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承至今已經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英明的君主,也湧現出了許多時代的英雄,更湧現出許多為國為民的智者,而作為普通民眾百姓,也有著民智覺醒的時候,將自己的想法以及觀念傳達於四方,上聽至君主。
在這些時代湧現出的英雄事跡,以及名人軼事也都被記載流傳下來,以供人們閱讀,領略先人們的智慧,為今日所做借鑑。其中有一篇我們每個人在上學時就學到的文章,就格外熠熠生輝,出自左傳的《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來,講的不是戰場之事,而是論戰之事,充分顯示出了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曹劌論戰》發生的背景是在魯國公十年的時候,所論的這場作戰是指齊國和魯國的戰爭,史稱為長勺之戰,取長勺之戰的意思是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長勺,而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在傳聞中是孔子編撰的,一共分為三個傳,左傳是其中一個。
在《曹劌論戰》中,實際上無論是君主魯國公還是主人公曹劌都是屬於當代的楷模,值得我們借鑑學習。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整篇文章的內容對話,實際上就是打破階級的對話,彰顯了當時時期的一定平等交流的狀態。
首先曹劌在去面見魯國公前就有人問他,這些是當權者的事,你為什麼要去,曹劌回答道:「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從此可以看出匹夫有責,民智具有一定的覺醒。在見到魯國公後,就以十分直接的問句問魯國公,憑藉什麼出戰?
魯國公先是說衣食分之,但是這個對於民眾來說只是小恩惠,隨後又回答到祭祀時的用品從未虛報,但是這個也是小事情,寄託於神靈是沒有用的,在最後魯國公說大小案件一定按實情處理,這才終於答出了曹劌想要提出的結果。
小恩惠與寄託神靈並不能使一個國家的民眾團結一致,只有公平公正,才能使民眾對這個國家具有一定的歸屬感,就像我們當今社會一樣,如果不公正的事情一再產生,那麼人們就都不會做好事,路上遇見暈倒的人都不敢扶,長此以往一定會使民眾對這個國家失望。
其次,魯國公是否真的「肉食者鄙」,沒有優點,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曹劌的直來直往,他並沒有憤怒和進行處置,並且虛心接受了意見和引導,而且作為一個平民,曹劌很容易見到了國家貴族也是體現出了魯國公的素養,就是我們當今社會也不一定能夠都實現。
因此可見英雄的土壤十分重要,只有大環境寬容仁愛,才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才會有更多的民智覺醒。因此回看曹劌這場論戰,我們能夠收穫許多古人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