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齊國的中心營丘地帶的土質是砂礫石與亞砂土,相當貧瘠,營丘南面是石灰巖山地;營丘以北的濱海地帶是衝積平原,地勢低洼,形成了至今存在的濱海鹽鹼帶。同時齊國還大力發展漁業、鹽業、紡織業等工商業。此外在政治上,姜太公「尊賢尚功」,以才華作為任用人才的標準,與魯國形成了鮮明對比:《淮南子》記載:「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這說明齊魯兩國的立國主張、政治趨向就有較大區別,齊人的政治主張實用而功利,魯人更加理想化。此外,魯國有泰山-沂蒙山作為北國防禦的天險,且疆土不直接臨海,東部有比較臣服於自己的東夷勢力,所以整體發展氛圍更安逸,但是也容易制約國民的進取之心:地驥民眾,頗有桑麻之業,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雖然在西周時代,魯國是少有的能「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諸侯,也是東夷系小國朝拜的盟主,但是進入春秋時代,相比於更有活力的齊國,魯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大致在鄭厲公時代,兩國便因屬國為紀國發生衝突。齊國與紀國有仇還想吞併紀國,但紀國與魯國有姻親關係,於是齊魯矛盾便不可避免了。早在桓公五年齊僖公便想聯鄭攻打紀國,但因為紀國有備而作罷。桓公六年,紀候希望從魯桓公那裡討得周天子的王命來遏制齊人的野心,但魯國終究沒有成全紀國。桓公十三年紀國參與了鄭魯聯軍,也是為了趁機報復齊國。齊僖公死後,齊襄公即位與魯國修好後再度討伐紀國,魯國一度幹預過齊國的野心,還於桓公十七年在奚地與齊人交戰。但是桓公十八年魯桓公與夫人齊人文姜一同前往齊國,居然遇刺,而齊國也只是處死了兇手,魯國也沒有明面上的發洩報復。桓公死後,莊公即位,魯莊公對於齊國將紀國視為囊中之物已是無能為力。莊公三年秋,紀候的弟弟紀季率領紀國的酅地歸順於齊,紀國於是開始分裂;魯國此時希望聯合鄭國來救援紀國,但因鄭國陷於內亂而沒成功。最後在莊公四年,紀候不堪齊國的強大壓力放棄了自己的國家流亡外國,齊人就此吞併紀國。在圍繞紀國的鬥爭中,魯國以失敗告終,失去了一個牽制齊國的盟友。除了紀國亡國、魯桓公遇刺,桓公的夫人文姜多次明目張胆、肆無忌憚的與她的哥哥齊襄公通姦令魯國史官十分汗顏,《左傳》裡有記載的就可見四五次。齊襄公即位後滅亡紀國,又送衛惠公回到衛國平定衛國第二次內亂,還降服了魯國,也可謂風光一時。但是莊公八年,齊人公孫無知弒君,齊國公子糾出奔魯國,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出奔莒國,在歷經一番鬥爭後姜小白先行一步回國登基,並在乾時大敗護送公子糾的魯軍。齊大夫鮑叔牙協戰勝之餘威率軍至魯,對魯施加壓力,迫使其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而在鮑叔牙的力薦之下,管仲得以相齊發揮才幹。齊桓公因為魯國支持公子糾而懷恨在心,於是決定趁著魯國新敗之際在第二年春天,也就是魯莊公十年的春天一月興兵伐魯。接下來就是長勺之戰的歷史大戲。從以上的戰前背景中我們不難看出齊強而魯弱,在對齊鬥爭中處於下風。那麼魯國君臣將如何應對這一波挑戰呢?在戰鬥打響時,楚國正在南方開疆擴土積蓄實力,並將在齊桓公時代蠢蠢欲動北上中原,此時還無暇北顧;衛國內亂甫定;鄭國衰敗並畏懼於齊國的強大。魯國幾乎沒有可以利用的外部盟友,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作戰。在廟算的環節中,曹劌問魯莊公憑什麼來作戰禦敵?莊公說:「我對百姓從不吝嗇衣服和食物,對神靈從不吝嗇牛羊和玉器」。