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2021-02-13 新華視點
在歷史大勢前,劉邦順勢而為,項羽則逆流而上 ,迷戀著春秋時諸侯林立的格局,在他們做出選擇時,結局或早已註定。 唐朝大家柳宗元寫《封建論》,指出 ,一項新制度出臺,取代前一項制度,「非聖人之意也,勢也」,不在於人有多麼高明,而在於歷史大勢。影視作品中的劉邦和項羽(來源:網絡)

關山遠 

  近讀《史記·項羽本紀》,雄性荷爾蒙爆棚的一篇雄文,司馬遷多麼喜歡項羽啊!相比之下,寫劉邦的《高祖本紀》寡淡無趣,而且這一篇還排在項羽傳的後面,但,明明是劉邦打敗了項羽啊。

  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確實引導了此後的輿論,劉邦擊敗項羽,被演化為流氓對英雄的勝利——英雄一般總不是流氓的對手,因為英雄愛惜羽毛,而流氓毫無底線。

但真相真的如此嗎?

在「成王敗寇」的傳統思維下,項羽卻被司馬遷和後來者成功塑造為美學意義的悲劇英雄,尤其是大宋才女李清照一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盪氣迴腸,令人欷歔感嘆。

  項羽身材高大,勇武過人,「力能扛鼎」,可謂秦末亂世中一等一的高手,年紀輕輕,就率軍起事,巨鹿之戰,其他人畏縮不前,他卻以破釜沉舟之壯舉,大破秦軍精銳,「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震懾一群友軍,「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此時不過25歲,端坐軍中,享受膜拜,儼然已是霸主風範。

(來源:網絡)

  他在戰場叱吒風雲,卻又俠骨柔腸,深愛著一個纖弱的女子,即使到了崩潰邊緣,還演了一場傳誦千古的「霸王別姬」。他人生最後的謝幕,堪稱英雄史詩的輝煌高潮:看重名節而放棄渡江逃跑,身陷重圍仍堅持血戰到底,拿劍殺死漢軍數百人,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但他仍然沒有力戰而死,他在殘酷的搏殺中,認出了敵軍一個熟人,於是,他喊道:聽說你們賞千金、封萬戶來買我的頭顱,我成全你吧!「乃自刎而死」,年僅30歲。漢軍湧上來搶奪他的遺骸,居然互相殘殺又死了幾十人。

  這就猶如古希臘神話中英雄阿喀琉斯之死,他中了致命一箭,仍在狂吼搏殺,「特洛伊人聽到他的吼聲,渾身打戰,以為他並沒有負傷。突然,他的肢體僵硬起來。他倒在其他屍體的中間。他的盔甲和武器掉在地上,大地發出沉悶的轟響。」阿喀琉斯倒下後,特洛伊人瘋狂湧上來搶奪他的遺體,「阿喀琉斯的死敵帕裡斯第一個看見他倒了下去。他喜出望外,不由得歡呼起來,即刻激勵特洛伊人去搶奪屍體。許多原來見了阿喀琉斯的長矛都趕快逃避的人都圍攏過來,想剝取他的鎧甲……」但阿喀琉斯的戰友,拼死保護了他遺體的完整。項羽的部下,卻已經全部戰死了。項羽轟然倒下,敵人如嗜血的鬣狗一般圍攏上來,互相打鬥,結果,一人搶到他的頭顱,四人搶到他的身體。這五人,後來都封了侯。

(來源:網絡)

  這就是凡人與神人、俗人與英雄、酸文與史詩的區別。英雄失敗了,他失去生命的軀體,還能給敵人一場大富貴,他的傳說並未因為他的死去而湮沒,因司馬遷神來之筆,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相形之下,司馬遷寫劉邦,毫無激情可言,純屬流水帳。他是西漢史官,寫西漢開國之君劉邦,雖竭力遵守政治正確,文字中卻仍隱現著對劉邦的不屑,比如劉邦年輕時的流氓行徑,「好酒及色」;又如,楚漢之戰初期,他被項羽打得各種逃跑,甚至讓一群女人來當替死鬼冒充前鋒引開楚軍主力,自己從另外一個方向偷偷逃跑。

