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國悄悄拉開帷幕,「徐州相王」、「五國相王」甚至是「東西二帝」的風暴席捲天下時,可憐的周王室只能拘泥於王畿之地,當一方小小的諸侯,聽風哀嚎,聽水潺潺,做賞花釣魚之輩罷了。
而各諸侯呢?你方唱罷我登臺,當小國寡民的安靜被野馬嘶鳴代替,強強爭霸代替「禮制壓榨」成為新的絕唱,戰國後期的對手也從齊秦轉變為趙秦,趙國成為秦國統一九州最大的障礙,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則是秦國統一天下有力的幫手,他就是趙孝成王,為何?
一意孤行,紙上談兵
聽名字就知道,他的敗筆之一是任用誇誇其談的趙括,雖然這其實是秦相範睢的反間之法,來忽悠趙王換將,替換與秦軍相持不下的廉頗,達到戰役效果,但趙孝成王偏偏就信了。
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勤奮好學,軍事理論張口就來,這一點連他父親都自愧不如,但這頂多是個參謀人才,離真正的帥才遠著呢,這個他父親趙奢知道,藺相如知道,但趙孝成王就是不知道,於是"披著噱頭的趙括"走到了餓秦面前,成為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犧牲品,而秦國正可借長平之戰的餘威,踩在四十萬被坑殺的趙軍肩膀上,打開東進的大門,從這一看趙孝成王可謂是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罪魁禍首。
用人之短,毛遂之死
說起毛遂不得不提一下往事。長平之戰後秦軍長驅直入,圍趙都邯鄲,趙國面臨危難之際,平原君門客毛遂,自發成為去楚國求救兵的人選,並在「楚庭」上申之利害,辨其因果,甚至以性命威脅楚王,不卑不亢,有力地維護趙國尊嚴,請得援軍,毛遂因功被奉為上賓。
但是毛遂遇到了一個「愚」君。公元前256年,燕國進攻趙國,奪昌城(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此時廉頗老邁且與趙王不和,頓時趙軍竟無討伐將領人選,趙孝成王就想到了上次有功的毛遂,便以他為將,想當然認為會說話,就會打仗。
毛遂門客出身,乃巧言善辯之臣,非帶兵作戰之將,因此毛遂拒令不從,但領導說你行,不行也得行。無奈,毛遂被迫出徵,結果如何?兵敗辱節,自刎而死。
信任客將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衰,燕國則趁火打劫,發動長達三十年的燕趙戰爭。而趙孝成王不吸取長平之戰用人失敗的教訓,反而更加親任「外國人」,如齊人田單。
田單我們就很熟悉了,五國伐齊後,齊國被打成小丑,幾乎被滅國,而田單憑「火牛陣」大破燕軍,並趁機收復被佔城池,幾近亡國的齊國被田單用一己之力拉出絕望的邊緣,齊國短暫中興,而田單則受封安平君,聞名於諸國。
趙孝成王病急亂投醫,想要用濟東三城五十七邑的代價換田單出任趙將,來攻打燕國。一個堂堂的大國,擔任將領的竟然是「外國人」,就不怕被人掐了脖子?退一萬步講,一個「齊人」能真正為趙國效力嗎?
另外從伐燕的角度講,趙國如果戰勝燕國,那麼趙國勢力必然增強,而鄰國齊國的霸權也會減弱,作為齊國貴族的田單顯然不會做出這種愚蠢的事,因此趙國利益必然受損,從這角度來講趙燕持續三十年戰爭是有原因的,其他諸國不會看到了強大的趙國,威脅其他國家的切實安全,也不願看到燕國佔據上風,持續戰爭兩國實力受損才是各國的真正目的,天下熙熙皆為利息罷了。
結語:趙國的人才戰略在趙惠文王時可謂達到高峰,藺相如、樂毅、廉頗、趙奢等等,人才光芒萬丈,令人叫絕,但好景不長,不成器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後,內與廉頗交惡、聽信郭開等讒言,外迷信客將,並長期與燕交戰,自身又用人不當,坑了毛遂,錯用趙括,使趙國大好的棋局敗於己手,從此六國中再無與秦抗衡,六國之亡成了必然。各位看官怎麼看待這位趙孝成王呢?
「崇洋媚外」哪家強,戰國時代看秦國!網友:形容貼切
戰國篇:秦人喜戰,諸國厭戰,為何秦國這麼奇葩?只因為商鞅?
戰國時韓國和秦國幾乎同期變法,但為何比秦國弱?網友:變法不慎
趙括之父趙奢,是怎樣的人物?網友:功勳卓著,勝廉頗。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