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對人很好,為何他手下個個都有怨言,最終跑去投奔劉邦了

2020-11-19 騰訊網

項羽走到眾叛親離的地步,確實是不太讓人理解的。

說起來,似乎項羽對人才真的非常好,遠遠比劉邦對人才好多了。

(項羽)

一是項羽來者不拒。項羽從來不拒絕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況。比如韓信無名無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韓信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對他說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殺了二十萬人,也沒有遷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見,項羽其實對人才也算是很不錯的。

二是項羽寬仁厚道。項羽身上有寬仁厚道的一面。別的不說,我們就看看他是怎麼對待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劉邦的就明白了。在鴻門宴上,範增多次向項羽提出,讓他殺掉劉邦,可以他卻一直不忍心,沒有殺他。後來,劉邦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宮中為所欲為,他在打敗劉邦,並抓到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以後,曾用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但當時劉邦無恥地說了一句,我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殺你爹,請分給我一口湯喝。就算這樣了,項羽依然並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和老婆,而是把他們給放了。

三是項羽有福同享。項羽打下江山以後,並沒有稱帝,而是只自封為西楚霸王,而且把十八路諸侯都紛紛封王,把江山分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吞。這一點,顯然比後來「殺功臣」的劉邦好多了。

但是,項羽的結局卻非常糟糕,讓人始料未及。尤其是垓下一戰,項羽可以說非常悽涼。其實,在垓下的時候,項羽至少還有十萬人馬。對於項羽來說,十萬人馬已經非常多了。當年他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何其豪壯。他的軍隊要有那樣的氣勢,就算韓信、彭越、英布對他構成合圍的態勢,項羽其實也絕對不輸給他們。可是,韓信只用一招「四面楚歌」,項羽的軍隊就跑光了,最後只剩下幾百人。逃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卻只有二十八人。最終又只剩下項羽一個人。這樣一種結局,簡直就是項羽人生的一個隱喻。

(垓下之戰)

項羽對人並不壞,為什麼落到「四面楚歌」這樣的結局呢?

我認為,項羽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不辨良莠。

項羽在用人的時候,他是看不出這個人才是好,還是不好的。前面我們說了,他就是來者不拒。但是這個人能幹什麼,幹得好不好,項羽心裡都沒有數的。因為看不出好壞,因此什麼人都有,也無法讓人才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二、不予尊重。

確實是只要是人才,到項羽那裡,項羽都能用他。但是項羽不知道怎麼用他們。比如韓信是一個很有計謀的人,但是他並沒有發揮他的作用,韓信給他提的意見,他也不用。比如他確實尊範增為「亞父」,但是卻不聽範增的意見,讓範增憤然離開。再比如曹無傷,他把劉邦的情報透露項羽。對於這樣一個臥底,其實項羽應該極為重視的。但項羽竟然在鴻門宴上把這件事告訴了劉邦,使得劉邦最終殺了曹無傷。這件事,讓天下的老百姓如何看項羽這個人?

歸根到底,是項羽對人才極為不尊重。

(劉邦)

三、賞罰不公。

項羽確實後來把很多人都封為王。但實際上,這些被封為王的,都是那些加盟而來的諸侯,不是項羽的手下。比如章邯等「三秦」,項羽就爽快地封他們為王,包括彭越、英布這些人,都不是項羽的部下。項羽對他的部下是比較涼薄的。

韓信在投奔項羽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說項羽對部下很好,但是只在口頭上好,卻不願意對部下進行封賞。因此,他要離開他,前來投奔劉邦。韓信顯然是有切身體驗的,他才會說這樣的話。

四、不盡其能。

劉邦在用韓信的時候,就是放手讓他去幹。雖然這讓劉邦很擔心,但他依然堅持這樣做。包括他對陳平、張良、蕭何的使用。

但是人才在項羽的手下,卻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項羽自己太能幹,而且事事親力親為。另一方面,也是項羽對人才不信任,因而不能發揮其作用的表現。

