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決定生死存亡之命運的戰略大決戰。起因是秦國出兵韓國,脅迫韓國出讓上黨這個戰略要地。上黨郡守心想,與其被逼出讓給秦國不如把它獻給趙國,經過君臣之間的討論趙國接受了上黨。這樣就把秦韓之間的矛盾轉移到了秦趙兩國之間了。於是,秦國進軍趙國。
起初,趙國派廉頗為大將,廉頗深諳兵法,知道主動出擊是不利於趙國的,故而堅守不出。就這樣大戰沒有,小戰不斷,來來回回地耗了兩年多。最後,耗到趙國都沒有太多糧食了,派人去跟齊國等周邊國家借糧,也沒有借到。這時,秦相範雎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於是,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而秦國這邊呢,也以白起為將到達前線。
趙括為將之後,一改廉頗固守不出的策略,而變為主動出擊。在白起誘敵佯敗之下,趙括領兵出擊。趙軍被一分為二且被秦軍圍困,更不幸的是,秦軍斷絕了趙軍的糧道。這個時候,最興奮的人應該就是秦昭襄王了,他親自督戰河內,把秦國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男丁悉數派到前線,主要是遮絕趙國救急的糧食。可以說,秦趙兩國都是傾全國之力去打這場戰爭的,趙國是被迫無奈的被動應戰,而秦國早就有了戰略思想,因為如果秦國想統一天下,趙國是最大的絆腳石,所以,秦國明白,秦趙兩國之間的這一戰是在所難免的。
戰爭結果當然就是秦勝趙負。趙國大將趙括被射殺,四十多萬趙軍降卒悉數投降。悲慘的是,這四十多萬降卒最後全被坑殺,只剩下二百多人年齡較小的趙兵被送回趙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完全喪失了與秦國對抗的實力。
在這場戰爭中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四十多萬趙國降卒被坑殺。那為什麼這些人會被坑殺呢?
首先,這些降卒不可能被放回趙國,因為他們拿起武器就又是兵,那對秦國來說,這場戰爭就白打了。關鍵是,在這場戰爭中,秦國也損失了二十萬軍隊。如果把這些降卒放回去,那秦國豈不是贏了也是輸嘛。另外,從戰略上來講,秦國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消滅六國,尤其是趙國的有生力量。
再者,如果養著這批降卒,那得吃掉秦國多少糧食啊,得派多少秦軍對這些降卒做好防備,要不然 這些降卒生了亂,會給秦軍帶來大麻煩。
鄙人淺見,坑殺降卒的舉動,白起應該是請示過秦昭襄王的,或者跟秦昭襄王商議之後做出的決定。如果沒有秦昭襄王的命令,想來白起也不會擅作主張。即便在執行的時候,白起也因為殘殺如此多的手無寸鐵之人而可能不得善終心懷忐忑吧。所以說,這個事件跟任何一個人的意志都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的還是由於當時各國之間的形勢以及國家的戰略息息相關。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歡迎愛好歷史的朋友在評論區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