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春秋早期的典型謀略勝利

2021-02-26 冷炮歷史

春秋前期,中國的主要諸侯國之間的互動主要是分為三大片來進行:一片是黃河中下遊的齊魯宋陳衛蔡鄭等國,一片是黃河上遊的秦晉虢等國,一片是長江漢水流域的楚國以及楚國周邊的各國。在長勺之戰的年代,三片之間的聯繫不算特別緊密。而長勺之戰,就是黃河下遊諸侯國間的一次激烈交鋒。

中國進入春秋後最先稱霸的,是位於四戰之地、在春秋中後期在晉楚兩大國之間搖擺、委曲求全的鄭國。鄭國略有今河南北部半省之中部,地處當時『天下』的中心,縱橫約一、二百裡之間。春秋初年,鄭莊公憑藉自己的才能平定共叔段的作亂,又借用自己作為周室近臣的身份,趁著衛宋魯的內亂縱橫捭闔,擊敗過宋衛魯周的軍隊,讓鄭國的國勢如日中天。鄭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攻可守,靠近天下之中。國家一旦強盛便可徵伐四方一旦衰弱便會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鄭國在春秋初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了鄭莊公個人的雄才偉略、他作為周室重臣的身份、還有他在位時及時平定了內亂,這與其他主要諸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情況都可以在鄭國霸業的興衰中得到應證。所以鄭的雄起可以看作是歷史的一段小插曲。

隨著鄭國漸漸衰弱,不再可能和莊公一樣繼續高調幹預外國事務;衛國發生第二次內亂也暫時無力攘外,歷史的聚光燈轉向了山東的齊魯大地。

此時呂尚與周公旦的後代:分據山東南北的魯齊兩國正在在明爭暗鬥:在這一系列爭鬥中,齊國逐漸佔據了上峰。這是因為出於防止功臣之後做大,威脅王室的緣故,齊國人舒緩闊達,追名逐利,且剽悍勇武:「齊人好技擊」;而魯人則是「厚重」、「多君子」、「有厭惡甲兵之心」,這與兩國的地理形勢與在立國之初的確立的政策是有極大關係的:當年「太公以齊地負海澙滷,少五穀向人民寡,乃勸其女工之業,通漁鹽之利,人物輻輳。後四十年,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當初齊國的中心營丘地帶的土質是砂礫石與亞砂土,相當貧瘠,營丘南面是石灰巖山地;營丘以北的濱海地帶是衝積平原,地勢低洼,形成了至今存在的濱海鹽鹼帶。同時齊國還大力發展漁業、鹽業、紡織業等工商業。此外在政治上,姜太公「尊賢尚功」,以才華作為任用人才的標準,與魯國形成了鮮明對比:《淮南子》記載:「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這說明齊魯兩國的立國主張、政治趨向就有較大區別,齊人的政治主張實用而功利,魯人更加理想化。此外,魯國有泰山-沂蒙山作為北國防禦的天險,且疆土不直接臨海,東部有比較臣服於自己的東夷勢力,所以整體發展氛圍更安逸,但是也容易制約國民的進取之心:地驥民眾,頗有桑麻之業,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雖然在西周時代,魯國是少有的能「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諸侯,也是東夷系小國朝拜的盟主,但是進入春秋時代,相比於更有活力的齊國,魯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大致在鄭厲公時代,兩國便因屬國為紀國發生衝突。齊國與紀國有仇還想吞併紀國,但紀國與魯國有姻親關係,於是齊魯矛盾便不可避免了。早在桓公五年齊僖公便想聯鄭攻打紀國,但因為紀國有備而作罷。桓公六年,紀候希望從魯桓公那裡討得周天子的王命來遏制齊人的野心,但魯國終究沒有成全紀國。桓公十三年紀國參與了鄭魯聯軍,也是為了趁機報復齊國。齊僖公死後,齊襄公即位與魯國修好後再度討伐紀國,魯國一度幹預過齊國的野心,還於桓公十七年在奚地與齊人交戰。但是桓公十八年魯桓公與夫人齊人文姜一同前往齊國,居然遇刺,而齊國也只是處死了兇手,魯國也沒有明面上的發洩報復。桓公死後,莊公即位,魯莊公對於齊國將紀國視為囊中之物已是無能為力。莊公三年秋,紀候的弟弟紀季率領紀國的酅地歸順於齊,紀國於是開始分裂;魯國此時希望聯合鄭國來救援紀國,但因鄭國陷於內亂而沒成功。最後在莊公四年,紀候不堪齊國的強大壓力放棄了自己的國家流亡外國,齊人就此吞併紀國。在圍繞紀國的鬥爭中,魯國以失敗告終,失去了一個牽制齊國的盟友。除了紀國亡國、魯桓公遇刺,桓公的夫人文姜多次明目張胆、肆無忌憚的與她的哥哥齊襄公通姦令魯國史官十分汗顏,《左傳》裡有記載的就可見四五次。