  項羽是貴族之後,劉邦則出身市井,後人因此固化了他倆的形象:一個光明坦蕩的貴族,與一個不擇手段的平民。最終平民贏了貴族,而貴族卻贏得歷史的尊重。

  但撇開對項羽的歌頌禮讚,能夠發現,項羽輸掉天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個性,而是他在無限接近權力巔峰時,進行了錯誤的制度設計。

  公元前206年,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擁雄兵40萬,而劉邦軍僅10萬。項羽自認為已經掌握了最高權力,屠鹹陽後,遂自行分封天下,一口氣封了18個諸侯國,給自己的封號是「西楚霸王」——一聽這霸氣的稱號,就知道他當時自我感覺有多麼好!他那時只有26歲,意氣風發,以為整個大地都匍匐在他的腳下,卻沒料到自己已經埋下了日後敗亡的隱患,那就是「分封制」。

  項羽是楚國貴族,他迷戀著春秋時諸侯林立的國際格局,憧憬著楚國一枝獨大,其他諸侯眾星拱月。他分封的諸侯,大多是秦之前的列國貴族,當然,貴族太多,不可能一一分封,所以選了些有戰功的,除了貴族,也有劉邦這種他壓根兒瞧不上的農民。

項羽雕像(來源:網絡)

  但是,項羽沒有想到,他自己感覺良好的春秋、戰國模式,卻遠遠不適合他所處的時代了。秦國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之後,有大臣建議採取分封制,授各地貴族予世襲的諸侯名分,但身為廷尉的李斯站出來說:不可!他認為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周天子當年制定的這個政策,已經證明是一個政治災難,諸侯們一旦取得了他們的土地,立刻互相疏遠,發動戰爭,而天子卻無力阻止他們。李斯建議:實行郡縣制。秦始皇採納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由此確定,延續至今。

  從歷史意義來說,秦朝郡縣制的設立,廢除了春秋戰國舊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對封建中央政權的威脅,同時也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已經要求破除裂土封侯的舊時代,迎接一個大一統中國的新時代。但項羽卻想重新分裂中國,回到封建割據、大國小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春秋戰國,絕對是開歷史的倒車。

  項羽分封諸侯,吃力不討好,六國貴族要求無條件恢復故國,項羽不願意,那些立下軍功的非貴族更不願意:「我們流血送命,居然是為你們打工?」項羽按軍功分封,把一些舊貴族封到故國之外的土地,他們認為項羽不公平,把他們從「善地」給整到了「醜地」,一個個怒火萬丈。項羽期待的自己當大哥、帶一群小弟互相制衡的格局沒有出現。楚漢之戰爆發後,那些分封的諸侯,尤其是舊貴族,紛紛翻臉,往他身上捅刀子。

  這個過於自信的勇夫,站在歷史的大鐘前,伸著兩支肌肉虯張的胳膊,努力想把時針往回扳,但可能嗎?

 

  其實,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沒當成皇帝但距離天子之位最近的一個人,可以說半邊屁股都坐上龍椅了,卻被劉邦給硬生生扯了下來。

  假如,項羽實現了他理想的制度設計,成為眾諸侯拱衛的周朝天子一般的霸主,又會怎麼樣?只能說,那將是歷史的一大悲劇,這些諸侯國之間滿懷恨意,互相攻擊,或許項羽在世時,尚能約束各方,但他身後,必定烽火連天,狼煙遍地,經過漫長的時間後,等到下一個類似秦國的諸侯在屍山血海中崛起,重新實現統一。還好,項羽分封諸侯四年後,劉邦勝利了,沒有讓漫長的殺戮持續下去。

劉邦雕像(來源:網絡)

