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德行才幹與擁有的地位不相同。德不配位一語還有後文。孔子注釋《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認為德行才幹與所在的位置不同的話,必有災禍惹上身,同時孔夫子將德不配位的情況分為三種: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和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是說,如果有人身上有這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很少有災禍不上門的。筆者以為,可當至理名言了,這與俗語「有多大碗吃多大飯」意思相近。難不成你吃不了,還想兜著走?
秦末亂世正有這麼一大批人「德不配位」,下場悽慘,與孔子老先生預言的災禍上身是一致的。鴻門宴結束,項羽開始大封天下諸侯。大封之前,項羽先派人請示了自己名義上的頂頭上司楚懷王熊心,熊心有拒絕選擇嗎?當然沒有,手下無兵無將的,孤家寡人一個。得到王命後,項羽便開始分封了。項羽首先向麾下各諸侯軍的統帥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大封天下諸侯
各諸侯軍的統帥不是各路諸侯王,而是各諸侯王派遣的統兵大將;項羽跟這些統兵大將說這些話的意思是,大家為那些假諸侯出生入死三年,滅秦定天下的也是我們,楚懷王(升級為義帝,依舊無實權)沒什麼功勞,我們把他的地給分了稱王吧。那些統兵大將聽到開心極了,天下還有這等好事?其實這話裡面的義帝不只是說楚懷王一人,還有那些其他諸侯王。既然統兵大將同意此事,項羽便立他們為諸侯王。
劉邦為漢王,巴蜀、漢中為封地;關中之地一分為三,由與秦人苦大仇深的三位秦軍降將統治;魏王豹改為西魏王,坐河東地;張耳寵臣申陽為河南王,坐洛陽地;韓王成,坐陽翟;趙將司馬印為殷王,坐河內地;遷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坐趙地;黥布為九江王,坐九江;吳芮為衡山王,坐衡山;共敖為臨江王;遷燕王韓廣遼東王;燕將臧茶為燕王;遷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原齊王建的孫子田安為濟北王;項羽為西楚霸王,有九郡之地。不包括自己,項羽共分封了十八位諸侯,九州大地被瓜分乾淨了。
地盤最大的項羽,而其霸王之名,蓋因春秋時期諸侯聯盟的盟主為霸。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西楚霸王的意思就是項羽是管理天下諸侯的王者。這樣分封,得好處最多的自然是項羽;損失最為慘重的則是最初的那些諸侯王,領地大幅度縮水不說,自己以前那些大臣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有的地盤比自己還大,還有些諸侯王從富庶之地分封到苦寒之地,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跟項羽說了抗議也是無用的。而那些原本為將為相如今被分封為諸侯王的人可開心壞了,簡直是青雲直上,到達了人生巔峰。
戰爭!毀滅!失去!
可是分封完,天下就會真正安定下來嗎?不,正因為分封結束,天下陷入春秋戰國時期那般的大亂。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因遣兵之趙。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餘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
天下大亂,王非王侯非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不斷減少,相互之間進行戰爭,項羽作為西楚霸王並沒有制止。而當劉邦的漢軍平定三秦得到關中,項羽想去阻止,可是北方的齊國和趙國公然反叛項羽的統治,項羽只好停下東進平叛漢軍的腳步,再次分封諸侯王前去阻擋各路叛軍,而自己準備北上攻打齊國。項羽北上之際再度碰了軟釘子:項羽向九江王黥布徵兵北上,黥布宣稱自己病了不去,僅命麾下將領帶著數千老弱病殘跟隨楚軍。黥布做法說不上很錯,畢竟他擔心自己一旦帶兵北上,周圍的諸侯王就來攻打自己地盤,或是留守的人生出異心。
整個天下,已經徹底陷入戰火中,項羽也被整得焦頭爛額,原以為這樣分封是一步好棋,沒想到惹得天下全反,鋪天蓋地地仇楚的呼聲。項羽和分封的那些將軍諸侯,有治國經驗嗎?沒有,尤其是項羽,攤子鋪這麼大,根本管理不好。那些分封的將軍諸侯,也沒在楚漢爭霸中幫上項羽什麼忙,反倒拖了後腿。項羽和其分封的將軍諸侯,結局大都身死國滅。無論是項羽,還是那些將軍諸侯,都沒有當一國之君的才幹和德行,只會帶兵打仗,根本不知道怎麼治理國家。
項羽的德,配不上天下;將軍諸侯們的德,配不上一地。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