齊襄公即位後滅亡紀國,又送衛惠公回到衛國平定衛國第二次內亂,還降服了魯國,也可謂風光一時。但是莊公八年,齊人公孫無知弒君,齊國公子糾出奔魯國,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出奔莒國,在歷經一番鬥爭後姜小白先行一步回國登基,並在乾時大敗護送公子糾的魯軍。齊大夫鮑叔牙協戰勝之餘威率軍至魯,對魯施加壓力,迫使其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而在鮑叔牙的力薦之下,管仲得以相齊發揮才幹。齊桓公因為魯國支持公子糾而懷恨在心,於是決定趁著魯國新敗之際在第二年春天,也就是魯莊公十年的春天一月興兵伐魯。接下來就是長勺之戰的歷史大戲。

從以上的戰前背景中我們不難看出齊強而魯弱,在對齊鬥爭中處於下風。那麼魯國君臣將如何應對這一波挑戰呢?

在戰鬥打響時,楚國正在南方開疆擴土積蓄實力,並將在齊桓公時代蠢蠢欲動北上中原,此時還無暇北顧;衛國內亂甫定;鄭國衰敗並畏懼於齊國的強大。魯國幾乎沒有可以利用的外部盟友,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作戰。在廟算的環節中,曹劌問魯莊公憑什麼來作戰禦敵?莊公說:「我對百姓從不吝嗇衣服和食物,對神靈從不吝嗇牛羊和玉器」。曹劌回答說:「只有從根本上樹德施惠百姓才會歸附,百姓齊心然後神靈才會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廣施恩德並公平地處理政事,使君子熱心於協助治國,小民熱心於貢獻力量;同時你的舉動不違背時令,耗費不超過常度,這樣百姓的日用就不會匱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靈。所以你動員百姓沒有不聽從的,求神降福沒有不應驗的。現在你只是到了臨戰關頭才給百姓施點小惠,獨自向神靈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獨自供奉也不可能豐裕。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會歸附,供奉不豐,神靈不會降福,你還憑什麼去作戰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匱乏,神靈所求的是祭品的豐裕,所以不可以不從根本上著眼。」莊公終於說:「我處理百姓的訴訟時雖然不能做到體察一切,但總是力求以情理判斷。」曹劌回答說:「這就可以了。假如君主的內心確實為百姓考慮,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達到目的。」 古人設立祭祀的儀式,根本目的是為了向天地祖先匯報自己生產的成果,優質的祭品應當是生產富餘的結果。即如果拿得出好的祭品,說明今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連吃剩下的事物都這麼好那麼人民肯定生活好;如果說祭品是巧取豪奪來的,那麼祭品再好,神明也不會眷顧你。所以奉獻再多的祭品給上天都沒用,除非你自己兢兢業業才能為民之主。古今多少君主妄圖用巧取豪奪來的祭品從神明那裡換得心理安慰,然後自己驕奢淫逸,就算天上有神明,神也把一切都看在眼裡,怎麼會保佑這樣的君主呢?神事本質就是人事,曹劌的一番見地,充分的體現了「天道遠,人道邇」的關懷。莊公不談神而言人事,又提到了自己對於貴族階層「左右」:也就是肉食者的恩惠,這些人是軍隊的精銳,主要是戰車兵與車後徒卒的軍官,但是這種小恩惠不可能遍及貴族階層的所有人,也難以發動貴族階層的普遍熱情。只有在處理民事糾紛時以情理斟酌之才可以在百姓中留下好的口碑,然後老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贏得民心。一個為民做主的君主在受到威脅之際,才敢與武裝自己的子民,而子民也會用武裝保衛他而不是趁機推翻他。