  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大時代。西漢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劉邦將六國的後裔,以及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中國也因此進入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的「中國模式」:中國歷史具有漫長的跨度,它表現為一個大一統國家的理想不斷變成現實,中間又不斷被一些分裂和混亂的局面所打斷,文明卻始終未斷裂。

  湯因比在他的名著《歷史研究》第七章《希臘模式與中國模式》中寫道:「中國模式同希臘模式一樣,在歷史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如果把這兩種模式相互聯繫起來加以觀察,它們則更加光彩奪目。」他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即城邦林立、互相攻伐的希臘模式廣泛適用於各文明史的早期階段,中國模式則廣泛適用於各文明史的晚後階段。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大勢,劉邦順勢而為,而項羽逆流而上,在他們做出選擇時,結局或早已註定。

 

  當然,歷史洪流中,出現一些漩渦,也在所難免,西漢初期,曾分封諸侯王而形成「郡」、「國」並存的局面,結果諸侯造反但郡縣穩定,劉邦就是在平定異姓王英布叛亂時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公元前195年,劉邦崩於長樂宮,享年62歲。

  項羽,劉邦,兩人一起反抗暴秦而後又一起逐鹿天下,至此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劉邦的繼任者,繼續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大一統」政體更為鞏固;而項羽死後,他的族人得到劉邦優待,一個也沒殺,有些還封侯,並賜姓劉。 

  相比劉邦,項羽過於嗜殺。《史記·項羽本紀》,簡直就是一部西楚霸王的殺戮史,各種殺法:活埋、斬首、活活燒死,居然還有「烹死」——項羽屠鹹陽後,有智者勸他定都關中,但他想的卻是回老家顯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勸說他的這個人就長嘆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了之後,大怒,「烹說者」,就是活活煮死。他烹死過不少人,有一次他抓住劉邦老爹,威脅劉邦也要烹了,劉邦心理素質很好,居然說:咱們曾約為兄弟,我爹也是你爹,如果你煮了咱們的爹,給我分杯羹。項羽氣得要死,又無可奈何。

  此事也是後人不屑劉邦的原因之一,認為他刻薄寡恩,為了成功不擇手段,連老爹都可以放棄,進而襯託了項羽的高大英雄形象,但是,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思考:項羽如此嗜殺,又怎麼不影響他的英雄形象呢?項羽酷愛屠城殺俘,「阬襄城」,「屠城陽」,「屠鹹陽」,「燒夷齊城郭室屋」,他又屢屢阬殺降卒,如「阬秦卒二十餘萬新安城南」,「皆阬田榮降卒」。韓信當時就認為項羽必敗:「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懾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劉邦向項羽宣戰的一大理由,就是他活埋了二十萬秦軍降卒——這個數字應該有所誇大,但項羽殺戮太重,無疑讓更多的人投向了劉邦一邊。

劉邦雕像(來源:網絡)

  項羽好殺,是繼承了戰國傳統,以儘可能減少對方國家青壯年男子數量為戰略目標,打了勝仗就奴役戰俘,覺得奴隸太多沒有辦法處置就屠殺了事。劉邦採取的,卻是「招降納叛」,依靠收編戰俘、收編其他地方軍的政策,使自己的軍隊成為一支不突出地方特性的「聯軍」,得以屢敗屢戰,最終獲得勝利。這也是劉邦超越項羽、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體現。

  所以,劉邦固然談不上君子,而項羽也難言高尚。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專門寫有《英雄時代》一節,說的是文明相對落後但軍事能力突出的「蠻族英雄」:「蠻族馳騁在前一個文明的破碎山河之間,享受了一個短暫的『英雄時代』;但是與高級宗教不同,這種時代沒有開闢文明史的新篇章。蠻族是一把大掃帚,從歷史舞臺上清掃了僵死文明的碎片。這種破壞工作就是他們的歷史任務。他們的神話和詩歌熱情讚頌這種業績,以至於後人幾乎無法認清其真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就是亂世中的「蠻族」,還帶著部落氣息。他擅長打仗,卻不懂政治,楚漢之爭對峙階段,他太想迅速結束這場戰爭,卻一直奈何不了劉邦。無奈之下,他居然站到兩軍陣前,叫嚷要與劉邦單挑決鬥,這種小兒科的要求,劉邦豈會理睬?劉邦還藉此進行了政治宣傳:項羽胡亂殺人,我才不跟你這野蠻的罪人決鬥呢!

