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2020-12-20 歷史鑑賞者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不過我們從朱元璋分封諸侯王的地形圖上,可能就會有其他的認識。除了自私自利的一面以外,朱元璋還是有其他考慮的。

一、朱元璋希望皇子們負責保衛邊疆。

過去我認為朱元璋的分封制對中央的皇帝,實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選擇。畢竟諸侯王們在自己的封地上,基本不受任何任人的控制,就連皇帝也很難插手。

其實從分封地形圖上來看,朱元璋還是有考慮的,他的大多數兒子,都被分封在了北方,而當時的首都在南京。

所以說這些兒子們不光是去北方享福的,他們更是前往北方負責鎮守明朝的邊關。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為歷史上鎮守邊疆的大將造反的情況數不勝數,老朱認為只有自己的子孫負責鎮守邊疆,才能保證大明朝的安全。

1、東北片區。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平,將朱權分封在內蒙古境內的大寧,將朱植封為遼王,鎮守遼東,將朱模封為沈王,駐守在瀋陽。將朱松封為韓王,鎮守在遼東開原。

這些地方,過去都是元朝的地盤,後來朱元璋打下來以後,逐漸成為了明朝和北元之間較量的地方。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朱棣還處於相對靠南的地區,所以他在當時對大明朝的作用,遠沒有歷史上吹噓的那麼重要。

2、西北地區。朱元璋將朱橞封為谷王,鎮守宣府。將朱桂封為代王,鎮守山西大同。將朱栴封為慶王,鎮守在寧夏銀川。將朱楧封為肅王,鎮守在甘肅平涼,後改任甘肅張掖。將朱棡封為晉王,鎮守在山西太原。

這幾位藩王,主要應付長城正北面的北元勢力,他們也都是手握重兵,佔據有利位置。地位完全不比東北地區的差。

3、內陸地區。內陸地區的分封,主要以兩湖地區和四川為主。其中兩湖分封了朱梓為潭王,鎮守長沙。朱楨為楚王,鎮守武昌。朱柏為湘王,鎮守荊州。而四川則是分封朱椿為蜀王,鎮守成都。

當然也做了一個實驗,讓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擔任了永鎮雲南的重任。這些內陸王爵,主要還負責鎮守在山川要地,並不是多麼富饒的地方。

從以上的安排來說,最艱險的地方,朱元璋都留給了這些兒子們。要麼讓他們鎮守北方邊境,跟北元抗衡。要麼讓他們鎮守內陸,鎮壓地方豪強。

二、最富饒的地區,依舊留給了朱允炆。

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算是比較不錯了,雖然這些諸侯王也是麻煩,不過如果不削藩的話,在短期內,未必就能掀起什麼巨浪來。

除了剛才那些地方以外,剩下的平原地區,全都是比較富饒的地方。這些地方良田眾多,百姓殷實,全都被朱元璋交給了朱允炆。

這麼來看,朱元璋對後事的安排,還算比較妥當。他不放心其他人鎮守邊疆,因為歷史上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漢高帝劉邦過去就把韓王信分封在北方,結果人家投降匈奴了,還帶著匈奴人來打自己。後來他把那麼好的好兄弟盧綰分封到了北方,結果好兄弟也叛變了。

所以說不是一家人,似乎總有些不放心。萬一他們聯合外人一起來對付自己,那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們,能吃得消嗎?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有利有弊,在當時來看,的確是利大於弊的。畢竟再怎麼亂,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

三、本朝永遠只吸取前朝的教訓。

封建王朝其實很有意思,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至於再往前的歷史,由於不夠深刻,所以不會被本朝的人所採納。

比如說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教訓,所以在秦朝實行郡縣制。到了漢朝,又吸取了秦朝的郡縣制教訓,改成了分封制加郡縣制。

再等到曹丕建立曹魏的時候,將兄弟們的權力都給取消了,再次在天下實行了郡縣制。等到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以後,吸取了曹魏不分封子嗣兄弟的教訓,一口氣封了那麼多司馬家的王爵,結果導致了西晉的八王之亂。

緊接著南北朝時期,是大混亂的局面。一直到了隋朝,取消了分封制,改用郡縣制。唐朝的時候,一度想要恢復分封制,結果約等於失敗。

到了宋朝再次徹底廢除分封制,把宗室子弟都摁在京城。等到元朝,正兒八經地實行了行省制度,算是一大創舉了,是郡縣制2.0版本。

那麼明朝朱元璋建國以後,自然是吸取了元朝沒有搞分封的教訓。他認為地方官都不是自己家的人,自然不會為大元朝賣命,所以才會把江山給輕易丟了。

這話聽著好像也很有道理,我們沒有批評的權力,畢竟人家老朱才是當事人,最知道那個時代需要的是什麼,最缺的又是什麼。

總結:分封制錯了嗎?也不能這麼說。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幾乎有一半時間,是處於分封狀態的。而且很多分封的王朝,其實也能延續很久。

