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黃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古稱源澤水、泫水、丹水等。主要發源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趙莊丹朱嶺。流經晉城市城區、郊區(澤州縣)和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丹河是晉城境內的第二大河,被譽為晉城和焦作人民的「母親河」。
丹河的名稱來源於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這一說法在焦作一帶流傳甚廣。
戰國晚期,齊、楚、韓、魏、趙、燕六國相繼走向衰弱,強大的秦國,雄心勃勃地開始實施兼併六國的計劃。公元前266年,秦相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公元前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公元前260年,秦趙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秦昭襄王47年(公元前260年),嬴政(即秦始皇)派大將白起駐守河內(今沁陽及博愛),並親臨河內決計與趙國進行一場惡戰。面對趙軍固若金湯的嚴守,秦軍強攻無效,秦將白起轉而施用反間計,誘使趙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擔當主將,雙方在山西長平(今山西高平一帶)擺開了決戰的架勢。
長平,戰國時屬上黨郡。這裡溝壑縱橫,地勢險惡,易守難攻,素為兵家重視。可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白起裝著敗退,誘趙軍深入,爾後斷趙軍退路,將趙軍分割包圍。趙軍被秦軍圍困40餘天,彈盡糧絕,趙括率軍奮力突圍,傷亡很大,沒有成功,他本人也中箭身亡。剩餘趙軍被迫投降。白起害怕趙軍謀反,遂設下一計,以酒肉安撫降卒,趙國降卒信以為真,放鬆警惕,大吃二喝。白起又命令秦兵以白布裹頭,命令:「凡首無白布者,即趙人,當盡殺之。」秦兵大開殺戒,趙兵手無寸鐵,束手就戮。40餘萬趙軍,一夜俱盡!白起收趙兵頭顱,聚為頭顱山,又在山上建臺,謂之「白起臺」。
消息傳入趙國,頓時「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這就是人人皆知的「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也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司馬遷的《史記》、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對這場戰爭著重筆墨進行了描述。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2200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餘萬,令人觸目驚心的血染的河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當年的長平一帶,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現有的丹河,當年叫楊谷澗,因白起坑殺趙卒血染河水,後人才更名丹河。
據古本《竹書紀年》(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竹簡史書)記載:「春秋時晉幽公五年(公元前470年)丹水三日絕,不流。」「晉幽公九年,有丹水出相反」這兩處記載,說明早在「長平之戰」以前的200多年,就有丹水之名了。
據《水經注》上說:「沁水出,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水。」「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