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能贏項羽?就四個字

2021-02-13 管理技巧

來源:吳曉波頻道 文/姜鵬(思想食堂講師)

楚漢之爭中,劉邦笑到最後,並非因為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厲害,而是他這個人有大格局,會用人,他的領導藝術比項羽高明很多。

與下屬共享利益

 

劉邦打敗項羽後大擺酒席,問大臣為什麼自己能夠成功,項羽會失敗?有人站起來說: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這個人有一個特點,所有的戰利品,他一定會和有功之臣分享,打下來的江山說封就封,利益共享。而項羽是「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項羽多疑

所以,這些功臣總結原因,說劉邦很大方,我們願意跟著你,你是我們認可的老大。劉邦有很多手下都是從項羽那邊逃過來的,比如張良、韓信和陳平。

 

團隊管理時,領導者需要考慮下屬為什麼要跟著你。他們當然希望領導能夠照顧到他們的利益和需求,你不給就不是好領導,給了就是好領導。

他們這麼想並沒有錯,因為身份和立場的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肯定不一樣。領導不可能要求團隊所有的人跟自己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識人才為我所用

 

劉邦很謙虛,說你們講得很好,但是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和韓信,一個是謀士,一個是後勤,一個是將帥。劉邦認為自己什麼本事都沒有,但是能夠駕馭這三位人傑,為自己所用,把不同的人才放在各自適合的崗位,所以能取天下。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道德經》第11章裡,老子說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思就是有虛的、空的部分,才能容納更多的東西。所以,在管理隊伍的過程中,領導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學會把自己卸下來。

 

劉邦這個人在謀劃上面不能跟張良比,建設大後方也不如蕭何,打仗方面,韓信說他「不善將兵」,但「善將將」,這個總結很到位。劉邦這個人什麼都不會,但是他能駕馭這些人,把別人的優點吸收過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陳平原來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在項羽那兒待不下去了就投靠了劉邦。劉邦和陳平交往的過程,非常好地體現了劉邦這個人的特點。

 

見到陳平後,劉邦跟他聊了一夜,覺得這個年輕人腦子非常靈活,分析問題非常到位,有點見識,長得也挺帥,就問他在項羽那兒當什麼官。陳平說,當都尉(這個官職級別不算太高,但權力很大)。劉邦就相信了陳平說的,覺得既然我要用你這個人,你說你是什麼,我就當你是什麼。

 

在領導跟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中,領導對被領導者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陳平官至丞相

劉邦很信任陳平,讓他做參乘,就是領導的副駕座。於是,跟劉邦一起從沛縣打出來的老兄弟們不開心了:我們跟了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享受過這個待遇,陳平這個從項羽那邊叛變過來的年輕人,卻一來就有這待遇。

 

他們就跟劉邦說,陳平這個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講了陳平利用職權索賄受賄的事。

 

劉邦一聽,就把陳平叫來痛罵一頓。陳平解釋自己為什麼索賄受賄:我是光屁股來找你的,武人是靠搶的,我沒有這個機會,不受金無以為之。我的智慧你如果覺得對你有用的話,你就留下我;如果覺得對你沒有幫助,我貪汙的錢都在,我封起來上交給你,我就回去了。

 

聽陳平自我辯解完以後,劉邦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道歉。劉邦並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要道歉?其實這裡面大有學問。作為領導,你引進了一個人才,卻連他能不能生存下去這個問題都沒有搞清楚,那就不是個合格的領導。

劉邦是一個非常拎得清的人,作為領導,他首先反思了自己的問題:如果引進了一個人才,結果他需要靠貪汙受賄維持生計,這說明體制自身就有問題。劉邦這一點很值得學習,屬下犯了錯,他首先是檢討自己有沒有問題。

 

第二,厚賜。劉邦給了陳平一大筆錢。這首先是彌補過錯,但是同時給陳平敲了警鐘,意思是貪汙受賄這件事情是不對的,你缺錢可以找我,但不要壞我的規矩。在批評對方的時候,又給了對方臺階下,這是非常有藝術的。

 

第三,拜護軍中尉。這一點其實是做給那些老將看的,告訴他們不要鬧了,這個人我用定了。

 

不計小利成大事

在徹底打敗項羽之前,有一次,劉邦問陳平,天下什麼時候能平定,陳平回答:

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

 

這是一份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項目策劃書,對競爭對手的現狀做了一個分析,讓劉邦掏錢給他去實施反間計。

 

劉邦只回答了一個字「善」,給了陳平4萬斤金。

 

