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賞三軍準備決戰,到一時心軟放走劉邦,項羽在其中有何考量?

2021-01-16 清心論史

項羽能狠下心,做出坑殺秦軍25萬投降士兵的決定,就足以看出,他不是一個會被仁慈二字牽著鼻子走的人。

向項羽表忠心的章邯,是得到被封為雍王的保證的,在利益的推動下,這兩人已經是一條船上的人了。而章邯的那群舊部下,並沒有得到既得利益或是保證利益的許諾,他們眷念在關中的家人,害怕因為自己投降的事實,無辜的家人會遭到秦朝廷的迫害。

將領和軍士們心不齊,在歷史上也是常見現像,也總會產生毀滅性的後果。塞滿軍士內心的,從對家人的擔心,轉變成了對章邯的怨恨。秦國民風彪悍,投降本就是不得人心的決定。我們也可以從史料的記載中看出,這些秦國軍士一直都覺得,他們是被章邯騙進反秦聯軍的。

秦軍內部的竊竊私語,最終還是傳進了聯軍耳中,因為秦國人和「六國人」天然的百年仇恨,這些情況被添油加醋地匯報給項羽。在沒有經行調查的情況下,項羽輕率地下達了坑殺秦軍25萬投降士兵的命令。

項羽的影視劇形象

當時的秦軍,只是出現了可能倒戈的苗頭,連倒戈的想法和計劃都還沒出現呢。考慮到不久後要進攻函谷關,如果在聯軍攻關時,秦軍如果突然倒戈,反秦大業可能會毀於一旦。項羽不敢像叔父那樣輕敵,也不願看到反秦大業再度墜入低谷。對他而言,送這25萬人「回西方」是最穩妥的做法。

「婦人之仁」的評價,並不太適合項羽。項羽是很懂得斬草除根的,就算是面對只能算是「可能」的威脅時,他也總會展現出最殘忍的一面,這可能與他一直想偽裝出來的仁慈有反差。

羽與範增疑沛公,而業已講解,又惡負約,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

時間線跳轉到項羽大封天下的時候,「亞夫」範增和項羽都還對劉邦保有戒心,又不願意背上違約的罵名(先入關中者為秦王),就把秦國用來安置罪犯的巴蜀封給了劉邦。巴蜀之地的富庶程度遠遠比不上關中,而且相對閉塞。再把秦國封給章邯等三人,讓他們阻遏劉邦東進的道路,就可以杜絕劉邦爭霸中原的可能——項羽是這麼想的。

明明懷疑劉邦,明明又下得了狠手,為什麼不趁著鴻門宴這個良機將他剷除呢?鴻門宴之前,項羽大賞三軍準備和劉邦決戰,鴻門宴上,項羽又心慈手軟放虎歸山。項羽的想法為何會改變,為什麼把已經架在劉邦脖子上的刀,又放了下來呢?

劉邦的影視劇形象

考慮到自己本身就理虧

項伯和張良交情不淺,得知侄子明天就要與劉邦決戰,當天夜裡就跑到劉邦軍營裡見張良,勸他在開戰之前逃走。在張良的撮合下,項伯和劉邦結成了口頭親家,後來又把劉邦的狡辯傳遞給項羽。

項伯對項羽說:「不要殺有功之人,否則必定遭到禍報。」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劉邦在反秦戰爭中也確實是有功的。

函谷關本來駐紮著一支強大的秦軍,被張良用計謀擊潰,關中也被劉邦的軍隊平定。按照劉邦的說法,他平定了關中,日日夜夜盼望項羽帶兵與自己匯合。他還封藏了秦國的寶庫,就等項羽過來取走。派兵鎮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軍隊,沒有阻止項羽入關的意思。畢竟他就盼著聯軍入關,按照楚懷王的約定,立自己作秦王呢。

楚懷王之約。

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王室一樣,一個毫無實權只具有象徵意義的天下共主,總是沒人敢公然挑戰的。

