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2021-01-12 繆帝說史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近乎全滅的趙國呢?

當時在贏得長平之戰的空前勝利後,白起準備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畢竟當時秦軍的士氣高漲,而趙國又是處於空前虛弱的狀態,此時不滅趙國何時滅。可惜的是,範雎跳了出來,他對秦昭襄王說道:此時的秦軍經歷了長平之戰,已經非常疲憊了,再打下去不好,不如撤兵,然後讓趙國割地求和。秦昭襄王一聽,有點道理,再者說如果真讓白起一舉拿下趙國,功高蓋主啊!於是便同意了範雎的意見,駁回了白起繼續進攻趙國的建議,派遣使者前往趙國商量割地求和事宜。

趙王起初也同意秦國割地求和,但是趙國當時有位大臣虞卿卻站出來反對求和,虞卿認為秦國是貪婪的。秦國此時之所以想要停戰,只不過是為了下次更好的捲土重來,而趙國的土地只有這麼多,下次,下下次,怎麼辦?還不如拿準備割給秦國的土地賄賂其他諸侯國,再次形成合縱之勢,合力抵禦秦國的入侵步伐,如此一來,趙國才會有新生機,才可以安心的再次發展起來,強大起來。趙王猶豫再三之後,終究同意了虞卿的建議,在趙國的努力下,山東六國合縱的局面漸成。

趙王的此番操作,讓秦昭襄王可謂是措手不及,同時也讓秦昭襄王相當的憤怒。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秦昭襄王立即下令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伐趙,目標直指趙國都城邯鄲。從秦國,趙國雙方形勢上來說,當時的秦軍優勢極大,而且鑑於長平之戰的勝利,雖然山東六國有合縱的態勢,但是其他諸侯國對於秦國那是相當畏懼的。舉個例子來說,魏王雖然表面上派遣了將軍晉鄙率領大軍前去救趙,但是更多的是處於觀望狀態,根本不敢動手。除此之外,當時趙國內部其實問題也很大(據史料記載: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是怎麼輸得呢?

筆者看來,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失去了先機,替換了主帥。如果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秦王立即同意白起攻打邯鄲,不給趙國反應時間,也不給其他諸侯國反應時間,佔得先機,同時秦軍在殺神白起的率領下,一鼓而下趙國的機率就大了很多。可惜的是,秦王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錯失了先機,也沒有能夠第一時間讓白起伐趙。

第二點:趙國此次的反抗程度前所未有的強烈。對趙國而言,邯鄲之戰是關乎國家存亡的生死之戰,趙國軍民自然會全力以赴,戰至最後一刻。而且不得不說,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投降的趙軍,影響太惡劣了,既然投降也是死,那還不如奮起一博,求得一線生機,如此一來,趙國人自然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抵抗力度能不大嗎?

第三點:秦國對於其他諸侯國的認識不足,有太多額外的影響因素。在邯鄲之戰爆發後,秦國雖然向其他諸侯國發出了不要參戰的警告,起初這個警告有點作用。魏、楚兩國不敢貿然參戰,可惜凡事都有例外。首先,楚王在毛遂這個狠人的勸說下(成語毛遂自薦的典故出處),同意了出兵救趙;魏國呢,則是信陵君這個大佬來了一出竊符救趙,幹掉了將軍晉鄙,接管軍隊前去支援趙國。形勢頓時逆轉,秦軍再強,雙拳依舊難敵四手,更何況還是三個國家的軍隊,勝利的天平傾向了趙國。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秦國邯鄲之戰的大敗,二十萬秦軍幾乎全滅,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因此足足晚了幾十年。

