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是什麼樣的結果?看看項羽及其分封的將軍諸侯吧

2020-12-20 歷史真鑑

何謂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德行才幹與擁有的地位不相同。德不配位一語還有後文。孔子注釋《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認為德行才幹與所在的位置不同的話,必有災禍惹上身,同時孔夫子將德不配位的情況分為三種: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和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是說,如果有人身上有這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很少有災禍不上門的。筆者以為,可當至理名言了,這與俗語「有多大碗吃多大飯」意思相近。難不成你吃不了,還想兜著走?

秦末亂世正有這麼一大批人「德不配位」,下場悽慘,與孔子老先生預言的災禍上身是一致的。鴻門宴結束,項羽開始大封天下諸侯。大封之前,項羽先派人請示了自己名義上的頂頭上司楚懷王熊心,熊心有拒絕選擇嗎?當然沒有,手下無兵無將的,孤家寡人一個。得到王命後,項羽便開始分封了。項羽首先向麾下各諸侯軍的統帥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大封天下諸侯

各諸侯軍的統帥不是各路諸侯王,而是各諸侯王派遣的統兵大將;項羽跟這些統兵大將說這些話的意思是,大家為那些假諸侯出生入死三年,滅秦定天下的也是我們,楚懷王(升級為義帝,依舊無實權)沒什麼功勞,我們把他的地給分了稱王吧。那些統兵大將聽到開心極了,天下還有這等好事?其實這話裡面的義帝不只是說楚懷王一人,還有那些其他諸侯王。既然統兵大將同意此事,項羽便立他們為諸侯王。

劉邦為漢王,巴蜀、漢中為封地;關中之地一分為三,由與秦人苦大仇深的三位秦軍降將統治;魏王豹改為西魏王,坐河東地;張耳寵臣申陽為河南王,坐洛陽地;韓王成,坐陽翟;趙將司馬印為殷王,坐河內地;遷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坐趙地;黥布為九江王,坐九江;吳芮為衡山王,坐衡山;共敖為臨江王;遷燕王韓廣遼東王;燕將臧茶為燕王;遷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原齊王建的孫子田安為濟北王;項羽為西楚霸王,有九郡之地。不包括自己,項羽共分封了十八位諸侯,九州大地被瓜分乾淨了。

地盤最大的項羽,而其霸王之名,蓋因春秋時期諸侯聯盟的盟主為霸。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西楚霸王的意思就是項羽是管理天下諸侯的王者。這樣分封,得好處最多的自然是項羽;損失最為慘重的則是最初的那些諸侯王,領地大幅度縮水不說,自己以前那些大臣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有的地盤比自己還大,還有些諸侯王從富庶之地分封到苦寒之地,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跟項羽說了抗議也是無用的。而那些原本為將為相如今被分封為諸侯王的人可開心壞了,簡直是青雲直上,到達了人生巔峰。

戰爭!毀滅!失去!

可是分封完,天下就會真正安定下來嗎?不,正因為分封結束,天下陷入春秋戰國時期那般的大亂。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因遣兵之趙。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餘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

天下大亂,王非王侯非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不斷減少,相互之間進行戰爭,項羽作為西楚霸王並沒有制止。而當劉邦的漢軍平定三秦得到關中,項羽想去阻止,可是北方的齊國和趙國公然反叛項羽的統治,項羽只好停下東進平叛漢軍的腳步,再次分封諸侯王前去阻擋各路叛軍,而自己準備北上攻打齊國。項羽北上之際再度碰了軟釘子:項羽向九江王黥布徵兵北上,黥布宣稱自己病了不去,僅命麾下將領帶著數千老弱病殘跟隨楚軍。黥布做法說不上很錯,畢竟他擔心自己一旦帶兵北上,周圍的諸侯王就來攻打自己地盤,或是留守的人生出異心。

整個天下,已經徹底陷入戰火中,項羽也被整得焦頭爛額,原以為這樣分封是一步好棋,沒想到惹得天下全反,鋪天蓋地地仇楚的呼聲。項羽和分封的那些將軍諸侯,有治國經驗嗎?沒有,尤其是項羽,攤子鋪這麼大,根本管理不好。那些分封的將軍諸侯,也沒在楚漢爭霸中幫上項羽什麼忙,反倒拖了後腿。項羽和其分封的將軍諸侯,結局大都身死國滅。無論是項羽,還是那些將軍諸侯,都沒有當一國之君的才幹和德行,只會帶兵打仗,根本不知道怎麼治理國家。

