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之項羽本紀

2021-03-05 清沐在心

1、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2、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3、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4、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彊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5、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6、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範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採,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7、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8、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柰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9、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10、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11、項王乃與範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範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12、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彊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13、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14、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15、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相關焦點

  • 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他的淚為誰流?
    「霸王別姬」故事從《史記·項羽本紀》開始,講述了上千年,蘊涵著華夏兒女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訴求。·項羽本紀》《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3《史記·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仔細揣摩《史記》裡的這段文字,突然發現它是為項羽一個人寫的,不是為項羽和虞姬兩個人寫的
  • 911的故飾|經典重讀:《史記.項羽本紀》之自古英雄出少年(2)
    (《史記.項羽本紀》)奇籍,驚奇,讚嘆……各種複雜的情緒,都有。通過這句話,我們也能感受到,這個有著驚人膽魄與野心的叔叔,項梁,他不簡單。這個「不簡單」,意味著,他的內心,有一份暗自認同和不易察覺的反骨。也就是說,叔父項梁,他是默認項羽這份「取而代之」勃勃野心的。
  •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賞析)
  • 《項羽本紀》,失敗者的讚歌
    項羽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英勇驍戰,戰功卓著,號為西楚霸王,後在楚漢之爭中失敗,自刎烏江,時年三十二歲。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飽蘸筆墨描繪了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生動刻畫了項羽驍勇豪邁、叱吒風雲的英武形象,譜寫了一曲失敗者的讚歌,使項羽成為永遠活在後世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 《項羽本紀》有錄
    項羽,悲劇的人生,感慨同情悲憫的英雄。《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之中,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它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的一生。自古以來,歷史上無不呈現出群雄爭霸的諸多畫面。群雄爭霸,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敗者被後人惡化,勝者被後人敬仰。《項羽本紀》主要描寫的就是項羽與劉邦爭霸的一個故事畫面。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史記·孝文本紀》)《史記·封禪書》記載見「太一」之禮:「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又寫道:「天子親至泰山」,「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史記·孝武本紀》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司馬貞《索隱》:「案:薦饗之辭言天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
  • 王子今: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史記·孝文本紀》)《史記·封禪書》記載見「太一」之禮:「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又寫道:「天子親至泰山」,「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史記·孝武本紀》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司馬貞《索隱》:「案:薦饗之辭言天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
  • 看了下《史記·高祖本紀》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道,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寫下這段話,應該是有對號入座的意味的。也即《史記》大體上其實也是司馬遷本人的發憤之作。《史記》被稱為兼具史的實錄與文學性一體的著作。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史記》被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要是大家看過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的話,就應該對這一段有些印象。司馬遷寫的《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
  • 電影《鴻門宴》中西楚霸王項羽的兵器竟然是劍?揭秘項羽兵器之謎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堪稱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猛士,是「戰神」一般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對他有詳細而精彩的描寫,後世的很多演義小說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其中《五帝本紀集成》66.2萬字,《夏本紀集成》53.8萬字,《殷本紀集成》36.5萬字,《周本紀集成》55.4萬字,《秦本紀集成》49.7萬字,《秦始皇本紀集成》56.9萬字,《項羽本紀集成》48.5萬字,《高祖本紀集成》60.2萬字,《呂太后本紀集成》25.2萬字,《孝文本紀集成》50.2萬字,《孝景本紀集成》27.6萬字,《孝武本紀集成》30.7萬字,總計字數達560餘萬字。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袁盎晁錯列傳》也記載了劉恆數次辭讓天子位之事:「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史記》記載劉恆兩次辭讓皇位,且與許由讓天下的次數對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劉恆年紀雖輕卻深謀遠慮的形象較為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及諸侯軍重重圍困。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細品呂雉如何一步步走向權力之巔,破例列入司馬遷的帝王本紀之中
    呂雉再一次出現在《史記》中,已是楚漢爭霸之時。劉邦和項羽交戰,最初是屢戰屢敗,原本在向西撤退之際,從沛縣接走父母妻兒,不料只找到了兒女,太公、呂雉卻被項羽所俘。劉邦逃亡途中,嫌馬車跑得太慢,三度欲扔下子女,而後來項羽以「烹殺太公」威脅劉邦,也以失敗告終。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記》中,司馬遷引經據典,結合人物,創造了許多成語,今天,我們就通過這些成語,來重讀《史記》吧。【沐猴而冠】【來源】《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楊照:《史記》中的鴻門宴|文化雲客廳
    項羽與劉邦的傳奇故事,在司馬遷獨特的史筆之下跌宕起伏,引人唏噓,一直被後世的人所津津樂道。近年來更是被改編為多部影視作品,分別於2011、2012年上映的「歷史大片」《鴻門宴傳奇》和《王的盛宴》就是個中代表,可見鴻門宴的故事魅力所在。
  • 項羽叔叔項梁如果不死,還會有楚漢之爭嗎,劉邦還能當上皇帝嗎?
    秦將章邯於定陶擊殺項羽的叔叔定陶,使楚國的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楚懷王熊心從幕後走向前臺,項羽、呂臣等將軍被奪去兵權,宋義、範增等從前無戰績無嫡系的人才被提拔到高位,而後項羽在安陽鎮殺掉宋義,成功奪權,並在巨鹿之戰一舉成名,劉邦則靠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華率偏師西進,成功逼迫秦王子嬰投降
  • 項羽為什麼要殺義帝?項羽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項羽殺掉宋義後將領們有一句話「首立楚者,將軍家也」(《史記·項羽本紀》),便露出了端倪。待到項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後,便公然宣稱「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更是把一切說了個明明白白。《漢書·陳勝項籍傳》有同樣的記載,說得也更直白。「懷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顓主約?」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但楊照首先提供了非常不一樣的視角:即要把《項羽本紀》跟《劉邦本紀》對照來讀,並要參照《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等篇章,藉此,讓我們可以體會,同樣的事件,不同當事人的心態、行為模式,還有司馬遷背後的深意。 由此想到因《冰與火之歌》大放光彩的POV寫法(Point of View,視點人物寫作),跟《史記》寫漢朝初年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