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2021-02-07 正洪觀點

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

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


題記:《曹劌論戰》所涉的長勺之戰,應當是取材於歷史事實,具有可信性;然而,《曹劌論戰》的內容,則屬小說故事,不足為信。並且,就左丘明所講的《曹劌論戰》這則故事而言,不同的閱讀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會有與左氏所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的解讀。因而,請跟隨本文看一次你曾經閱讀過,但未曾看到過的《曹劌論戰》。

目次:1.《曹劌論戰》原文;2.《曹劌論戰》譯文;3. 三讀《曹劌論戰》;4. 關於《曹劌論戰》的對話。

1.《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曹劌論戰》譯文

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下車,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3. 三讀《曹劌論戰》

筆者閱讀《曹劌論戰》先後共有三次,實際是三個階段的閱讀體驗。

第一次,是四十餘年前。讀小學四、五年級時,背誦作為課文的《曹劌論戰》。當時,對之感到新奇、印象深刻、日後記住的,也只有一句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其他再無記憶。

第二次,是十多年前。聽聞讀小學的兒子在背誦「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課文,感到似曾相識,於是借其課本一看,原來就是《曹劌論戰》,才得以重新閱讀這篇文章。這次,記住了兩句話:「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第三次,是近段時間。幾天前,與一位網位討論其他話題,由於涉及到對「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句話的理解,因而重新閱讀了《曹劌論戰》。這一次閱讀,才讀出不同的東西來,即讀出了過去老師未曾講解過,我也未曾意識到的故事內容來。

4. 關於《曹劌論戰》的對話

(一)網友的觀點

這裡,先介紹一下這位網友對「肉食者鄙」的理解。他與我成為網友,是因為我倆都是巨嬰論愛好者。其對「肉食者鄙」的理解,主要是從兩個視角展開:一是從權力運行的角度;二是從巨嬰心理的角度。

他說:「古人所說的肉食者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古代某些官員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只對官位及俸祿負責,不對事情及百姓負責。二是在古代某些官員分不清權力職責與巨嬰控制的區別,習慣以權力職責之力行巨嬰控制之心。」

為了表示對他這些觀點的包容與興趣,我問道:「那麼,權力職責與巨嬰控制,有什麼不同呢?」

他回答說:「先看權力職責,它有有兩個特點:一是權力來源於他人授權;二是依規則及程序辦事。再看巨嬰控制,它也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終極評判者以及全能控制者;二是會發生認知錯覺,以為意念能夠控制他人及事物。」

我似懂非懂地說:「你雖然講得很清楚,但是我還不太明白。」

他說:「那麼,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第一,關於權力職責。你看過電影《刺殺希特勒》嗎?整部片子的故事情節,就很好地體現了權力職責的兩個特徵,即職責授權與程序規範。這樣行事,則很難出錯。

第二,關於巨嬰控制。你還記得薄王事件嗎?上級官員薄某,對沒有領會其意圖,不按其意念辦事的下級官員王某,頤指氣使,並耳光相向。這種作派,不出事才怪。」

他繼續講道:「用一句話來概括,權力職責是公器與理性的結合,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發展趨勢;巨嬰控制是私器與非理性的混合,體現了人類社會過去的黑暗與愚昧。」

我聽得有有些走神,然他補充道:「所謂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剔除權力運行中的巨嬰控制非理性因素,讓權力在理性指引下,在規範和程序的框架中運行。」

我覺得,他講的屬於大白話,不僅形上學,且偏離我想要討論的話題。於是,我找了一個藉口,把話題拉回到《曹劌論戰》。

(二)筆者的觀點

我告訴他說,關於《曹劌論戰》,我思考的是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這篇文章為什麼能如此吸引人們?二是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問題一:人們為什麼如此喜歡《曹劌論戰》這篇文章?

其實,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從通常的理解來看,此文講述了一個十分經典的關於「肉食者鄙」和「高手在民間」老套故事,它能滿足草根和民粹的閱讀心理需求。

問題二:《曹劌論戰》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曹劌入宮面見莊公,在兩人的問答過程中,並無曹劌毛遂自薦、縱論時政、說服莊公的戲碼,而直接切入主題——曹劌對莊公的考問、測試和錄用。在這裡,主持這場面試的主考官,並非莊公,而是曹劌,莊公只是一位應聘者。

這種情況,看似不符合常理。既使需要測試過關,也應當是進行雙向測試及彼此過關。然而,莊公卻省略了這些環節,在曹劌決定相助莊公以後,莊公直接把曹劌帶在身邊,以其為貼身幕僚同車入戰。這不是莊公的輕率,而是其務實行事作風使然,他根本不需要測試曹劌,你曹劌現場提供的處置方案,有道理就聽之。事情就是如此簡單。

並且,莊公面對曹劌以考問的方式所作的提問,逐一進行了如實回答,其態度十分認真平和。莊公在回答中,講述了自己在執政上三個方面的事情:一是衣食必分人;二是祭品不敢有加;三是察獄有情。

