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2021-01-18 古今名著探討

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長平一戰成就了大將白起的赫赫威名,作為秦與趙的決戰,這場戰役中,趙國士兵被坑殺超過四十萬,至此,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實力與秦國抗衡,因此,此戰過後,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後人在談及長平之戰時,多把敗因歸咎到趙括身上,認為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誤了大事,但若仔細斟酌,趙括只是其中壞事的一環,長平之戰的失敗還有其他原因。

對比最易發現雙方在此戰中的得失之處,從三個方面入手去比對秦趙兩國的情況,我們不難發現,趙國敗績實在是無可避免。

將領對比:

雙方將領軍事實力的差距是最被後人認可的。趙括比起廉頗來,確實年輕氣盛且經驗不足,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即使老將廉頗在與秦朝對戰時,也是接連吃敗仗,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他也毫無良策,只能以守為主來等待時機。另外廉頗此時也有恐懼之意,怕一敗塗地,心中先怯,作戰時更易畏首畏尾。雖然廉頗穩健,最善固守,但若此時不能將秦軍反打回去,時間越久,秦國國力的優勢就會顯現,趙國會更加岌岌可危。因此,廉頗的特長在此時並沒有太多用武之地,只能拖延一時而已。當時趙國的情況很顯然:要麼一戰小概率求生,死守是必死。

趙括更是不用多言,他急於求成,在追逐假裝「敗北」的秦兵時被白起反包圍,以致將四十多萬大軍送入絕境。

相較之下,秦國的將領在這種情況下更具優勢,白起此人擅長殲滅戰,他的成名之戰就是採取這種戰術,在韓魏聯合抗秦時,圍殲聯軍二十四萬人,這種戰術在攻勢時更是如魚得水,處於劣勢中的趙國一旦心浮氣躁,有攻擊的打算,就可以誘敵深入,然後圍殲。

雙方將領的差距一目了然,就算不換將,仍是廉頗作為主將,恐怕也難以在白起手下討得便宜。

國君對比:

作戰並非雙方將領的事,還跟國君息息相關。趙國的君主昏庸無能似乎是具有遺傳性的,而秦國國君多精明強幹也是人盡皆知的,在長平之戰中,雙方的君主也對此影響頗大。

其一,開戰未久趙王求和,趙軍初戰失利時,趙王就想跟秦國議和,如此就給了秦王機會,大肆宣傳兩國和解,防止以後各國出兵救趙。趙王可謂自己給自己挖了坑。

其二,大戰前換將,趙王把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換成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而秦王則暗中將實力不夠的王齕換成了名將白起。

其三,長平之戰後期,趙軍已陷入絕境,糧道被秦軍切斷,秦王直接下令,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有功者日後封賞,並且自己親去前線督戰,阻絕趙國向被圍的軍隊輸送糧草物資,此舉算是將趙軍逼上了絕境。而相較之下,雖然趙括堅持攻勢是趙王的意思,但身陷絕境之後,趙王卻只能坐視不理,毫無辦法。可以說,趙王在長平之戰不僅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加速了趙國戰敗。

趙王因廉頗用閉守不出且屢屢失敗而著急是情有可原的,但在不清楚戰場情況的條件下瞎指揮,把軍中制度以及將領和作戰方式通盤改變,讓一個新人擔此反攻的重任,可謂是非常不妥。

國家實力對比:

趙國連年徵戰,不僅向西滅林胡、樓煩,還向北滅掉了中山,同時還有秦朝明爭暗鬥多年,國家實力大大削弱,糧草更是消耗嚴重,可以說難以支撐如此長時期的大規模的戰爭。

而此時距商鞅變法已過百年,秦國的實力已在諸侯國之上,在戰勝楚國之後更是實力大增,儘管秦國打趙國,是遠道而來,但有此實力支撐,拖久對秦國的影響遠不如趙國大,甚至可以說,拖延時間在某種程度上,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畢竟趙國耗不起。