曹劌回答說:「只有從根本上樹德施惠百姓才會歸附,百姓齊心然後神靈才會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廣施恩德並公平地處理政事,使君子熱心於協助治國,小民熱心於貢獻力量;同時你的舉動不違背時令,耗費不超過常度,這樣百姓的日用就不會匱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靈。所以你動員百姓沒有不聽從的,求神降福沒有不應驗的。現在你只是到了臨戰關頭才給百姓施點小惠,獨自向神靈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獨自供奉也不可能豐裕。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會歸附,供奉不豐,神靈不會降福,你還憑什麼去作戰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匱乏,神靈所求的是祭品的豐裕,所以不可以不從根本上著眼。」莊公終於說:「我處理百姓的訴訟時雖然不能做到體察一切,但總是力求以情理判斷。」曹劌回答說:「這就可以了。假如君主的內心確實為百姓考慮,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達到目的。」 古人設立祭祀的儀式,根本目的是為了向天地祖先匯報自己生產的成果,優質的祭品應當是生產富餘的結果。即如果拿得出好的祭品,說明今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連吃剩下的事物都這麼好那麼人民肯定生活好;如果說祭品是巧取豪奪來的,那麼祭品再好,神明也不會眷顧你。所以奉獻再多的祭品給上天都沒用,除非你自己兢兢業業才能為民之主。古今多少君主妄圖用巧取豪奪來的祭品從神明那裡換得心理安慰,然後自己驕奢淫逸,就算天上有神明,神也把一切都看在眼裡,怎麼會保佑這樣的君主呢?神事本質就是人事,曹劌的一番見地,充分的體現了「天道遠,人道邇」的關懷。莊公不談神而言人事,又提到了自己對於貴族階層「左右」:也就是肉食者的恩惠,這些人是軍隊的精銳,主要是戰車兵與車後徒卒的軍官,但是這種小恩惠不可能遍及貴族階層的所有人,也難以發動貴族階層的普遍熱情。只有在處理民事糾紛時以情理斟酌之才可以在百姓中留下好的口碑,然後老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贏得民心。一個為民做主的君主在受到威脅之際,才敢與武裝自己的子民,而子民也會用武裝保衛他而不是趁機推翻他。除了難以把握的士氣層面,從《莊公九年》記載的魯國人疏浚河流(冬,浚洙)、警惕齊國入侵的舉動還可以推測,魯人在冬天沒有放鬆戰備-軍事訓練。而秋冬季正是傳統的進行軍事訓練的時節,這與中國地理的特色分不開。中國有古老的軍事訓練傳統,《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司馬法--仁本》記載:「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由於戰爭方式與戰爭工具就是由生產工具發展而來的,所以在農事間隙教民以戰,進行軍事演習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在大爭之世的春秋時代。軍訓的主要方式就是狩獵,這一點在古代東西方都是相同的,因為狩獵可以熟悉武器的性能,可以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可以獲取利益---獵物,所以狩獵十分有必要。因此,《公羊傳-莊公八年》將魯莊公練兵的行為視為禮儀的一部分,是不無道理的: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何言乎祠兵?為久也。在預測到齊國會在來年大舉入侵之後,魯國方面也緊鑼密鼓地做好了準備,並在來年出兵,前往長勺迎戰齊國。接下來可以通過逐句分析的方式,仔細拆解戰爭的詳細經過。《穀梁傳·莊公十年》對這一條記載的解釋是:「不日,疑戰也。