除了難以把握的士氣層面,從《莊公九年》記載的魯國人疏浚河流(冬,浚洙)、警惕齊國入侵的舉動還可以推測,魯人在冬天沒有放鬆戰備-軍事訓練。而秋冬季正是傳統的進行軍事訓練的時節,這與中國地理的特色分不開。中國有古老的軍事訓練傳統,《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司馬法--仁本》記載:「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由於戰爭方式與戰爭工具就是由生產工具發展而來的,所以在農事間隙教民以戰,進行軍事演習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大爭之世的春秋時代。軍訓的主要方式就是狩獵,這一點在古代東西方都是相同的,因為狩獵可以熟悉武器的性能,可以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可以獲取利益---獵物,所以狩獵十分有必要。因此,《公羊傳-莊公八年》將魯莊公練兵的行為視為禮儀的一部分,是不無道理的: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何言乎祠兵?為久也。

在預測到齊國會在來年大舉入侵之後,魯國方面也緊鑼密鼓地做好了準備,並在來年出兵,前往長勺迎戰齊國。接下來可以通過逐句分析的方式,仔細拆解戰爭的詳細經過。

《穀梁傳·莊公十年》對這一條記載的解釋是:「不日,疑戰也。疑戰而曰敗,勝內也。」說明這一戰中齊國是不宣而戰,對魯國發起了偷襲,雙方沒有約定戰鬥時間。由於齊魯兩國疆土除了山地間隔,不多的交通要道位於泰山和魯山,沂蒙山之間,沂蒙山和五蓮山之間的平原地帶有過一個東夷系的小強國,後來成為齊國莒城的莒國,所以即使齊國不宣而戰,其可能的入侵路線也只能在泰-沂山地之間,因此魯國在山地地帶選擇狙擊戰場來保衛家園。長勺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如下:康熙《萊蕪縣誌》載:「杓山,在縣東北六十裡。」光緒《萊蕪縣誌》載:「勺山,在縣東北六十裡勺山保,狀如勺。」杓山、勺山、韶山指的是同一座山,杓同「勺」。勺山位於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西勺山村南,海拔501.8米,東西走向,由東峰旋風頂,中峰玉皇頂,西峰勺山寨組成,因山形像長把勺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以商民六族賜魯公,其中長勺氏就遷居於此。據《萊蕪市文物志》載:長勺氏遺址1983年杓山村發現。長勺氏遺址有兩處,一是杓山村西南300米,原杓山村學校後的高臺地,二是在杓山村南約1500米長的杓山之上。前者是高臺地,文化堆積層可達2.5米,主要遺物有陶鬲、陶豆、陶盤、陶罐等。後者位於杓山之陰,主要遺址與前同,兩者均為商周文化遺存。上世紀70年代泰安市文物局對此做了詳細考證,而且山東省文物管理局經考證後也認定此地是長勺之戰遺址;《辭海》的註解也承認了這種說法。從地理上看,齊軍直奔魯國國境,而長勺的相對位置靠近魯國的平原地帶,便於魯人調兵增援,運送糧秣與必要時撤退。由於魯在對齊鬥爭中處於下風,魯軍去年冬天慘敗於齊,軍中應當有較多的新的徒卒步兵,與較大的畏敵情緒;魯軍的陣型較齊軍呆板,衝鋒一段距離就容易陣型不整,然後被輕捷迅猛的齊人分割,而春秋初期的步兵進入混戰狀態後齊人單兵戰鬥力強的優勢就可以發揮。莊公曾在莊公八年與齊人結盟作戰,又在九年的乾時之戰被齊人擊敗,莊公應當深知敵強我弱。和魯國相比,齊人有有更優秀的輕步兵戰術。春秋時代獨立於戰車步兵 的建制步兵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抗戎狄的崛起,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後作「三行」是為了御狄,鄭國的步兵很發達也與鄭人曾與戎狄作戰有關。戎狄人馬行動迅速他們的主要戰鬥方式是比車戰更加靈活、對複雜地形適應性更強的步戰。而齊人長期與萊夷作戰,與夷族為鄰還漸染夷人風俗,戰鬥中他們的勇猛彪悍應當和這一點也有關係,因此齊人應當有更彪悍迅猛的輕步兵,戰術靈活性上勝魯國一籌。

