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那趙國為什麼輸了呢?

2021-01-18 天空歲月說

從現在視角看,長平之戰很重要,大大削弱了趙國實力。但是站在當時來看,上黨沒了,秦國肯定很憤怒,要搶回來,其實很常見很常規,戰國末期這種打來打去,今天你佔領明天我搶回來的事也不算少,所以派的也是王齕而不是白起去攻打上黨,攻打完上黨王齕就去打長平,沒必要換將,因為此時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氣運之戰這種高度。

然而隨著戰事的膠著,雙方都不願放棄,還不斷加碼,秦國意識到這一仗是生死之戰了,這一戰如果能消滅40萬趙軍,那麼趙國將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所以派遣了擅長殲滅戰的白起替換王齕,昭襄王也親自出馬去招募士兵。很多大的戰役,一開始都沒想搞那麼大的,是隨著戰事的逐漸發展而逐漸演變的,長平之戰是這樣的,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也是如此。長平一帶易守難攻,那麼雙方就不可能全壓。

理由很簡單,擠壓本方空間,趙括帶去了20多萬人過去,那麼廉頗那裡最多二十萬。五國之中,韓國不管事,魏楚盯秦,齊燕盯趙,只要秦趙兩敗俱傷,這四國一定出動。一個正常的國家是不會採取耗補給的方式和對方打,耗補給是一個國家大的層面,不是一次戰役的事情,這是一個鐵邏輯,除非你的補給是翻倍碾壓。秦國如果可以完全靠補給打贏,為什麼還要用反間計呢?這個邏輯你想過沒有?

我直接可以耗死你,你換誰來都這樣,你進攻我用工事擋住你,你攻不下吧,你撤我追著你打,你怎麼都是輸,為什麼還要犧牲人馬打對攻呢,就沒考慮打輸嗎?所以秦國靠補給百分百贏長平就不是成立的。我再問你,如果補給不夠,是撤人還是加人,這個軍事常理明白嗎?還有趙國為什麼一定認為邯鄲守不住呢,如果只能靠西線長平,那麼東南北三面都有敵國啊,咋守,所以沒有長平,邯鄲一定失守這個邏輯也是不成立的,現實也證明了這點。

