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
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
題記:《曹劌論戰》所涉的長勺之戰,應當是取材於歷史事實,具有可信性;然而,《曹劌論戰》的內容,則屬小說故事,不足為信。並且,就左丘明所講的《曹劌論戰》這則故事而言,不同的閱讀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會有與左氏所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的解讀。因而,請跟隨本文看一次你曾經閱讀過,但未曾看到過的《曹劌論戰》。
目次:1.《曹劌論戰》原文;2.《曹劌論戰》譯文;3. 三讀《曹劌論戰》;4. 關於《曹劌論戰》的對話。
1.《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曹劌論戰》譯文
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下車,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3. 三讀《曹劌論戰》
筆者閱讀《曹劌論戰》先後共有三次,實際是三個階段的閱讀體驗。
第一次,是四十餘年前。讀小學四、五年級時,背誦作為課文的《曹劌論戰》。當時,對之感到新奇、印象深刻、日後記住的,也只有一句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其他再無記憶。
第二次,是十多年前。聽聞讀小學的兒子在背誦「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課文,感到似曾相識,於是借其課本一看,原來就是《曹劌論戰》,才得以重新閱讀這篇文章。這次,記住了兩句話:「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第三次,是近段時間。幾天前,與一位網位討論其他話題,由於涉及到對「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句話的理解,因而重新閱讀了《曹劌論戰》。這一次閱讀,才讀出不同的東西來,即讀出了過去老師未曾講解過,我也未曾意識到的故事內容來。
4. 關於《曹劌論戰》的對話
(一)網友的觀點
這裡,先介紹一下這位網友對「肉食者鄙」的理解。他與我成為網友,是因為我倆都是巨嬰論愛好者。其對「肉食者鄙」的理解,主要是從兩個視角展開:一是從權力運行的角度;二是從巨嬰心理的角度。
他說:「古人所說的肉食者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古代某些官員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只對官位及俸祿負責,不對事情及百姓負責。二是在古代某些官員分不清權力職責與巨嬰控制的區別,習慣以權力職責之力行巨嬰控制之心。」
為了表示對他這些觀點的包容與興趣,我問道:「那麼,權力職責與巨嬰控制,有什麼不同呢?」
他回答說:「先看權力職責,它有有兩個特點:一是權力來源於他人授權;二是依規則及程序辦事。再看巨嬰控制,它也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終極評判者以及全能控制者;二是會發生認知錯覺,以為意念能夠控制他人及事物。」
我似懂非懂地說:「你雖然講得很清楚,但是我還不太明白。」
他說:「那麼,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第一,關於權力職責。你看過電影《刺殺希特勒》嗎?整部片子的故事情節,就很好地體現了權力職責的兩個特徵,即職責授權與程序規範。這樣行事,則很難出錯。
第二,關於巨嬰控制。你還記得薄王事件嗎?上級官員薄某,對沒有領會其意圖,不按其意念辦事的下級官員王某,頤指氣使,並耳光相向。這種作派,不出事才怪。」
他繼續講道:「用一句話來概括,權力職責是公器與理性的結合,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發展趨勢;巨嬰控制是私器與非理性的混合,體現了人類社會過去的黑暗與愚昧。」
我聽得有有些走神,然他補充道:「所謂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剔除權力運行中的巨嬰控制非理性因素,讓權力在理性指引下,在規範和程序的框架中運行。」
我覺得,他講的屬於大白話,不僅形上學,且偏離我想要討論的話題。於是,我找了一個藉口,把話題拉回到《曹劌論戰》。
(二)筆者的觀點
我告訴他說,關於《曹劌論戰》,我思考的是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這篇文章為什麼能如此吸引人們?二是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問題一:人們為什麼如此喜歡《曹劌論戰》這篇文章?