因此按照齊人傳統,可能是齊國派出勇士挑釁,或派出東夷風格的輕步兵上前誘敵,這才讓魯莊公有主動出擊的想法。按照貴族戰爭的禮儀,雙方的戰車勇士需要駕車單挑,捉對廝殺,當時有勇氣的車戰甲士還要單車殺入敵營,略過敵壘,俘獲對方的戰車還有俘虜,然後帶著這些戰利品回到本方陣營中,從而激勵戰士們的士氣。而齊國人受到了東方的萊夷文化的影響,同樣崇尚單車作戰、戰前致師的傳統,正是齊國勇士高固以致師的方式,留下了「餘勇可賈」這個成語。面對齊人一貫的輕佻作風,魯莊公躍躍欲試。在《詩經-猗嗟》中,魯莊公就是一個英姿勃發,百發百中的英俊射手,在日後的交戰中,他還一箭擊倒了宋國的猛士南宮長萬: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儀既成兮,終日射侯,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
舞則選兮,射則貫兮,
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也許魯莊公一度想出兵回擊,展示自己的勇武,但是被曹劌及時勸下。魯國軍隊擺出了嚴密的防禦陣型:前排是劍盾步兵,後面是戈兵,再後面是長槍兵,最後跟上的是弓箭手。所謂的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五兵的配置次序的原理可能是戈用於從上往下的啄擊,因此要使用戈前排不能有人,所以戈要布置在第一線,戟可啄擊可刺擊所以在第二線;殳矛主要是擊兵,可以由後向前刺擊,所以被設置在第三四排,弓作為遠程武器攻擊距離最遠所以設置在第五排。《司馬法》認為這樣排布的好處在於「長短相互,前後相繼」。但事實上,這樣的陣線很難做到行陣裡的長短相救,因為「行陣唯疏也」,才可以「行陣不相攘,左右不相干」,但事實上前後排的近戰武器是會互相干擾到的,難以真正做到長短相救,殳矛刺殺不到最前排前排之外,弓手只能仰射拋射而難以直射。這種陣型的存在和是和西周、春秋時代早期軍隊主力是貴族、軍隊人數不多、容易陷入混戰相適應。在魯軍的遠程火力下,這些來到陣前挑釁的齊國戰車被打退,這讓重視榮譽的武士大為惱火。而且魯國人還在陣前布置了尖木樁、戰車等防禦工事,防止齊國人的進一步騷擾。而戰車上的貴族射手也以戰車為作戰平臺,釋放箭矢,將對方地挑釁者打退。面對列出了防禦陣型的魯國軍隊,齊國人在挑戰失敗之後將其視為懦弱,於是以戰車為先導,在步兵協同的情況下發起衝鋒。但是藉助山地結陣的魯人排成了相對密集的陣型:「凡車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輕勝。」面對魯國人的防禦陣型,齊國的戰車衝鋒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在圍繞著魯國軍陣型的正面活動一番之後選擇放棄衝鋒。由於整個戰場位於山間的小平原地帶,所以魯國軍隊採用保守的防禦陣勢,比對面的齊國人更容易維護陣線的完整。武王伐紂是周軍就是走一段距離停下來整隊後再走:「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經過了兩輪衝鋒,本就不平的戰場上留下了一些戰死者的屍體和廢棄的戰車殘骸,但是魯國人的軍陣依舊十分完整。齊國軍隊派出了一些建制尚且完整的部隊,對對面的魯軍發動了第二輪進攻。由於魯國軍隊提前列出了比較密集的防禦陣型,步兵之間的間隔非常緊密,所以齊軍的戰車和相對鬆散的步兵衝鋒隊列在防禦陣線上吃癟。最後,在齊國軍隊第二輪衝鋒失敗,大軍後撤,準備發動第三輪進攻的時候,趁著魯國人隊列混亂,軍容不整,曹劌及時的下令大軍殺出陣地,將前置的橫向戰車工事改為正面衝擊的方向,大軍從坐陣起立,轉為以戰車為先導,步兵跟上的進攻模式。