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歸納總結

2021-01-16 中考網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歸納總結

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

《左傳》

【作者小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末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對這書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這部著作是戰國初期的一位歷史學家、散文家的作品。書名原為《左氏春秋》,後人把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作,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並不全是為解經而作,而是從歷史家的角度,採取《春秋》的大綱,再參考當時的許多史籍而寫成的。因此,《左傳》大大豐富了《春秋》的內容。有些內容與《春秋》的記載是一致的,有些則與《春秋》不一致,並比《春秋》多寫了十三年。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許多史料,比較詳細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時期列國之聞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況。《左傳》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它的文學價值很高,極善於用簡潔的語言寫出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特別善於描寫戰爭,也善於刻劃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心理活動,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題解】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於防禦地位。本文記述曹劌向魯莊公獻策,終於在長勺之戰中,使弱小的魯國擊敗了強大的齊國的進攻,反映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於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於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1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曹劌論戰》全文翻譯
    曹劌論戰                           ——《左傳》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曹劌論戰》中曹劌請見魯莊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曹劌論戰》中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的句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
  • 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練習題及答案
    《曹劌論戰》同步訓練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的加橫線的字注音。 劌 ) 間 ) 弗 ) 徧 ) 帛 ) 孚 ) 轍 ) 軾 ) 竭 ) 靡 ) 2、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句子。 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 。 2)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 。 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 。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忠之屬也」中的「屬」意義相同的一項 ) A.
  • 《曹劌論戰》為什麼會選入教科書?四點原因讓你恍然大悟!
    出師表比如人教版初三的一篇文言文《曹劌論戰》,當時我記得我學這篇古文時,班級很多同學都想不清楚這篇文言文為什麼被搬進教科書,無論是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還是一筆帶過的長勺之戰,都沒有什麼精彩之處曹劌論戰為什麼說《曹劌論戰》出身牛呢?因為它出自《左傳.莊工十年》,《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這本史書在中國文學,經學、史學界的地位可是非同一般的!
  • 簡學九下《曹劌論戰》
    文題解讀「曹劌」是人名,春秋時魯國人;「戰」指齊魯兩國之間的長勺之戰。「曹劌論戰」的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二、翻譯句子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一定要依據實情來處理。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並且,就左丘明所講的《曹劌論戰》這則故事而言,不同的閱讀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會有與左氏所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的解讀。如果,你想看到不一樣《曹劌論戰》,就請跟隨本文,從另外一扇窗打開它。【目次】1.《曹劌論戰》原文;2.《曹劌論戰》譯文;3.
  •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曹劌論戰》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曹劌論戰》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譯: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給別人。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
  • 2020初中語文常考知識點:《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初中語文常考知識點:《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   二、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福":"保佑,賜福,名詞活用為動詞"。   2、公將鼓之。"
  • 「課內」熱門篇目《曹劌論戰》精練
    ——節選自《曹劌論戰》【乙】古之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張蓋,寒不被衾。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當其合戰,必立矢石之間,所以齊勞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樂者,生也;所惡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揮,而士卒爭先者,非輕死而樂傷也。夫將視兵若子,則兵事將若父;將視兵如弟,則兵事將如兄。
  • 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   二、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福":"保佑,賜福,名詞活用為動詞"。   2、公將鼓之。"
  • 《曹劌論戰》中「頭號肉食者」莊公竟然是好領導,幸耶?悲耶?
    《曹劌論戰》是經典課文,讀過初中的人大概或多或少對它有點印象。《曹劌論戰》的作者本意應該是用「頭號肉食者」魯莊公的「鄙(目光短淺)」來襯託平民英雄曹劌的「遠謀」。然而,今天的我卻在文本中分明感受到一位不錯,甚至是優秀的領導——魯莊公。
  • 《曹劌論戰》對於現實的借鑑意義,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其中有一篇我們每個人在上學時就學到的文章,就格外熠熠生輝,出自左傳的《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來,講的不是戰場之事,而是論戰之事,充分顯示出了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曹劌論戰》發生的背景是在魯國公十年的時候,所論的這場作戰是指齊國和魯國的戰爭,史稱為長勺之戰,取長勺之戰的意思是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長勺,而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在傳聞中是孔子編撰的,一共分為三個傳,左傳是其中一個。在《曹劌論戰》中,實際上無論是君主魯國公還是主人公曹劌都是屬於當代的楷模,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 《曹劌論戰》當中的曹劌,後來怎麼樣了呢?
    曹劌,春秋時期魯國人。有關於曹劌相信我們都不陌生,畢竟這個人是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之中的人物。然而有關於曹劌的生平故事在歷史中記錄的卻非常少,似乎除了長勺之戰我們就不怎麼了解他的故事了。他就像是一顆流星,在長勺之戰中劃出了一道非常靚麗的弧線後就再也消失不見。
  • 曹劌論戰——長勺之戰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講的呢,是催生出曹劌論戰典故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也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 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李煦 中華書局1912曹劌,就是《曹劌論戰》的主角,「一鼓作氣」的成語由他而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裡講過他,多年來的語文課本裡也都有他。短短300多字的文章,一位出身平民、瞧不起「肉食者」、敢與國君對話、胸有奇謀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 2016中考語文備考:64篇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大全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總結全文,歸納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說明人才必須經過艱苦磨鍊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劌論戰》這個典故。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中考文言文《曹劌論戰》全文詳細翻譯
    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麼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莊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
  • 春秋戰國史五:長勺之戰,曹劌論戰
    布衣名叫曹劌,對你沒想錯,就是高中課本學的那個。他覺得自家的將軍大臣靠不大住,於是就進攻宮去見魯國國君。話說魯國國君這麼平易近人的嗎,一介布衣都能直接進宮見他,氣氛是相當和諧啊,怪不得孔子也在這生活半輩子。曹劌見到魯君面前就問他:你憑啥和齊國打?魯國國君說:我向來不吃獨食,都分下去了。曹劌說:這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