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2020-12-23 蓉城笑笑來鏟史

當戰國悄悄拉開帷幕,「徐州相王」、「五國相王」甚至是「東西二帝」的風暴席捲天下時,可憐的周王室只能拘泥於王畿之地,當一方小小的諸侯,聽風哀嚎,聽水潺潺,做賞花釣魚之輩罷了。

而各諸侯呢?你方唱罷我登臺,當小國寡民的安靜被野馬嘶鳴代替,強強爭霸代替「禮制壓榨」成為新的絕唱,戰國後期的對手也從齊秦轉變為趙秦,趙國成為秦國統一九州最大的障礙,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則是秦國統一天下有力的幫手,他就是趙孝成王,為何?

一意孤行,紙上談兵

聽名字就知道,他的敗筆之一是任用誇誇其談的趙括,雖然這其實是秦相範睢的反間之法,來忽悠趙王換將,替換與秦軍相持不下的廉頗,達到戰役效果,但趙孝成王偏偏就信了。

趙括劇照

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勤奮好學,軍事理論張口就來,這一點連他父親都自愧不如,但這頂多是個參謀人才,離真正的帥才遠著呢,這個他父親趙奢知道,藺相如知道,但趙孝成王就是不知道,於是"披著噱頭的趙括"走到了餓秦面前,成為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犧牲品,而秦國正可借長平之戰的餘威,踩在四十萬被坑殺的趙軍肩膀上,打開東進的大門,從這一看趙孝成王可謂是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罪魁禍首。

用人之短,毛遂之死

說起毛遂不得不提一下往事。長平之戰後秦軍長驅直入,圍趙都邯鄲,趙國面臨危難之際,平原君門客毛遂,自發成為去楚國求救兵的人選,並在「楚庭」上申之利害,辨其因果,甚至以性命威脅楚王,不卑不亢,有力地維護趙國尊嚴,請得援軍,毛遂因功被奉為上賓。

但是毛遂遇到了一個「愚」君。公元前256年,燕國進攻趙國,奪昌城(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此時廉頗老邁且與趙王不和,頓時趙軍竟無討伐將領人選,趙孝成王就想到了上次有功的毛遂,便以他為將,想當然認為會說話,就會打仗。

毛遂門客出身,乃巧言善辯之臣,非帶兵作戰之將,因此毛遂拒令不從,但領導說你行,不行也得行。無奈,毛遂被迫出徵,結果如何?兵敗辱節,自刎而死。

信任客將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衰,燕國則趁火打劫,發動長達三十年的燕趙戰爭。而趙孝成王不吸取長平之戰用人失敗的教訓,反而更加親任「外國人」,如齊人田單。

趙孝成王劇照

田單我們就很熟悉了,五國伐齊後,齊國被打成小丑,幾乎被滅國,而田單憑「火牛陣」大破燕軍,並趁機收復被佔城池,幾近亡國的齊國被田單用一己之力拉出絕望的邊緣,齊國短暫中興,而田單則受封安平君,聞名於諸國。

趙孝成王病急亂投醫,想要用濟東三城五十七邑的代價換田單出任趙將,來攻打燕國。一個堂堂的大國,擔任將領的竟然是「外國人」,就不怕被人掐了脖子?退一萬步講,一個「齊人」能真正為趙國效力嗎?

另外從伐燕的角度講,趙國如果戰勝燕國,那麼趙國勢力必然增強,而鄰國齊國的霸權也會減弱,作為齊國貴族的田單顯然不會做出這種愚蠢的事,因此趙國利益必然受損,從這角度來講趙燕持續三十年戰爭是有原因的,其他諸國不會看到了強大的趙國,威脅其他國家的切實安全,也不願看到燕國佔據上風,持續戰爭兩國實力受損才是各國的真正目的,天下熙熙皆為利息罷了。

結語:趙國的人才戰略在趙惠文王時可謂達到高峰,藺相如、樂毅、廉頗、趙奢等等,人才光芒萬丈,令人叫絕,但好景不長,不成器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後,內與廉頗交惡、聽信郭開等讒言,外迷信客將,並長期與燕交戰,自身又用人不當,坑了毛遂,錯用趙括,使趙國大好的棋局敗於己手,從此六國中再無與秦抗衡,六國之亡成了必然。各位看官怎麼看待這位趙孝成王呢?

