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第一戰得兵8000再戰得兵40萬最後一戰竟無人能敵

2021-01-12 萊恩校尉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他的名字叫項羽,他只活到了30歲,可卻是個勇猛的和神一樣的男人!

史學家和有關專家說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家四勢,也就是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四種思想中兵形勢的代表人物,還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有個叫李晚芳的人評價項羽,說項羽之勇,千古無二,也就是說他認為項羽的武力值天下第一,數千年來再也沒見過有誰還能和他一樣那麼勇猛能打的!那麼這個項羽究竟有多能打呢?我們用史料來領教一下!

哦!至於這個李晚芳是誰呢?其實也值得介紹一下,這位李晚芳是清朝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是一位女才子,著作有《讀史管見》和《女學言行纂》,日本學者說李晚芳審視歷史時,靈心準確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論斷和超卓的見識,即使把司馬遷從九泉下請出來,也會對這位敢於批評《史記》的婦人心服口服。可見李晚芳還是很厲害的,不過我們還是重點來研究一下項羽到底有多能打吧!

項羽到底有多能打呢?請看第一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年九月,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我準備發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裡,只有項羽知道。」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後,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裡提著殷通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於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一人持刀殺百人,百人都是精兵,這個說實話我真的做不到,不要說我做不到恐怕是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吧!也許年輕的李連杰有可能能做到,可他其實也就是在拍電影,而且電影裡單打獨鬥還老受傷!所以項羽的勇猛其實在他的人生第一戰中已經體現了出來了!隻身持刀,一戰殺百人得精兵8000,從此成為人上人,雄中雄,男人當如是,真大丈夫也!

項羽第一仗隻身持刀殺百人,得精兵8000,從此成為人上人,雄中雄就是他人生最猛的時刻了嗎?非也!請看第二仗,五萬破四十萬,得兵四十萬!從此衝出小鄉村走向大中國,光榮升級,變成了王中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範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項羽向宋義建議說:「秦軍圍趙於巨鹿,我們快速引兵渡河,和趙兵內外夾攻,必然可以擊破秦軍。」但宋義不肯發兵,還在軍中飲酒作樂。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見此狀況,於早晨去見宋義,將其斬殺。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告訴將士:「宋義想要和齊聯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諸將因為畏懼而屈服,不敢抗拒,於是推項羽暫為上將軍。桓楚將此事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於是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輸送糧食的甬道,但收穫不大,趙將陳餘派人請項羽再次發兵。項羽率領全部兵馬渡河,與秦軍大戰九次,章邯破走,項羽率軍繼續北上進攻王離。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打退章邯後,諸侯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與項羽一起進攻王離,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大破秦軍後,項羽於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著前來,不敢仰視項羽。於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都歸附於他。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行至函谷關,發現有兵守關,項羽軍無法通過,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鹹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攻破函谷關,四十萬大軍駐紮於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駐紮灞上。鴻門宴後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自立為西楚霸王,封了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yì]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zāng shū]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總共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從此項羽衝出了小鄉村走向了大中國,光榮升級,變成了王中王!一戰而稱雄令天下梟雄盡皆臣服真猛人也!

項羽一戰稱雄變成王中王就算結束了嗎?不最後一戰才精彩,他竟然勇猛到了一人殺數百令人無法打倒他的地步了!

鴻溝和議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項羽自思不能脫身,就對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於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於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衝,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後數裡!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而後揮刀自刎。這還是人嗎?不能是人了吧!一口氣殺數百頭被困好的豬恐怕都是要氣喘籲籲的吧!這個叫項羽的人竟然可以隻身一人,一口氣殺數百個精銳的漢軍士兵,真神人也!猛!實在是太猛了!

項羽已經是個死了數千年的人物了,此人的勇猛也被傳播了數千年,可是唯有一樣東西世人好像是忘了,那就是項羽的年齡,他只活了30歲,成名時也只有25歲而已!希望今時今日的在校大學生和家長朋友們能對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知!20來歲的年輕人其實已經是一個可以建功立業的年齡了!