總之,項羽不辨、不敬、不公、不用,這就使得人才在他的手下,個個心裡都有怨言,大家對他都不滿,最終都離開了他。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焦點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 項羽對人恭敬,還親手給人端飯,為何人才最後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
    英布就像項羽伸出的一條臂膀,可對劉邦形成致命威脅,結果反被劉邦安在了自己身上。也正是因為出現這樣的結局,後人才為項羽感到惋惜。顯然,如果韓信幾人一直效忠於項羽,劉邦稱帝的機率將大打折扣。那麼,為何上述幾人會轉投劉邦呢?難道是項羽沒有恭敬地給他們端飯?
  • 項羽天生帝王之相,最終敗在劉邦手下,專家解釋:他眼睛不太好使
    歷史上成就霸業的人不在少數,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人往往都面相不凡,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統六國的秦始皇等等,在古代的神話中擁有不凡之相的人往往是目生雙瞳。而項羽也是這種不凡之相,為何會被劉邦打敗?
  • 項羽對人恭敬,親自為部下端飯,為什麼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百年,在此期間誕生了一個成語,即楚才晉用,說的是楚國的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跑到晉國為官,反過來對抗楚國。而到了秦末楚漢之爭的時候,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項羽身邊的很多人才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最著名的莫過於韓信和陳平,兩人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原本他們是跟隨在項羽身邊的。
  • 項羽自刎烏江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為何只有一個善終
    項羽的手下也是非常的優秀,其中五個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強悍的戰力猛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和虞子期。在濰水之戰前,天下更多的人是相信項羽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在勢力上卻是楚軍要勝過漢軍,劉邦也是被項羽打的暈頭轉向,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呂雉和老父親劉太公都在項羽手裡。
  • 劉邦為什麼能贏項羽?就四個字
    劉邦這個人有一個特點,所有的戰利品,他一定會和有功之臣分享,打下來的江山說封就封,利益共享。而項羽是「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項羽多疑所以,這些功臣總結原因,說劉邦很大方,我們願意跟著你,你是我們認可的老大。劉邦有很多手下都是從項羽那邊逃過來的,比如張良、韓信和陳平。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項羽手下的大將軍龍且究竟有多厲害?為什麼龍且一死,楚軍就走向...
    在我看來龍且對項羽來說,盧綰對劉邦來說都是差不多的角色。不過,龍且的個人能力,肯定要碾壓盧綰的。 下面我們看看龍且都為項羽打過什麼樣的戰役,他的表現又是如何?對項羽又有什麼樣的幫助呢?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比如說鴻門宴上,項羽明明可以殺掉劉邦,他去把對手給放跑了。而項羽自己,則把失敗這口鍋丟給老天爺來背。按《史記》裡的說法,項羽自殺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命,不是他不能打,不是他不勇猛,是上天不幫助他。
  •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你儂我儂
    陳勝、吳廣掀起農民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或投奔或建立自己的隊伍,轟轟烈烈的對抗秦王朝。這其中,猶以項羽、劉邦的隊伍出眾。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到了鹹陽。按照之前約定,誰先到鹹陽誰稱王。項羽一看:你個屌絲,憑啥比我這個高富帥先到,不行,得弄死你。於是,雖然後到,項羽還是氣勢洶洶的找劉邦理論。劉邦是啥貨色?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不是當皇帝的料: 為何說項羽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呢?做皇帝可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是個人都能當。皇帝可以說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而當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要具備極強的管理能力,對人性人心要極為了解,說到底做好皇帝的第一步就是善於對人的管理。
  • 楚漢爭霸中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韓信說了8個字,道破了真相
    你可以說劉邦不擇手段,但你不能說這種不擇手段就噁心,所謂兵者詭道也,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之前就有朋友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說劉邦處處不如項羽,為什麼最終能獲得勝利呢?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的確,在很多方面劉邦遜色於項羽。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劉邦也很信任夏侯嬰,但是呢,有一次劉邦和夏侯嬰戰敗,身邊就剩了十幾個人,劉邦的兒子劉盈和他姐姐都在車上,劉邦嫌馬車人太多逃路跑不快。幾次要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趕下車,但是夏侯嬰不顧劉邦的反對,堅持帶著兩個孩子一起逃跑,兩個孩子能倖存,夏侯嬰的功勞很大。
  • 真有這樣的巧合,劉邦手下的兩個韓信,同一年出生同一年被殺
    這些皇帝中有美名流傳後世的明君,也有遺臭萬年的昏君。在小編看來,那些開國的皇帝都是有大本事的人,他們推翻了舊的的王朝建立了新的秩序。漢高祖劉邦則是更加特殊的一位,他從一個沒有名氣沒有實力的無名之輩坐上了那最高的位置。
  • 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著的話),只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係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項羽死後,劉邦立即殺了個恩人,賞了個仇人,換來漢朝400年江山
    劉邦逼得項羽烏江自刎,最終取得了勝利,成了統一天下的皇帝。此時的劉邦,風光無限,洋洋得意。但這並不代表,項羽就不厲害。其實,劉邦本來什麼都比不上項羽,他兵馬沒項羽多,本事沒項羽大。在楚漢之爭的初期,他和項羽對上,就是被打的命。要不是他手下的人給力,他是拿不下天下的,早就被項羽收拾了。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項羽(左)與劉邦(右)影視形象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同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從此隕落,他的屍首也被劉邦的手下大卸八塊被拿走邀功,楚漢戰爭最終以漢的勝利結束。
  • 霸王項羽最後一戰失敗後,他手下大將命運如何?有一人千古流芳!
    垓下之戰是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戰,大家都知道此戰的結果是項羽失敗了,最後烏江自刎而死。項羽雖然死了,但是他手下的幾員大將卻沒有在這場戰役中犧牲,那麼他們的命運會如何呢?劉邦建立漢朝後會輕易的放過他們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命運吧。
  • 從大賞三軍準備決戰,到一時心軟放走劉邦,項羽在其中有何考量?
    從項羽和他叔叔起家時算起,看看這40萬的軍隊是怎麼來的吧。人人都知道一個概念:「8000江東子弟」,項羽叔侄最開始在會稽郡徵集了8000子弟就渡江反秦了,不敢自立為王的陳嬰帶著兩萬軍隊歸屬項梁,後來黥布、蒲將軍等人又帶著軍隊來投奔。等這支聯軍到了下邳,已經有六七萬人。這是楚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