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

2021-02-13 事後朱哥亮

公元前684年,為了進一步擴張齊國的勢力,自恃強大的齊桓公不顧管仲的勸阻,決定興師伐魯,企圖一舉徵服魯國。

在齊強魯弱的情況下,魯莊公動員了全國上下的力量,準備與齊軍殊死搏鬥。

就在這時,魯國有一個名叫曹劌的人站了出來,要求面見魯莊公,參與戰事。求賢若渴的魯莊公接見了他。

曹劌問莊公,魯國憑藉什麼抵抗齊國。

魯莊公說:「我把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

曹劌說:「您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

魯莊公又說:「我一向敬重神明,祭祀從來不會馬虎,很守信用。」

曹劌說:「對神明守信用,只是小信,神是不會降福的。」

魯莊公又補充道:「我對民間的大小案件,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都能公正處理。」

曹劌笑著說:「這才是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您可以與齊國決一勝負了。」

於是,曹劌隨同魯莊公一起奔赴長勺,準備迎戰。

兩軍擺開隊列,魯莊公傳令擂鼓,卻被曹劌制止了。他建議莊公以靜制動,先堅守陣地,再伺機破敵。魯莊公接受了這一建議,暫時按兵不動。而齊軍則求勝心切,憑藉自己強大的兵力優勢,主動向魯軍發起猛烈的進攻。但是,魯軍的防禦非常嚴密,齊軍連續三次出擊都沒能獲得成功,反而消耗了戰鬥力,喪失了鬥志。這時,曹劌又建議魯莊公抓住時機,進行反擊。魯莊公聽從他的意見,傳令魯軍全線出擊。於是,魯軍憑藉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迅猛英勇地衝向齊軍,衝垮了齊軍的車陣,齊軍節節敗退。魯莊公見形勢大好,準備乘勝追擊,又被曹劌攔住了。曹劌走下戰車,仔細地觀察了一番,只見齊軍的車轍痕跡凌亂,而後,他又登車遠望,又見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於是,他判斷齊軍已經軍心渙散,這才建議魯莊公大舉追擊。就這樣,魯軍一路追擊,將齊軍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取得了長勺之戰的最終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問曹劌,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曹劌說:「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士氣旺盛;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齊軍擂鼓三通,而我們按兵不動,他們的士氣已經耗盡,而我軍卻鬥志昂揚,這時反擊,自然能夠一舉破敵。

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長勺之戰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重要戰役。

魯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是因為抓住了軍心與士氣,利用齊軍急於求勝的浮躁心理,和敵人玩起了「心理戰」。魯軍越是按兵不動,齊軍的情緒越急躁。

曹劌正是抓住了強勢一方的這種心理,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在生活中,我們面對強大的對手,完全可以以靜制動,而後伺機反擊。


著名策劃人、出版人

北京博士德文化公司總經理

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

南開大學商學院EMBA

日中管理學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精細化管理網    總編輯

中國企業國際學習網    總編輯

曾任:

北京大學精細化管理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關注領域:

