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2020-12-24 騰訊網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對於項羽待人風格,時人評價的清清楚楚,算是一個謙謙君子。

陳平評價「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高起、王陵「

陛下(劉邦)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韓信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這四人都曾是項羽手下一員,與項羽有過親密接觸,做出的評價比較靠譜。

相比之下,劉邦經常粗暴罵人,只要脾氣上來,粗話張口就來,不留情面的罵。

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驚恐萬分,酈食其獻計重新封立六國後裔,以削弱楚國勢力、增加漢軍同盟,劉邦一聽覺得很好,立即著手執行冊封六國的大印,但張良聽說之後一針見血指出,分封六國之後,中原大地必將四分五裂,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於是劉邦對酈食其破口大罵「

豎儒,幾敗而公事!

漢朝建立之後,陳豨造反,自立為代王,劉邦率軍徵討,來到邯鄲之後,問部下周昌趙地有什麼可以委派的將領,周昌領來四人,結果劉邦破口大罵:「

豎子能為將乎?

秦末漢初時期群雄之一,後來投靠劉邦的魏豹評價,「漢王慢而侮人,

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

,非有上下禮節也」,即便對待諸侯、重臣都如同罵奴隸一樣罵,一針見血的指出劉邦待人風格。從高起、王陵、魏豹等人評價之中還可以看到,除了罵人之外,劉邦還「慢而侮人」,總之劉邦品性看似低劣。

既然劉邦品性低劣,項羽仁而愛人,為何兩人命運截然相反,高人不斷投奔劉邦而捨棄項羽呢?筆者認為,劉邦看似「品性低劣」,但隨後劉邦的舉動卻讓高人嘆服,而項羽看似仁而愛人,但只是自傲自私讓高人缺乏出頭機會。

上文談到的酈食其,遭到劉邦粗口之後,有什麼結局呢?劉邦罵了酈食其一頓之後,把準備冊封六國貴族的大印銷毀了,而酈食其既沒有被剁了,又沒有挨打,也沒有降職或冷藏,一切回到酈食其獻計之前,繼續從事奔走遊說的本職工作,最後在齊王暴怒之下慷慨就義。

說到底,劉邦是一邊罵一邊自己扛錯。對於員工來說,出了一個餿主意,挨一頓罵,不很正常嗎?只要不是性格扭曲怪異之人,遇到劉邦這樣的處置辦法,相信都不會有什麼不滿。

除了勇於扛錯之外,劉邦還勇於改正錯誤,虛心接受正確建議,讓高人心悅誠服,筆者說四個例子。

其一,劉邦帶領反秦義軍進入鹹陽之後,立即開啟吃喝玩樂的瀟灑模式,紙醉金迷,飄飄欲仙,但當樊噲張良罵了劉邦一頓之後,立即接受正確意見,封閉秦宮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又義正言辭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鹹陽秦人的信任。

其二,還是上文的酈食其,初見劉邦時,劉邦非常無禮,「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也不用拜禮,只是拱拱手說,「你既然立志要推翻暴秦,就不應該這麼傲慢接待長者」,劉邦一聽之後,立即攝衣謝之,「延上坐」請酈食其上座。

其三,韓信投奔劉邦之後,仍是不得重用,甚至差一點被處死。夏侯嬰向劉邦推薦,劉邦只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氣的韓信負氣而去。蕭何再向劉邦推薦韓信,告誡劉邦奪取天下非韓信不可,於是在蕭何勸誡之下,劉邦立即認錯,給韓信舉辦了一個豪華的大將軍上任典禮。

其四,白登之圍前,婁敬(劉敬)高呼匈奴有陷阱不可北伐匈奴,劉邦一怒之下將他押在廣武。白登之圍後,劉邦回到廣武,立即特赦劉敬,誠懇的當面認錯,封二千戶,為建信侯。對於婁敬建議與匈奴和親,並徙六國後裔和強宗豪族十餘萬人至關中等建議,劉邦一一採納。換一個帝王,可能為了面子就把婁敬給殺了,比如白起預言伐趙會失利而不該伐趙,果不其然,最終秦昭襄王惱怒成羞而逼其自殺。

可以說,劉邦雖然脾氣不好,經常罵人輕慢別人,但勇於扛錯又知錯立改,有容人過錯、容人正確卻打了劉邦臉的建議之量,該賞就賞毫不猶豫,很多名人評價劉邦「豁達大度」原因就在於此。

