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圖霸:曹劌論戰長勺,反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2020-12-26 知歷史工作室

導語:十年春,齊師伐我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焉?」劌曰:「肉食者,未能遠謀。」

筆者相信這一段文言文肯定是初中生們不願意面對的,畢竟老師後續出的題實在是難以捉摸。所以今天就好好講一下,曹劌當年究竟論的是那一戰?這一戰對後世又有怎樣的影響。

【論戰長勺】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們說過了齊桓公仇將恩報,信任鮑叔牙,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走上了稱霸的道路。不過不知道各位還記得不,在公子小白(齊桓公)回齊國的路上,被管仲埋伏了一波,而背後支持的就是魯莊公。雖然沒有殺管仲,但這口氣還是要出的。

公子糾被殺,魯莊公賠禮道歉,但這還遠遠不夠。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繼位第二年),齊國攻打攻打魯國;雙方就在長勺擺開陣勢,勢必一決雌雄。齊桓公是為了出氣和報仇,而魯莊公是為了保住祖上的基業,這個時候根本沒有談和的可能,畢竟主動權都在齊桓公手上。

另一方面呢,魯莊公也不是軟柿子。齊國這個時候還不是很強大,半斤八兩的樣子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乎魯莊公決定幹他,萬一贏了豈不是美滋滋。

【善諫曹劌】

和開頭的說的一樣,魯莊公要和齊國開戰的消息被曹劌得知,就想去問問莊公到底是咋想的。鄰裡鄰居都勸他,那是人家吃肉考慮的事,你一個吃糠咽菜的就不要湊熱鬧了。

曹劌是和愛國的,從這點就能看出。他表示,那些吃肉的沒有咱這些吃菜的眼光長遠,所以我要去。

得見莊公後,曹劌問曰: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雖不能,必以。」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避免有人說筆者在水字數,所以就不解釋了,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囉嗦。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雙方擺陣長勺,欲要決一死戰。齊國率先擂鼓,眾將士氣勢如虹,奈何有曹劌在一旁觀戰,及時制止了莊公的命令,而是讓軍隊做出了防禦的陣勢。

齊國再一次擂鼓,氣勢雖不如第一次,但熱情還是高漲,魯國這邊依舊不為所動。直到齊國第三次擂鼓提升士氣,曹劌這才命人擊鼓。咚咚的鼓聲迴響在每一個魯國士兵耳畔,敲打著他們那熾熱的心,戰局瞬間轉變,一直進攻的齊軍敗退。莊公想乘勝追擊,曹劌又攔了下來,只見他登上車轅舉目遠眺,口中緩緩說道:「追,往死了打。」

之後的事就不說了,上面的圖已經很清楚了。那麼為何勝利了筆者還要說自我安慰,這主要得益於齊國這個時候稱霸之路還沒開始,而一戰對齊桓公的影響是很大的,也能說間接促成了齊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

【成就霸主】

齊國為何攻打魯國,除了齊桓公出氣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稱霸。

其實從春秋時期開始,周天子在這些諸侯眼中,地位不過是一個二等國的諸侯分量。要不是在這個時期禮樂尚未崩壞,周天子就是第一個被諸侯討伐的。既然天子不能動,那麼就攻打邊上的小國來擴充國力,至於大國還是先交好,有一定的實力再去搞事情。

齊國比魯國強大一些,再加上因為齊襄公身死,兩個公子爭奪王位所牽扯的事情,齊國就要去攻打魯國,彰顯自己的大國之威。

長勺之戰,是齊魯兩國交戰中魯國最為罕見的一次勝利,也是齊桓公稱霸之路上少有的失敗。從這次失敗中,他總結經驗,認知不足,對未來的謀劃和一些戰略方針做出了改變。可以說是長勺之戰成就了他。

相比之下,其實魯莊公也很不錯。在幹時之戰失敗後,能夠重整旗鼓,並且聽從一個沒有名望,不知道從哪個角落出來的曹劌建議,開誠布公商議和制定戰略,這是一個君王最為難能可貴的精神。他們心中其實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國,必須強盛起來。

不過由於本身的底子薄,在加上管仲已經開始在齊國實行最初版變法,雖然莊公之後的僖公也是魯國輝煌的時代,但最終沒能稱雄,於公元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所滅……