莊公對曹劌提回的回答,實為對其執政理念及履職情況的報告。這哪裡是一個諸侯主公在作政治報告,而更像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履職自查報告。並且,從莊公的回答的內容來看,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權力職責與巨嬰控制邊界的人,是一個合格的執政者,或者說是一個合格的履職者,而不是在權力行使上的巨嬰控制者。(在此,我借用了這位網友的觀點及話語)

同時,曹劌對莊公的三次回答,分別進行了評述,以引導莊公全面完整地介紹自己的執政情況。最後,曹劌在聽取莊公的情況介紹後,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在這裡,分析曹劌對莊公三次回答問題的點評。這些點評的話語內容,均有詭辯之嫌,全部經不起邏輯的推敲。首先,曹劌對莊公所述三件事中,前二件事的否定,根本是站不住腳的;同時,對第三件事的肯定,亦站不住腳。因為,這三件事情均與「何以為戰」無直接關係。

根據曹劌對莊公所述三件事的點評,分析曹劌的內心的想法及判斷,或許存在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曹劌確實認為,莊公回答的第一件事即「衣食必分人」,及第二件事即「祭品不敢有加」,均屬於上層官僚之間的事情,而與底層民眾的生活無關;唯有第三件事情,即「察獄有情」,才與底層民眾的生活有關。

第二,曹劌對莊公回答三件事的點評,只是隨口而說,具體說的是什麼並不重要,他只是在隨意評述,以便引導莊公全面其介紹執政情況。曹劌聽取莊公的全面介紹後,得出莊公執政能力及成績合格的結論,最後才作出「可以一戰」的價值判斷,以及「戰則請從」的個人選擇。

在這裡,曹劌的判斷,更多地屬於是價值判斷與情感判斷的性質,而不是對「能否一戰」的事實判斷,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事實判斷,比如,對莊公作出是「值得相助」、「可以相助」和「能夠接受相助」的判斷。

在接下來的戰場指揮中,在「公將鼓之」及「公將馳之」之時,曹劌及時地提出了「更可行」或「更可靠」的行動方案,讓魯師在「迎敵」及「追敵」兩個環節的時機選擇上,做得恰得好處,結果大獲全勝。

對這些故事細節,可能有人會認為,體現了莊公在軍事指揮上的平庸無能,以及曹劌的軍事謀略及善斷。其實,這是對戰場指揮關係的誤解,主帥與幕僚之間的關係原本就是如此,莊公所使用的正是曹劌的智慧與能力,並能將曹劌的智慧與能力彰顯和展示出來。

在這場戰事的指揮中,決策與指揮權在莊公,而非曹劌。由於莊公善於利用他人的智慧,才使得曹劌的智慧能力最終轉化為莊公的決策指揮能力。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莊公有一絲毫的巨嬰控制思維及情緒。

在大獲成勝之後的復盤總結中,兩人莊公與曹劌的對話,同樣體現了莊公的以上行為方式及性格特徵。莊公引導曹劌講述其作出以上明智決策的原因,因而曹劌得到了表述其決策智慧精妙精彩的機會。莊公的引導行為,實為對曹劌的讚賞與表彰。

對此,至少可得出兩點認識判斷:第一,在莊公這裡,根本不存在與他人或下屬爭功的問題;第二,莊公很懂得尊重和滿足他人的話語求賞之心理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魯莊公。一個不帶絲毫巨嬰控制思維及情緒的職業經理人及決策者的形象,立刻躍然於紙上。可見,在《曹劌論戰》中,肉食者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樣鄙,我們對這篇文章誤讀已經很久了。

