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2021-01-18 華姐談文化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

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歷史上的趙括,是趙國的一代名將。

趙王聽說秦軍東進的消息,立即派名將廉頗率領20萬大軍到長平,抵禦秦軍的進攻。廉頗知道秦國離長平山高路遠,糧草運輸困難,秦軍一定想速戰速決,而長平本身扼守著交通要塞,離本國首都邯鄲近,非常利於打持久戰。

於是廉頗決定固守長平,打持久戰,把秦軍拖得士氣疲憊,給養困難,再找秦軍的弱點進攻。這之後,不管王齕如何挑戰,廉頗拒不出戰,就這樣,雙方在長平一直相持了將近三年時間。

秦昭王看到這場戰事曠日持久,心裡著急,心想一個長平都要打這麼久,以後怎麼能兼併各國呢?他把範雎找來商量對策。範雎對秦昭王說:「廉頗是一代名將,老謀深算,我們要想辦法讓他離開長平才行。我想了條離間計,看看能不能奏效。」

於是沒過多少天,在趙國首都邯鄲,到處都有人在說:「廉頗那老頭不行了,越老越膽小,秦兵在陣前罵他,他都不敢答話。」趙王聽到這傳言,心頭頓時生起疑團:怪不得廉頗這兩年堅守不出,原來是膽怯了,枉費了這麼多的兵馬糧草!隨後,他聚集了幾個謀士商量換將的事。

趙王哪裡知道,這幾個謀士早已被秦國收買,一聽趙王問起這事,連忙向他推薦趙括,並煞有介事地說起趙括的軍事才幹,說秦國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趙王聽了,決定召回廉頗,派趙括去長平當統帥。

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王派趙括替代了廉頗,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有點冤枉了趙括。《史記·白起王前列傳》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

武安君白起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就是趙括的殺敵成果。

從這些事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原來歷史上的趙括,並不像傳言當中那麼無能,反而是當時的一代名將,如果只用紙上談兵來概括此人,恐怕是有些片面了!

