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長平一戰成就了大將白起的赫赫威名,作為秦與趙的決戰,這場戰役中,趙國士兵被坑殺超過四十萬,至此,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實力與秦國抗衡,因此,此戰過後,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後人在談及長平之戰時,多把敗因歸咎到趙括身上,認為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誤了大事,但若仔細斟酌,趙括只是其中壞事的一環,長平之戰的失敗還有其他原因。
對比最易發現雙方在此戰中的得失之處,從三個方面入手去比對秦趙兩國的情況,我們不難發現,趙國敗績實在是無可避免。
將領對比:
雙方將領軍事實力的差距是最被後人認可的。趙括比起廉頗來,確實年輕氣盛且經驗不足,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即使老將廉頗在與秦朝對戰時,也是接連吃敗仗,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他也毫無良策,只能以守為主來等待時機。另外廉頗此時也有恐懼之意,怕一敗塗地,心中先怯,作戰時更易畏首畏尾。雖然廉頗穩健,最善固守,但若此時不能將秦軍反打回去,時間越久,秦國國力的優勢就會顯現,趙國會更加岌岌可危。因此,廉頗的特長在此時並沒有太多用武之地,只能拖延一時而已。當時趙國的情況很顯然:要麼一戰小概率求生,死守是必死。
趙括更是不用多言,他急於求成,在追逐假裝「敗北」的秦兵時被白起反包圍,以致將四十多萬大軍送入絕境。
相較之下,秦國的將領在這種情況下更具優勢,白起此人擅長殲滅戰,他的成名之戰就是採取這種戰術,在韓魏聯合抗秦時,圍殲聯軍二十四萬人,這種戰術在攻勢時更是如魚得水,處於劣勢中的趙國一旦心浮氣躁,有攻擊的打算,就可以誘敵深入,然後圍殲。
雙方將領的差距一目了然,就算不換將,仍是廉頗作為主將,恐怕也難以在白起手下討得便宜。
國君對比:
作戰並非雙方將領的事,還跟國君息息相關。趙國的君主昏庸無能似乎是具有遺傳性的,而秦國國君多精明強幹也是人盡皆知的,在長平之戰中,雙方的君主也對此影響頗大。
其一,開戰未久趙王求和,趙軍初戰失利時,趙王就想跟秦國議和,如此就給了秦王機會,大肆宣傳兩國和解,防止以後各國出兵救趙。趙王可謂自己給自己挖了坑。
其二,大戰前換將,趙王把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換成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而秦王則暗中將實力不夠的王齕換成了名將白起。
其三,長平之戰後期,趙軍已陷入絕境,糧道被秦軍切斷,秦王直接下令,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有功者日後封賞,並且自己親去前線督戰,阻絕趙國向被圍的軍隊輸送糧草物資,此舉算是將趙軍逼上了絕境。而相較之下,雖然趙括堅持攻勢是趙王的意思,但身陷絕境之後,趙王卻只能坐視不理,毫無辦法。可以說,趙王在長平之戰不僅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加速了趙國戰敗。
趙王因廉頗用閉守不出且屢屢失敗而著急是情有可原的,但在不清楚戰場情況的條件下瞎指揮,把軍中制度以及將領和作戰方式通盤改變,讓一個新人擔此反攻的重任,可謂是非常不妥。
國家實力對比:
趙國連年徵戰,不僅向西滅林胡、樓煩,還向北滅掉了中山,同時還有秦朝明爭暗鬥多年,國家實力大大削弱,糧草更是消耗嚴重,可以說難以支撐如此長時期的大規模的戰爭。
而此時距商鞅變法已過百年,秦國的實力已在諸侯國之上,在戰勝楚國之後更是實力大增,儘管秦國打趙國,是遠道而來,但有此實力支撐,拖久對秦國的影響遠不如趙國大,甚至可以說,拖延時間在某種程度上,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畢竟趙國耗不起。
趙國自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確實大大增強,加之趙地本就民風剽悍,確實是硬骨頭一塊,但這諸侯之間的爭霸賽本就是個持久戰,光靠軍事實力過硬是不行的,長平之戰,趙國敗得並不委屈,而趙括的確應該承擔責任,卻不應該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