縱橫交錯兮天下之局誰能參悟兮世事如棋

相關焦點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題目的原文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由曹劌之一生,可見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興衰演變
    曹劌嶄露頭角——「長勺之戰」 曹劌,春秋時代魯國人氏。魯莊公本就愛好勇力之士,曹劌也以勇力而得仕於魯國。莊公十年春,齊桓公即位一年後,率師攻打魯國,魯莊公決定出戰。《左傳》以曹劌為主角,記錄了這次作戰的過程。這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曹劌論戰」。
  • 曹劌論戰——長勺之戰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講的呢,是催生出曹劌論戰典故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也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 春秋戰國史五:長勺之戰,曹劌論戰
    布衣名叫曹劌,對你沒想錯,就是高中課本學的那個。他覺得自家的將軍大臣靠不大住,於是就進攻宮去見魯國國君。話說魯國國君這麼平易近人的嗎,一介布衣都能直接進宮見他,氣氛是相當和諧啊,怪不得孔子也在這生活半輩子。曹劌見到魯君面前就問他:你憑啥和齊國打?魯國國君說:我向來不吃獨食,都分下去了。曹劌說:這不行。
  •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歸納總結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歸納總結 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 《左傳》 【作者小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末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對這書作者,歷來有爭議。書名原為《左氏春秋》,後人把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作,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並不全是為解經而作,而是從歷史家的角度,採取《春秋》的大綱,再參考當時的許多史籍而寫成的。因此,《左傳》大大豐富了《春秋》的內容。有些內容與《春秋》的記載是一致的,有些則與《春秋》不一致,並比《春秋》多寫了十三年。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劌論戰》這個典故。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曹劌論戰》當中的曹劌,後來怎麼樣了呢?
    曹劌,春秋時期魯國人。有關於曹劌相信我們都不陌生,畢竟這個人是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之中的人物。然而有關於曹劌的生平故事在歷史中記錄的卻非常少,似乎除了長勺之戰我們就不怎麼了解他的故事了。他就像是一顆流星,在長勺之戰中劃出了一道非常靚麗的弧線後就再也消失不見。
  •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五霸之首齊桓公
    跟錯了人的管仲眼看就要被剁成肉醬了,所幸「基友」鮑叔牙不拋棄不放棄,向齊桓公諫言:「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說您要治好齊國有我和高傒就夠了,但要想稱霸天下非得管仲管夷吾不可。在鮑叔牙的極力推薦下齊桓公拜管仲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鮑之交」成全的不只是一段「基情」佳話,更成就了齊桓公的千秋霸業。
  • 《曹劌論戰》為什麼會選入教科書?四點原因讓你恍然大悟!
    出師表比如人教版初三的一篇文言文《曹劌論戰》,當時我記得我學這篇古文時,班級很多同學都想不清楚這篇文言文為什麼被搬進教科書,無論是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還是一筆帶過的長勺之戰,都沒有什麼精彩之處曹劌論戰為什麼說《曹劌論戰》出身牛呢?因為它出自《左傳.莊工十年》,《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這本史書在中國文學,經學、史學界的地位可是非同一般的!
  • 《曹劌論戰》全文翻譯
    曹劌論戰                           ——《左傳》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 長勺之戰:春秋早期的典型謀略勝利
    鄭國在春秋初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了鄭莊公個人的雄才偉略、他作為周室重臣的身份、還有他在位時及時平定了內亂,這與其他主要諸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情況都可以在鄭國霸業的興衰中得到應證。所以鄭的雄起可以看作是歷史的一段小插曲。
  • 山東好漢 — 曹劌
    每次想到曹劌,我就有些激動,甚至是莫名的感動,雖然他站在2600多年前那個名叫長勺的古戰場上;可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寬大衣袖舞動時的勃勃英姿
  • 【頭條】萊蕪長勺之戰:曹劌智勝保魯國!一鼓作氣勵後人!快看吧!
    《長勺之戰》傳承人採訪當地老人  自幼從教科書中便學習到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曹劌論戰》,講述了2700多年前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萊蕪東北部(古時稱長勺)相遇。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長勺之戰為世人所知,但其發生地卻鮮為人知,位於今萊城區苗山鎮西杓山村附近,現仍有大量的遺蹟保存,長勺之戰的考究主要成員李勝華向記者介紹了長勺之戰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為報當初管仲一箭之仇,拜鮑叔牙為大將,領兵二十萬,戰車五百輛,對魯國發動了戰爭。魯國軍民眾志成城,決心與入侵之敵決一死戰。可打仗不是遊戲,不僅要有精兵,還要有強將。
  • 簡學九下《曹劌論戰》
    《左傳》 即《春秋左氏傳》, 又稱《左氏春秋》, 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文題解讀「曹劌」是人名,春秋時魯國人;「戰」指齊魯兩國之間的長勺之戰。「曹劌論戰」的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 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練習題及答案
    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 。 2)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 。 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 。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忠之屬也」中的「屬」意義相同的一項 ) A.
  • 長勺之戰: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作為齊僖公的第三子,在嫡長子繼承制下,齊桓公一開始自然無法繼承齊國君主的寶座。不過,他的兄長齊襄公在位時胡作非為,遭到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雍廩襲殺公孫無知。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
    ▼公元前684年,為了進一步擴張齊國的勢力,自恃強大的齊桓公不顧管仲的勸阻,決定興師伐魯,企圖一舉徵服魯國。
  • 約架的規矩,就是從曹劌這裡開始壞的
    《孟子·盡心下》裡說「春秋無義戰」,正是說明那段時間的禮崩樂壞,世風日下。 大概就是從曹劌的時候開始,這些禮數才開始被破壞的。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魯莊公十年,那是一個春天,齊國與魯國約戰於長勺。 那個時候,齊國公子小白剛上位,國家又有鮑叔牙和管仲幫著打理,國力日益強大。
  • 《曹劌論戰》對於現實的借鑑意義,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其中有一篇我們每個人在上學時就學到的文章,就格外熠熠生輝,出自左傳的《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來,講的不是戰場之事,而是論戰之事,充分顯示出了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曹劌論戰》發生的背景是在魯國公十年的時候,所論的這場作戰是指齊國和魯國的戰爭,史稱為長勺之戰,取長勺之戰的意思是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長勺,而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在傳聞中是孔子編撰的,一共分為三個傳,左傳是其中一個。在《曹劌論戰》中,實際上無論是君主魯國公還是主人公曹劌都是屬於當代的楷模,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 《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題記】《曹劌論戰》所涉的長勺之戰,應當是取材於歷史事實,具有可信性;然而,《曹劌論戰》的內容,則屬小說故事,不足為信。並且,就左丘明所講的《曹劌論戰》這則故事而言,不同的閱讀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會有與左氏所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的解讀。如果,你想看到不一樣《曹劌論戰》,就請跟隨本文,從另外一扇窗打開它。【目次】1.《曹劌論戰》原文;2.《曹劌論戰》譯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