比如說奴隸制社會的周王朝,延續了800年之久,漢王朝更是有400年之久。明朝也有200多年,所以不能說分封制就徹底錯了。

當然了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分封制肯定錯了,為啥?因為普通人分不到一杯羹啊!那些撰寫歷史的文人們,沒有哪個是得到分封的,他們自然要抨擊這種制度。如果你給他一個王爵,再給點封地,你看他還罵不罵分封制。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不是起源於周朝,這種制度的源頭到底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從首個世襲制朝代夏朝開始,現代學者還爭論不休。但很明顯,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都第一時間想到周朝,周朝屬於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與東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犯了糊塗,在周王室已經毫無影響力的情況下居然想伐秦,結果自然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周天子封邦建國。除了立下功勞的異姓諸侯外,周天子分封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族成員。只是因為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所以那些被分封的子弟只能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選一個。周天子分封諸侯後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國王先後稱王,中國也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分封,置郡縣,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沒有封王,也沒有封地。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裡面也提到雖親信如骨肉,朝夕相見,猶當警備於心,寧有備而無用,可見他是知道的。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進行分封,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解釋過: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分封制不僅給項羽造成了麻煩,劉邦建漢後,也被諸侯困擾。齊王韓信、代王陳豨、九江王英布等人都有反心,劉邦寢食難安。為了除掉這些心腹之患,劉邦晚年重病纏身仍然南徵北戰,在剿滅英布時被射了一箭,並死於此傷。為解決這個問題,劉邦後來帶領一幫大臣們殺了一匹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稱王」,希望能夠為後世解決這一問題。
  •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共有26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
  • 朱元璋分封藩王拖垮明朝,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只靠生孩子
    說起明朝的藩王制度,大家都覺得朱元璋設立的這個制度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起初,朱元璋的想法很好,他想要利用這些藩王拱衛中央朝廷的統治,並讓他們鎮守邊疆作為朝廷的籬笆,這一點可以從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封詔書中可以看出:「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 朱元璋分封目的是藩屏帝室,國柞永久,因此他對分封諸王有自己一套政治規劃:首先,出於防禦舊元的考慮,蒙古未肅清,一直對明朝存在著威肋;第二,出於轉移軍事權力的現實需要,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移到自己兒子手中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漢朝宮殿遺址如果要弄清以上問題,就需要了解分封的內容,劉邦其實為了分封這幾個功勞不算大但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的人付出很多,儘管這四個同姓諸侯王在建立功勳上不如29個異姓諸侯王,但是劉邦也必須要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除了要維護劉氏朝廷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朱元璋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的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受封者或為周王兄弟子侄,《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或為異姓功臣姻親,如呂尚封於齊;或為古代聖賢后裔,如舜後封於陳,禹後封於杞;或為臣服西周的方國首領,如南方的荊楚等。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權力的遊戲》中的貴族分封制與中國西周時的分封制有什麼區別呢
    權利的遊戲中的分封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封《權利的遊戲》中,國王統治的之下常用的稱呼是「七大王國」,說明這是由原本眾多獨立的國家統一後組合而成,國王之下有四個大領主:北境守護史塔克家族,原北境之王臣服坦格利安家族後被賜予的稱號,屬下眾多封臣如卡史塔克家族、莫爾蒙家族、曼德勒家族等西鏡守護蘭尼斯特家族,原凱巖王國之王,屬下封臣如馬爾布蘭、克雷赫、惟斯特林等家族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這樣一來,全是小諸侯國自治,勢力小但是可以相互牽制,同時又可以成為周朝政治中心的保護屏障。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
  • 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項羽分封的原則是「因功封王」,顧名思義就是按照功臣功勞大小進行分封。項羽自認為的功臣是參加巨鹿之戰,同時又隨同他一起入關的將領,另外還要以楚國為盟主,那些參加巨鹿之戰而沒有跟隨他入關的將領,是沒有資格被裂土封王。所以說項羽主持的分封大會,有點像分贓大會,強盜領賞向來都是見者有份,項羽分封主要分為四個等級。
  • 周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麼關係?進來漲知識了
    所以,宗法制度既是一種秩序契約,同時又是維護族群利益和權力的有力手段,而父權社會的到來讓男性的社會地位和權力得到了空前絕後的增長「一夫多妻制」於是應運而生,一位男性擁有許多位妻子,也意味著他將有許多個兒子。那麼他如何在這許多的兒子當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呢?
  • 書摘 | 分封諸侯
    分封諸侯,是周初的一件大事。所謂分封,包括分和封。分的是殷商地盤,封的是自家兄弟。
  • 明朝唯一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5歲養在宮中,10歲與皇子同時封王
    明朝的分封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不設異姓王(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等都是追封,不是真正的異姓王),25個藩王全部是朱家子孫。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和早夭的皇二十六子朱楠,其中24個被封了藩王。25個藩王中唯一非太祖直系的是靖江王朱守謙。
  • 洪武三年,明朝江山大定,明太祖開始論功行賞,分封部眾
    元末民不聊生,朱元璋在淮西起兵,用了15年時間推翻了元朝,開創了大明276年(1368年~1644年)的基業。朱元璋1368年登基,1398年去世,在位的31年裡,一共分封了10個公,52個侯,3個伯。這些為大明江山立下卓越功勳的人,最後竟大多被處死,甚至滅族,能夠善終者寥寥。
  • 看看項羽及其分封的將軍諸侯吧
    筆者以為,可當至理名言了,這與俗語「有多大碗吃多大飯」意思相近。難不成你吃不了,還想兜著走?秦末亂世正有這麼一大批人「德不配位」,下場悽慘,與孔子老先生預言的災禍上身是一致的。鴻門宴結束,項羽開始大封天下諸侯。大封之前,項羽先派人請示了自己名義上的頂頭上司楚懷王熊心,熊心有拒絕選擇嗎?
  • 先秦的「分封制」
    課程介紹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失了,但創始於斯的宗法分封制卻並沒有隨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也時常出現分封的復活。本講就主要介紹了先秦的分封制。同學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去理解這一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