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風雲:垓下之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集結40萬大軍滅項羽

2021-02-07 書生閒談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此戰留下很多成語故事如「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或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漢王劉邦單方面撕毀了剛與西楚霸王項羽鑑定的「鴻溝和議」,並馬上召集韓信和彭越的大軍一起追擊項羽,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了一場決戰。

戰爭的起因:

公元前203年八月,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正在劉邦也想要西歸的時候,謀士張良和陳平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著楚軍兵疲從其後方發動襲擊。張良和陳平勸說道:"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漢王劉邦從善如流,對十萬缺糧的楚軍展開追擊。

戰爭的過程:

漢王劉邦親自率領漢軍追擊楚軍,追到夏南時,劉邦約韓信和彭越一起南下合圍楚軍。沒成想,韓信和彭越沒有赴約,結果漢軍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趕緊撤退入陳下,築起堡壘堅守不出,劉邦反而被楚軍給合圍了。

於是漢王劉邦趕緊召集謀臣們開會,開場白就一句「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馬上給漢王劉邦解惑說:楚軍是可以被打敗的,而韓信和彭越之所以沒來,是因為他倆都沒有封地,如果漢王能共分天下,那諸侯就會從約,建議漢王把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如此楚軍必敗。

漢王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把這些土地都封給了韓信和彭越,還加大了封賞。就這樣調動了齊王韓信和彭越的大軍南下,並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五路大軍共40萬人,其中以韓信為主帥率領三十萬漢軍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

韓信率領主力主動進攻,剛開始進攻不順利受阻,可在孔將軍和費將軍率領的漢軍夾擊下,楚軍三面受敵,項羽只好退回垓下城。到了夜間,都說是韓信出的主意,只聞漢軍高唱楚歌,西楚霸王項羽一看楚軍士氣崩潰,自覺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戰爭的結果:

後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此役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歸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戰爭的點評:

都說劉邦撕毀"鴻溝和議"對項羽展開追擊,是非常正確的戰略選擇,當然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太史公的《史記》可是把項羽寫成一個悲情英雄,反而漢高祖劉邦人品不怎麼樣,而且韓信所謂的「十面埋伏」就是瞎扯淡,不就是一場依靠人多的追擊嗎,而楚軍早已糧盡,兵敗只是遲早的事,不過「四面楚歌」這「攻心計」還是不錯的。

至於有沒有「霸王別姬」在《史記》原文是這麼描述的: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垓下之戰,漢王劉邦終於打贏了西楚霸王項羽一次,當然一次就夠了徹底消滅了項羽,楚漢相爭終於分出了勝負,此戰也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並且統了一天下,也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參考文獻《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

