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2020-12-28 騰訊網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簡單地說,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正確,劉邦的戰略正確,彌補了戰術上的諸多弱點,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戰略錯誤,項羽的戰略錯誤,導致了大方向的錯誤,即使戰術上打得再好,也不過是南轅北轍,越錯越失敗,最終身死國滅。

劉邦身邊有兩個著名的戰略家:張良和韓信,他們為劉邦確立了正確的戰略,劉邦自聽從了楚懷王的命令西進攻打鹹陽遇到了張良後,劉邦團隊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張良一路協助劉邦從武關攻進鹹陽,從劉邦進入鹹陽城的那一刻開始,張良又不斷地勸諫劉邦應該放棄享樂,轉而封存寶物、安撫民心,劉邦聽從了。

楚漢戰爭

一個好酒好色的劉邦,能夠面對如山的寶物美女毫不動搖,除非有更大的野心,就是奪取天下,這個時候的張良已經為劉邦制定了奪取天下的戰略,從劉邦一生的經歷來看,張良的戰略包括五個步驟:

一、約法三章,安撫關中百姓,爭取民心;

劉邦作為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張良為劉邦制定了安撫民心的手段,不僅維護了關中的秩序,而且為劉邦贏得了好名聲,這為日後劉邦定三秦提供了堅實的民心基礎,反觀項羽所分封的三秦王,既無民心,又被秦地百姓所仇恨,劉邦拿下關中自然順理成章。

二、鴻門示弱,忽悠霸王項羽,爭取時間;

當張良得知項羽因為曹無傷的告密和劉邦派人封堵函谷關的行為激怒了,準備發兵攻打劉邦時,為劉邦建議了自動向項羽示弱的策略,並在鴻門宴因為出色的表現,挽救了劉邦幾乎要被滅掉的命運,逃過了一劫,為劉邦曲線統一天下贏得了時間。

劉邦與張良

三、回到封地,燒毀往返棧道,欺騙項羽;

劉邦被項羽分封為漢中王,在回到漢中封地時,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燒毀了進出漢中的棧道,此舉意在向項羽表示:劉邦今後沒有再進入關中的打算,正是張良的這一建議,讓項羽放鬆了警惕,撤掉了派出監視劉邦的軍隊,讓劉邦獲得關鍵的喘息之機。

四、下邑之謀,重用韓信彭越,策反英布,建立同盟;

彭城之戰時,韓信和張良都是在彭城的,但不知是張良沒有預測到項羽的進攻,還是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預測到項羽敢帶著三萬鐵騎攻打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最終三萬楚國屠殺了56萬諸侯聯軍,劉邦狼狽逃竄上千公裡才一直逃到滎陽才站穩腳跟。

正是在劉邦失敗之際,張良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內容就是:劉邦應該重用韓信和彭越,讓他獨自帶領軍隊抵抗楚軍,同時派出說客策反英布,廣泛聯合反對項羽的力量,共同打擊項羽,正是張良這一正確的戰略,讓彭城之戰失敗後像無頭蒼蠅一樣的劉邦瞬間明白了下一步的戰略。

下邑之謀準確地說是一個政治戰略,聯合一切力量反對項羽,把自己的盟友搞得多多的,把項羽的同盟搞得少少的,這就能保證在政治上的絕對正確,張良這個戰略確定非常有效果,沒多久,英布就被策反,韓信被重用,彭越被拉攏,這幾大力量也成為日後垓下之戰擊敗項羽的主力。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五、撕毀鴻溝協議,封王韓信彭越,拉攏天下反力量,形成垓下之圍。

當劉邦與項羽因為打得精疲力盡雙方無力再戰並籤署合同協議時,張良當機立斷勸劉邦立即撕毀協議,馬上發兵攻打項羽,同時聯絡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一起圍攻項羽,劉邦聽從了,並且強壓怒火非常大方地封韓信和彭越為王,讓他們發兵圍攻項羽,並成功地完成了合圍項羽的戰略,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同時也是政治上的。

最終項羽被以劉邦為首的天下反楚聯盟圍在了垓下,垓下一戰,項羽縱有通天之能,也無法改變被圍殲的命運,不僅在軍事上遭遇了徹底的失敗,而且在政治上,所有的地盤也被劉邦的同盟圍得死死的,失敗在所難免,而正是項羽這一次的失敗,就再也無法翻身了,即使項羽跨過烏江,也無法東山再起,這是張良為劉邦早就計劃好的戰略,絕對不可能再給項羽有翻身的機會。