新媒體傳播、中國文化、企業管理、家族企業傳承

超級暢銷書《細節決定成敗》《精細化管理》《笑著離開惠普》《團隊精神》《可以平凡不能平庸》《德勝管理》《第四次工業革命》策劃人、出版人。

相關焦點

  • 很多人只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卻不知後一句才是重點
    再比如李賀的千古名句「雄雞一聲天下白」,看上去也是霸氣得很,但它的上一句「我有迷魂招不得」才是其一生的寫照,字字都是淚。而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這句也是家喻戶曉,它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話出自《左傳·莊公十年》的一篇《曹劌論戰》,作者是左丘明,寫的是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見解。因為年年入選中學課本,所以大家都這段話也都是比較熟悉的。
  • 【頭條】萊蕪長勺之戰:曹劌智勝保魯國!一鼓作氣勵後人!快看吧!
    長勺之戰紀念碑《長勺之戰》傳承人採訪當地老人  自幼從教科書中便學習到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曹劌論戰》,講述了2700多年前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萊蕪東北部(古時稱長勺)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長勺之戰為世人所知,但其發生地卻鮮為人知,位於今萊城區苗山鎮西杓山村附近,現仍有大量的遺蹟保存,長勺之戰的考究主要成員李勝華向記者介紹了長勺之戰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為報當初管仲一箭之仇,拜鮑叔牙為大將,領兵二十萬,戰車五百輛,對魯國發動了戰爭。
  • 春秋戰國史五:長勺之戰,曹劌論戰
    布衣名叫曹劌,對你沒想錯,就是高中課本學的那個。他覺得自家的將軍大臣靠不大住,於是就進攻宮去見魯國國君。話說魯國國君這麼平易近人的嗎,一介布衣都能直接進宮見他,氣氛是相當和諧啊,怪不得孔子也在這生活半輩子。曹劌見到魯君面前就問他:你憑啥和齊國打?魯國國君說:我向來不吃獨食,都分下去了。曹劌說:這不行。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曹劌論戰——長勺之戰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講的呢,是催生出曹劌論戰典故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也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 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練習題及答案
    《曹劌論戰》同步訓練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的加橫線的字注音。 劌 ) 間 ) 弗 ) 徧 ) 帛 ) 孚 ) 轍 ) 軾 ) 竭 ) 靡 ) 2、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句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B. 神情與蘇、黃不屬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D. 屬予作文以記之 4、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曹劌論戰》一文選自《史記?莊公十年》。 B. 曹劌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C.《曹劌論戰》一文的作者是曹劌。 D.《曹劌論戰》一文中所記敘的戰爭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春秋圖霸:曹劌論戰長勺,反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得見莊公後,曹劌問曰:「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雙方擺陣長勺,欲要決一死戰。齊國率先擂鼓,眾將士氣勢如虹,奈何有曹劌在一旁觀戰,及時制止了莊公的命令,而是讓軍隊做出了防禦的陣勢。齊國再一次擂鼓,氣勢雖不如第一次,但熱情還是高漲,魯國這邊依舊不為所動。直到齊國第三次擂鼓提升士氣,曹劌這才命人擊鼓。
  • 簡學九下《曹劌論戰》
    文題解讀「曹劌」是人名,春秋時魯國人;「戰」指齊魯兩國之間的長勺之戰。「曹劌論戰」的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克:戰勝9.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10.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測:估計。伏:埋伏。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劌論戰》這個典故。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曹劌論
    曹劌既非純粹意義上的底層草民,否則就不可能輕易見到魯國的國君魯莊公;然曹劌亦非位列朝班的卿大夫者流,不然也不會被老鄉們笑他「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入見魯莊公,開宗明義問道,「何以戰?」莊公扳著指頭說出三個理由,前兩個吃穿啦祭祀啦,都被曹劌以「小惠」「小信」給懟回去了,直到說出第三條「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才說「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 《曹劌論戰》的另一面!從新視角解讀中團隊管理的智慧!
    中國古典文化總是蘊藏著許多的智慧,大大小小,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悟有一篇文章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曹劌論戰》。其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也經常掛在我們嘴邊。這篇文章通篇都在描寫曹劌是如何如何帶著他的領導魯莊公打贏這場戰役的。
  • 中考文言文《曹劌論戰》全文詳細翻譯
    曹 劌 論 戰 選自《左傳》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麼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
  • 《曹劌論戰》全文翻譯
    曹劌論戰                           ——《左傳》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 萊蕪區西杓山村:「一鼓作氣」打造和諧美麗新農村
    (原標題)萊蕪區西杓山村:以「長勺之戰」文化旅遊為載體 「一鼓作氣」打造和諧美麗新農村   進入展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通過一幅幅圖片讓人身臨其境,給大家一個親臨現場,重溫歷史的機會,學習和發揚長勺精神。
  • 《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題記】《曹劌論戰》所涉的長勺之戰,應當是取材於歷史事實,具有可信性;然而,《曹劌論戰》的內容,則屬小說故事,不足為信。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劌論戰》背後隱藏的隱藏的故事:肉食者並不鄙
    並且,就左丘明所講的《曹劌論戰》這則故事而言,不同的閱讀者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會有與左氏所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的解讀。因而,請跟隨本文看一次你曾經閱讀過,但未曾看到過的《曹劌論戰》。目次:1.《曹劌論戰》原文;2.《曹劌論戰》譯文;3.
  • 長勺之戰:春秋早期的典型謀略勝利
    中國進入春秋後最先稱霸的,是位於四戰之地、在春秋中後期在晉楚兩大國之間搖擺、委曲求全的鄭國。最後,在齊國軍隊第二輪衝鋒失敗,大軍後撤,準備發動第三輪進攻的時候,趁著魯國人隊列混亂,軍容不整,曹劌及時的下令大軍殺出陣地,將前置的橫向戰車工事改為正面衝擊的方向,大軍從坐陣起立,轉為以戰車為先導,步兵跟上的進攻模式。杜預對長勺之戰的注釋提到「魯以權譎稽之」,稽有遲疑,延遲之意。
  • 《曹劌論戰》中「頭號肉食者」莊公竟然是好領導,幸耶?悲耶?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 長勺之戰: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因為魯國支持齊桓公的對手公子糾,所以,在成為齊國君主後,齊桓公自然對魯國非常不滿,甚至不惜發動了長勺之戰,以此來報復魯國。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幹時之戰(乾時之戰)後齊、魯的另一次重要戰役。那麼,問題來了,長勺之戰中,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 約架的規矩,就是從曹劌這裡開始壞的
    大概就是從曹劌的時候開始,這些禮數才開始被破壞的。 春秋各國打仗互相遵守君子協定的「兩不打、三不殺」原則。 兩不打是指沒有正當理由不打、對方沒有準備好不打;三不殺是受傷的人不殺、投降的士兵不殺、沒有反抗能力的人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