趙括最後突擊方向是秦軍大營,而不是趙國方向,撐了46天趙軍已經人吃人的情況下不僅沒有譁變而且消滅了大量秦軍,已經在那種條件下做到了極限。最後趙軍被俘40萬,個人認為那是秦國方面出于震懾目的誇大的數據。所以長平之戰趙國敗在了國力、國君、國運。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國為什麼會臨陣換將?是中計還是無奈?
    戰國時期,諸侯亂戰,期間有幾次堪稱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長平之戰就是其中一戰。秦趙兩國乃當世強國,長平之戰就是兩國因爭奪上黨之地爆發的大規模戰役。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一切聯繫。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考慮之後決定藉機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長平之戰期間,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被深深拖入這場戰爭中。最終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戰勝了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死、坑殺總兵力達到了45萬人。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東方最強大的諸侯國被徹底打趴下。長平之戰後,秦國東出函谷關的大道被徹底打開。長平之戰後,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山東六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再也沒有任何敵手。
  •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什麼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滅呢?
    白起篩選出200多名年紀較小的戰士放回,節餘戰士掃數坑殺,諸侯震悚,而趙國的勢力也被緊張嚴重減弱。長平之戰是汗青上範圍遠大的戰鬥之一。在戰國後期,七國加起來總關才惟有2000多萬,不過秦趙兩國投入的總軍力就跨越了100萬,而被白起坑殺的趙軍就有40多萬。長平之戰,趙國能夠說是慘敗。那麼趙國那時為何沒有被白起滅掉呢?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 長平之戰被坑殺四十萬的趙國還苟住了幾十年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但還是有一定自保能力的。就是進取不足,自保有餘。趙國民風彪悍,三晉多銳士,當時的趙國劍客死士極多,民眾善戰百折不撓。且長平之戰雖然打爆了趙國大量的人口資源但也加深了趙國對秦國的仇恨。
  •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爆發了戰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此戰趙軍大敗,被坑殺四十五萬人,秦軍同樣損失慘重,但卻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
  • 六國本應唇齒相依,而長平之戰趙國危急,五國隔岸觀火是何故
    按理說六國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係,應當聯手對抗秦國,以此達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但實際上卻總有例外。誠然六國也曾聯手攻秦,不過在長平這一關鍵戰役當中,趙國陷入危機,而其餘五國卻只是隔岸觀火,不曾出手相助。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揭秘長平之戰的真正勝負手,趙括背的鍋太久!
    當歷史迷和軍事迷還在津津有味地探究長平之戰中關於國君能力、帶兵將領、軍隊實力、戰術體系、外交策略等誰是其勝負手時,《大秦帝國之崛起》一針見血地指出糧食才是長平之戰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期間,拼的不是兵種優劣,也不是將士勇氣,更不是兵法戰術,拼的就是誰有飯吃,誰能持續的有飯吃。如果趙軍一直有飯吃,趙國就不會用趙括換廉頗進行生死一搏。
  • 長平之戰,一個關於勇氣的傳說
    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 長平之戰中,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嗎?
    對於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成為了主旋律,而到了戰國末期,爭霸的主角幾乎定格在了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上。在歷次交戰中,趙國取勝的記錄還是多於秦國,而趙與秦此消彼長的分界線則發生在了長平之戰上。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秦趙大戰,其餘五大國是什麼態度,他們希望什麼樣的結果?
    諸葛亮給了馬謖一個機會,趙王給了趙括一個坑。街亭之戰只是一個戰役的其中一場戰鬥,很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即使馬謖不敗,諸葛亮也不一定北伐成功,大概率是佔些地盤,給蜀國爭取點戰略空間。想一舉擊敗魏國是不可能的。長平之戰這種級別的大戰,是當時戰國第一強國和第二強國之間的戰略對決,勝負直接影響歷史進程。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兩國因爭奪上黨,公元前260年在趙國長平而爆發的大規模戰爭。  秦軍獲勝,至此趙國再無與秦國正面交戰的實力。  理所當然的是,在長平戰役之後,這是秦軍進攻趙國大本的最佳時機,而戰神白起也計劃了以這種方式繼續攻擊趙國。 這時候,趙國已經到了危急關頭,關乎國家存亡。 立即派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去秦國遊說,蘇代到了秦國找到了範雎。  範雎和白起,可謂是秦秦昭襄王的左右。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公元前261年初,秦軍戰敗韓國的範氏、綸,震懾韓桓惠王;之後,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老將廉頗,領兵20萬救援上黨。
  • 白起在長平之戰,因為做了這件極其恐怖的事情,趙國不戰而降
    要說白起的能力那可不是蓋的,他擔任秦軍總司令後先對趙括做過一個系統的摸底排查,了解到趙括這小夥有股子衝勁,為人魯莽輕敵,高傲自恃。沒辦法,這是年輕人的通病,碰上一個這樣的對手,白起感到非常幸運。可憐的趙括最終成就了白起,長平之戰,讓白起達到了軍事生涯的頂峰。作為戰場老同志、老狐狸,白起知道在戰場上不能小看任何一個對手,但他卻懂得一定要讓對手小看他的道理。
  • 長平之戰後,大傷元氣的趙國,為何還能將,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60年,執政的趙孝成王,貪圖韓國的上黨郡,引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戰爭結果,趙國大敗,四十餘餘萬將士遭到活埋,元氣大傷。 但長平之戰結束後不久,公元前251年,此時燕國由燕王喜執政。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荊軻受燕太子丹之命,前去刺殺秦王。這個燕王喜便是太子丹的老爹,其派出相國慄腹,攜帶五百金前往趙國,為趙王祝壽。回國後,慄腹認為「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意思是,趙國現在是掉了毛的鳳凰不如雞,燕國可以出兵,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 秦趙長平之戰,戰神白起坑殺四十餘萬趙軍,是否出自他自願?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決定生死存亡之命運的戰略大決戰。起因是秦國出兵韓國,脅迫韓國出讓上黨這個戰略要地。上黨郡守心想,與其被逼出讓給秦國不如把它獻給趙國,經過君臣之間的討論趙國接受了上黨。這樣就把秦韓之間的矛盾轉移到了秦趙兩國之間了。於是,秦國進軍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