韓信

另一個給劉邦提供戰略的人是韓信,韓信的作用是在彭城之戰後才發揮的,彭城之戰前,劉邦雖然因為蕭何的極力推薦重用了韓信,但只是虛職,沒有實權,韓信真正開始獨自領兵就是在彭城之戰失敗後,聽取了張良的建議,才讓韓信開始獨自領兵開闢第二戰線的。

而韓信給劉邦奪取天下的戰略是:北攻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簡單地說就是韓信就獨自率軍開闢第二戰績,向北攻打燕國和趙國,向東攻打齊國,向南斷絕楚國的糧道,向西與劉邦會合在滎陽,這樣就能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之態。

韓信與項羽

劉邦聽取了韓信的戰略,這是一種軍事戰略,在軍事上攻取所有潛在敵人,變成自己的同盟,然後在全局上戰略包圍項羽,韓信的戰略與張良的戰略形成互補,互相配合,當劉邦在滎陽前線頂住項羽正面進攻時,韓信就在北方開闢第二戰績,依次消滅了牆頭草一般的諸侯國和敵對諸侯國,從而為劉邦劃定了勢力範圍,最終為垓下合圍項羽提供了輔助。

劉邦就是靠張良與韓信的正確戰略,默默地、低調地,讓項羽完全沒有感受到戰略包圍的情況下,逐漸完成了戰略包圍,到最後,項羽發現,自己一個人要對抗整個天下,除了江東和魯地一小塊地方,整個天下已經沒有楚國的容身之處了,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項羽最終的失敗

項羽只有一個範增還不知道使用,最後還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逼走了範增,更說用人和利用戰略了,項羽根本不知戰略為何物,雖然項羽的軍事能力在同時代是無人可比、無人能敵的,但是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憑一已之力對抗整個天下吧。

最終,你會發現,項羽雖然每次戰役都打贏了,但敵人越打越多,劉邦雖然每次戰役都打輸了,但盟友越打越多,到了最後,勝負自然就見分曉了,這就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終原因,也就是戰略原因