趙國自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確實大大增強,加之趙地本就民風剽悍,確實是硬骨頭一塊,但這諸侯之間的爭霸賽本就是個持久戰,光靠軍事實力過硬是不行的,長平之戰,趙國敗得並不委屈,而趙括的確應該承擔責任,卻不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焦點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01引言在春秋戰國,乃至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給當時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也是軍事史上重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後,在六國之中,竟然沒有與秦國相匹敵的一個國家。這場戰役的將領就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白起,對戰趙國的廉頗、趙括。那麼,在這場戰役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其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呢?02長平之戰的背景筆者先來帶大家梳理一下長平之戰的背景。
  •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數十萬軍隊,罪魁禍首並非是趙括,而是廉頗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的軍隊,幾乎全部被秦軍坑殺,慘烈程度遠超想像。由此,趙國徹底衰落下去,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資格。
  • 長平之戰中趙國失敗罪魁禍首是誰?趙括?不,是他,人生三大敗筆
    一意孤行,紙上談兵聽名字就知道,他的敗筆之一是任用誇誇其談的趙括,雖然這其實是秦相範睢的反間之法,來忽悠趙王換將,替換與秦軍相持不下的廉頗,達到戰役效果,但趙孝成王偏偏就信了。趙括劇照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勤奮好學,軍事理論張口就來,這一點連他父親都自愧不如,但這頂多是個參謀人才,離真正的帥才遠著呢,這個他父親趙奢知道,藺相如知道,但趙孝成王就是不知道,於是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
  • 紙上談兵的趙括,根源責任在哪裡?談談父親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戰國時的趙奢趙括是一對中國歷史上極為有名的父子,其當年在趙國的知名程度,就如同今天的王健林王思聰父子一樣,人人皆知。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趙奢成名是因為功勳蓋世,是典型的正面形象,而趙括成名則是因為紙上談兵,長平一戰讓趙軍全軍覆滅而輩受後人詬病,以致後世名氣比趙奢還大,和失街亭的馬謖一樣成為一個千古反面教材。
  • 將帥傳 | 戰國趙國·趙奢趙括
    強盛,趙國統治就鞏固了,您作為國君的親族,難道會被天下人
輕視嗎?」平原君聽了這番道理,認為趙奢是位很賢能的人,向
趙王介紹舉薦。趙王任用他管理全國的賦稅,國家賦稅因之公平
合理,百姓富裕,國庫充實。後來被任用做將軍,悉心治軍,對
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
公元前269年(趙惠文王三十年),秦軍圍攻趙地閼與(今
山西和順),趙王召見廉頗,問「可救不?」
  • 白起在長平之戰,因為做了這件極其恐怖的事情,趙國不戰而降
    據說臨陣更換總司令是長平之戰那年的流行風,趙軍換成了趙括,秦國也令白起接替王齕成為了秦軍的總司令。不過白起可沒有趙括上任時風光,因為白起早就名揚江湖,為了不引起趙括的警惕,秦昭襄王還特別下令,誰敢把白起做司令的消息透露出去,依法論處,感情白起是作為秘密武器被派遣上場。
  • 揭秘長平之戰背後的原因
    白起雖說一生徵戰無數,沒有敗績,但有一戰可謂是巔峰之戰,在那一戰後白起也叫「殺神」,那就是長平之戰,白起在這長平之戰中做的最絕的事情就是坑殺40萬趙軍,長平之戰中總計斬殺和俘虜趙軍45萬人,令趙國元氣大傷。那到底白起為何要坑殺這40萬趙軍呢?
  • 如果當初趙國聽從了這位女性的阻諫,長平之戰結局就不會如此慘烈
    這個成語的背後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其主角皆為戰國時期風雲人物,比喻戰神白起、廉頗,王齕及秦趙兩國當政者秦昭王和趙孝成王,當然更少不了主角趙括。趙括也因為這一戰聞名,在歷史上以極其尷尬的形象存活在世人心中兩千餘年,而且還會一直「長生」下去。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秦國丞相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布謠言,說廉頗老了,秦軍只怕趙括。趙孝成王反感廉頗堅壁不戰,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意見,執意派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後,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沒辦法只好分兵突圍,趙軍精銳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趙括也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的軍隊向白起投降。白起怕投降的趙軍反覆生事,用了10天時間,將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其中「坑殺」超過40萬降卒。白起真的坑殺了這麼多的降卒嗎?