相關焦點

  •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創下三個世界第一,無人超越
    西楚霸王項羽是楚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同時項羽也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項羽戎馬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數十次,除了最後的亥下之戰外,無一敗績。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評價雖只有短短的八個字,卻足以說明項羽的英勇,那項羽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當得起這麼高的評價呢?
  • 項羽在他最後一戰中有多猛?千百年來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如果論統兵徵戰,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等等都堪稱一代戰神。如果論個人武勇,恐怕千載之下,無人能和項羽相提並論。不要再提呂布和李元霸,呂布下文中會具體分析,而李元霸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不存在的。首先說明一點,項羽統兵徵戰可絲毫不弱,也稱得上是戰神級別的。最後一戰中,韓信六十萬漢軍把項羽幾萬人圍在垓下,勝之不武。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項羽我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起一些成語和典故,像霸王別姬、鴻門宴等。這其中不免又出現了一位人物,他就是劉邦。當年與劉邦的楚漢之爭規模不小,劉邦也韜光養晦了好幾年。歷史背景項羽率北路楚軍在巨鹿之戰中一舉消滅秦軍40萬主力軍,所以他自恃功勞最大。他還取得了諸侯中的上將地位,實力非常雄厚。
  • 古戰場風雲:垓下之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集結40萬大軍滅項羽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此戰留下很多成語故事如「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或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正在劉邦也想要西歸的時候,謀士張良和陳平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著楚軍兵疲從其後方發動襲擊。張良和陳平勸說道:"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漢王劉邦從善如流,對十萬缺糧的楚軍展開追擊。戰爭的過程:漢王劉邦親自率領漢軍追擊楚軍,追到夏南時,劉邦約韓信和彭越一起南下合圍楚軍。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韓信、陳平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投奔劉邦後,一個被舉為大將軍,一個被任用為護軍中尉,劉邦的氣魄的確是非凡的。劉邦駕馭人才的手段是古今少有的。韓信的所謂「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就是指此而言。三是劉邦隨機應變的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不久,項羽派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指出劉邦貪得無厭、欲盡吞天下的意圖,韓信之所以能活到現在是因為有項羽的存在,項羽一旦滅亡,劉邦必然要消滅韓信,如今韓信「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勸他「反漢與楚連和,叄分天下王之」。韓信因已得劉邦封王,拒絕了武涉的勸說。接著,韓信的謀士蒯徹又兩次勸告韓信,說劉邦和項羽都已經精疲力竭,「兩主之命懸於足下。
  • 因為為他創造了3個世界第一,無人超越
    歷史上有人稱皇、有人稱王,有人稱侯,但卻只有一個人擔得起霸這個稱號,那就是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 孫子兵法詳解,張良虛造聲勢擊潰其心態,項羽四面楚歌無從反擊
    隨後就故意去嘲諷項羽,項羽哪受得了這種氣,直接率領這十萬軍隊就衝到了垓下,可沒見到韓信,後發現四面都是漢兵,就知道自己中了埋伏了。項羽就說了,我們現在中了漢兵的埋伏,只要我們守住自己的陣營就一定會全身而退的。可沒想的是自己糧草還被漢兵給截住了。沒過幾天手底下的士兵就受不來了,想要出去跟他們決一死戰也比在這餓死的好。項羽就到這一行人想要向前衝過去,擊敗了不少的漢兵,可是這些漢兵一批接一批的。