杜預對長勺之戰的注釋提到「魯以權譎稽之」,稽有遲疑,延遲之意。作為治軍有方的西晉荊州司馬,有過領軍經驗的杜預對這一戰的理解是魯人頑強的抵抗這一過程消耗了齊人的軍力、精力與體力;而且齊人在勇氣損耗後因長時間作戰而神經鬆懈或者遲緩,此時魯人奮力擊鼓,殺聲震天地大舉進擊必然令齊人的神經大為震動。這正是「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疲勞,避其閒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自古之政也。」而對面的齊國軍隊則存在換排不及時、前後軍隊列混亂的問題,正是抓住了這一時機,魯軍才能大獲全勝,留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記錄。但這一說法,未必是曹劌的全部判斷與本意。士氣的背後同樣存在軍陣嚴密度的問題。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至此,戰鬥大局已定,魯人的步兵應當打敗了齊人的步兵,魯軍的戰車也趁著步兵打開的缺口擴大戰果, 齊軍紛紛敗退。魯莊公想追擊,又被曹劌加以制止。這是因為曹劌害怕齊人設伏:從地形的角度看,曹劌的懷疑不無道理。齊魯兩國當時以齊長城為界,杓山一帶當時屬於魯國無疑。而在齊長城巨防下,當時只有一條可以驅車的通道,那就是從齊境經過齊長城之青石關而進入魯地。杓山周圍東西皆是山嶺,而杓山北面有一片開闊地帶,以此為戰場可布陣車戰,若齊軍敗退,只能走原道,即自杓山經過青石關進入齊境。這段路狹長且是上坡,這種地形條件顯然不利於向北潰逃的齊軍特別是戰車部隊逃跑而有利於魯軍的追擊。在杓山至青石關一帶的地形兩側,齊國可以埋伏兵力,若齊軍詐敗撤退,待魯軍追擊時伏兵殺出。因此,曹劌擔心「懼有伏焉」是有道理的。不過從齊人敗退的慘狀可想他們沒想過給自己制定應急預案,或者說,驕橫的侵略者根本就沒想過打敗仗。所以曹劌「登軾而望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無序而混亂的撤退,戰旗倒下說明敵人的指揮體系已經混亂,這樣曹劌才敢放魯人追擊。轟轟烈烈的長勺之戰就此結束。魯軍積極備戰,操練士兵,選擇有利地形迎戰強敵,然後沒有因齊人的騷擾而貿然出擊,依託山地的適合堅守的陣型使得魯人揚長避短,沒有過早的與體力旺盛的齊人展開近戰,最後在齊人士氣鬆懈時出其不意,擂鼓進軍,極大地震動了齊軍;在追擊時不忘謹慎。陣型,地利,士氣都是《左傳》沒有提及但極大影響了戰局的因素。在長勺之戰後,齊國聯合宋國再次和魯國作戰,不過接連兩次戰役宋國都敗於魯國,所以齊國吸取教訓,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而魯國的曹劌,除了疑似以曹沫的身份劫持過齊桓公之外,就沒有再在歷史記載中出現過。其實長勺之戰也是歷史的插曲:曹劌其實是以偏向齊國的方式擊敗了齊人。也許這就是魯國肉食者鄙的體現、魯國將會北面而事齊的原因。一個重視等級尊卑的國家,廟堂裡擠滿了老氣橫秋的世襲貴族,世代為官的貴族不用努力就有祿位,一時的軍事勝利無法為政治氛圍和整個體制注入活力,長勺之戰雖然傳奇,但歷史影響有限,扭轉不了齊強魯弱的局面。相比之下,姜太公為齊國制定的舉賢而尚功的求利的政策得到了繼承。這樣的差異,也在無意中暗示了之後齊魯兩國的命運之別:墨守成規之國山河日下,最後國勢日頹,縮成一團;齊國歷經了數次起伏:物莫兩盛,代五其昌;二君比犯,三晉爭強,成為了戰國世界的東方一極。