「崇洋媚外」哪家強,戰國時代看秦國!網友:形容貼切

戰國篇:秦人喜戰,諸國厭戰,為何秦國這麼奇葩?只因為商鞅?

戰國時韓國和秦國幾乎同期變法,但為何比秦國弱?網友:變法不慎

趙括之父趙奢,是怎樣的人物?網友:功勳卓著,勝廉頗。為何呢?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數十萬軍隊,罪魁禍首並非是趙括,而是廉頗
    而長平之戰的罪魁禍首被很多人認為是趙括。理由很簡單,趙括沒有多少實戰經驗,只知道紙上談兵,因此要對這場戰爭的失敗承擔主要責任。 然而,趙括卻是冤枉的。因為趙括只是一個接盤俠,他能做的很有限,充其量就是戰術上調整一下,根本不可能改變他接手長平之戰時的戰略被動。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長平一戰成就了大將白起的赫赫威名,作為秦與趙的決戰,這場戰役中,趙國士兵被坑殺超過四十萬,至此,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實力與秦國抗衡,因此,此戰過後,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後人在談及長平之戰時,多把敗因歸咎到趙括身上,認為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誤了大事,但若仔細斟酌,趙括只是其中壞事的一環,長平之戰的失敗還有其他原因。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那麼,在這場戰役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其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呢?02長平之戰的背景筆者先來帶大家梳理一下長平之戰的背景。長平之戰的作戰圖而趙括想要率軍突破,最終只能是以失敗告終,趙括本人也死在了死在了突圍的戰役中。趙括本人射殺之後,趙國的軍隊只能是全面崩潰。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長平之戰趙國為什麼會臨陣換將?是中計還是無奈?
    戰國時期,諸侯亂戰,期間有幾次堪稱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長平之戰就是其中一戰。秦趙兩國乃當世強國,長平之戰就是兩國因爭奪上黨之地爆發的大規模戰役。
  • 長平之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為何後世只罵趙括?
    但是馮亭到了上黨,卻私自作出了把上黨郡送給趙國的決定,趙孝成王一看,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不吃白不吃,於是欣然接受,結果秦國卻不幹了,於是發兵進攻上黨郡。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什麼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滅呢?
    但上黨郡守馮亭不肯降秦,末了把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此舉惹起了秦國的猛烈不滿,因而,秦國出師攻擊趙國。趙國名將廉頗率兵迎敵,在和秦國的數次比武中,均告腐朽。憑據敵強我弱的這種特點,廉頗苦守不出,秦軍迫不得已。末了,秦國應用反間計,在趙國散播流言:「廉頗很輕易對於,秦國最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國國君趙孝成王惱於廉頗以前的作戰失敗,因而派只會言之無物的趙括擔負主帥。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根據敵人強而我方弱的特點,廉頗堅持不出城迎戰,秦軍也是無奈。最後秦國用反間計,在趙國境內傳播謠言,「秦軍最怕趙國以趙括為統帥」,果然趙國國君上當,因廉頗數戰失利,換上趙括為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心態,誘敵深入,切斷補給,無奈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圍城等待救援。  趙軍被困四十餘天,士兵互相殘殺。無奈的趙括,組織突圍,不幸被亂箭射殺,剩下的趙軍群龍無首隻能投降。
  • 長平之戰中,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嗎?
    對於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成為了主旋律,而到了戰國末期,爭霸的主角幾乎定格在了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上。在歷次交戰中,趙國取勝的記錄還是多於秦國,而趙與秦此消彼長的分界線則發生在了長平之戰上。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秦國丞相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布謠言,說廉頗老了,秦軍只怕趙括。趙孝成王反感廉頗堅壁不戰,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意見,執意派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後,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沒辦法只好分兵突圍,趙軍精銳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趙括也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的軍隊向白起投降。白起怕投降的趙軍反覆生事,用了10天時間,將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其中「坑殺」超過40萬降卒。白起真的坑殺了這麼多的降卒嗎?