  • 中國歷史上10大力王,項羽上榜,元霸第2, 第1頂天立地無人能比
    中國古代10大力王,項羽上榜,元霸第2, 第1頂天立地無人能比第10名就是秦武王,據說他在古代國君級別中算是超級大力士了,曾經他非常喜歡舉行舉重比賽,可是在某天他再一次比賽時竟然發揮失常,一個非常大的鼎從他手中脫落了。這一下就落在了他的腳上,一代君王竟然就這樣被砸廢了,當天的半夜就因疼痛而去世。
  • 成也制度敗也制度,八旗兵號稱滿萬不可敵,為何最後淪為雞肋?
    「薩爾滸」一役,滅明軍數萬,自身卻不過死傷數百,從此明軍稱其為「滿萬不可敵」,更是成為明朝噩夢,也是明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可見「八旗兵」是在戰場上殺出了威風的。但滿人入關以後,其戰鬥力一起不如一日,從康熙「平三藩」到收復臺灣,再到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紛紛以漢人「綠營兵」為主力,其傳統的「八旗兵」卻成為了「雞肋」,這是因為什麼呢?
  • 四面楚歌,西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戰:這場仗,是天要亡我!
    這一晚,是最後的時間了。 這會是他的最後一場仗,也是史書上會記載的關於他的唯一一場敗仗。 …… 虞姬和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月下悲歌,隔江猶唱楚聲。
  • 坑殺40萬降兵
    最後趙王趙孝成不願錯失這個白拿17座城池的機會,決定收下上黨郡,並幫助其一起抵抗秦兵。隨後趙王封馮亭為華陽君,並派平原君前去上黨郡以接收土地,最後派廉頗駐守長平,以防秦軍來襲,雖然廉頗正面交鋒可能打不過秦軍大將白起,但是防守城池還是完全有機會與之抗衡的。趙軍接收上黨郡的事情很快便傳到了秦王的耳中,秦王不滿趙國的所作所為,於是決定出兵進攻趙國。
  • 項羽的最後一戰,虞姬並沒有自殺,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項隆
    劉邦知道創業的艱難,更感覺到了守成的重負與不易,所以他發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質問和擔憂。自古都是勝者為王敗者寇,而此時的項羽無疑就是一個失敗者。他反覆地把這首歌唱了幾遍之後,虞姬緩緩地站起身來,翩然起舞,她優美的舞姿裡,帶有一種"能不能為你再跳一支舞,只為你臨別時的那一次回顧……天長地久都化作虛無"的悽涼。
  • 先當日本兵,又當蘇聯兵,最後還成德國兵搏殺諾曼第?電影有根據
    這種特性在韓國電影也很明顯,前些年有一部電影《登陸日》,許多軍迷朋友都看過,也吐槽過,覺得劇情太荒誕了,主人公一身轉戰幾萬裡,角色忽而朝鮮人,忽而日本兵,間或又做過蘇聯紅軍戰士,最後竟又成了納粹士兵,在諾曼第與強大的英美軍隊開戰!場面宏大,堪比大片,可是越是這樣,觀眾越有種「太能扯了」的滑稽可笑的感覺。
  • 斷指求兵喋血孤城,這個非著名將軍一戰封神!
    這兩位實力派猛人一出手,就殺得叛軍屍橫遍野,連睢陽城外的河渠都被屍體阻斷,敵將楊朝宗連夜逃走,淮陽之圍得以緩解。如此對峙了一年多,期間張巡以突襲、誘敵、詐降等各種花樣頻出的手段,令叛軍始終難以逾越睢陽半步。坐鎮的敵將尹子奇按捺不住了,他親率13萬突厥騎兵,浩浩蕩蕩地殺向睢陽。旌旗蔽空,塵土飛揚,一場生死大劇即將上演。
  • 《史記》之項羽本紀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2、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3、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 兩個女人成就霸王項羽:成名過早多悲劇讀史原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或許是因為從汴京一路南逃到江南的女詞人很是鬱悶,堂堂大宋,竟無一男兒?!憑著女人天生的感性想像,李清照本能地認定,那個力可拔山卻不肯過江的男人,一定是個蓋世大英雄。顯然,一心謀大事的項梁,也沒有多少時間認真教導項羽,按照《史記》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 看武警兵哥如何與「敵」周旋一日!
    初冬時節氣溫陡降正在營區組織訓練的武警某中隊官兵突然接到指令旋即投身一場實戰綜合演練接下來,屏住呼吸看他們是如何與「敵」向事發地域奔襲強行軍至目標叢林後官兵們邊行軍邊根據現場態勢調整隊形,指揮員迅速判明情況、靈活編組率隊展開了隱蔽搜索行動中,他們兵分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