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近乎全滅的趙國呢?
當時在贏得長平之戰的空前勝利後,白起準備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畢竟當時秦軍的士氣高漲,而趙國又是處於空前虛弱的狀態,此時不滅趙國何時滅。可惜的是,範雎跳了出來,他對秦昭襄王說道:此時的秦軍經歷了長平之戰,已經非常疲憊了,再打下去不好,不如撤兵,然後讓趙國割地求和。秦昭襄王一聽,有點道理,再者說如果真讓白起一舉拿下趙國,功高蓋主啊!於是便同意了範雎的意見,駁回了白起繼續進攻趙國的建議,派遣使者前往趙國商量割地求和事宜。
趙王起初也同意秦國割地求和,但是趙國當時有位大臣虞卿卻站出來反對求和,虞卿認為秦國是貪婪的。秦國此時之所以想要停戰,只不過是為了下次更好的捲土重來,而趙國的土地只有這麼多,下次,下下次,怎麼辦?還不如拿準備割給秦國的土地賄賂其他諸侯國,再次形成合縱之勢,合力抵禦秦國的入侵步伐,如此一來,趙國才會有新生機,才可以安心的再次發展起來,強大起來。趙王猶豫再三之後,終究同意了虞卿的建議,在趙國的努力下,山東六國合縱的局面漸成。
趙王的此番操作,讓秦昭襄王可謂是措手不及,同時也讓秦昭襄王相當的憤怒。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秦昭襄王立即下令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伐趙,目標直指趙國都城邯鄲。從秦國,趙國雙方形勢上來說,當時的秦軍優勢極大,而且鑑於長平之戰的勝利,雖然山東六國有合縱的態勢,但是其他諸侯國對於秦國那是相當畏懼的。舉個例子來說,魏王雖然表面上派遣了將軍晉鄙率領大軍前去救趙,但是更多的是處於觀望狀態,根本不敢動手。除此之外,當時趙國內部其實問題也很大(據史料記載: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是怎麼輸得呢?
筆者看來,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失去了先機,替換了主帥。如果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秦王立即同意白起攻打邯鄲,不給趙國反應時間,也不給其他諸侯國反應時間,佔得先機,同時秦軍在殺神白起的率領下,一鼓而下趙國的機率就大了很多。可惜的是,秦王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錯失了先機,也沒有能夠第一時間讓白起伐趙。
第二點:趙國此次的反抗程度前所未有的強烈。對趙國而言,邯鄲之戰是關乎國家存亡的生死之戰,趙國軍民自然會全力以赴,戰至最後一刻。而且不得不說,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投降的趙軍,影響太惡劣了,既然投降也是死,那還不如奮起一博,求得一線生機,如此一來,趙國人自然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抵抗力度能不大嗎?
第三點:秦國對於其他諸侯國的認識不足,有太多額外的影響因素。在邯鄲之戰爆發後,秦國雖然向其他諸侯國發出了不要參戰的警告,起初這個警告有點作用。魏、楚兩國不敢貿然參戰,可惜凡事都有例外。首先,楚王在毛遂這個狠人的勸說下(成語毛遂自薦的典故出處),同意了出兵救趙;魏國呢,則是信陵君這個大佬來了一出竊符救趙,幹掉了將軍晉鄙,接管軍隊前去支援趙國。形勢頓時逆轉,秦軍再強,雙拳依舊難敵四手,更何況還是三個國家的軍隊,勝利的天平傾向了趙國。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秦國邯鄲之戰的大敗,二十萬秦軍幾乎全滅,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因此足足晚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