 

  項羽與劉邦臨終之際,都說到了「天」。項羽戰死沙場前,認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劉邦病死長安,當時醫生表示能夠治好他的病,遭到他的痛斥:「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他拒絕治療,但給醫生賜黃金五十斤,打發他走了。

  是的,相比順應天命的劉邦,自認為逆天而行的項羽,更容易成為美學的偶像、史詩的主角、悲劇的英雄,除此之外,司馬遷對項羽充滿了感情,或許還因為自己的遭遇,看中了項羽的孤獨,歷史洪流,浩浩蕩蕩,他卻逆流而向,試圖以一身武力,把歷史拉回到註定不可能再回到的舊時代,最終粉身碎骨。

(來源:網絡)

  劉、項作古將近千年之後,唐朝大家柳宗元針對當時藩鎮割據一方的隱患,寫了《封建論》,否定封建制,肯定郡縣制,反對復古、泥古與倒退,認為郡縣制代替封建制,是歷史一大進步。他反覆強調,一項新制度出臺,取代前一項制度,「非聖人之意也,勢也」,不在於人有多麼高明,而在於歷史大勢。

  項羽若生在春秋戰國,他無疑將稱霸天下。然而並非如此。

  這就是項羽被劉邦打敗的真正原因。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ID: caodi_zhoukan)