其實,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從通常的理解來看,此文講述了一個十分經典的關於「肉食者鄙」和「高手在民間」老套故事,它能滿足草根和民粹的閱讀心理需求。
問題二:《曹劌論戰》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曹劌入宮面見莊公,在兩人的問答過程中,並無曹劌毛遂自薦、縱論時政、說服莊公的戲碼,而直接切入主題——曹劌對莊公的考問、測試和錄用。在這裡,主持這場面試的主考官,並非莊公,而是曹劌,莊公只是一位應聘者。
這種情況,看似不符合常理。既使需要測試過關,也應當是進行雙向測試及彼此過關。然而,莊公卻省略了這些環節,在曹劌決定相助莊公以後,莊公直接把曹劌帶在身邊,以其為貼身幕僚同車入戰。這不是莊公的輕率,而是其務實行事作風使然,他根本不需要測試曹劌,你曹劌現場提供的處置方案,有道理就聽之。事情就是如此簡單。
並且,莊公面對曹劌以考問的方式所作的提問,逐一進行了如實回答,其態度十分認真平和。莊公在回答中,講述了自己在執政上三個方面的事情:一是衣食必分人;二是祭品不敢有加;三是察獄有情。
莊公對曹劌提回的回答,實為對其執政理念及履職情況的報告。這哪裡是一個諸侯主公在作政治報告,而更像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履職自查報告。並且,從莊公的回答的內容來看,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權力職責與巨嬰控制邊界的人,是一個合格的執政者,或者說是一個合格的履職者,而不是在權力行使上的巨嬰控制者。(在此,我借用了這位網友的觀點及話語)
同時,曹劌對莊公的三次回答,分別進行了評述,以引導莊公全面完整地介紹自己的執政情況。最後,曹劌在聽取莊公的情況介紹後,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在這裡,分析曹劌對莊公三次回答問題的點評。這些點評的話語內容,均有詭辯之嫌,全部經不起邏輯的推敲。首先,曹劌對莊公所述三件事中,前二件事的否定,根本是站不住腳的;同時,對第三件事的肯定,亦站不住腳。因為,這三件事情均與「何以為戰」無直接關係。
根據曹劌對莊公所述三件事的點評,分析曹劌的內心的想法及判斷,或許存在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曹劌確實認為,莊公回答的第一件事即「衣食必分人」,及第二件事即「祭品不敢有加」,均屬於上層官僚之間的事情,而與底層民眾的生活無關;唯有第三件事情,即「察獄有情」,才與底層民眾的生活有關。
第二,曹劌對莊公回答三件事的點評,只是隨口而說,具體說的是什麼並不重要,他只是在隨意評述,以便引導莊公全面其介紹執政情況。曹劌聽取莊公的全面介紹後,得出莊公執政能力及成績合格的結論,最後才作出「可以一戰」的價值判斷,以及「戰則請從」的個人選擇。
在這裡,曹劌的判斷,更多地屬於是價值判斷與情感判斷的性質,而不是對「能否一戰」的事實判斷,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事實判斷,比如,對莊公作出是「值得相助」、「可以相助」和「能夠接受相助」的判斷。
在接下來的戰場指揮中,在「公將鼓之」及「公將馳之」之時,曹劌及時地提出了「更可行」或「更可靠」的行動方案,讓魯師在「迎敵」及「追敵」兩個環節的時機選擇上,做得恰得好處,結果大獲全勝。
對這些故事細節,可能有人會認為,體現了莊公在軍事指揮上的平庸無能,以及曹劌的軍事謀略及善斷。其實,這是對戰場指揮關係的誤解,主帥與幕僚之間的關係原本就是如此,莊公所使用的正是曹劌的智慧與能力,並能將曹劌的智慧與能力彰顯和展示出來。
在這場戰事的指揮中,決策與指揮權在莊公,而非曹劌。由於莊公善於利用他人的智慧,才使得曹劌的智慧能力最終轉化為莊公的決策指揮能力。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莊公有一絲毫的巨嬰控制思維及情緒。
在大獲成勝之後的復盤總結中,兩人莊公與曹劌的對話,同樣體現了莊公的以上行為方式及性格特徵。莊公引導曹劌講述其作出以上明智決策的原因,因而曹劌得到了表述其決策智慧精妙精彩的機會。莊公的引導行為,實為對曹劌的讚賞與表彰。
對此,至少可得出兩點認識判斷:第一,在莊公這裡,根本不存在與他人或下屬爭功的問題;第二,莊公很懂得尊重和滿足他人的話語求賞之心理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魯莊公。一個不帶絲毫巨嬰控制思維及情緒的職業經理人及決策者的形象,立刻躍然於紙上。可見,在《曹劌論戰》中,肉食者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樣鄙,我們對這篇文章誤讀已經很久了。
對於以上內容,我講的是興趣盎然,而那位網友聽的則是睡然盎然。於是,我只好作罷,而記於筆端。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