齊桓公、晉文公利用周天子行「尊王攘夷」之事,成就了霸業。曹操利用漢獻帝這個傀儡,奪取了中原。再插入楚漢戰爭時的事例,項羽驅逐並令人殺死義帝,引得劉邦披麻戴孝,率領56萬人的諸侯聯軍,向項羽追問義帝之死;劉邦項羽兩人在廣武間互相對罵之時,當劉邦數落項羽弒殺義帝之罪時,惱怒的項羽再也忍不住怒火,用腳踏弩射中劉邦的胸口……這些有名無實的東西,總是被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不重視它的人,總會惹起天下人的怒火。

項羽被派去救援趙國,以至「後天下約」

楚懷王曾經和包括劉、項在內的楚國將領們約定:誰率先平定關中,誰就做秦王。這項約定影響頗深,我上文提到項羽不願背負違約的罵名,而把劉邦封到巴蜀,就是約定產生的結果。

不談劉邦、項羽兩人究竟誰功勞更高,從事實上看,最先平定關中的,確實是劉邦。

章邯投降時秦軍還有戰鬥力,此時反秦聯軍後勤補給苦難,軍中沒有足夠的糧食,就接受了秦軍的投降。作為秦軍投降的條件,項羽同意把關中封給章邯、太史欣、都尉翳這三個秦軍將領,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劉邦已經平定關中的消息,可能還沒傳到項羽那裡去。

而此時的劉邦正每天在關中做白日夢,他洋洋自得,自以為能做秦王,只等諸侯入關後給自己做個見證。沒過多久,項羽把秦國封出去的消息就傳了過來。

在劉邦看來,秦國是自己應得的,為了保住自己成為國王的機會,他才派軍隊據守函谷關,企圖阻止項羽入關。但這無異是用雞蛋碰石頭,等項羽仗著自己那40萬精銳,叫囂著要和劉邦決戰時,後者也只能怏怏地赴那場鴻門宴。

油畫《鴻門宴》

劉、項在鴻門宴前撕破臉皮,走到兵戈相向的地步,就是因為劉邦派兵在函谷關阻遏項羽。而劉邦派兵據守函谷關,本質上是保護自己的國家。

項羽在坑殺秦軍25萬降卒時,是沒和他們講太多道理的。在鴻門宴上,劉邦已經是任人宰割的魚肉了,項羽為何不故技重施,用「不講道理」的手段忽視劉邦的功勞,乘機殺死他呢?項羽是不能這樣做的,讀者是否注意到,上文我稱呼項羽軍隊時的用詞是「聯軍」,答案就藏在這裡面。

顧及到其他諸侯的看法

再插入項羽坑殺降卒的事,明朝文人王世貞的《短長說》記載:有人問範增為何不阻止項羽坑殺秦降卒,範增的說法是,當時秦軍已經有所動搖,而且六國之人恨秦人入骨,特別是祖先被秦人坑殺了40萬的趙人,用這25萬人給趙國諸侯慰藉,連範增都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項羽是要考慮聯軍中其他諸侯的想法的。

《易》曰:履霜堅冰至。《呂氏春秋》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項羽今天對劉邦舉起了屠刀,明天遭殃的那個會不會是自己?這是其他諸侯都要考慮到的事。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秦軍25萬降卒,都是諸侯軍的敵人,項羽坑殺他們是不會遭到諸侯反對的。而劉邦呢?他本身就是諸侯軍的一員,如果項羽在不佔理的情況下把他殺了,恐怕會失去人心,讓諸侯軍將領們人人自危吧!

為什麼說項羽的軍隊是一支聯軍呢?從項羽和他叔叔起家時算起,看看這40萬的軍隊是怎麼來的吧。

人人都知道一個概念:「8000江東子弟」,項羽叔侄最開始在會稽郡徵集了8000子弟就渡江反秦了,不敢自立為王的陳嬰帶著兩萬軍隊歸屬項梁,後來黥布、蒲將軍等人又帶著軍隊來投奔。等這支聯軍到了下邳,已經有六七萬人。這是楚軍的由來。

