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筆者相信這一段文言文肯定是初中生們不願意面對的,畢竟老師後續出的題實在是難以捉摸。所以今天就好好講一下,曹劌當年究竟論的是那一戰?這一戰對後世又有怎樣的影響。
【論戰長勺】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們說過了齊桓公仇將恩報,信任鮑叔牙,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走上了稱霸的道路。不過不知道各位還記得不,在公子小白(齊桓公)回齊國的路上,被管仲埋伏了一波,而背後支持的就是魯莊公。雖然沒有殺管仲,但這口氣還是要出的。
公子糾被殺,魯莊公賠禮道歉,但這還遠遠不夠。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繼位第二年),齊國攻打攻打魯國;雙方就在長勺擺開陣勢,勢必一決雌雄。齊桓公是為了出氣和報仇,而魯莊公是為了保住祖上的基業,這個時候根本沒有談和的可能,畢竟主動權都在齊桓公手上。
另一方面呢,魯莊公也不是軟柿子。齊國這個時候還不是很強大,半斤八兩的樣子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乎魯莊公決定幹他,萬一贏了豈不是美滋滋。
【善諫曹劌】
和開頭的說的一樣,魯莊公要和齊國開戰的消息被曹劌得知,就想去問問莊公到底是咋想的。鄰裡鄰居都勸他,那是人家吃肉考慮的事,你一個吃糠咽菜的就不要湊熱鬧了。
曹劌是和愛國的,從這點就能看出。他表示,那些吃肉的沒有咱這些吃菜的眼光長遠,所以我要去。
得見莊公後,曹劌問曰: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避免有人說筆者在水字數,所以就不解釋了,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囉嗦。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雙方擺陣長勺,欲要決一死戰。齊國率先擂鼓,眾將士氣勢如虹,奈何有曹劌在一旁觀戰,及時制止了莊公的命令,而是讓軍隊做出了防禦的陣勢。
齊國再一次擂鼓,氣勢雖不如第一次,但熱情還是高漲,魯國這邊依舊不為所動。直到齊國第三次擂鼓提升士氣,曹劌這才命人擊鼓。咚咚的鼓聲迴響在每一個魯國士兵耳畔,敲打著他們那熾熱的心,戰局瞬間轉變,一直進攻的齊軍敗退。莊公想乘勝追擊,曹劌又攔了下來,只見他登上車轅舉目遠眺,口中緩緩說道:「追,往死了打。」
之後的事就不說了,上面的圖已經很清楚了。那麼為何勝利了筆者還要說自我安慰,這主要得益於齊國這個時候稱霸之路還沒開始,而一戰對齊桓公的影響是很大的,也能說間接促成了齊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
【成就霸主】
齊國為何攻打魯國,除了齊桓公出氣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稱霸。
其實從春秋時期開始,周天子在這些諸侯眼中,地位不過是一個二等國的諸侯分量。要不是在這個時期禮樂尚未崩壞,周天子就是第一個被諸侯討伐的。既然天子不能動,那麼就攻打邊上的小國來擴充國力,至於大國還是先交好,有一定的實力再去搞事情。
齊國比魯國強大一些,再加上因為齊襄公身死,兩個公子爭奪王位所牽扯的事情,齊國就要去攻打魯國,彰顯自己的大國之威。
長勺之戰,是齊魯兩國交戰中魯國最為罕見的一次勝利,也是齊桓公稱霸之路上少有的失敗。從這次失敗中,他總結經驗,認知不足,對未來的謀劃和一些戰略方針做出了改變。可以說是長勺之戰成就了他。
相比之下,其實魯莊公也很不錯。在幹時之戰失敗後,能夠重整旗鼓,並且聽從一個沒有名望,不知道從哪個角落出來的曹劌建議,開誠布公商議和制定戰略,這是一個君王最為難能可貴的精神。他們心中其實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國,必須強盛起來。
不過由於本身的底子薄,在加上管仲已經開始在齊國實行最初版變法,雖然莊公之後的僖公也是魯國輝煌的時代,但最終沒能稱雄,於公元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所滅……
縱橫交錯兮天下之局誰能參悟兮世事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