相關焦點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漢高祖劉邦,愛說「善」!善,即是好。整篇《高祖本紀》,劉邦有無數「善」字在內。而整篇《項羽本紀》,只見無數「怒」字,項羽一直在生氣,而項羽生氣,後果很嚴重。先讀《項羽本紀》便知道《高祖本紀》中諸多劉邦的謀臣大將,其實原來都是項羽的人。而他們最終都跟了劉邦。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限於篇幅,僅舉一些《項羽本紀》跟《高祖本紀》的摘抄和楊照的解讀,一窺司馬遷如何處理這齣「雙主角」大戲。被司馬遷及後人歸為「無賴」個性的平頭百姓劉邦,如何最終戰勝「英雄」項羽贏得了天下?歷史的真實遠比影視作品精彩。
  • 劉邦才能遠不及項羽,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天下?
    前言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也是一個赤裸裸的天才。這個從小便沒有系統學習過兵法的將軍依靠著自己的天賦將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一舉殲滅,而且還打的劉邦丟下自己的妻兒老小,但是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了天下呢?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項羽是貴族之後,劉邦則出身市井,後人因此固化了他倆的形象:一個光明坦蕩的貴族,與一個不擇手段的平民。最終平民贏了貴族,而貴族卻贏得歷史的尊重。  但撇開對項羽的歌頌禮讚,能夠發現,項羽輸掉天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個性,而是他在無限接近權力巔峰時,進行了錯誤的制度設計。
  • 劉備和劉邦差距在哪?都是漢中王,為何劉邦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流離不定,有著強大的對手(項羽曹操),卻多次以弱勝強擊敗他們,同時以蜀地作為地盤,初為漢中王,最終成功登基稱帝,只不過結局不同的是,劉邦統一了天下,而劉備到死只有蜀地,他們二人差距在哪?為何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就讓我們好好的分析分析,誕生於亂世的兩人,都算得上是當時最為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兩人面對的局面是不同的。首先是競爭天下的對手。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項羽對人恭敬,還親手給人端飯,為何人才最後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
    英布就像項羽伸出的一條臂膀,可對劉邦形成致命威脅,結果反被劉邦安在了自己身上。也正是因為出現這樣的結局,後人才為項羽感到惋惜。顯然,如果韓信幾人一直效忠於項羽,劉邦稱帝的機率將大打折扣。那麼,為何上述幾人會轉投劉邦呢?難道是項羽沒有恭敬地給他們端飯?
  • 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不敢應戰用8字回懟,如今成讀書人的口頭禪
    在《史記 高祖本紀》當中,劉邦一生的敗仗都被記載得清清楚楚,而劉邦大破匈奴,奇襲關中等勝仗則被司馬遷記載到了別人的傳記當中,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劉邦這個人,打仗太次。而且司馬遷還記載劉邦的桃色新聞,寫劉邦「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所以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劉邦這個人打仗不行,還道德敗壞,年紀又大,簡直是個討厭的糟老頭子。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在史書上被司馬遷黑了2000年的劉邦,真實情況是比項羽還能打
    稍安毋躁,劉邦將很快迎來自己擔綱「男主」的輝煌歲月。劉邦戰績中,最出色的莫過於還定三秦的一系列操作了。拿下關中為劉邦打下了逐鹿中原並最終問鼎天下的良好基礎。項羽火燒鹹陽覆滅強秦之後,功高蓋世,大肆分封,一時共有18路諸侯。劉邦獲封巴蜀漢中。為了牽制劉邦,項羽還在其附近安排了3路諸侯,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此三王並稱三秦。
  • 項羽對人很好,為何他手下個個都有怨言,最終跑去投奔劉邦了
    別的不說,我們就看看他是怎麼對待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劉邦的就明白了。在鴻門宴上,範增多次向項羽提出,讓他殺掉劉邦,可以他卻一直不忍心,沒有殺他。後來,劉邦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宮中為所欲為,他在打敗劉邦,並抓到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以後,曾用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但當時劉邦無恥地說了一句,我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殺你爹,請分給我一口湯喝。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萬萬沒想到,之前他一直看不上,身在偏遠巴蜀地區的漢王劉邦。跳出來跟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趁項羽率主力去攻打齊國故地,出兵一路東進楚漢戰爭由此爆發。仗一打就是兩年,而這兩年打下來。不光是天下百姓,連劉邦自己都覺得自己快沒戲了,為什麼呢?劉邦和項羽的武力值,包括軍事指揮能力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項羽什麼人?西楚霸王一代戰神。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可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從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導致後來劉邦的崛起,並與自己爭奪天下,最後導致失去天下,連屍首也不能保全,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如果當時項羽聽從了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結局又會怎樣?
  • 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但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什麼樣的形式打什麼仗,現在就是打心理戰的時候,說完就跑,或藏起來,跑才能救他爹,不跑,肯定會被煮。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著的話),只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係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在這個方面,項羽有著天生的缺陷,即使把張良、蕭何、陳平、韓信都給他,他也不會用,註定了鬥不過劉邦。 除此之外,項羽的殘暴也是一個致命的大問題。 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項羽打江山是一把好手,屢戰屢勝,所向披靡,但是打下來江山之後呢?他的做法卻很讓人無語。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再者,身為楚國貴族項燕之孫的項羽,自出江東後,便在山東六國中始終保持很高的威望。然,一代眾望所歸的霸王,最終卻落得自刎烏江之結局。箇中緣故,難以數清,最為後人所認可的,便是項羽的剛愎自用。若是單單僅有武力,項羽必然難成大事,在亂世年代,稱霸一方諸侯,謀略過人是必不可少的。項羽除武力過人在,在戰場上更是常常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戰爭數不勝數。這也正是早期的項羽為何是逐鹿天下的最大勝者可能性。
  • 項羽叔叔項梁如果不死,還會有楚漢之爭嗎,劉邦還能當上皇帝嗎?
    被立為漢王的劉邦和自號西楚霸王的項羽在滎陽、宛、洛一帶展開對峙,雙方一日數戰,楚不能西進,漢不能東進,最後項羽主動歸還彭城之戰中被俘虜的劉邦的父親、母親、妻妾、兒子並與劉邦籤訂合約後東歸,劉邦則在張良、陳平等謀士的建議下,撕毀和約,下令齊王韓信、梁王彭越等諸侯趕赴垓下,對項羽進行圍攻。
  • 鴻門宴上,劉邦為何留下張良只因算準項羽沒有殺心?
    但其實反間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針對項羽和範增之間進行挑撥離間了,反間計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兩人的關係是被挑撥過很多次的,再加上兩人的脾氣和性格最終導致了劉邦說的「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