疑戰而曰敗,勝內也。」說明這一戰中齊國是不宣而戰,對魯國發起了偷襲,雙方沒有約定戰鬥時間。由於齊魯兩國疆土除了山地間隔,不多的交通要道位於泰山和魯山,沂蒙山之間,沂蒙山和五蓮山之間的平原地帶有過一個東夷系的小強國,後來成為齊國莒城的莒國,所以即使齊國不宣而戰,其可能的入侵路線也只能在泰-沂山地之間,因此魯國在山地地帶選擇狙擊戰場來保衛家園。長勺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如下:康熙《萊蕪縣誌》載:「杓山,在縣東北六十裡。」光緒《萊蕪縣誌》載:「勺山,在縣東北六十裡勺山保,狀如勺。」杓山、勺山、韶山指的是同一座山,杓同「勺」。勺山位於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西勺山村南,海拔501.8米,東西走向,由東峰旋風頂,中峰玉皇頂,西峰勺山寨組成,因山形像長把勺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以商民六族賜魯公,其中長勺氏就遷居於此。據《萊蕪市文物志》載:長勺氏遺址1983年杓山村發現。長勺氏遺址有兩處,一是杓山村西南300米,原杓山村學校後的高臺地,二是在杓山村南約1500米長的杓山之上。前者是高臺地,文化堆積層可達2.5米,主要遺物有陶鬲、陶豆、陶盤、陶罐等。後者位於杓山之陰,主要遺址與前同,兩者均為商周文化遺存。上世紀70年代泰安市文物局對此做了詳細考證,而且山東省文物管理局經考證後也認定此地是長勺之戰遺址;《辭海》的註解也承認了這種說法。從地理上看,齊軍直奔魯國國境,而長勺的相對位置靠近魯國的平原地帶,便於魯人調兵增援,運送糧秣與必要時撤退。由於魯在對齊鬥爭中處於下風,魯軍去年冬天慘敗於齊,軍中應當有較多的新的徒卒步兵,與較大的畏敵情緒;魯軍的陣型較齊軍呆板,衝鋒一段距離就容易陣型不整,然後被輕捷迅猛的齊人分割,而春秋初期的步兵進入混戰狀態後齊人單兵戰鬥力強的優勢就可以發揮。莊公曾在莊公八年與齊人結盟作戰,又在九年的乾時之戰被齊人擊敗,莊公應當深知敵強我弱。和魯國相比,齊人有有更優秀的輕步兵戰術。春秋時代獨立於戰車步兵 的建制步兵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抗戎狄的崛起,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後作「三行」是為了御狄,鄭國的步兵很發達也與鄭人曾與戎狄作戰有關。戎狄人馬行動迅速他們的主要戰鬥方式是比車戰更加靈活、對複雜地形適應性更強的步戰。而齊人長期與萊夷作戰,與夷族為鄰還漸染夷人風俗,戰鬥中他們的勇猛彪悍應當和這一點也有關係,因此齊人應當有更彪悍迅猛的輕步兵,戰術靈活性上勝魯國一籌。因此按照齊人傳統,可能是齊國派出勇士挑釁,或派出東夷風格的輕步兵上前誘敵,這才讓魯莊公有主動出擊的想法。按照貴族戰爭的禮儀,雙方的戰車勇士需要駕車單挑,捉對廝殺,當時有勇氣的車戰甲士還要單車殺入敵營,略過敵壘,俘獲對方的戰車還有俘虜,然後帶著這些戰利品回到本方陣營中,從而激勵戰士們的士氣。而齊國人受到了東方的萊夷文化的影響,同樣崇尚單車作戰、戰前致師的傳統,正是齊國勇士高固以致師的方式,留下了「餘勇可賈」這個成語。面對齊人一貫的輕佻作風,魯莊公躍躍欲試。在《詩經-猗嗟》中,魯莊公就是一個英姿勃發,百發百中的英俊射手,在日後的交戰中,他還一箭擊倒了宋國的猛士南宮長萬: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儀既成兮,終日射侯,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
舞則選兮,射則貫兮,
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回到歷史現場:先秦時代的著名城市 都具有什麼樣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