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在趙國長平,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大軍被秦將白起圍困許久,軍營之中人心惶惶。在這裡的是趙國的主力軍隊,也就意味不會有援軍來救援他們了,他們面對的是秦國的虎狼之師,一群殺人如麻的魔鬼;以及被稱為殺神的白起。而趙國軍隊的主將,不過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黃口小兒而已。
最終趙括沉不住氣,選擇突圍,親自披掛上陣,率軍衝鋒,妄圖找到一條活路。然而失敗了,趙括和四十萬趙國軍隊,就在白起大手一揮之下,全部被坑殺,而趙國,也徹底沒有了其他國家爭鋒的實力。
趙國的成長應該是戰國時期最快的了。秦國歷經數代人的經營,前後長達三百年,才成為了雄踞西方的軍事強國,最終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基業。而趙國的成長,就如同開掛一樣,每一步都是步步緊逼,將自己的國力推上了頂峰;然而趙國的衰落,同樣是快速的,一夜之間便從頂尖強國論為國力衰弱,苟延殘喘的小國。
自三家分晉之後,東周進入了戰國時期,韓、趙、魏之間,在戰國初期唯魏國馬首是瞻。因為在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同出晉國,雖然之間也有戰爭,但在很多時候還是相互扶持的。戰國時期的戰爭雖然變得更加殘酷了,但是仍舊是以戰車為主要的戰爭方式,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是以其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少。
然而對於趙國來說卻並非這樣,因為趙國位於北方地區,其南臨韓國、魏國、齊國等,東臨燕國,西臨秦國;看似強敵環繞,但是這些國家的戰爭以戰車為主,趙國都可以應付;然而趙國的北方卻是少數民族,這些胡人常常騎著馬來到趙國的邊境掠奪。
為了對付這些胡人,趙國不僅僅調派了眾多的軍隊前往,還修建了長城;然而面對來去如風的胡人騎兵,戰車的不足就顯現出來了。
面對這種情況,在趙武靈王的時候,趙武靈王力排眾議,決定改革軍制,將軍隊之中的一部分戰車去掉,學習胡人的騎馬方式,從作戰方式到衣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至此,趙國的軍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來去如風的戰鬥方式,很快就將胡人徹底的打敗了,趙國的邊境也恢復了和平。
而同時,趙武靈王也看到了騎兵在戰爭之中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面對笨重的戰車的時候,騎兵的靈活性更是非常明顯,而趙國也憑藉騎兵一躍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國。
而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其實無法避免的,雖然長平之戰,是因為韓國的上黨郡引發的,實則這只是一個引火線而已;而真正的是秦國這個已經成為強國之首和趙國這個憑藉胡服騎射改革興起的強國之間的首次碰撞。
其實在這場戰爭之初,在老將廉頗的帶領下,趙軍和秦軍打開了拉鋸戰,憑藉堅壁清野的方針,使得秦軍進退兩難,只需要假以時日,秦軍因為糧草耗盡,自然會撤退。
然而在秦國強大的政治輿論的渲染之下,廉頗這個身經百戰的老將被調回了趙國國都;而趙括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黃口小兒被任命為了主將。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秦軍的反客為主,趙括的隨意出擊,被白起找到破綻,最終趙軍打敗;趙括身為,而整整四十萬的趙國大軍被白起活埋,從此趙國退出了爭雄的舞臺。
總結:對於長平之戰我們可能只看到了趙括的決策失誤,白起的坑殺四十萬大軍,但是歷史總是被人忽略掉細節,而只注重看到了結局。在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先後換將,趙國的廉頗、趙括;秦國的王齕,白起。
在這場戰爭之中不僅僅有著正面的軍事對抗,還有著眾多的敵後間諜、輿論宣傳等多種作戰方式,而且就參戰的兵力來說,乃是先秦第一,甚至可以說在之後都很難找到一場如此規模的戰爭,秦趙雙方出兵已然多達百萬,對於那個人口成長慢;生產力底下的時代,這是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