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此戰留下很多成語故事如「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或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漢王劉邦單方面撕毀了剛與西楚霸王項羽鑑定的「鴻溝和議」,並馬上召集韓信和彭越的大軍一起追擊項羽,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了一場決戰。
戰爭的起因:
公元前203年八月,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正在劉邦也想要西歸的時候,謀士張良和陳平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著楚軍兵疲從其後方發動襲擊。張良和陳平勸說道:"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漢王劉邦從善如流,對十萬缺糧的楚軍展開追擊。
戰爭的過程:
漢王劉邦親自率領漢軍追擊楚軍,追到夏南時,劉邦約韓信和彭越一起南下合圍楚軍。沒成想,韓信和彭越沒有赴約,結果漢軍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趕緊撤退入陳下,築起堡壘堅守不出,劉邦反而被楚軍給合圍了。
於是漢王劉邦趕緊召集謀臣們開會,開場白就一句「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馬上給漢王劉邦解惑說:楚軍是可以被打敗的,而韓信和彭越之所以沒來,是因為他倆都沒有封地,如果漢王能共分天下,那諸侯就會從約,建議漢王把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如此楚軍必敗。
漢王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把這些土地都封給了韓信和彭越,還加大了封賞。就這樣調動了齊王韓信和彭越的大軍南下,並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五路大軍共40萬人,其中以韓信為主帥率領三十萬漢軍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
韓信率領主力主動進攻,剛開始進攻不順利受阻,可在孔將軍和費將軍率領的漢軍夾擊下,楚軍三面受敵,項羽只好退回垓下城。到了夜間,都說是韓信出的主意,只聞漢軍高唱楚歌,西楚霸王項羽一看楚軍士氣崩潰,自覺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戰爭的結果:
後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此役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歸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戰爭的點評:
都說劉邦撕毀"鴻溝和議"對項羽展開追擊,是非常正確的戰略選擇,當然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太史公的《史記》可是把項羽寫成一個悲情英雄,反而漢高祖劉邦人品不怎麼樣,而且韓信所謂的「十面埋伏」就是瞎扯淡,不就是一場依靠人多的追擊嗎,而楚軍早已糧盡,兵敗只是遲早的事,不過「四面楚歌」這「攻心計」還是不錯的。
至於有沒有「霸王別姬」在《史記》原文是這麼描述的: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垓下之戰,漢王劉邦終於打贏了西楚霸王項羽一次,當然一次就夠了徹底消滅了項羽,楚漢相爭終於分出了勝負,此戰也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並且統了一天下,也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參考文獻《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