相關焦點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項羽如果沒劉邦還能打敗秦國一統天下嗎?
    這個題目需要從兩方面來闡述首先,秦朝末年的情況,劉邦不是從屬於項羽的,直到秦朝覆滅,項羽殺死了當時劉邦與項羽的共主楚懷王,然後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項羽那個時候也是作為諸侯當中最大的一個,封號:西楚霸王,劉邦也是被分封的一路諸侯王「漢中王」所以他們之間,沒有從屬關係。
  • 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我們會不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
    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那很有可能在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後,匈奴就能取代蒙古,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天下的少數民族政權。那中國歷史上可能就沒有漢族這個名稱了,但應該很快就會有一個像後世朱元璋一樣的人物率領內地老百姓起來反抗匈奴,將他們驅逐到長城以北,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 如果項羽打敗劉邦,我們會像歐洲一樣小國林立?往前百年可能會!
    「羽之神勇,千古萬」這是後世對楚霸王項羽的評價,可以說他是一位英勇善戰之人,是真正的英雄!但只有作戰的神勇卻沒有統帥的謀略,不得不說的是這位英雄的結局卻充滿了悲情色彩。在兵敗之時,他還沒有選擇逃生,而是選擇從容自刎,後人每每說起都會感到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 劉邦為什麼能贏項羽?就四個字
    與下屬共享利益 劉邦打敗項羽後大擺酒席,問大臣為什麼自己能夠成功,項羽會失敗?有人站起來說: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項羽(左)與劉邦(右)影視形象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同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從此隕落,他的屍首也被劉邦的手下大卸八塊被拿走邀功,楚漢戰爭最終以漢的勝利結束。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鴻門宴縱虎歸山遭反噬,項羽因婦人之仁放過劉邦?其實並非如此!
    被惹惱了的項羽,原本準備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但最終卻改變了主意放虎歸山,終遭反噬!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呢?是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項羽是婦人之仁當斷不斷鑄大錯呢?其實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不能這樣做!1.項羽擔心殺劉邦的理由不足難以服眾劉邦能夠搶先攻入關中,並不是劉邦自做主張,而是楚懷王的令旨差派。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因為施政暴虐,後招致民怨沸騰,於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劉邦和項羽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反抗暴秦的隊伍,項羽本是楚國的貴族,加入反抗的隊伍裡,之後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當時最大的敵人秦軍,然後劉邦與項羽的鬥爭就開始了。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漢高祖劉邦,愛說「善」!善,即是好。整篇《高祖本紀》,劉邦有無數「善」字在內。而整篇《項羽本紀》,只見無數「怒」字,項羽一直在生氣,而項羽生氣,後果很嚴重。先讀《項羽本紀》便知道《高祖本紀》中諸多劉邦的謀臣大將,其實原來都是項羽的人。而他們最終都跟了劉邦。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在楚漢相爭時,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押到陣前,逼迫著劉邦投降,說如果不投降,就把他的父親烹了。劉邦說:「咱倆曾說『相約結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把你的父親煮了,那麼,請你分給我一杯羹。」項羽看脅迫不了劉邦,在項伯的勸說下,就把劉太公放了。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那麼說道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史記》中的本紀本是寫帝王的為何項羽有資格登上本紀而不是像陳勝吳廣一樣寫在世家之中?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赤帝」神話的生成,出自劉邦建國史上的重要情節,即斬蛇澤中的故事。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以亭長的身份押送修秦始皇陵的勞役人員前往酈山,途中服勞役者多逃亡。劉邦估計抵達酈山時這些勞役者大概都會逃走,於是到豐西澤中,停留飲酒,入夜,「解縱所送徒」。劉邦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追隨者十餘人。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劉邦PK項羽,劇情我們大體都知道。但楊照首先提供了非常不一樣的視角:即要把《項羽本紀》跟《劉邦本紀》對照來讀,並要參照《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等篇章,藉此,讓我們可以體會,同樣的事件,不同當事人的心態、行為模式,還有司馬遷背後的深意。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
  • 解析楚漢戰爭:項羽圍攻劉邦,三圍三勝,劉邦屢屢逃脫
    英布戰敗之後,北上依附劉邦。項羽一怒之下,誅殺英布妻兒,再度全面包圍滎陽,讓劉邦所費力修築的滎陽-成皋防線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公元前204年,十二月。  項羽統領大軍猛攻滎陽,劉邦的運糧甬道被項羽成功切斷,滎陽城形勢危急。劉邦採用陳平建議離間範增、鍾離昧等人,範增因此出走彭城,背瘡發作而死。
  • 古戰場風雲:垓下之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集結40萬大軍滅項羽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漢王劉邦單方面撕毀了剛與西楚霸王項羽鑑定的「鴻溝和議」,並馬上召集韓信和彭越的大軍一起追擊項羽,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了一場決戰。戰爭的起因:公元前203年八月,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 項羽天生帝王之相,最終敗在劉邦手下,專家解釋:他眼睛不太好使
    而項羽也是這種不凡之相,為何會被劉邦打敗?若干年之後一些專家給出了一個解釋,令人啼笑皆非。項羽跟劉邦之間的較量,最終項羽成為手下敗將令很多人疑惑,首先論身份地位,項羽是名門之後,他小小年紀就跟著叔父打江山,而劉邦只不過是一個平民,二人的身份完全沒有對比,再者看二人的戰鬥力,項羽輕而易舉舉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劉邦則是什麼能力都沒有,全靠身邊人的幫忙。
  • 劉邦才能遠不及項羽,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天下?
    前言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也是一個赤裸裸的天才。這個從小便沒有系統學習過兵法的將軍依靠著自己的天賦將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一舉殲滅,而且還打的劉邦丟下自己的妻兒老小,但是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了天下呢?
  • 章邯投降項羽後,劉邦搶先進入關中,項羽為什麼會遲到?
    項羽在河南境內遇到的秦軍,實際上是劉邦留下來的,劉邦同志西進的工作沒有做好,給後面的走函谷關的項羽造成了麻煩。 按照劉邦原來的路線,原本是走函谷關進關中,與後面的項羽進關中是同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