相比之下,項羽儘管仁而愛人,但「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項羽喜歡重用提拔親戚,對於陳平、韓信等外人不予重用,或者是「積而不能賞」,吝嗇給外人匹配功勞的爵位,以至天下高人不願待在項羽手下。因此,遇到劉邦這樣的對手,項羽失敗已是必然,沒有必要為項羽遺憾。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項羽對人很好,為何他手下個個都有怨言,最終跑去投奔劉邦了
    項羽從來不拒絕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況。比如韓信無名無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韓信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對他說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殺了二十萬人,也沒有遷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見,項羽其實對人才也算是很不錯的。 二是項羽寬仁厚道。項羽身上有寬仁厚道的一面。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項羽就是這樣,他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即便垓下大敗,身邊只剩 28 騎,他依然覺得自己是最牛的,如今落到這步田地,是天亡我也,並非我項羽不能打仗。他連像劉邦那樣讓大家知無不言的復盤都不願意做。03 不在江湖忘江湖更要命的是,項羽是個貴族,很有禮貌。高起、王陵為啥說他仁而愛人呢?因為項羽非常講究禮數,韓信說他恭敬慈愛、言語嘔嘔。項羽的士兵得了病,項羽心疼得都能哭出來,把自己的吃的喝的趕緊給這人。但人家立了功,卻不聞不問。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發怒並非是不可行的,但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領袖,經常發怒是政治不成熟,發怒其實是對現實情況無力感的一種反饋,如果有能力解決,早把某一問題解決得,過分情緒化於事無補,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2.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沒有殺死當時最大的敵人劉邦,放虎歸山,導致了後來的後患無窮。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項羽對人恭敬,親自為部下端飯,為什麼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
    這就不免讓人疑惑了,就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來說,一個是楚國貴族之後,一個是小小的泗水亭長;一個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一個是戰場上經常逃跑的人,一個是對部下一視同仁,好得不能再好的將領,一個是對部下一般的老大,就勇、悍、仁、彊的方面來說,劉邦是無法與項羽相比的。
  • 項羽對人恭敬,還親手給人端飯,為何人才最後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
    英布就像項羽伸出的一條臂膀,可對劉邦形成致命威脅,結果反被劉邦安在了自己身上。也正是因為出現這樣的結局,後人才為項羽感到惋惜。顯然,如果韓信幾人一直效忠於項羽,劉邦稱帝的機率將大打折扣。那麼,為何上述幾人會轉投劉邦呢?難道是項羽沒有恭敬地給他們端飯?
  • 劉邦才能遠不及項羽,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天下?
    前言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也是一個赤裸裸的天才。這個從小便沒有系統學習過兵法的將軍依靠著自己的天賦將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一舉殲滅,而且還打的劉邦丟下自己的妻兒老小,但是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了天下呢?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許多原來見了阿喀琉斯的長矛都趕快逃避的人都圍攏過來,想剝取他的鎧甲……」但阿喀琉斯的戰友,拼死保護了他遺體的完整。項羽的部下,卻已經全部戰死了。項羽轟然倒下,敵人如嗜血的鬣狗一般圍攏上來,互相打鬥,結果,一人搶到他的頭顱,四人搶到他的身體。這五人,後來都封了侯。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它以歷史上的帝《史記》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影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與項羽形象圖現代人都認為韓信是決定楚漢之爭戰局的關鍵人物,韓信幫誰誰就贏。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古代皇帝總愛醜化對手,為何項羽的形象卻高過劉邦?背後真相曝光
    大家在看史書時,經常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絕大部分開國皇帝的對手,其形象都比較差勁,至少和開國皇帝相比,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甚至而言,許多開國的對手,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大反派的醜惡形象。然而,在這一系列的反派之中,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最大的對手項羽,他的形象卻明顯要比劉邦更好,以至於很多人在讀這段歷史中,總不免為項羽感到可惜,甚至很多人直接痛罵劉邦是一個走了狗屎運的小流氓!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劉邦也好,西漢的歷代皇帝們,他們為何沒有去醜化項羽?又或者,他們為何不把劉邦的形象寫得高大上一點呢?要知道,他們可是有這個能力的!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可能是楊照老師覺得過了「預熱」期,聽眾對《史記》的寫作方式跟他的解讀方法,都有了些了解,這時候正適合大戲開鑼,最近十七集「楚漢爭霸」,給出到目前為止音頻節目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故事線。楚漢相爭,精彩!現在的人也知道,也因此有了許多的影視改編,不光是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甚至包括那一場《史記》中不到兩千字描述的鴻門宴。劉邦PK項羽,劇情我們大體都知道。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可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從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導致後來劉邦的崛起,並與自己爭奪天下,最後導致失去天下,連屍首也不能保全,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如果當時項羽聽從了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結局又會怎樣?
  • 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著的話),只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係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你儂我儂
    陳勝、吳廣掀起農民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或投奔或建立自己的隊伍,轟轟烈烈的對抗秦王朝。這其中,猶以項羽、劉邦的隊伍出眾。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到了鹹陽。按照之前約定,誰先到鹹陽誰稱王。項羽一看:你個屌絲,憑啥比我這個高富帥先到,不行,得弄死你。於是,雖然後到,項羽還是氣勢洶洶的找劉邦理論。劉邦是啥貨色?
  • 承認劉邦之父劉太公,未為帝王卻為太上皇,劉邦與父親的關係
    一、 烹做肉湯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願意下地幹活,經常跑出去不見蹤影,成年以後去做了官,也常常不守規矩,在泗水亭當亭長的時候經常以捉弄人為樂,還喜歡喝酒,喜歡女色,常常去賒酒喝,喝醉了就躺下睡覺,可以說劉邦年輕的時候非常不著調了,連鄉親們都說劉邦沒有收入又不想幹活,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劉邦不是英雄,卻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言下之意,項羽的失敗跟什麼驕傲輕敵,跟老天爺沒什麼關係。英雄和政治家的區別又在哪裡?當年起兵反秦的各路諸侯裡,無論是聲望還是實力,項羽都是名副其實的老大,沒有人能與之匹敵。秦朝滅亡之後,項羽自己都覺得天下已經姓項了。不但在彭城建都,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就差封自己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