反秦起義早期形勢圖

時間線再跳轉到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王離時,那些本該救援趙國,卻因為恐懼秦軍而作壁上觀的諸侯軍隊,它們的將軍在項羽破秦軍後都趕到楚軍營地,跪爬著去見項羽。巨鹿之戰項羽一戰立威名,他就變成了所有諸侯軍隊的老大,帶著他們追擊章邯,後來又入關。項羽本身率領的楚軍只有幾萬人,入關後變成了四十萬,是因為有巨鹿之戰後諸侯軍的加入,向關中進發時沿途也有諸侯軍加入。這是諸侯聯軍的由來。

那些將軍帶著軍隊加入了楚軍,就會把軍權全都拱手送上嗎?就算是把軍權交了上去,軍隊裡的軍官們也要都換成項羽的親信嗎?這都是不可能的,聯軍合併在一起是因為有滅秦的共同目標,項羽因為威望最高做了大將軍,但他並不能直接控制每一支軍隊。

不只是諸侯聯軍派別林立,恐怕就連楚軍的內部都是派別林立的情況。想要統帥這樣一支「湊起來」的隊伍,只能「以德」不能「以暴」。

把反秦戰爭獲得的成果,例如財富、人口、地位、疆土,分封給聯軍的將軍們,讓所有人都得到好處,讓所有人都心滿意足。同時在反秦戰爭的過程中,要儘量籠絡人心,所以屠殺了那麼多人的項羽,遇到將領生病的情況,常流著淚去看望他。這就是「以德」。

項羽不獨佔,是因為天下早就群雄割據

在不佔理的情況下殺死劉邦,讓將領們人人自危,甚至激起他們的反對,這可能導致聯軍人心散掉。這就是以暴。

項羽的分封:例如瑕丘申陽這個人,本來就佔領了河南地區(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又幫助楚軍過黃河,所以被封為河南王。又例如司馬卬本就攻佔了河內郡,又在反秦戰爭中多次立功,所以被封為殷王統治河內地區。這兩個是十八路諸侯中的小角色,受封的國土也不大,但還是能和十八路諸侯王並列。其實項羽只是承認了他們對自己佔領地區的主權,封他們做王只是做個順水人情罷了。

項羽不殺劉邦,是顧及其他諸侯的看法,項羽分封天下,也不是因為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這都是由於:一、當時天下早就是諸侯割據的局面了。二、他那四十萬大軍的本質是一支湊起來的聯軍。

殺劉邦會導致自己「威德」喪失,就無法組織諸侯們施行有利於自己的分封。但是不殺劉邦,任由他一步步發展壯大,也始終是放虎歸山,他總會變成一個威脅。總要斷一隻手臂,斷左臂和斷右臂到底哪一個划算?

鴻門宴上放虎歸山

優柔寡斷是項羽的缺點之一,在鴻門宴上內心如此矛盾的項羽,更是把這個缺點暴露無遺。

劉邦趕去參加鴻門宴,第一件事就是擺低姿態為自己辯解,宴會上緊張的氣氛得到了緩和。範增一心要除劉邦而後快,怎會放過這個殺一人而滅十萬軍隊的大好時機呢?他拿起了自己佩戴的玉玦三次,都在示意項羽早做決斷,項羽卻不作任何表態。

情急之下,範增找來項莊,讓他假借舞劍助興的名義,在酒宴上刺殺劉邦。項莊在酒宴上舞劍,心裡只想著刺殺劉邦。項伯見事情不對勁,拔出劍來與項莊共舞,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找不到攻擊的機會。

鴻門宴上危機四伏

張良見事情危急,就去找來樊噲救駕,樊噲又硬生生闖進軍帳,在這期間項羽什麼都沒有做。他即不阻止想要刺殺劉邦的項莊,也不阻止一心要保護劉邦的項伯。任他們分出勝負,也任他們決定劉邦的生死。這就像一個面對困難束手無策的人,他索性什麼都不做,只等著命運的裁決。