對於一個有貪汙前科的人,劉邦爽氣地給了這麼一大筆錢,還連個財務總監都不派,正是應了上面說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陳平也沒讓劉邦失望,成功地將反間計進行到底。

劉邦有大格局

一個團隊的領導者,要清楚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劉邦的終極目標是天下,4萬斤金跟天下比算什麼?天下是你的,4萬斤金不算什麼;天下不是你的,你光想著算這4萬斤金,也沒有什麼意思。劉邦如果參不透這一點,就打不了天下。

 

《論語》裡孔子說過這麼一句話:「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陳平的目標和劉邦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想從劉邦身上得到什麼,劉邦很清楚。陳平的反間計裡舉了範增、鍾離眛、龍且和周殷四個人,也許花不了4萬斤金這麼一大筆錢,但劉邦不僅給了錢,也沒有問陳平什麼時候能把餘下的錢退回來。

 

這其實就是劉邦的視野,不被眼前的利益牽絆,一旦確定了最終目標,不被其他不重要的東西影響格局。

 

作為管理者,級別越高越要懂得務虛,統籌全局,重要的方向自己把握,具體的事務要懂得用人。

 

劉邦因為善用人才,有大格局,領導藝術比項羽高明,最終在楚漢之爭中取得了勝利,坐穩了天下。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職位越高,生意做得越大,越要學會把自己卸下來,才能更好地領導一個團隊大步前進,取得更高的成就。

總結:劉邦為什麼能贏項羽?就四個字:捨得分錢!


