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兩國為爭上黨之地,開始相互出兵,耗時三年之久,秦國終於在長平擊敗了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直接導致趙國被坑殺近四十萬兵馬,而殺神白起也因此出現在眾人的面前。看似坑殺40萬降兵的是我們的殺神白起,實際上這一切當真是他自己的決定嗎?
其實很簡單,就是秦王下的命令,畢竟白起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打工仔,大秦公司的所有決策白起只有執行權,並沒有太多的建議權。
雖然有一種說法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當時的情況下,秦、趙兩國的戰爭相當於已經打完了,不但趙國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勝利後的秦國也必須要休息一下,不然很有可能被其它國家趁虛而入。
所以說秦王已經打算收兵,等自己的實力恢復之後,再對趙國下黑手,反正在秦國的眼中,趙國就是自己嘴裡一塊肉,遲早是要被吃到自己的嘴裡。
但此時有一個很大問題也出現了,由於趙國的失敗,差不多有近四十來萬的趙軍被俘,雖然對於秦國來講,這些人口可以極大的增加自己的戰鬥力。
可由於秦國是遠程作戰,把這些俘虜全部帶回秦國所要花費的成本有點高,並非秦國無法承受這種需求,而是沒必要把自己的資源浪費在別人身上。
畢竟當時的秦國打了勝仗,自己國內的戰士肯定是要嘉獎的,如果把這些俘虜全部帶回秦國,所謂的獎勵可能就會被這些俘虜分走一部分。
要知道這些趙軍在自己的國家內都有家庭,如果沒有足夠的獎勵,這些人的忠心根本無法保證,所以想要把這些人全部變成秦國的士兵或百姓,所需要的成本會很高。
這些成本可能會透支,並且會影響到之前秦國軍隊的士氣,然後這件事就讓人很糾結了。
秦國遠程作戰雖然勝利了,卻因為戰線過長,自己的勝利果實無法收割,如果說直接把趙國給佔領了也就無所謂了。
可現在還不是佔領趙國的最好時機,並且這些趙軍全部被放回去,將來秦軍再次徵戰趙國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再次成為秦國的敵人。
要知道趙國當時可秦國可是打了一個兩敗俱傷,說白了趙國的實力雖然比秦國弱,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並非天差地別,只是100跟99之間的差距。
現在這些趙國的兵馬秦國沒有實力一口吃下去,或者說不能因為這些降兵,從而打亂了秦國之前的計劃,也就是擁有足夠戰功士兵們的福利。
所以這些趙軍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但是棄之卻又惜的那種,所以秦王就把問題扔到了白起的身上,讓白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我們大家都可以看出來,秦王想讓白起幹什麼,但是很多事情卻又不能明說。
白起身為一個打工仔,就是要很好的執行老闆的命令,哪怕這個命令很離譜,但是對於白起來都必須要執行。
而現在秦王的命令下來了,要白起把這個難題解決掉,並且此時的秦國由於之前的徵戰,國內的糧食消耗也比較大,同時國庫也有點短缺了。
所以這幾十萬的降兵就要白起去想辦法,可以說坑殺降俘幾乎是唯一的辦法。
要知道秦國可是打算退兵,但是卻並沒有多餘的糧草被運送過來,也就是說白起只有殺俘這個辦法,也只能用殺俘這個辦法,不然的話,糧草的供應就會出現問題。
真要到了那個時候,白起可就玩大了,要是弄出一些兵變,明明有天大的功勞,或者也給丟掉了。
更重要的自己身邊的戰士可是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自己人,而戰俘跟自己又沒有一毛錢關係,萬一因為這些俘虜,從而讓自己的手下質疑自己,那白起這個領兵大將還能統兵嗎?
這件事但凡大家的腦子不出問題,都知道應該怎麼選,也許有些人認為,可以跟趙國要求交換俘虜,或者用俘虜來換一些資源。
但你們想過沒有,當時的情況可是趙國因為資源不夠用,所以趙王才會讓趙括這個新手領兵作戰,從而給予了白起機會。
也就是趙國現在其實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跟秦國交換戰俘,即便此時的趙國依然還有足夠的資源,可能也不會跟秦國交換。
畢竟自己剛剛打了敗仗,現在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辦法,如果因為交換戰俘,從而把自己城內的糧草也給消耗空了,趙國可能真得完蛋了。
所以趙國也要防備對方一手,哪怕自己有糧草,也不能或者說不敢跟秦國交換,而此時白起大軍的糧草已經見底了,再拖下去說不定好不容易得到了勝利也要拱手相讓了。
無奈之下白起只要把這些戰俘全部坑殺,這件事真心沒辦法,不是白起心狠,而是心不狠的話,說不定自己的大軍都不可能安全的回到秦國。
趙國的都城離這裡並不遠,如果把這些趙軍的俘虜全部放回去,最起碼這些所謂的俘虜有一小半會再次成為趙國大軍的一部分,真要是出現這種情況,白起的大軍還怎麼撤退。
萬一趙國在半路上埋伏一波怎麼辦,所以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敵人全部變成死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於是一場龐大的坑殺行為開始進行了。
不是白起不想救他們,可問題是救了他們自己就要死在這裡,在選擇自己去死和敵人去死上面,白起很果斷,沒有任何猶豫直接選擇了讓敵人去送死,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
說白了這一切看似全是白起下得命令,但是從頭到毛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秦王的逼迫下進行的,白起只是一個打工仔而已,除了聽老闆的話之外,還有其它的方法嗎?所以白起明知道自己會背上這麼大一個黑鍋,卻又不得不去把這個鍋好好的背上,因為這一切都是身不由己。
-END-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