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風雲】垓下之戰的歷史背景及歷史結果

2021-03-05 青梅煮酒論史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在這場戰役中,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中國安徽省固鎮縣)。項羽在四面楚歌當中率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後被漢兵追上,最後項羽只剩下28人。項羽逃到烏江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劉邦徹底贏得勝利。

  漢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爭奪戰中,項羽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不久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也想退兵。這時,張良、陳平建議說,我們已奪了大半河山,四方諸侯又都歸附,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是消滅他的大好時機,若放他回去,必然養虎為患。劉邦一聽,立刻改變了主意,決心東進。劉邦率軍追項羽至固陵,本來與韓信、彭越約好合力攻楚,結果二將未至。項羽反攻,劉邦大敗,遂堅壁固守。後用張良計,籠絡手下幾員大將,遣使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會師,共約 30餘萬人, 由韓信指揮,全力追擊楚軍,在垓(該) 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說今安徽靈壁東南)將 10萬楚軍團團圍住。韓信命各路軍分作十隊,在四面埋伏,連環接應。韓信出陣挑戰,項羽幾次突圍衝殺均被伏兵截擊而回,人數越來越少。夜晚,韓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謠。項羽聽見四面楚歌之聲,以為楚地盡失,遂告別心愛的虞姬,率領 800子弟兵突圍南走,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身亡。楚漢戰爭以劉邦全勝而告終。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中國重歸一統。

  項羽簡介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中國古代將領,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義帝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為漢太祖劉邦所敗,逃亡至東城被殺。《史記-項羽本紀》稱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項羽的勇武天下無敵(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國數千年來著名的勇猛將領 ,「霸王」詞,專指項羽。

  劉邦簡介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人,漢族。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後被封為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諡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戰爭經過

  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隨後,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劉邦親率二十多萬大軍追擊十萬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時,韓、彭二人沒有一個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大怒,於清晨在此地發動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兩萬餘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營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齊王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

  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

  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

  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判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

  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二十多萬合兵一股,排出五座連陣,向盤距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韓信率主力大軍五、六十萬,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為左翼;陳賀率軍數萬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

  而項羽方面,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等死!

  後退則江北四郡皆已經被佔,無路可退;退回江南則路途遙遠,且道路被劉、英軍所阻,必陷於漢軍前後夾擊之中,一樣是死路一條!

  當時的項羽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以一次楚軍最擅長的強力突擊突破韓信三十萬前軍直接打掉劉邦這個中心指揮系統,以此擊潰敵軍,扭轉戰局!

  而韓信的心中也應該十分清楚,楚軍除了靠一次斬首突擊之外根本是別無他法。所以,韓信故意將自己的指揮部設在三十萬大軍所組成的數道鐵牆的最後方,後面緊挨著劉邦本部十幾萬大軍,最後面是周勃軍;同時左右方各有孔熙、陳賀兩個大陣配合。

  韓信的這種排陣方法道理很簡單,項羽若想發動進攻突破了三十萬大軍的戰陣本就很不容易,他躲在最後就能使自己的指揮部儘可能必免被打掉;而如果項羽突破了三十萬大軍的戰陣、則其可以迅速回退至劉邦十萬主力的保護之中,繼續保持指揮系統的存在;如果連這也被突破,那就由周勃的後軍負責掩護劉邦和韓信二人逃離戰場;而最重要的是其左右兩翼的兩個大陣,項羽一旦發動中央突破戰術、向聯軍指揮部發起進攻,則左右軍可以趁機向楚軍後方迂迴、改進楚軍側後,以遷制楚軍的中央突破。這場戰鬥楚軍能否勝利,只能取絕於項羽的一次衝鋒能否在漢軍左右軍完成迂迴以前得手。如果漢軍左右軍完成迂迴前漢軍的指揮系統還存在,那麼楚軍就將失敗。這一點,雙方主帥都非常清楚明白。

  老實說,無論此戰的結果如何,這一仗的藝術美感都不高,雙方都談不上什麼出色的戰術運用。

  就這樣,戰鬥打響了:

  首先,韓信率五陣大軍先行向楚軍發動挑腥性進攻。項羽立刻率十萬楚軍發動中央突破作戰,矛頭直制韓信本部。項羽親自率軍出擊,衝鋒在前,楚軍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隨其衝鋒。漢軍接戰,前陣立刻被擊潰。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以三十萬大軍為屏障掩護指揮部和劉邦的十萬人馬向後退去。漢軍且戰且退,楚軍則是繼續孤注一擲的瘋狂突擊,項羽本人更加是一馬當先,衝鋒速度之快甚至將十萬楚軍將士統統甩在了後面,連楚軍騎兵都沒有一人能趕上。一路上,漢軍如烏雲一般層層疊疊,一眼望去,滿上遍野。項羽率十萬將士猛打猛攻,連破漢軍數道防線,三十萬大軍潰散一半多,一路之上無人可擋,直殺向韓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當韓信以前陣為屏障掩護劉邦軍回撤退避的同時,孔熙、陳賀所率的左右兩軍也自楚軍左右兩側進行著迂迴機動,其意思便是為了節制楚軍進攻側翼、分離楚軍騎兵步兵之間的配合、遷制楚軍進攻。

  經過半日撕殺,楚軍破軍無數,韓信的前軍幾乎被打成了廢渣,但項羽依然沒能突入漢軍指揮部,韓信始終不斷的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面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衝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當時的楚軍,項羽本人脫離全軍衝風在前、衝開敵軍一道道兵列線;後面是速度較快的主力騎兵急趕項羽、並將被項羽本人打開缺口的漢軍散兵一一衝散踏過;而最後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隊,他們與未被騎兵踩死的漢兵一邊撕殺一邊繼續追趕騎兵。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迴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則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面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面的楚軍步兵。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官兵絞鬥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戰狀態,將楚軍步兵、騎兵一分兩半,楚軍攻勢隨之被遷制。項羽不得已,只好率殘存騎兵回師而去、救援步兵。

  當得知左右軍完成迂迴並發動了對楚軍後方步兵的進攻之時,韓信隨即組織反擊,並將劉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軍投入反衝擊。

  漢軍向項羽和楚軍前鋒騎兵反撲而來。數十萬漢軍向楚軍發起了前後夾擊。項羽見勢不妙,立刻率全軍向反方向突圍,衝開漢左右軍的包圍,退回營中。此戰,楚軍陣亡四萬,被俘兩萬,僅剩不到四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漢軍亦傷亡十幾萬,付出了遠高於楚軍的代價。

  隨後,韓信率領全軍、並收攏此前被楚軍衝散的部隊全數壓上,並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至此垓下決戰到此結束。

  《史記·項羽本紀》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楚漢春秋云:「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闢易數裡□正義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譯文

  項王訂約後,就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

  漢王也想撤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說:「漢已據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於漢。而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不如索性趁此機會把它消滅。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漢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漢五年(前202),漢王追趕項王到陽夏南邊,讓部隊駐紮下來,並和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好日期會合,共同攻打楚軍。漢軍到達固陵,而韓信、彭越的部隊沒有來會合。楚軍攻打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漢王又逃回營壘,掘深壕溝堅守。漢王問張良道:「諸侯不遵守約定,怎麼辦?」張良回答說:「楚軍快被打垮了,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分封的地盤,所以,他們不來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分天下,就可以讓他們立刻前來。如果不能,形勢就難以預料了。君王如果把從陳縣以東到海濱一帶地方都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給彭越;使他們各自為自己而戰,楚軍就容易打敗了。」漢王說:「好。」於是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說:「你們跟漢王合力擊楚,打敗楚軍之後,從陳縣往東至海濱一帶地方給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給彭相國。」使者到達之後,韓信、彭越都說:「我們今天就帶兵出發。」於是韓信從齊國起行,劉賈的部隊從壽春和他同時進發,屠戮了城父,到達垓下。大司馬周殷叛離楚王,以舒縣的兵力屠戮了六縣,發動九江兵力,隨同劉賈、彭越一起會師在垓下,逼向項王。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國人這麼多呢?」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