剷除劉邦會讓諸侯們離心離德,這是自斷臂膀。不殺劉邦就是放虎歸山,總有一天會被他反撲。兩種選擇都讓人極其痛苦,優柔寡斷的項羽做不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保劉派和除劉派,哪邊能再造出一點有利於自己的聲勢,都有可能改變項羽的心意。造出鴻門宴上最後一波聲勢的人,是劉邦帶來參加酒宴的樊噲。

在一群大人物參加的酒宴上,樊噲這個沒人能叫得上名的小卒,帶著滿腔怒火闖了進來。項羽稱他是「壯士」,賜他一鬥酒和一架生的豬肩。樊噲用盾牌當桌子,用劍當切肉刀,大口地吃起酒和肉。項羽問:「壯士,還能再喝嗎?」

樊噲就勢抒發自己的感慨道:「我連死亡都不躲避,怎會推辭這點酒?秦王專做大逆無道的事,他就怕不能讓每個人都被處斬和受刑,全天下都背叛了他。楚懷王和將領們約定:『先入關的做秦王』,沛公率先平定關中,不敢私拿一絲一毫的財物,封藏府庫,帶兵回到霸上就等著將軍的到來。功勞如此之高,將軍反倒聽了小人的挑撥,想殺有功之人,這和秦朝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項羽答不上話,只是讓他坐下繼續用宴。酒宴成了這個樣子,氣氛已經僵住了,所有的陰謀都不得不暫時中止。

沒過一會,劉邦假稱自己要上廁所,溜了出去,還叫上了樊噲。出軍帳後,樊噲讓劉邦趕緊逃走,劉邦還想著自己沒有和項羽辭別,樊噲說:「現在我們是砧板上的魚肉,而別人是宰割我們的菜刀,不要去辭別了!」劉邦一幫人就這樣溜走了。

楚漢戰爭

等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雖然對劉邦極不信任,但事已至此,鴻門宴上劉邦任人宰割時都沒動手,現在他身邊有十萬大軍的保護,就更沒法拿他怎樣了。把秦國封給他,就等於是給自己設立了個強力對手。不把秦國封給他,也勢必要遭到怨恨和報復,項羽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最好的做法就是找藉口把他到巴、蜀那邊去。

有時成敗只在一念間,而歷史的走向也有它的偶然性。在鴻門宴上,劉邦在那麼危急的情況下溜掉了。彭城之戰中,劉邦被楚軍包圍了三圈,突然狂風大作,巨大的石頭在風力的帶動下,砸得楚軍陣腳大亂,劉邦又一次溜走了。劉、項在廣武間對罵,項羽用弩射中劉邦胸口,卻沒命中心臟,劉邦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又例如韓信和一幫人犯軍法應當被斬首,前面的人挨個人頭落地,輪到韓信時,他四處張望,發現有特赦權的夏侯嬰剛好在附近,他又剛好用一句話就感動了夏侯嬰,保住了性命。

歷史有時就是「差一點」就被改變了。

鴻門宴上內心矛盾重重的項羽,最終還是沒能做出選擇,事態的發展都被兩方的手下引導著。他只需要一個命令,就能讓三年後殺死自己並登上皇位的劉邦性命終結。只可惜他優柔寡斷,抱著殺之亦可,不殺亦可的心態,最後放走了劉邦,害死了自己。