回到歷史現場:先秦時代的著名城市 都具有什麼樣的結構?


相關焦點

  • 長勺之戰,齊魯兩大霸主之戰,最終以魯國的勝利告終;是繼幹時之戰後...
    長勺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此次戰役,是繼幹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 長勺之戰: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因為魯國支持齊桓公的對手公子糾,所以,在成為齊國君主後,齊桓公自然對魯國非常不滿,甚至不惜發動了長勺之戰,以此來報復魯國。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幹時之戰(乾時之戰)後齊、魯的另一次重要戰役。那麼,問題來了,長勺之戰中,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 春秋圖霸:曹劌論戰長勺,反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那麼為何勝利了筆者還要說自我安慰,這主要得益於齊國這個時候稱霸之路還沒開始,而一戰對齊桓公的影響是很大的,也能說間接促成了齊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成就霸主】齊國為何攻打魯國,除了齊桓公出氣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稱霸。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春秋戰國史五:長勺之戰,曹劌論戰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長勺之戰》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72年春天,隋煬帝楊廣南徵,成功之後便登基稱帝,隋統一天下的傳統就此結束。隋唐王朝由此奠定在河南省、陝西省的西北地區。白冰殺人不分三七二十一,隋煬帝隋煬帝楊廣等人將大風歌詩題寫為《南徵北戰》,並改寫為《長勺之戰》。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
    兩軍擺開隊列,魯莊公傳令擂鼓,卻被曹劌制止了。他建議莊公以靜制動,先堅守陣地,再伺機破敵。魯莊公接受了這一建議,暫時按兵不動。就這樣,魯軍一路追擊,將齊軍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取得了長勺之戰的最終勝利。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問曹劌,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曹劌說:「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士氣旺盛;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齊軍擂鼓三通,而我們按兵不動,他們的士氣已經耗盡,而我軍卻鬥志昂揚,這時反擊,自然能夠一舉破敵。
  • 【頭條】萊蕪長勺之戰:曹劌智勝保魯國!一鼓作氣勵後人!快看吧!
    長勺之戰紀念碑長勺之戰紀念碑碑文《長勺之戰》傳承人採訪當地老人  自幼從教科書中便學習到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曹劌論戰》,講述了2700多年前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萊蕪東北部(古時稱長勺)相遇。
  • 曹劌論戰——長勺之戰
    同時,這場戰爭的參與者中就包括了後來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姜小白、曹劌論戰中的曹劌,還有風月場的祖師爺-齊國名相管仲。       在說這場戰爭前,咱先來看看這兩個國家。齊國是周武王滅商後,鑑於這個呂尚(也稱姜尚,也就是姜子牙)的功績,分封給他的一個諸侯國。齊國一開始得封的地盤就挺大的,而且從建國伊始就煮鹽墾田,可謂是富甲一方,兵力強盛。
  • 經常有人說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這是對春秋...
    究竟哪種說法更接近他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又如何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東周早期的戰爭還帶有西周「軍禮」的痕跡,尤其是春秋前期的戰爭確實時常避免直接交戰,轉而憑藉軍力威懾、會盟的方式來達到戰爭目的。然而到了春秋中後期,戰爭規模擴大,過程也更加殘酷。戰爭一旦發動,對國家對百姓而言無疑都是場災難。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注】本連載系列學習筆記,先秦部分歷史以《史記》觀點為主春秋初期有一百多個諸侯國 春秋五霸之  齊桓公  齊小白奔魯    幹時之戰    長勺之戰    風馬牛不相及  齊魯長勺之戰發生在今山東萊蕪一帶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 龍凱鋒:城濮之戰,晉文公如何善用謀略打敗楚國而稱霸?