今天跟大家推薦這套《史記》,是國學經典精裝正版,無刪減版一共4冊,精品高檔,禮盒套裝,對成人與青少年都很適合。因為我自己有買,覺得很不錯,才給大家推薦。大家買來自己研讀,或收藏,或當作禮品送朋友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出土的戰國文物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間,在趙國的長平一帶,秦國和趙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戰爭,其結果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加速了秦統一中國的過程。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後,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沒辦法只好分兵突圍,趙軍精銳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趙括也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的軍隊向白起投降。白起怕投降的趙軍反覆生事,用了10天時間,將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其中「坑殺」超過40萬降卒。白起真的坑殺了這麼多的降卒嗎?
  • 長平之戰中,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嗎?
    對於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成為了主旋律,而到了戰國末期,爭霸的主角幾乎定格在了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上。在歷次交戰中,趙國取勝的記錄還是多於秦國,而趙與秦此消彼長的分界線則發生在了長平之戰上。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01引言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那麼,在這場戰役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其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呢?02長平之戰的背景筆者先來帶大家梳理一下長平之戰的背景。
  • 長平之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為何後世只罵趙括?
    但是馮亭到了上黨,卻私自作出了把上黨郡送給趙國的決定,趙孝成王一看,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不吃白不吃,於是欣然接受,結果秦國卻不幹了,於是發兵進攻上黨郡。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 長平之戰前夕秦國趙國面積人口糧食借貸情況概要
    1 標題:長平之戰前夕(公元前260年)秦國趙國面積人口糧食借貸情況概要 摘要:長平之戰前夕(公元前260年)秦國趙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概要 資料主要來源《漢書·地理志》、《中國人口史》(葛劍雄)、《墨子·雜守》、《雲夢秦簡簡析》(劉本鋒)、張景賢《歷史教學》1982年第9期 秦國國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裡 趙國國土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
  • 如果當初趙國聽從了這位女性的阻諫,長平之戰結局就不會如此慘烈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想,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成語的背後是一段黑色的歷史,由來的代價異常慘重,犧牲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當然包括其主帥趙括本人。由於戰國時期還沒有紙,這個成語因此是後人根據那段歷史而總結的。這個成語的背後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其主角皆為戰國時期風雲人物,比喻戰神白起、廉頗,王齕及秦趙兩國當政者秦昭王和趙孝成王,當然更少不了主角趙括。趙括也因為這一戰聞名,在歷史上以極其尷尬的形象存活在世人心中兩千餘年,而且還會一直「長生」下去。
  • 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戰俘嗎?長平之戰是白起和誰打的呢?
    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戰俘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95年,山西高平就發現屍骨坑和刀幣、銅簇。今年七月山西高平又疑似發現長平之戰的白起坑殺趙國40萬大軍的地方。據當地老人講,經常能夠看見路上有白骨,可見長平之戰有多麼的慘烈。
  •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數十萬軍隊,罪魁禍首並非是趙括,而是廉頗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的軍隊,幾乎全部被秦軍坑殺,慘烈程度遠超想像。由此,趙國徹底衰落下去,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資格。
  • 長平之戰趙國為什麼會臨陣換將?是中計還是無奈?
    戰國時期,諸侯亂戰,期間有幾次堪稱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長平之戰就是其中一戰。秦趙兩國乃當世強國,長平之戰就是兩國因爭奪上黨之地爆發的大規模戰役。
  • 白起在長平之戰,因為做了這件極其恐怖的事情,趙國不戰而降
    趙括當上將軍後,變守為攻,而秦軍則秘密派白起為三軍總司令,穩紮穩打,理論家在戰場碰到實戰家,結果可想而知。趙括以為敵軍不堪一擊,殊不知是他智商太低,趙軍被分流,各個擊破。在歷史上趙括是個有突出貢獻的人,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具體說就是一個成語:紙上談兵。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披著噱頭的趙括"走到了餓秦面前,成為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犧牲品,而秦國正可借長平之戰的餘威,踩在四十萬被坑殺的趙軍肩膀上,打開東進的大門,從這一看趙孝成王可謂是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罪魁禍首。用人之短,毛遂之死說起毛遂不得不提一下往事。長平之戰後秦軍長驅直入,圍趙都邯鄲,趙國面臨危難之際,平原君門客毛遂,自發成為去楚國求救兵的人選,並在「楚庭」上申之利害,辨其因果,甚至以性命威脅楚王,不卑不亢,有力地維護趙國尊嚴,請得援軍,毛遂因功被奉為上賓。
  • 六國本應唇齒相依,而長平之戰趙國危急,五國隔岸觀火是何故
    ,這些也確實是影響此戰結果的重要因素。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之中,秦國的實力強勁,而趙國是唯一能夠與其抗衡的國家,所以長平之戰實則是兩強相爭,尤其是在名將廉頗的帶領之下,趙軍還曾大敗秦軍,因此趙國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鷸蚌相爭,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坐收漁翁之利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很難確保幫助了任意一方,而其中的得勝者沒有稱霸的野心。萬一解救了趙國,趙國因此擴張自己的勢力,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利益。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長平之戰遺址導遊詞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公元前 266年,秦相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前 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前 260年,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長平之戰期間,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被深深拖入這場戰爭中。最終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戰勝了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死、坑殺總兵力達到了45萬人。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東方最強大的諸侯國被徹底打趴下。長平之戰後,秦國東出函谷關的大道被徹底打開。長平之戰後,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山東六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再也沒有任何敵手。
  • 長平之戰最大的贏家是誰?不是秦王,更不是白起
    其中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徵戰3年,以秦國勝出為終。這一曠日持久的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和將帥的謀慮與意志,趙國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趙國將名將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秦國看清形勢,派遣戰神白起,一舉殲滅趙國45萬大軍。長平之戰的結果,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唯一和秦國實力相當的只有趙國。秦國實行範睢的謀略,「遠交近攻」,更是在長平之戰時提出了,以殲滅為主的戰爭計劃。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秦國背景:秦國位於趙國西面。當時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個諸侯國,腹地位於當今的天水市,屬於中國邊緣部分。之後秦穆公時期,,秦國開始逐鹿中原,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昭王時,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
  • 揭秘長平之戰背後的原因
    白起又稱公孫起,是秦國有名的將軍,被封為武安君,未列於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歷史中未嘗敗績,每次為秦國出徵都能凱旋歸來,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白起雖說一生徵戰無數,沒有敗績,但有一戰可謂是巔峰之戰,在那一戰後白起也叫「殺神」,那就是長平之戰,白起在這長平之戰中做的最絕的事情就是坑殺40萬趙軍,長平之戰中總計斬殺和俘虜趙軍45萬人,令趙國元氣大傷。那到底白起為何要坑殺這40萬趙軍呢?
  •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現時,連紙都沒有!戰敗可不能怪趙括
    提起紙上談兵,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趙括了,那麼這個趙括又是何許人也?且聽我慢慢道來:他都不一定見過紙。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話說趙括是名門將後,又怎麼可能只會紙上談兵呢?這紙上談兵又是啥意思呢?紙上談兵說的是一個人對某種工作只會理論而沒有實際的經驗,或者說只會泛泛而談,卻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