  於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突破重圍,向南衝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衝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裡。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衝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裡,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徵,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徵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裡,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說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niè,聶)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只有魯縣不降服。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就拿著項王的頭給魯人看,魯地父老這才投降。當初,楚懷王封項籍為魯公,等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

  意義及影響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垓下遺址」 即古戰場遺址於一九八六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古戰場風雲:垓下之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集結40萬大軍滅項羽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此戰留下很多成語故事如「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或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漢王劉邦單方面撕毀了剛與西楚霸王項羽鑑定的「鴻溝和議」,並馬上召集韓信和彭越的大軍一起追擊項羽,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了一場決戰。戰爭的起因:公元前203年八月,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 垓下:劉邦項羽最後一戰地理位置之爭
    編者按 新版《辭海》關於「垓下」詞條的修訂,引起安徽省靈璧縣政府的重視,不僅致函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安徽省歷史學會,而且日前還承辦了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安徽省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垓下之戰遺址高層論壇」,與會學者從學術的角度對「垓下」問題作了深入研討。這裡刊發的幾篇文章是部分與會者的論文摘要。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垓下之戰前的形勢就項羽方面而言,自漢高祖四年冬十月曹咎部被殲於成皋,十一月龍且部被殲於濰水,楚軍即已陷入被漢軍的戰略包圍之中。其後方更加不穩,軍食更加困難,兵員日益枯竭,士氣日益衰落,軍心日益瓦解,處於十分險惡的環境之中。
  • 垓下之戰,楚漢數年紛爭的結束,也是西漢王朝繁盛的開端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記》·司馬遷項羽乃楚國將門之後,叔父去世後便獨當一面,巨鹿一戰成名,天下諸侯皆懼之,不敢與其爭鋒,之後更是率領楚軍南徵北戰消滅秦軍主力,燒阿房百餘裡,大火連綿不絕,他一生驍勇善戰,卻在鴻門宴上一念之差放走了此生最大的敵人劉邦,最後落得垓下兵敗,自刎烏江的下場。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觀影學史】葛底斯堡之戰與美利堅共和國
    Amerigo Salon 05本周邀您共同欣賞和評點《葛底斯堡之戰》。影片中大量出現的南北內戰史人物;2. 高度復原歷史真實的美國內戰場景;3.具體操作:正式放映前,概要介紹歷史背景和葛底斯堡之戰(15分鐘的小紀錄片放映);後正式放映,《葛底斯堡之戰》(又名《蓋茨堡之役》,羅納德·F·麥克斯維爾 導演)以30分鐘為時長,選擇若干片段放映(3-5個),每個片段放映完畢,引入情節講解和線下討論。
  • 如果由韓信統領趙軍,兵仙決戰人屠,長平之戰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秦將白起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統帥趙括換成韓信,對決秦國統帥白起,長平之戰的結果同樣不會改寫。在濰水之戰中,韓信水淹龍且統領的二十萬楚軍精銳,從而在戰略上,使漢軍從戰略防禦改為戰略進攻狀態;在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計策最終逼的楚霸王項羽於烏江自刎。因此,韓信被後世奉為「兵仙」、兵家四聖之一。以韓信的取得一系列戰績,稱得上「兵仙」稱號。
  • 電影《蕩寇風雲》為啥愛給歷史人物降智商?