    在城濮之戰前,晉文公並不是沒有做功課,而是精心走了四步好棋,為城濮大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步:尊王攘夷。公元前636年冬天,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帶勾結狄人的攻擊,避居鄭國(今河南襄城縣),向秦和晉求救。晉文公率先出手,打敗狄人,殺了叔帶,迎接周襄王回洛陽復位。因此,晉文公在諸侯國中地位大為提高。
  • 我們可能誤解了泓之戰及「戰爭禮」的被破壞
    提到春秋的「戰爭禮」,人們很容易想到著名的泓之戰。很多人把這場戰役看作是春秋「戰爭禮」遭到破壞的標誌性事件,並認為春秋戰爭的風氣變壞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的。泓之戰對於春秋「戰爭禮」的破壞,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在春秋「戰爭禮」江河日下的這股歷史巨潮中,泓之戰只是其中的一段浪花,甚至有幾分偶然。
  • 由曹劌之一生,可見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興衰演變
    在重要的傳世史料中,記載曹劌事跡最詳細的,當屬《史記》;在《左傳》、《國語》中也有「長勺之戰」與「諫魯莊公如齊觀社事」的記錄。 曹劌嶄露頭角——「長勺之戰」 曹劌,春秋時代魯國人氏。魯莊公本就愛好勇力之士,曹劌也以勇力而得仕於魯國。莊公十年春,齊桓公即位一年後,率師攻打魯國,魯莊公決定出戰。《左傳》以曹劌為主角,記錄了這次作戰的過程。這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曹劌論戰」。
  • 鐵與血的高盧遠徵之戰,揭示愷撒鐵腕與謀略並驅的統帥之策
    愷撒是羅馬從共和國邁入輝煌帝國時代的重要奠基人,由於他卓越的功績,也被後世稱為羅馬的無冕之皇,也就是愷撒大帝。他以其軍事之才著稱於世,在他的鐵腕手段的威嚴以及謀略的智慧之下,為羅馬共和國的版圖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五霸之首齊桓公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轉載西土史話微信公眾號:xitu-history作者:西土之人齊桓相管,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始霸葵丘 《左傳》裡有個叫「齊小白」的,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姓姜,齊氏。《左傳》記載,公元前684年齊魯兩軍「戰於長勺」。剛剛擺開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出擊,卻被曹劌攔住了。直到齊人三鼓,曹劌才放魯莊公擊鼓迎戰。齊師敗績,魯莊公準備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攔住,只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然後說,「行,追吧」。遂逐齊師。大勝後魯莊公追問其中緣由,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晉國名將先軫取得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勝利,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先軫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先後為晉國贏得了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和與秦國的崤之戰,輔佐晉文公成為一代霸主,但因為對晉襄公將秦國的三名將領歸還而對晉襄公不敬,自己脫下頭盔和鎧甲而衝進狄軍中戰死,捨身盡臣節,這樣的死著實震驚了世人。
  • 春秋圖霸:退避三舍還能勝利,「城濮之戰」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導語:在上一篇的《春秋圖霸:晉文公重耳》中,我們提到了在他流亡的十九年時間裡,在各國之間的種種遭遇。由於篇幅原因,說的不是很詳細,不過大家肯定還記得晉文公是如何答應楚成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