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2021-01-12 騰訊網

項羽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就胸懷大志,20幾歲就起兵抗秦,一生打了70多場仗,直到最後一戰也未嘗敗績,但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卻一敗塗地,在烏江邊選擇了自刎,令人唏噓不已!

要知道,項羽自刎時,才剛剛30歲,正是建功立業最好的時候,因此兩千多年來也一直有無數人在為他惋惜:為什麼不過江東,重整旗鼓,繼續逐鹿天下呢?

其實,項羽即使回到江東,也不可能挽回他失敗的命運,其中不僅有項羽主觀的因素,還有一些其他的客觀環境原因。

首先來說主觀因素。項羽的性格剛愎自用,生性魯莽,殘暴不仁,使得他不得人心,並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

項羽的家世非常好,天賦非常高,20幾歲就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也正因如此,讓他變成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劉邦比項羽大24歲,在項羽這個年紀的時候,劉邦還在底層摸爬滾打,嘗盡了人間的冷暖,因此為人處事都非常謙卑,也非常現實,這一點跟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項羽雖然懂用兵,懂作戰,但是讀過的書很少,尤其是在謀略方面,可以說是空白,因此他非常需要謀士範增的幫助。但是,項羽剛愎自用的弱點很快就暴露了出來,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疏遠了範增,最後把範增氣得回家養老。

至於其他的謀士們,一看項羽連對「亞父」範增都這麼狠,就更不敢給項羽出謀劃策了,而沒有了謀士的項羽,更加一意孤行,最終兵敗烏江,還到死都以為是「天亡我,非戰之罪」!

因此,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即使過了烏江,在江東也註定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他的這個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江東重整旗鼓,也無非是再重複一遍錯誤而已。

反觀劉邦,卻非常喜歡聽取將士們的意見,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個個都是天縱奇才,有他們來輔佐,劉邦想不成功都難!

在這個方面,項羽有著天生的缺陷,即使把張良、蕭何、陳平、韓信都給他,他也不會用,註定了鬥不過劉邦。

除此之外,項羽的殘暴也是一個致命的大問題。

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項羽打江山是一把好手,屢戰屢勝,所向披靡,但是打下來江山之後呢?他的做法卻很讓人無語。

項羽對秦人非常痛恨,以至於在與秦作戰時,每破一城便要展開一次大屠殺,光在史書中被記錄的大屠殺就有6次。而且,項羽不僅屠殺秦朝的王公貴族和士兵,甚至連投降後的士兵、奴婢、百姓都不放過,毫不留情!

正因為如此,天下人提起項羽便是「殘暴不仁」,以至於項羽在突破包圍之後,問一個農夫路怎麼走,農夫便故意指出一個錯誤的方向,讓他走投無路,由此也可見項羽的不得人心。

項羽少年在江東時,因為是名門望族,廣受尊敬,但是他後來那些殘暴不仁的行為傳到江東後,有很多人都對他不滿,因此,項羽即使回到了江東,也不會再有多少人響應他。

而劉邦卻恰恰相反,在破城入關之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到處都流傳著沛公的仁慈之舉,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在這一點上,項羽在劉邦面前是完全沒有勝算的。

這是項羽的主觀原因,另外在客觀環境方面,項羽其實也沒有重整旗鼓的基礎。

當時,天下大部分都已經被劉邦所佔領,尤其是關中、河南、山東等中原核心地區,都已經是劉邦的地盤了,無論是領土還是人口,偏居江東的項羽都是難以跟劉邦抗衡的。

而且,江東位於浙閩丘陵地區,地形複雜,河網密布,大大小小的宗族部落散落在各個地區,不同於北方的大平原,以項羽的能力,是很難把它們整合到一起的,更別說跟著他去跟劉邦爭奪天下了。

當初項羽從江東起兵時,有叔叔伯伯的幫助,有範增的獻計,有天下諸侯的歸順,而此時樹倒猢猻散,他的親信謀士們跑的跑,死的死,天下諸侯也都歸順於劉邦了,此時的項羽,連一張能打的牌都沒有了,就算是到了江東,又能怎麼樣呢?

而且,項羽即使不再起兵,而是甘心做一個普通人,劉邦也不會容他這頭老虎活在世上,就像後世的朱棣追殺朱允炆一樣,項羽可比朱允炆的威脅還要大一百倍!

因此,項羽並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過去了也沒用,與其回到江東被人奚落,再嘗一次失敗的滋味,還不如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倒也痛快!