  •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什麼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滅呢?
    白起篩選出200多名年紀較小的戰士放回,節餘戰士掃數坑殺,諸侯震悚,而趙國的勢力也被緊張嚴重減弱。長平之戰是汗青上範圍遠大的戰鬥之一。在戰國後期,七國加起來總關才惟有2000多萬,不過秦趙兩國投入的總軍力就跨越了100萬,而被白起坑殺的趙軍就有40多萬。長平之戰,趙國能夠說是慘敗。那麼趙國那時為何沒有被白起滅掉呢?
  • 長平之戰中,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嗎?
    對於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成為了主旋律,而到了戰國末期,爭霸的主角幾乎定格在了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上。在歷次交戰中,趙國取勝的記錄還是多於秦國,而趙與秦此消彼長的分界線則發生在了長平之戰上。
  •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現時,連紙都沒有!戰敗可不能怪趙括
    提起紙上談兵,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趙括了,那麼這個趙括又是何許人也?且聽我慢慢道來:他都不一定見過紙。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話說趙括是名門將後,又怎麼可能只會紙上談兵呢?這紙上談兵又是啥意思呢?紙上談兵說的是一個人對某種工作只會理論而沒有實際的經驗,或者說只會泛泛而談,卻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精銳
    在這些諸侯國中,趙國就是其中之一。秦國和趙國的交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一戰,沒有之一。趙國和秦國在交戰的過程中,均損失慘重。 白起久經沙場,戰功赫赫,未嘗一敗;而趙括雖然軍事理論極強,但卻從未有過實戰經歷。雙方的國力相差真的很懸殊,秦軍根本不用擔心後勤補給的問題,但趙國已經拖不起了,趙孝成王之所以臨陣換帥,就是因為廉頗戰法太保守,他要的是速戰速決。
  • 長平之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為何後世只罵趙括?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不過深入了解過長平之戰的小夥伴,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場大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那麼為何後世只罵趙括呢?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以趙國三個人的視角進行分析,且聽飛魚逐一道來。 趙王眼中的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最後秦國用反間計,在趙國境內傳播謠言,「秦軍最怕趙國以趙括為統帥」,果然趙國國君上當,因廉頗數戰失利,換上趙括為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心態,誘敵深入,切斷補給,無奈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圍城等待救援。  趙軍被困四十餘天,士兵互相殘殺。無奈的趙括,組織突圍,不幸被亂箭射殺,剩下的趙軍群龍無首隻能投降。白起只留下240名年級尚小的士兵放回趙國,剩下的全部坑殺。
  • 長平之戰遺址導遊詞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公元前 266年,秦相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前 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前 260年,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
  • 揭秘長平之戰的真正勝負手,趙括背的鍋太久!
    當歷史迷和軍事迷還在津津有味地探究長平之戰中關於國君能力、帶兵將領、軍隊實力、戰術體系、外交策略等誰是其勝負手時,《大秦帝國之崛起》一針見血地指出糧食才是長平之戰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期間,拼的不是兵種優劣,也不是將士勇氣,更不是兵法戰術,拼的就是誰有飯吃,誰能持續的有飯吃。如果趙軍一直有飯吃,趙國就不會用趙括換廉頗進行生死一搏。
  • 【偉偉道來話燕趙之邯鄲成語故事---膠柱鼓瑟、紙上談兵、趙母深識】
    後來趙括替代了廉頗,當上了趙國大將,可他打仗時只知道照搬兵書,不知變通,結果導致趙國慘敗。成語比喻不聯繫實際,只憑書本知識空談理論。第三個成語「趙母深識」也和趙括有關。趙括的母親清楚自己兒子有幾斤幾兩,當她知道兒子被任命為大將的時候,主動向君王說明了兒子的缺點,這樣坦蕩的胸懷實在令人欽佩。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