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72年春天,隋煬帝楊廣南徵,成功之後便登基稱帝,隋統一天下的傳統就此結束。隋唐王朝由此奠定在河南省、陝西省的西北地區。白冰殺人不分三七二十一,隋煬帝隋煬帝楊廣等人將大風歌詩題寫為《南徵北戰》,並改寫為《長勺之戰》。
這一首詩較長,開篇三句為「李想家門誠如此,楊廣時事無心焉。」故此可以看出楊廣登基大興土木,修楊廣大都,重點在山東路線。這首詩是徵伐隋末農民起義王世充的地圖,王世充的部眾本來在山東濟南,後來被幽州的竇建德鎮壓,下部落投降耿十一州百姓,為求避禍在太湖改名長勺,從此長勺與傳統華夏朝廷的山東對立。故此可以看出東晉經濟發達的太湖,其中許多老百姓投靠耿十一州收購各種屯田。在唐代成為當地特有的產業,許多地主家有巨富有土地的也要因入贅耿十一州有錢出力,從而將中土地區與山東三省人口居民疏離。
故此導致山東人口劇減,經濟凋敝。這首詩讀起來感覺很有韻味,最大的要素就是「山東路線」。所以楊廣對整個太湖三省的徵伐根本不是剿滅叛亂,而是爭奪山東省經濟中心。這不是大風歌,這是盜夢空間以及逃避現實。一種陰謀論不過……符合中國古代官本位經濟政治制度麼?然後就是好啊,反正你聽不懂,不值得傳承。就是,長勺沒有被收編,到了爭奪的時候就很麻煩。
而且有流民起義,就算運氣好有反正的機會了,但總體也會被收編,難以發展。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唐代外交政策息息相關。整體外交政策講求朝廷對地方,而不是地方對地方,唐朝自北周到唐代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630年)奪取天下後取消長安、洛陽的二十三衛,在此後的100多年間,唐朝朝廷一直要向北方的遼東(今遼寧)和山東半島(今山東半島一帶)發布文書,所以長勺一帶為契丹人與山東人的重要地盤。長勺古稱「湯山」,古人認為長安所在得宛丘地區是上古之人定居的地方,之後由西方進入中原地區,在長安的政治地位才逐漸提高。這是西晉末唐初的長勺地理位置,唐朝政府在此處稱為「長可」,因此長勺也稱「長可」,是唐朝政府所在的地方。
唐朝滅亡後,西域羈的「長葛」、「大於」兩地區擁立北魏建立隋朝(隋朝於唐初仍在長安政治地位提高,藩鎮割據現象很嚴重),並更名為「弘農」、「永昌」(即「安東」),而後又有被唐朝沒收。這在雙方的軍事和政治上一直有重要的相互影響。其中,江東的「青州」,即「永昌」一帶在唐朝出現的緣由,就是一個軍事統領政治上的過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