相關焦點

  • 項羽不肯過江東,僅僅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
    可就是這麼一位不停書寫奇蹟的「西楚霸王」,卻終於在垓下大戰裡,沒扛住死敵劉邦的大軍圍毆。被一路追到烏江後,江邊的亭長勸他過江回江東重整旗鼓,他卻一句仰天長嘆:「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然後就在江邊死戰一場,最終愴然自盡。如此悲壯一幕,也引來了後世無數詠嘆。
  • 項羽自刎江東為美姬嗎?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 《夏日絕句》宋代 李清照 。 這是李清照對項羽的最高讚賞 ,李清照的態度也是整個中國對項羽的態度 。千百年來人們對 項羽不過江東寧為鬼不為寇的行徑大為推崇 。使項羽固化為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 ,成為英雄 豪傑的代言人 。今天我們不討論項羽的功過是非 ,只說說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是不肯亦 或是不能?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項羽為什麼不過江東?
    對於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杜牧是這樣評價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充滿了對項羽的惋惜之情,同時也指出了他性格之中的弱點,之所以項羽兵敗之後不過江東,真香君認為主要是因為性格方面的原因。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劉邦不是英雄,卻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言下之意,項羽的失敗跟什麼驕傲輕敵,跟老天爺沒什麼關係。英雄和政治家的區別又在哪裡?當年起兵反秦的各路諸侯裡,無論是聲望還是實力,項羽都是名副其實的老大,沒有人能與之匹敵。秦朝滅亡之後,項羽自己都覺得天下已經姓項了。不但在彭城建都,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就差封自己為皇帝。
  • 如果項羽得天下,我國古代會怎麼樣?
    西楚霸王也就這樣來了,在戲下分封天下諸侯,這時候的項羽就已經是天下的王了,已經算得到了天下, 項羽得天下後,結果又會是什麼樣呢?項羽分封,不過腦子,意氣用事太不理智了,諸侯對分封都不滿意,先是齊國的田榮起來反對他,自己立為齊王。對他特別不滿的劉邦就在預謀如何在項羽不在的時候攻下關中,還定三秦,這次劉邦的陰謀得逞了,項羽失城了。
  • 如果陳勝不被車夫殺死,項羽、劉邦還能崛起嗎?劉邦還能稱帝嗎?
    陳勝剛起家的時候,一眾賢人主動投靠陳勝,但陳勝卻不能很好地用這些人。拿張耳、陳餘來說,張耳、陳餘都是後來稱王的人物,他們勸陳勝不要那麼著急稱王,示天下以私,而是讓陳勝立六國之後,示天下以公,然後讓秦國去搞六國之後,陳勝就可以趁秦國關中空虛,拿下關中,據關中以令天下,可成帝業。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限於篇幅,僅舉一些《項羽本紀》跟《高祖本紀》的摘抄和楊照的解讀,一窺司馬遷如何處理這齣「雙主角」大戲。被司馬遷及後人歸為「無賴」個性的平頭百姓劉邦,如何最終戰勝「英雄」項羽贏得了天下?歷史的真實遠比影視作品精彩。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確實引導了此後的輿論,劉邦擊敗項羽,被演化為流氓對英雄的勝利——英雄一般總不是流氓的對手,因為英雄愛惜羽毛,而流氓毫無底線。但真相真的如此嗎?在「成王敗寇」的傳統思維下,項羽卻被司馬遷和後來者成功塑造為美學意義的悲劇英雄,尤其是大宋才女李清照一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盪氣迴腸,令人欷歔感嘆。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諷刺的是,天下大定之時,劉邦團隊復盤,劉邦說:「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他問自己為何能得天下,讓謀臣大將們都說說。劉邦就站得更高,他認為高起、王陵所說的「與天下同利」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用人,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他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做好參謀工作,他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他不如韓信。他自己全都知道。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可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從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導致後來劉邦的崛起,並與自己爭奪天下,最後導致失去天下,連屍首也不能保全,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如果當時項羽聽從了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結局又會怎樣?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項羽臨死前慨嘆「天亡我」,後人不解,劉邦卻在一首詩裡道出真相
    後人通過這句話紛紛指責項羽至死都沒有認清自己失敗的原因,就連司馬遷都說: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然而,後人其實都誤解了項羽,他所說的「天亡我」是另有所指,而他的老對手劉邦已在一首詩裡道出了真相。
  • 孫策打下江東六郡,指的是現在啥地方?和項羽不肯過的江東一樣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這些詩句裡所提到的江東,是項羽發家致富的地方。那麼它和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六郡是否是一個地方呢?
  • 劉邦為什麼能贏項羽?就四個字
    劉邦這個人在謀劃上面不能跟張良比,建設大後方也不如蕭何,打仗方面,韓信說他「不善將兵」,但「善將將」,這個總結很到位。劉邦這個人什麼都不會,但是他能駕馭這些人,把別人的優點吸收過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陳平原來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在項羽那兒待不下去了就投靠了劉邦。
  •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不是我無能,是上天要亡我!
    項羽聽說龍且被韓信斬殺以後,非常震恐,趕緊歸還了太公和呂雉,與劉邦相約,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可誰能想到,劉邦竟是那樣的人,迎回家眷,就翻臉不認帳。公元前202年,漢軍包圍壽春,誘降了項羽的大司馬周殷,項羽節節敗退,被圍困在垓下。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項羽回到封地後,把義帝遷移到長沙的郴縣,然後又安排人在長江中把他殺了。這種事情不用多說了,劉邦聲討項羽,罪狀之一就是殺義帝,可見當時的人都不贊成項羽的行為。反觀劉邦,義帝曾經封項羽為魯公,項羽死後就以魯公之禮安葬了他。同時,劉邦還封了項伯為射陽侯,項氏還有三人也被封侯。秦末年的起義隊伍,多多少少都和陳勝有點兒瓜葛,至少是受到了他的影響才起兵反秦的。
  • 項羽自殺後,為了侮辱他,他做了一件事,比滅族還狠毒
    說起楚漢之爭,那麼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身高八尺,且力能扛鼎。他的神勇無人匹敵,後來在巨鹿之戰消滅了章邯等秦軍主力,推翻了秦朝。他的事跡也是足以讓後人敬仰,但是當他戰敗之後,居然選擇了烏江自刎,為什麼不選擇回到江東,重整旗鼓呢?劉邦後來在他死後,其實還對他做了比滅絕還絕的事情。
  • 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江東,到底在哪?
    秦朝末年,項羽從吳中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市南部起義,當時有8千精兵跟隨他,也大多都是吳中附近的青壯年。而項羽的籍貫在江蘇省宿遷市(當時稱為下相)。後來在垓下之戰時,被劉邦重重圍困。當時從江蘇帶來的八千精兵,如今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