  • 白起在長平之戰,因為做了這件極其恐怖的事情,趙國不戰而降
    據說臨陣更換總司令是長平之戰那年的流行風,趙軍換成了趙括,秦國也令白起接替王齕成為了秦軍的總司令。不過白起可沒有趙括上任時風光,因為白起早就名揚江湖,為了不引起趙括的警惕,秦昭襄王還特別下令,誰敢把白起做司令的消息透露出去,依法論處,感情白起是作為秘密武器被派遣上場。
  •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輸掉了長平之戰,卻還敢和秦國死磕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相對於三國時期的人物,戰國時期的人物往往不太生動形象,這其實和反映戰國時期的影視作品相對較少存在一定的關係。當然,伴隨著《大秦賦》等電視劇的出現,戰國時期的事件和人物,顯然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在《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不容忽略的人物,因為正是他用趙括取代廉頗,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損失了40多萬大軍。當然,趙孝成王也並非一無是處。
  • 戰神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真的坑殺了趙軍四十萬大軍嗎?
    白起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戰神,他徵戰沙場幾十年從無敗績,但他卻被後人稱為「人屠」皆因為他屠殺了太多的人,白起一生中指揮的四場戰鬥定局戰國時期的天下,其中最有名的一場戰爭當數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在此戰中戰死的人不計其數堆積成山,據有關史料記載,白起在此戰中特別無情,他毅然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俘虜,那麼這樣的結論屬實嗎?
  • 揭秘長平之戰的真正勝負手,趙括背的鍋太久!
    當歷史迷和軍事迷還在津津有味地探究長平之戰中關於國君能力、帶兵將領、軍隊實力、戰術體系、外交策略等誰是其勝負手時,《大秦帝國之崛起》一針見血地指出糧食才是長平之戰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期間,拼的不是兵種優劣,也不是將士勇氣,更不是兵法戰術,拼的就是誰有飯吃,誰能持續的有飯吃。如果趙軍一直有飯吃,趙國就不會用趙括換廉頗進行生死一搏。
  • 長平之戰,趙國退出太行山區,放秦國進入山區的推演是不正確的
    此時韓王正是韓桓惠王,已經在位15年,只要他不傻,就不可能在丟了一半國土,滅亡在即之時,也不用用腦子。比如蘇秦,直到現代才弄清他是燕國派到齊國的間諜。所以呢,我們只能推測一下長平之戰的幕後,韓桓惠王要想讓韓國繼續存在下去,還有多少種策略,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第一個策略,自己變強大。這個就免了吧。第二個策略,聯合六國,共同抗秦。
  • 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那趙國為什麼輸了呢?
    從現在視角看,長平之戰很重要,大大削弱了趙國實力。但是站在當時來看,上黨沒了,秦國肯定很憤怒,要搶回來,其實很常見很常規,戰國末期這種打來打去,今天你佔領明天我搶回來的事也不算少,所以派的也是王齕而不是白起去攻打上黨,攻打完上黨王齕就去打長平,沒必要換將,因為此時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氣運之戰這種高度。
  • 長平之戰,一個關於勇氣的傳說
    誰將一統天下,誰將滅亡沉淪!歷史的大幕在長平拉開,勇烈之戰即將登臺!一、     長平伐謀,誰堪勇者「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
  • 如果當初趙國聽從了這位女性的阻諫,長平之戰結局就不會如此慘烈
    成語的背後是一段黑色的歷史,由來的代價異常慘重,犧牲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當然包括其主帥趙括本人。由於戰國時期還沒有紙,這個成語因此是後人根據那段歷史而總結的。這個成語的背後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其主角皆為戰國時期風雲人物,比喻戰神白起、廉頗,王齕及秦趙兩國當政者秦昭王和趙孝成王,當然更少不了主角趙括。
  • 將帥傳 | 戰國趙國·趙奢趙括
    不備的方略,西出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三十裡即滯留不進,就
地築壘,造成不敢與秦交戰的假象,並借秦間諜之口使秦軍作出
趙軍懦弱不前的判斷,隨而卷甲疾行兩日一夜,趕到離闋與五十
裡處紮營,接受軍士許歷的建議,搶先攻佔北山高地,依據地勢
優勢發動進攻,大破秦軍,解了闊與之圍。因功,趙惠文王封他
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
趙奢用兵謹慎而又靈活善變,曾與田單論用兵之多寡,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