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對於整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成為了主旋律,而到了戰國末期,爭霸的主角幾乎定格在了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上。在歷次交戰中,趙國取勝的記錄還是多於秦國,而趙與秦此消彼長的分界線則發生在了長平之戰上。
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西北部地區。在這片土地上,秦趙兩國幾乎傾其所有來進行長平之戰。不過,由於趙括的紙上談兵,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不過,對於白起到底有沒有坑殺40萬趙軍上,史學界出現了較大的爭議。兩派觀點對於被坑殺的趙軍數量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實際死亡的趙軍只在20萬人左右、而在筆者看來,白起真的坑殺上四十萬趙國軍隊。理由如下:
首先,儘管古代人吹起牛來都是一套一套,但是在法度嚴明的秦國,胡言亂語都是要治罪的。自商鞅改革後,秦國實行二十級的軍功爵位制度的,殺的人多爵位就高,待遇自然就越好。也就是說,殺十萬人和殺四十萬人得到的獎賞肯定不同,秦昭王要掏錢的,不止要賞賜武安君的,底下軍官士兵都要獎勵的,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其次,白起有沒有可能為了軍工而謊報軍情呢?答案也是不可能的。秦昭王又不是傻子,白起帶走這麼多秦軍的精銳,秦王明裡暗裡都會派人監視的。並且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就立下了赫赫軍功。他也沒必要再在軍功裡注水了。而白起是魏冉推薦上來的,魏冉是被範雎取而代之的,範雎肯定也是要打壓白起的,不可能幫白起的。作為秦昭王,當長平之戰結束的那一刻,他肯定能感覺到對他王權最大的威脅已經不是六國而是武安君白起了。白起已經功高蓋主、賞無可賞了,不除不行了,而白起的軍功越高除起來越麻煩。
最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按照平均每個人重130斤,一個人的體積大概是0.065立方米,人與人堆疊需要一點空間,就合成01立方米好了,40萬人需要40000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坑深2米,則坑面積2萬平米,接近於三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你覺得對於數十萬秦國大軍,這個工程量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