相關焦點

  • 趙國長平之戰損失45萬人,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主力大軍。燕國看到這種情況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可是遺憾的是,他們連續發動了兩次對趙國的進攻,最後都失敗了。因此,秦國把軍隊撤回去,休養生息。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時候。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燕國真正進攻趙國,是在長平之戰近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
  •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什麼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滅呢?
    白起篩選出200多名年紀較小的戰士放回,節餘戰士掃數坑殺,諸侯震悚,而趙國的勢力也被緊張嚴重減弱。長平之戰是汗青上範圍遠大的戰鬥之一。在戰國後期,七國加起來總關才惟有2000多萬,不過秦趙兩國投入的總軍力就跨越了100萬,而被白起坑殺的趙軍就有40多萬。長平之戰,趙國能夠說是慘敗。那麼趙國那時為何沒有被白起滅掉呢?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沒有擴大戰果,反而班師回朝
    公元前262年,戰國七雄中的秦國和趙國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秦軍在戰神白起的帶領下,在趙國的長平地區採用詐敗後退,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的作戰方針,一舉擊敗了趙將趙括統領的趙軍,並在得勝後大規模的坑殺趙軍降卒,共計45萬。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趙孝成王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郡接收土地城池,同時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本土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並佔領了上黨。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廉頗軍發起攻勢,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擊。初期趙軍連續幾次戰敗,廉頗決定改變策略,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01引言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大將廉頗有著豐富的經驗,利用自己有利的形勢,也就是丹水作為屏障,與秦軍死磕。要是秦國的軍隊渡河的話,在秦軍渡河的過程中,趙國就能打秦國個措手不及。而當時的趙國的地形對作戰也非常有利,對於發揮趙國的軍事威力,也是非常強的。除此之外,趙國還專門修建了一道軍事防線。而秦國只能是干著急。兩國只能是處於處於相互對峙的局面。
  •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數十萬軍隊,罪魁禍首並非是趙括,而是廉頗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的軍隊,幾乎全部被秦軍坑殺,慘烈程度遠超想像。由此,趙國徹底衰落下去,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資格。
  • 白起攻打趙國發生在秦昭襄王47年,為何會有發生在嬴政時期的錯覺
    或者是認為長平之戰過後趙國就滅亡了。長平之戰結束後,只是全殲了趙軍的主力部隊,使得小夥子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而滅掉趙國的則是嬴政。嬴政能夠統一六國靠的是秦國幾代人的努力,白起則是秦昭襄王時期典型的代表,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即「以武安民」。
  • 長平之戰中,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嗎?
    對於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成為了主旋律,而到了戰國末期,爭霸的主角幾乎定格在了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上。在歷次交戰中,趙國取勝的記錄還是多於秦國,而趙與秦此消彼長的分界線則發生在了長平之戰上。
  • 如果由韓信統領趙軍,兵仙決戰人屠,長平之戰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為何秦軍被成為「虎狼之師」,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殺敵,為了在作戰中,能夠最大潛力的發揮士兵的戰鬥力,也便於提高士兵的作戰效率,山東諸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每當斬首一個敵方士兵時期,便割掉敵方士兵的左耳,這樣便於戰後統計士兵的戰功。而秦軍則不一樣,秦軍士兵在殺死敵方士兵之後,先砍掉敵方腦袋,左手提著人頭,或者掛於腰間,右手則舉著刀劍砍向下一位敵方士兵的腦袋。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長平之戰期間,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被深深拖入這場戰爭中。最終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秦國,戰勝了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死、坑殺總兵力達到了45萬人。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東方最強大的諸侯國被徹底打趴下。長平之戰後,秦國東出函谷關的大道被徹底打開。長平之戰後,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山東六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再也沒有任何敵手。
  •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爆發了戰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此戰趙軍大敗,被坑殺四十五萬人,秦軍同樣損失慘重,但卻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白起只留下240名年級尚小的士兵放回趙國,剩下的全部坑殺。  秦軍獲勝,至此趙國再無與秦國正面交戰的實力。  理所當然的是,在長平戰役之後,這是秦軍進攻趙國大本的最佳時機,而戰神白起也計劃了以這種方式繼續攻擊趙國。 這時候,趙國已經到了危急關頭,關乎國家存亡。 立即派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去秦國遊說,蘇代到了秦國找到了範雎。
  • 長平之戰時趙國被打得幾乎亡國,為何還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實力
    在戰國時期,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就是趙國了,你對趙國的認識有多少呢?你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趙國當年因長平之戰元氣大傷,留下的大多都是老弱殘兵,但是面對燕國的襲擊,卻仍然能夠打得對方落花流水,趙國是怎麼做到的呢?為何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恢復實力?其實主要有這兩點原因。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正如戰國時期秦國的東進明明有東方六國的阻隔,卻依舊攻滅了六國。東方各國數次合縱,卻往往因為各有各的心思而做不到齊心協力。在伊闕之戰中,韓軍認為自己兵力較弱,因此希望魏軍擔任先鋒,主動進攻,而魏軍則認為韓軍弩強兵銳,因此希望韓國擔任先鋒,主動進攻秦軍。其實大家就是都想保存實力,誰也不願意做出頭鳥,損兵折將。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披著噱頭的趙括"走到了餓秦面前,成為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犧牲品,而秦國正可借長平之戰的餘威,踩在四十萬被坑殺的趙軍肩膀上,打開東進的大門,從這一看趙孝成王可謂是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罪魁禍首。用人之短,毛遂之死說起毛遂不得不提一下往事。長平之戰後秦軍長驅直入,圍趙都邯鄲,趙國面臨危難之際,平原君門客毛遂,自發成為去楚國求救兵的人選,並在「楚庭」上申之利害,辨其因果,甚至以性命威脅楚王,不卑不亢,有力地維護趙國尊嚴,請得援軍,毛遂因功被奉為上賓。
  • 長平之戰被坑殺四十萬的趙國還苟住了幾十年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但還是有一定自保能力的。就是進取不足,自保有餘。趙國民風彪悍,三晉多銳士,當時的趙國劍客死士極多,民眾善戰百折不撓。且長平之戰雖然打爆了趙國大量的人口資源但也加深了趙國對秦國的仇恨。
  • 長平之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為何後世只罵趙括?
    不過深入了解過長平之戰的小夥伴,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場大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那麼為何後世只罵趙括呢?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以趙國三個人的視角進行分析,且聽飛魚逐一道來。 趙王眼中的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