相關焦點

  • 鴻溝之約:劉邦追殺項羽的背後,或許只是一張心照不宣的廢紙
    當是時也,劉邦的大軍把楚軍大將鍾離昧團團圍困在重鎮滎陽,然後項羽率領楚軍前去救援,雖然最後項羽勉強打退了漢軍,但是西楚方面大勢已去成為定局了!同時,項羽還釋放了被拘押在楚營多年的劉邦家人,不過項羽退兵之後,劉邦卻撕毀盟約追殺項羽,最終將項羽逼得烏江自刎,關於這段歷史,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上做了非常詳細且精彩的記載!
  • 【戰史風雲】垓下之戰的歷史背景及歷史結果
    ,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為漢太祖劉邦所敗,逃亡至東城被殺。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 勇猛的項羽為什麼失敗?劉邦的狡猾不算什麼,丟掉老家是主要原因
    劉邦的措施就是聲東擊西,自己在滎陽一線拖住項羽主力,收買英布和彭越攪亂楚軍後方,再讓軍事天才韓信北上收復各個諸侯壯大自己的實力,最後在垓下之戰中採取有效措施摧毀楚軍的士氣,實現了形式的逆轉,促成了項羽的兵敗如山倒。
  •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霸王別姬!項羽的結局,多年前就埋下了隱患!
    其中,有名的有項羽和劉邦兩支隊伍。項羽乃是楚國大將項燕後裔,力能舉鼎,天下無雙,自稱為霸王。他們推翻秦朝後,項羽自恃功大,封劉邦為漢王,劉邦不滿,雙方最終還是爆發了戰爭,經過多年的膠著,雙方以以鴻溝為界,約定共分天下。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但就在項羽被消滅的前夕,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同劉邦逐步發生了利益衝突,其中,以韓信同劉邦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起著支配其他矛盾的作用。韓信在取得滅齊之戰和濰水之戰的勝利後,便開始有意發展擴大自己的勢力。他上書給劉邦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想逼劉邦封他為齊王。
  • 垓下之戰,楚漢數年紛爭的結束,也是西漢王朝繁盛的開端
    公元前203年八月,彭越等人不滿項羽長期壓迫對楚軍的糧道要地發起騷擾,項羽掉頭率軍反擊彭越,禍不單行,這時韓信趁機率領軍隊對楚軍發動攻擊,腹背受敵的項羽開始力不從心,迫於兩方大軍的壓力與劉邦籤訂「鴻溝合議」以此鴻溝為界,二人平分天下。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項羽我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起一些成語和典故,像霸王別姬、鴻門宴等。這其中不免又出現了一位人物,他就是劉邦。當年與劉邦的楚漢之爭規模不小,劉邦也韜光養晦了好幾年。歷史背景項羽率北路楚軍在巨鹿之戰中一舉消滅秦軍40萬主力軍,所以他自恃功勞最大。他還取得了諸侯中的上將地位,實力非常雄厚。
  • 項羽自刎前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話真的靠譜嗎?
    鴻溝之盟是劉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提出來的,起初遭到了項羽軍事範增的反對,不過在陳平用計除掉範增後,項羽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盟約,並爽快地籤字蓋章,返回西楚了。古代戰爭盟約一般都能維持一段和平時期,或幾年或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鴻溝之盟的壽命卻極為短暫,劉邦頭一天籤下大名,第二天便反悔了,前後還不到48個小時。這種流氓行為,想必只有流氓出身的劉邦能做得出來。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四、下邑之謀,重用韓信彭越,策反英布,建立同盟; 彭城之戰時,韓信和張良都是在彭城的,但不知是張良沒有預測到項羽的進攻,還是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預測到項羽敢帶著三萬鐵騎攻打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最終三萬楚國屠殺了56萬諸侯聯軍,劉邦狼狽逃竄上千公裡才一直逃到滎陽才站穩腳跟。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他指揮的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那都堪稱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就基本上把秦朝給打殘了。而彭城之戰,那就更不用說了。當時項羽出徵在外,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攻下了楚國國都彭城。
  • 固陵之戰
    面對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項羽大膽突進,各個擊破,力求速戰速決。項羽凌晨發起攻擊,半日之內便擊潰漢軍五十六萬眾,劉邦士兵軍跳入睢水逃命,溺亡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史記·項羽本紀》)。漢軍全軍覆沒,劉邦的父親、妻子均被楚軍俘獲,劉邦僅率十餘人突出重圍。  彭城之戰,漢軍元氣大傷,之前歸降劉邦的各路諸侯多數又重新叛漢歸楚。
  • 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白登城之戰,劉邦和冒頓單于打成平手。】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叛漢朝,勾結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攻漢朝邊境,企圖攻佔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反擊匈奴,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大敗冒頓單于所率30萬騎兵,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在山西平城再次擊敗匈奴。
  • 你一定看過《十面埋伏》,那你知道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嗎?
    《十面埋伏》和《霸王歸甲》都以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為題材,不同的是《十面埋伏》側重於描繪全方位大視野的宏大戰場,彰顯漢軍勢不可擋的緊張氣氛,而《霸王卸甲》則著重於刻畫項羽的心理變化,強化項羽臨危不懼的個人英雄形象。
  • 還原項羽劉邦垓下之戰 陌陌林詩音古箏演奏《十面埋伏》獲贊無數
    眾所周知,《十面埋伏》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無奈。因為在演奏時需要運用多種演奏技巧,因此演奏者需要具備紮實的演奏功底。
  • 彭城之戰:3萬騎兵大敗56萬大軍,項羽創造的另一個軍事奇蹟
    說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項羽指揮的巨鹿之戰必定名列前茅。其率領幾萬烏合之眾,一舉擊潰了四十萬秦國正規軍,滅了剛剛統一不久的大秦帝國。但是,除了廣為人知巨鹿之戰,項羽還曾指揮過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那就是彭城之戰。
  • 項羽第一戰得兵8000再戰得兵40萬最後一戰竟無人能敵
    有個叫李晚芳的人評價項羽,說項羽之勇,千古無二,也就是說他認為項羽的武力值天下第一,數千年來再也沒見過有誰還能和他一樣那麼勇猛能打的!那麼這個項羽究竟有多能打呢?我們用史料來領教一下!哦!至於這個李晚芳是誰呢?
  • 世人知道劉邦懸賞將項羽分屍,卻不知道為侮辱他還幹了這件事
    公元前206年,楚王項羽在巨鹿迎戰秦朝剩下的主力部隊,將秦軍降兵全部坑殺,獲得全面勝利,人稱西楚霸王,後將天下分封給各路諸侯,封劉邦為漢王。可是沒想到的是,4年後,項羽反被劉邦給滅了。十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今陝西寶雞市東) ,名為義帝發喪,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逼項羽自刎於烏江 (今安徽和縣境) ,終於結束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
  • 項羽叔叔項梁如果不死,還會有楚漢之爭嗎,劉邦還能當上皇帝嗎?
    秦將章邯於定陶擊殺項羽的叔叔定陶,使楚國的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楚懷王熊心從幕後走向前臺,項羽、呂臣等將軍被奪去兵權,宋義、範增等從前無戰績無嫡系的人才被提拔到高位,而後項羽在安陽鎮殺掉宋義,成功奪權,並在巨鹿之戰一舉成名,劉邦則靠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華率偏師西進,成功逼迫秦王子嬰投降
  • 巨鹿之戰,走下神壇的項羽
    一談到巨鹿之戰,我們都會想起一個成語,叫破釜沉舟;總之,其他諸侯都是打醬油的,只有項羽一個人敢想敢幹,只有他最牛叉,他一個人就搞死了王離的20萬軍隊!感覺打一場仗,似乎就是主角的降龍十八掌打出來,幾十萬人就全死了,這不是童話故事是什麼?要知道項羽面對的不是水貨,而是大秦王朝的正規軍王離20萬、章邯率領的常勝軍20萬!這支軍隊可是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