對於以上內容,我講的是興趣盎然,而那位網友聽的則是睡然盎然。於是,我只好作罷,而記於筆端。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題記】《曹劌論戰》所涉的長勺之戰,應當是取材於歷史事實,具有可信性;然而,《曹劌論戰》的內容,則屬小說故事,不足為信。並且,就左丘明所講的《曹劌論戰》這則故事而言,不同的閱讀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會有與左氏所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的解讀。如果,你想看到不一樣《曹劌論戰》,就請跟隨本文,從另外一扇窗打開它。【目次】1.《曹劌論戰》原文;2.《曹劌論戰》譯文;3.
  • 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李煦 中華書局1912曹劌,就是《曹劌論戰》的主角,「一鼓作氣」的成語由他而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裡講過他,多年來的語文課本裡也都有他。短短300多字的文章,一位出身平民、瞧不起「肉食者」、敢與國君對話、胸有奇謀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 《曹劌論戰》中「頭號肉食者」莊公竟然是好領導,幸耶?悲耶?
    《曹劌論戰》是經典課文,讀過初中的人大概或多或少對它有點印象。《曹劌論戰》的作者本意應該是用「頭號肉食者」魯莊公的「鄙(目光短淺)」來襯託平民英雄曹劌的「遠謀」。然而,今天的我卻在文本中分明感受到一位不錯,甚至是優秀的領導——魯莊公。
  • 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練習題及答案
    《曹劌論戰》同步訓練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的加橫線的字注音。 劌 ) 間 ) 弗 ) 徧 ) 帛 ) 孚 ) 轍 ) 軾 ) 竭 ) 靡 ) 2、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句子。 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 。 2)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 。 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 。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忠之屬也」中的「屬」意義相同的一項 ) A.
  • 《曹劌論戰》為什麼會選入教科書?四點原因讓你恍然大悟!
    出師表比如人教版初三的一篇文言文《曹劌論戰》,當時我記得我學這篇古文時,班級很多同學都想不清楚這篇文言文為什麼被搬進教科書,無論是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還是一筆帶過的長勺之戰,都沒有什麼精彩之處曹劌論戰為什麼說《曹劌論戰》出身牛呢?因為它出自《左傳.莊工十年》,《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這本史書在中國文學,經學、史學界的地位可是非同一般的!
  • 《曹劌論戰》全文翻譯
    曹劌論戰                           ——《左傳》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 《曹劌論戰》當中的曹劌,後來怎麼樣了呢?
    曹劌,春秋時期魯國人。有關於曹劌相信我們都不陌生,畢竟這個人是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之中的人物。然而有關於曹劌的生平故事在歷史中記錄的卻非常少,似乎除了長勺之戰我們就不怎麼了解他的故事了。他就像是一顆流星,在長勺之戰中劃出了一道非常靚麗的弧線後就再也消失不見。
  • 《曹劌論戰》的另一面!從新視角解讀中團隊管理的智慧!
    中國古典文化總是蘊藏著許多的智慧,大大小小,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悟有一篇文章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曹劌論戰》。其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也經常掛在我們嘴邊。這篇文章通篇都在描寫曹劌是如何如何帶著他的領導魯莊公打贏這場戰役的。
  • 簡學九下《曹劌論戰》
    文題解讀「曹劌」是人名,春秋時魯國人;「戰」指齊魯兩國之間的長勺之戰。「曹劌論戰」的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7.如何評價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答: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論戰表現出他的勇氣,作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充分體現了他審慎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四、寫作藝術特色1.
  • 春秋戰國史五:長勺之戰,曹劌論戰
    布衣名叫曹劌,對你沒想錯,就是高中課本學的那個。他覺得自家的將軍大臣靠不大住,於是就進攻宮去見魯國國君。話說魯國國君這麼平易近人的嗎,一介布衣都能直接進宮見他,氣氛是相當和諧啊,怪不得孔子也在這生活半輩子。曹劌見到魯君面前就問他:你憑啥和齊國打?魯國國君說:我向來不吃獨食,都分下去了。曹劌說:這不行。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劌論戰》這個典故。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曹劌論戰》中曹劌請見魯莊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曹劌論戰》中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的句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
  • 春秋圖霸:曹劌論戰長勺,反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所以今天就好好講一下,曹劌當年究竟論的是那一戰?這一戰對後世又有怎樣的影響。【論戰長勺】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們說過了齊桓公仇將恩報,信任鮑叔牙,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走上了稱霸的道路。不過不知道各位還記得不,在公子小白(齊桓公)回齊國的路上,被管仲埋伏了一波,而背後支持的就是魯莊公。雖然沒有殺管仲,但這口氣還是要出的。
  • 「課內」熱門篇目《曹劌論戰》精練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2020初中語文常考知識點:《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初中語文常考知識點:《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   二、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福":"保佑,賜福,名詞活用為動詞"。   2、公將鼓之。"
  • 山東好漢 — 曹劌
    此人自然就是魯國歷史最牛人之一的曹劌。曹劌是普通的平頭小百姓,這一點毫無疑問,就此我也曾寫過一篇題為《曹劌不是肉食者》的文章。他絕不是有些學者所說的是什麼魯國的大夫,如果他真是大夫,是當官的話,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驚人之語。
  •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歸納總結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歸納總結 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 《左傳》 【作者小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末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對這書作者,歷來有爭議。本文記述曹劌向魯莊公獻策,終於在長勺之戰中,使弱小的魯國擊敗了強大的齊國的進攻,反映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
  • 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曹劌論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曹劌論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   二、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福":"保佑,賜福,名詞活用為動詞"。   2、公將鼓之。"
  • 《曹劌論戰》對於現實的借鑑意義,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其中有一篇我們每個人在上學時就學到的文章,就格外熠熠生輝,出自左傳的《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來,講的不是戰場之事,而是論戰之事,充分顯示出了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曹劌論戰》發生的背景是在魯國公十年的時候,所論的這場作戰是指齊國和魯國的戰爭,史稱為長勺之戰,取長勺之戰的意思是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長勺,而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在傳聞中是孔子編撰的,一共分為三個傳,左傳是其中一個。在《曹劌論戰》中,實際上無論是君主魯國公還是主人公曹劌都是屬於當代的楷模,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 中考文言文《曹劌論戰》全文詳細翻譯
    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麼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莊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