相關焦點

  • 勇猛的項羽為什麼失敗?劉邦的狡猾不算什麼,丟掉老家是主要原因
    在項羽那個時代,決定戰爭勝敗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為當時的科技條件有限,交戰的雙方難以在裝備上拉開差距,這就給了萬夫不當的項羽所向無敵的機會,因此項羽起兵後幾乎一路開掛,他的勇猛讓他的軍隊戰無不勝,這種敢打敢拼的戰術在巨鹿之戰發揮到極致。項羽算不上足智多謀,他取勝靠的是勇冠三軍。
  • 劉邦被項羽射了一箭,因沒有死,象棋從此多了一個不成文規定
    比如大家在下象棋時,便需要按照「馬走田、象走日」的規矩來走。在象棋中,還有條規矩與項羽和劉邦有關。具體是什麼規矩呢?咱們接著往下看。劉邦但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天時間,項羽便帶著3萬輕騎兵從齊國緊急回援。由於諸侯聯軍沒有防備,一戰便損失數十萬人。其中被殺者十萬,溺水淹死者十萬。
  • 楚漢之爭最後決戰,項羽無奈「霸王別姬」
    楚漢之爭最後的決戰在垓下展開,勝負已沒有多少懸念。如果項羽單對劉邦,他還有勝機,能夠以少勝多。但面對領兵多多益善的戰神韓信,項羽陷入了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真的沒有打贏的希望,他只能率領八百親兵突圍了。劉邦勝在有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劉邦開始集合了一幫諸侯和五十多萬大軍,一度攻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在齊地的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回援後,迅速擊潰了劉邦的大軍,劉邦狼狽地逃跑,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都被項羽俘虜了。那時,形勢對劉邦不利,一些諸侯又背叛劉邦依附項羽。劉邦派韓信去攻打魏、趙、齊等地,自己在滎陽與項羽對峙。韓信一路攻克代國和魏國,劉邦趕緊調韓信的精銳到滎陽。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唐朝大家柳宗元寫《封建論》,指出 ,一項新制度出臺,取代前一項制度,「非聖人之意也,勢也」,不在於人有多麼高明,而在於歷史大勢。影視作品中的劉邦和項羽(來源:網絡)關山遠   近讀《史記·項羽本紀》,雄性荷爾蒙爆棚的一篇雄文,司馬遷多麼喜歡項羽啊!相比之下,寫劉邦的《高祖本紀》寡淡無趣,而且這一篇還排在項羽傳的後面,但,明明是劉邦打敗了項羽啊。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鴻門宴也一直被後人視為是項羽一個最大的政治錯誤,他一時放走劉邦,致使劉邦能夠積聚勢力,最終反滅項羽。那麼項羽又為何會改變初心而放過劉邦呢?他的英雄氣概是很重要的原因。項羽聽從範增召開鴻門宴的原因有二,其一,劉邦妄圖稱王關中;其二,劉邦有所謂的「天子氣」,命運不凡。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楚漢爭霸後期,劉邦和項羽大戰已經進入尾聲,劉邦實力越來越強,項羽個人武力雖然強盛,但是局勢處於被動狀態。而這個時候項羽自己做了一生中最為不齒的事情,劉邦父母在一次戰爭中落到了項羽手裡,於是拿下劉邦的父母來要挾他,讓劉邦投降項羽。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劉邦影視形象以上記載源於《史記·項羽本紀》,也就是說,項羽人死之後,他的族人均未遭受劉邦的打擊報復,反而是善待他們,而且有四人除了被封侯之外,還分封了土地,並被賜姓劉氏,這在古代全是很高級別的待遇了。項羽的叔叔項伯被封為射陽候項伯影視形象史書中提到的項羽的兩個叔父,其中一個便是項伯,項伯是項燕的兒子,也是項羽最小的一個叔父,曾經跟隨項梁與項羽起兵反對秦國的暴政,對於劉邦來說,項羽人死之後,項伯也是一個禍患,但項伯曾在鴻門宴中幫助過劉邦
  • 你一定看過《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嗎?
    蔣山人是當時最著名的琵琶演奏大師,向他學藝的人無數,卻無一人學到其精髓,而湯琵琶只學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蔣山人的技藝學到了手。周藩王聽說此事,立刻將湯琵琶招進宮裡,湯琵琶也不負厚望,以一曲《胡笳十八拍》感動了周王。從此,湯琵琶聲名遠播。按照王猷定在《湯琵琶傳》中的記載,湯琵琶能彈奏古曲百十餘首,其中最得意的就是《楚漢》。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那麼說道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史記》中的本紀本是寫帝王的為何項羽有資格登上本紀而不是像陳勝吳廣一樣寫在世家之中?
  • 章邯投降項羽後,劉邦搶先進入關中,項羽為什麼會遲到?
