兄弟盧綰分封到了北方,結果好兄弟也叛變了。所以說不是一家人,似乎總有些不放心。萬一他們聯合外人一起來對付自己,那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們,能吃得消嗎?
  • 大明開國,老朱分封爵位,左思右想,老謀深算!
    其中一集,大明開國了,老朱分封將帥們爵位的鏡頭,他左思右想,老謀深算。
  • 漢初三傑,為什麼碩果僅存的是他?
    在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中,作為漢初開國功臣之一的張良絕對算得上是"神"一樣的存在。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進行分封,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解釋過: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脫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爾?要之為長久之計,莫過於此。」 他在冊封諸王的冊封文中,對諸子寄予了殷切的政治責任,冊秦王文曰:「今命爾為秦王……今爾固其國者,當敬天地在心……謹兵衛,恤下民……勤民奉天,藩輔帝室,允執厥中,則永膺多福」。
  •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這些王爺也被統治者按照地理範圍分封為「秦王」、「楚王」、「晉王」等。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為何到了清朝時,王爺的稱呼卻變成了「恭親王」、「禮親王」等吉祥稱呼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分封制的由來「分封」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
  • 先秦的「分封制」
    (1)分封對象: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和原來的附屬國。(2)諸侯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3)諸侯權力:再次分封、設置官員等。(4)分封國家:魯、齊、燕、衛、宋、晉等。周成為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大國
  •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張良(前250年或以前-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河南省許昌市)人,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漢初三傑的由來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