推薦閱讀:華為的人才體系:任正非這樣管理19萬員工


相關焦點

  • 楚漢爭霸中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韓信說了8個字,道破了真相
    你可以說劉邦不擇手段,但你不能說這種不擇手段就噁心,所謂兵者詭道也,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之前就有朋友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說劉邦處處不如項羽,為什麼最終能獲得勝利呢?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的確,在很多方面劉邦遜色於項羽。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沛公就說,楚懷王為什麼派我,因為能寬容。楚懷王看重我的,是我作為一個長者,我不隨便善殺,而且他說,「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你看這短短的幾句話,對應對照《項羽本紀》裡面所寫的,簡直就是對於項羽絕大的批判。劉邦光是殺一個嬴子嬰,他都覺得人家已經投降了,我殺他幹什麼,我殺了他對我自己有好處嗎?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影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與項羽形象圖現代人都認為韓信是決定楚漢之爭戰局的關鍵人物,韓信幫誰誰就贏。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漢高祖劉邦,愛說「善」!善,即是好。整篇《高祖本紀》,劉邦有無數「善」字在內。而整篇《項羽本紀》,只見無數「怒」字,項羽一直在生氣,而項羽生氣,後果很嚴重。先讀《項羽本紀》便知道《高祖本紀》中諸多劉邦的謀臣大將,其實原來都是項羽的人。而他們最終都跟了劉邦。
  • 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不敢應戰用8字回懟,如今成讀書人的口頭禪
    歷史記載劉邦曾經問韓信自己可以帶多少兵馬,於是有了一段經典對話:「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這段對話讓後世的很多人覺得韓信是在說劉邦帶兵不行,實際上完全理解錯了。歷史上有多少人能夠帶兵十萬的呢?韓信是說劉邦給他比不行,他可是「兵仙」啊!
  • 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地痞流氓劉邦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吧?他的名聲,他的精彩的故事一直受到後人的傳頌,他一開始都是家大業大,並且身為貴族,後來又做了西楚霸王,若是我們拿劉邦和項羽相比較,那劉邦差的不是一點半點,那麼這麼厲害的項羽,到最後為什麼會敗給劉邦這個一介草民呢?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項羽是貴族之後,劉邦則出身市井,後人因此固化了他倆的形象:一個光明坦蕩的貴族,與一個不擇手段的平民。最終平民贏了貴族,而貴族卻贏得歷史的尊重。  但撇開對項羽的歌頌禮讚,能夠發現,項羽輸掉天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個性,而是他在無限接近權力巔峰時,進行了錯誤的制度設計。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張良的戰略包括五個步驟: 一、約法三章,安撫關中百姓,爭取民心; 劉邦作為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張良為劉邦制定了安撫民心的手段,不僅維護了關中的秩序,而且為劉邦贏得了好名聲,這為日後劉邦定三秦提供了堅實的民心基礎,反觀項羽所分封的三秦王,既無民心,又被秦地百姓所仇恨,劉邦拿下關中自然順理成章。
  • 劉邦戰勝項羽後,為什麼沒有故意黑化項羽?
    舉個例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降低李建成、李元吉的影響力開始將其形象故意黑化,降低對老百姓的影響力。 形象 但是也有例外,同為生死大敵的劉邦與項羽,卻未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從後世很多詩人的詩詞中都能看到,項羽的一些精神一直都被後人稱讚。
  • 虞姬:你知道項羽為什麼能紅嗎?
    要知道,劉邦打仗也會帶女人,畢竟,打仗又苦又累,一出門就好多天,需要女人解決生活問題和生理問題。雖然站在他那個位置,找個女人並不難,但找一個喜歡的又願意陪著他吃苦的,也沒那麼容易,從軍畢竟是件苦差事,特別對女人來說,有諸多的不便。虞姬善舞劍,說明她可能也會一點功夫,至少身體素質好,這實在是隨軍的好人選。
  • 章邯投降項羽後,劉邦搶先進入關中,項羽為什麼會遲到?
    項羽在河南境內遇到的秦軍,實際上是劉邦留下來的,劉邦同志西進的工作沒有做好,給後面的走函谷關的項羽造成了麻煩。 按照劉邦原來的路線,原本是走函谷關進關中,與後面的項羽進關中是同一條路。
  • 項羽要和劉邦單挑,劉邦用8字罵他,現已成人們吵架的專用詞
    劉邦和項羽是一對死敵,項羽是貴族出身,劉邦是混混出身,但劉邦的打架鬥毆能力遠不如項羽。有一次兩軍對峙時,項羽要求劉邦和他單挑,這樣可以減少士兵的傷亡,還可以讓兩人決出勝負。劉邦武功很弱,和項羽這種猛將交手,再多的他,也只是魚肉,只能任由項羽砍殺,所以劉邦不敢和項羽單挑,只用了8字罵了回去,這句話發展到今天,已成文人吵架的專用詞。項羽和劉邦名義上都曾是楚懷王熊心帳下的將領。滅秦之前,楚懷王和眾人約定,誰先攻入鹹陽,就讓誰做關中王。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字子長,司馬談之子,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 司馬遷家學淵博,後得以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三十八歲時,正式做太史令。後因為李陵辯護遭受腐刑。他忍受著身體和心靈的巨大折磨,為完成他父親的遺願撰寫《史記》,並於公元前91年完成全書。
  • 項羽對人很好,為何他手下個個都有怨言,最終跑去投奔劉邦了
    別的不說,我們就看看他是怎麼對待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劉邦的就明白了。在鴻門宴上,範增多次向項羽提出,讓他殺掉劉邦,可以他卻一直不忍心,沒有殺他。後來,劉邦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宮中為所欲為,他在打敗劉邦,並抓到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以後,曾用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但當時劉邦無恥地說了一句,我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殺你爹,請分給我一口湯喝。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要知道,項羽自刎時,才剛剛30歲,正是建功立業最好的時候,因此兩千多年來也一直有無數人在為他惋惜:為什麼不過江東,重整旗鼓,繼續逐鹿天下呢? 因此,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即使過了烏江,在江東也註定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他的這個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江東重整旗鼓,也無非是再重複一遍錯誤而已。 反觀劉邦,卻非常喜歡聽取將士們的意見,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個個都是天縱奇才,有他們來輔佐,劉邦想不成功都難!
  • 項羽為什麼寧可自殺也不願苟活?劉邦直到彌留之際才得知實情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爆發了多次的戰爭,不過在眾多戰爭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楚漢之爭了,因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湧現出了很多家喻戶曉的人物,一度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雖然最終劉邦取得了勝利並且建立了大漢王朝,但是大家對於霸王項羽都充滿了惋惜之情,因為以項羽的實力即便不能贏得勝利,與劉邦劃江而治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項梁派項羽攻打襄城,襄城的人堅守,不肯投降。項羽攻下襄城以後,「把那裡的軍民全部活埋了」。過了幾個月,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去攻打城陽,攻破後屠城。殺了宋義以後,項羽成了上將軍。在打敗了秦軍的三個將領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後,項羽在新安城南將二十餘萬秦卒全部擊殺坑埋。大規模的坑殺士卒,歷史上有名的有兩次,一次是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再有就是項羽這一次。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項羽(左)與劉邦(右)影視形象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同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從此隕落,他的屍首也被劉邦的手下大卸八塊被拿走邀功,楚漢戰爭最終以漢的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