項羽的德,配不上天下;將軍諸侯們的德,配不上一地。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

相關焦點

  • 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項羽不僅在重用人才方面任人唯親,在他分封諸侯時也不例外,筆者可以為大家舉例說明。項羽分封一大特點是跟隨他一起入關的將領都分到一塊富庶之地,而那些跟他不熟悉或者跟他有過節的人都分到偏遠地區,甚至不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趙國、燕國、齊國,項羽把原來的趙王、燕王、齊王遷往偏遠的地方,把這幾個諸侯王派出的將領封到富庶之地。
  • 項羽慷慨分封,和諸侯平分天下,為何最後卻被逼上死路?
    巨鹿之戰後,項羽士氣高漲,帶兵逼近函谷關,想要佔領關中。其實此時,秦朝已經被推翻了,項羽在眾多諸侯中,實力算是最強的。因而他算是真正的掌權者,四方諸侯都以他為尊。既然已經摘得了勝利的果實,接下來他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來分這堆果實。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項羽滅秦之後為什麼不稱帝,而做了西楚霸王?先弄清楚這些原因!
    ,在找到楚皇室遺落民間的子孫後,昔日的放羊娃為奉為楚懷王,有了號召天下群雄復楚的標杆,項羽自然十分賣力,在多次徵戰後,楚懷王的存在對於項羽而言便是障礙,於是借著加封號遷都之際,結果了所謂的「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在一眾諸侯中擴散開,彼時的項羽實力最為強大,為什麼沒有再進一步稱帝呢?
  • 從大賞三軍準備決戰,到一時心軟放走劉邦,項羽在其中有何考量?
    項羽今天對劉邦舉起了屠刀,明天遭殃的那個會不會是自己?這是其他諸侯都要考慮到的事。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秦軍25萬降卒,都是諸侯軍的敵人,項羽坑殺他們是不會遭到諸侯反對的。而劉邦呢?他本身就是諸侯軍的一員,如果項羽在不佔理的情況下把他殺了,恐怕會失去人心,讓諸侯軍將領們人人自危吧!為什麼說項羽的軍隊是一支聯軍呢?
  • 如果項羽得天下,我國古代會怎麼樣?
    對於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很多人會覺得最終的失敗者是項羽,更準確的說項羽是從一個勝利者經過戰鬥,最後戰敗了,那麼接下來我們來假設西楚霸王得了天下會怎樣。
  • 葉璇評價肖戰德不配位,什麼樣的明星就有什麼樣的粉絲
    在如今的娛樂圈中,流量明星們擁有著大量的粉絲,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一名偶像明星有著多高的商業價值不取決於其演技、唱功、舞蹈水平如何,而是取決於背後的資本和粉絲的數量。這種現象雖然讓圈外人不喜,但是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就是現在的商業模式,但正所謂物極必反,粉絲多了也未必是件好事,想必肖戰深有體會。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項羽在分封諸侯之時,對原來的王侯多有改封,同時分封了許多非貴族出身的人為王,在劉邦看來這是叛逆之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將原來的君主懷王驅逐出彭城,後來還殺害了他,則更是篡逆之舉。項羽的分封之舉是否有誤?這一點下文再詳細論述,單看他對懷王的態度與舉措,我們可知項羽對待懷王的確非常的不地道。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經典)!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項羽的部下,卻已經全部戰死了。項羽轟然倒下,敵人如嗜血的鬣狗一般圍攏上來,互相打鬥,結果,一人搶到他的頭顱,四人搶到他的身體。這五人,後來都封了侯。  項羽是楚國貴族,他迷戀著春秋時諸侯林立的國際格局,憧憬著楚國一枝獨大,其他諸侯眾星拱月。他分封的諸侯,大多是秦之前的列國貴族,當然,貴族太多,不可能一一分封,所以選了些有戰功的,除了貴族,也有劉邦這種他壓根兒瞧不上的農民。
  • 楚漢相爭:不僅是天下歸屬於誰的對決,也是分封制和大一統的對決
    但是,以當時的眼光看,結果卻恰恰相反,人們普遍認為大一統的模式不可靠,反而 如同戰國那樣的諸侯模式才是正確的選擇。為什麼當時的人們會得出和後世之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還要從秦朝滅亡說起。當年,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於在秦始皇嬴政手裡完成了統一大業。
  • 章邯請降,項羽:求饒也要打!結果二十萬秦軍被坑
    還有蒙恬將軍兄弟,北擊匈奴,開山填谷,修築萬裡長城,卻被人活活地被砍殺。你知道白起和蒙恬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慘忍地步嗎?那是因為他們功勞太大,皇上無法酬報,所以只好找個藉口把他們幹掉。你當將軍也快有三年了吧,三年來在你手上死亡的士氣也不止十萬了吧。可是你沒發現嗎,你打來打去諸侯反秦卻越來越多,你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分封制在歷史上數次給中央政權造成極大的困擾:初中歷史課本中,曾經總結項羽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推翻秦朝暴政後,沒有定都鹹陽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反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再包括義帝楚懷王和他自己西楚霸王兩大勢力,天下被分割為二十份。課本裡認為項羽的這種政策不符合大一統國家發展規律,開歷史倒車的行為決定了他必然失敗。
  • 項羽失敗原因分析!是天亡我,還是戰之罪?用事實說話不做馬後炮
    從這個結果來看,項羽的分封已經是他當時的最優選擇,而且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再比如,鴻門宴上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問題是,如果殺了劉邦,只會讓局面變得更糟!其次,如果項羽殺掉劉邦,那田氏兄弟、陳餘、張耳、彭越、英布等人,顯然也不可能再承認項羽的霸主地位。因為,面對毫無過錯又主動示弱的劉邦,項羽上來就把人家殺死,那其他諸侯還會有安全感嗎?因為,這不明擺著嘛,項羽這是想想把大家都給收拾掉。這樣一來,整個局面恐怕當時就會失控。
  • 書摘 | 分封諸侯
    分封諸侯,是周初的一件大事。所謂分封,包括分和封。分的是殷商地盤,封的是自家兄弟。
  • 彭越:第一位遊擊將軍,最後一首示眾,結局非常悲慘
    彭越:第一位遊擊將軍,最後一首示眾,結局非常悲慘!您好,歡迎您閱讀這篇文章,今天小編要給您講述的是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的一位功臣,彭越的故事。他是歷史上第一位使用了遊擊戰的將軍,「彭越撓楚」就是講述的他的故事。
  • 【生活】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美文】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父親一時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