    章邯投降到項羽入關的這段時間裡,項羽帶諸侯聯軍在清理擋在路上的秦軍、劉邦軍。 七月份,章邯軍在殷虛投降項羽軍,到十一月,項羽軍在新安坑殺二十多萬秦軍。 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項羽帶諸侯聯軍在清理到函谷關中間路段的秦軍。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將項燕,項燕是誰呢?項燕就是到了秦在滅六國的過程當中,楚堅持到最後,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大將,他是在帶領軍隊跟秦的大將王翦打仗的時候,吃了敗仗所以被王翦所殺的人。短短幾句話告訴我們項羽的來歷,他是楚國軍事貴族之後。 有趣的地方是如果我們對照看,太史公用什麼樣方式寫高祖劉邦呢?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其實,項羽即使回到江東,也不可能挽回他失敗的命運,其中不僅有項羽主觀的因素,還有一些其他的客觀環境原因。 首先來說主觀因素。 因此,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即使過了烏江,在江東也註定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他的這個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江東重整旗鼓,也無非是再重複一遍錯誤而已。 反觀劉邦,卻非常喜歡聽取將士們的意見,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個個都是天縱奇才,有他們來輔佐,劉邦想不成功都難!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項羽就是這樣,他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即便垓下大敗,身邊只剩 28 騎,他依然覺得自己是最牛的,如今落到這步田地,是天亡我也,並非我項羽不能打仗。他連像劉邦那樣讓大家知無不言的復盤都不願意做。項羽的江湖氣一直存在。鴻門宴就是最好的例子。鴻門宴上,大家坐著說話,項羽向東高坐,彬彬有禮。樊噲拿著盾牌利劍衝進去,嗔目瞪著項羽,項羽立即按劍而跽。他的第一反應是按劍柄,然後直起身子來,準備幹架。那時古人是坐在地上的,跪下去,屁股坐在腳跟上,這樣的狀態是放鬆的,跽,就是屁股離開腳跟,直起了腰板。
  • 解析楚漢戰爭:項羽圍攻劉邦,三圍三勝,劉邦屢屢逃脫
    劉邦在彭城戰役中,大敗而歸。  沒有人會想到,項羽的三萬騎兵戰鬥力竟會如此兇悍,各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大軍被一擊擊潰,毫無還手之地,紛紛潰逃。  劉邦敗北之後,一直北撤至滎陽-成皋一帶,準備在此地作為防禦關中的重要軍事據點。  得知劉邦兵敗,遠在關中的蕭何急忙讓韓信出關馳援,韓信順利在滎陽與劉邦順利會師。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以儒家的評判標準來看,項羽出身高貴,他是名門貴族之後,一開始就應該帶著閃光的主角光環,而劉邦出身草民小吏,打眼看過去就是個地痞流氓,身上沒有一點高貴的氣質。況且,項羽是復國,劉邦那是造反。最讓儒家嫉恨的是,劉邦開國後不尊儒家而尊道家,所以儒家不罵劉邦罵誰?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 君子與小人:劉邦和項羽的人設差距真有那麼大?
    文/王凱迪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在無數的歷史劇中似乎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印象,項羽是講義氣的悲情英雄,而劉邦是玩詭計的下流的腹黑小人,劉邦對項羽的勝利似乎是邪惡戰勝正義的黑歷史。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 鴻門宴縱虎歸山遭反噬,項羽因婦人之仁放過劉邦?其實並非如此!
    被惹惱了的項羽,原本準備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但最終卻改變了主意放虎歸山,終遭反噬!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呢?是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項羽是婦人之仁當斷不斷鑄大錯呢?其實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不能這樣做!1.項羽擔心殺劉邦的理由不足難以服眾劉邦能夠搶先攻入關中,並不是劉邦自做主張,而是楚懷王的令旨差派。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二、鴻門示弱,忽悠霸王項羽,爭取時間; 當張良得知項羽因為曹無傷的告密和劉邦派人封堵函谷關的行為激怒了,準備發兵攻打劉邦時,為劉邦建議了自動向項羽示弱的策略,並在鴻門宴因為出色的表現,挽救了劉邦幾乎要被滅掉的命運,逃過了一劫,為劉邦曲線統一天下贏得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