    作者:時之沙,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編者按:2017年上映的抗倭題材電影《蕩寇風雲》和2013年所上映的明末題材電影《大明劫》一樣,在網絡上都受到了相當多人的追捧,甚至有人將《蕩寇風雲》稱之為戰爭片中復原最好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好嗎?
  • 【歷史】1937,傾城之戰
  • 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劇情式呈現帶觀眾「入史」
    歷史評說加劇情演繹,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全新影像風格「觸摸」諸侯爭霸的那段歷史。在歷史紀錄片的大框架下,《風雲戰國之列國》保留史實的核心要點,選擇用劇情方式真人演繹眾說紛紜的歷史故事,在梳理歷史脈絡的同時,既有緊張的關鍵歷史時刻的場景重現,又讓一個個歷史人物鮮活起來。
  • 中國古代重要歷史事件排序
    西周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滅商實行分封制周公東徵國人暴動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雒邑 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長平之戰、荊軻刺秦)
  • 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劇情式呈現帶觀眾「入史」
    讓歷史更有嚼勁在歷史紀錄片的大框架下,《風雲戰國之列國》保留史實的核心要點,選擇用劇情方式真人演繹眾說紛紜的歷史故事,在梳理歷史脈絡的同時,既有緊張的關鍵歷史時刻的場景重現,又讓一個個歷史人物鮮活起來。
  • 《長勺之戰》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72年春天,隋煬帝楊廣南徵,成功之後便登基稱帝,隋統一天下的傳統就此結束。隋唐王朝由此奠定在河南省、陝西省的西北地區。白冰殺人不分三七二十一,隋煬帝隋煬帝楊廣等人將大風歌詩題寫為《南徵北戰》,並改寫為《長勺之戰》。
  • 透過大秦賦,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邯鄲之戰
    可以看出,《大秦賦》是一部史詩級別的歷史正劇。身臨其境的歷史真實對於一部重大題材的歷史正劇,尊重歷史、正說歷史,是一條必須恪守的底線。當然,這也不是說,歷史劇不允許適當的藝術性虛構和創造。畢竟歷史劇不是歷史紀錄片。一般而言,這個比例的把握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 《亮劍》中的李家坡之戰,歷史上的原型戰鬥,又是怎樣的慘烈?
    深度 摘要:《亮劍》中的李家坡之戰,是李雲龍接替因楊村戰鬥失利的孔捷出任獨立團團長之後,打的第一仗,也是獨立團的翻身仗,那麼這一戰歷史上原型是哪一場戰鬥,和劇中表現的戰鬥又有什麼不同?
  • 昆特大事件:改變歷史走向的斯提加城堡之戰
    作者:一曲摺扇情編輯:沁雅暢慧「斯提加城堡之戰」在《獵魔人》的歷史中鮮為人知,它是帝國勢力、傑洛特小隊及陰謀家威戈佛特茲三者之間的一場秘密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去年,女兒說想了解一下二戰,在網上搜了一下相關書籍信息,簡單對比了一下,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英〗李德·哈特 著)。問過女兒,二戰史看了有什麼體會?她講,隆美爾好厲害哦,義大利軍隊太水了,根本就是打醬油的,甚至連醬油都打不好⋯⋯😳春節假期,想起這本書,問女兒,看完了嗎?
  • 虎牢關之戰的背景與過程,虎牢關之戰的影響
    若說虎牢關之戰背景就不得不提個英雄人物,那就是唐高祖李淵,這在歷史上也是一赫赫有名的角色,他於隋朝末年趁著戰亂,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天下,群雄爭霸中他鶴立雞群表現不俗
  • 國內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定檔:再現波瀾壯闊戰國史
    紀錄片以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英雄人物、國家命運為線索,通過實景還原和演技派演員演繹的全新劇情式呈現方式,探索戰國時期的六國興衰史以及秦王朝一統天下背後更深層的秘密,為廣大觀眾再現2200多年前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戰國之列國》共分為7集,每集約60分鐘,每一集講述一個國家的興亡歷史。
  • 歷史的輪迴:護步達岡之戰和野狐嶺之戰
    如果要評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戰爭,金滅遼的護步達岡之戰肯定是不二的候選者之一。此役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2萬金軍大破遼軍七十萬,簡直讓人難以相信,其傳奇色彩和淝水之戰幾乎如同出一轍:淝水之戰是東晉8萬北府軍破前秦八十餘萬,前秦苻堅御駕親徵,遼國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也是御駕親徵;兩場戰役都是幾萬人追著好幾十萬人打;差不多都算得上是滅國之戰,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戰後都分離崩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