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失敗者的讚歌

2021-02-13 海邊拾貝人


項籍,字羽,下相人,其祖世代為楚將。項羽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英勇驍戰,戰功卓著,號為西楚霸王,後在楚漢之爭中失敗,自刎烏江,時年三十二歲。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飽蘸筆墨描繪了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生動刻畫了項羽驍勇豪邁、叱吒風雲的英武形象,譜寫了一曲失敗者的讚歌,使項羽成為永遠活在後世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司馬遷打破「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的《史記》體例,把項羽納入「本紀」記述,使其享有「天子」的崇高殊榮,這在《史記》中是絕無僅有的。太史公還在「論贊」中進一步表明:「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充分肯定了項羽在秦末漢初過渡階段,實際支配當時政局、代表當時政權的歷史地位與重要作用。

司馬遷通過巨鹿、彭城、垓下三個戰爭場面,盡情地描寫了項羽驍勇善戰、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在巨鹿之戰中,十餘路諸侯軍趕往救巨鹿,但面對秦國大軍,卻駐紮不敢前,作壁上觀。項羽殺宋義,奪兵權,盡率楚兵渡河,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楚兵呼聲動天,無不以一當十,九戰而大破秦軍,殺蘇角,擄王離。破秦軍後,項羽召見各路諸侯將領,諸侯將領「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凸顯出項羽形象的英武高大。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率三萬精兵大敗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追得劉邦如喪家之犬一路逃竄,進一步襯託出項羽驍勇善戰的英姿。在垓下之圍的最後時刻,項羽身邊僅剩二十八名騎兵,身陷數千漢軍重重包圍。但項羽臨危不懼,從容與部下相約:潰圍、斬將、刈旗,三勝敵人。司馬遷如此寫道:「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闢易數裡。」項羽縱馬衝出萬千敵軍包圍,嚇倒漢軍一片,斬敵將如探囊取物,瞋目一叱,漢將與戰馬同時退避數裡,是何等的氣概!把一位驍勇善戰的英雄寫得躍然紙上。

司馬遷在描寫殺宋義、奪兵權這一事件中,充分彰顯了項羽堅毅果敢、才智過人的英雄特質。在反秦戰爭初期,楚懷王熊心令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行至安陽,宋義駐軍四十六日不進,項羽多次建議渡河擊秦軍以救趙,宋義置之不理。其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宋義卻借送子宋襄相齊之際,於無鹽飲酒高會,項羽憤而將宋義斬於軍帳之中,奪取上將軍之印。殺宋義之前,項羽向受凍挨餓的士兵宣布了宋義畏懼不前,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不恤士卒而徇其私情等罪狀,為自己斬殺宋義製造了輿論;殺宋義之後,項羽立即出令軍中:「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矯王命,出軍令,使殺宋義、奪兵權變得合法合理,盡顯項羽的機智、堅毅與果斷。

項羽的英雄形象還體現在他那光明磊落、英武豪邁的氣度上。項羽為人光明磊落,敢作敢為,他對義帝楚懷王熊心「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的約定不服,就坦蕩直說:「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史記·高祖本紀》)他後來廢除義帝,也是明裡來明裡去,不搞陰謀,不玩弄權術。在鴻門宴上,樊噲持劍擁盾撞入軍門,瞋目直視項羽,項羽不但不怪,反而贊其「壯士」。後來樊噲犯顏指責,項羽非但不惱,反而賜卮酒賜彘腿又賜座,更顯出項羽豪爽磊落的英雄本色。項羽攻下外黃,本想悉數坑殺城中十五歲以上男子,外黃令舍人十三歲的兒子前往勸說,項羽見他說得有理,且欣賞孩子的膽略與勇氣,就赦免了那些將要被坑殺的人,顯示了項羽豪爽坦蕩的胸襟。

在垓下之圍中,司馬遷通過軍帳別虞姬、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三個情節的描述,體現了項羽的仁心率真與重情重義,使這一英雄形象更具血肉豐滿。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兵少食盡,漢軍圍困數重,項羽與虞姬相聚帳中,忼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成為英雄的千古絕唱,體現了項羽對虞姬的用情之深。項羽拼死殺出重圍,與他的勇士退到烏江邊,在那裡等候多時的烏江亭長力勸項羽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八千江東弟子隨他出徵,如今無一人生還,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為報答亭長的情義,項羽把自己的烏騅寶馬贈送給他,自己與騎兵全部下馬,持短兵與漢軍接戰。項羽殺敵數百人,自己也身披十餘創。回頭看到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羽說「若非吾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項羽說完,自刎而死。讀史至此,項羽率真、重情、重義的英雄形象就活靈活現地浮現在讀者眼前,以至於對他的自刎而死,我們也感覺不到英雄末路的悽慘,有的只是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概與悲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李清照所稱頌的,正是項羽的這種英雄氣節與精神。

司馬遷滿懷激情地描寫項羽,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失敗者的讚歌,但對項羽的評價仍然做到了採善貶惡。在司馬遷的筆下,我們也看到了項羽剛愎自用、殘酷暴虐、生性多疑以及婦人之仁等方面的性格缺陷。坑殺降卒,屠鹹陽城,斬殺子嬰,火燒秦宮,充分暴露了項羽的兇殘暴虐,也使他喪失了民心;滿足於西楚霸王,不能舉賢任能,以為憑一己之力可以統治天下,以至於在楚漢之爭中,自己忙得像個救火隊長,東徵西伐,疲於奔命,顯示了他的剛愎自用;他生性多疑,表現在用人上,「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工不能用」(《史記·陳丞相世家》),他「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史記·高祖本紀》),因此他的重要部將如韓信、陳平、黥布等因得不到重用,先後背楚投漢成了自己的強敵,好不容易用了一個「亞父」範增,也懷疑他的忠誠,任他離去,以至於最後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婦人之仁,首先體現在優柔寡斷上,在鴻門宴上,範增數次示意他擊殺劉邦,項羽卻舉棋不定,結果讓劉邦得以逃脫,在彭城之戰中,打得劉邦如喪家之犬,他卻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殲滅劉邦,而是割鴻溝議和,中分天下,兩次的錯失良機,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禍患。他的婦人之仁,還體現在死要面子上,在滅秦之後,就收秦之貨寶美女急欲東歸故裡,有人對他說建都關中才可以成就霸業,他卻說:「富貴不歸故裡,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以至於被人取笑為「楚人沐猴而冠」。他本可以東渡烏江,重整旗鼓,東山再起,與劉邦再決雌雄,可他卻以「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選擇自刎而死。正因為有這些性格上的缺陷,所以註定了項羽以失敗告終,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有批註曰:「項王非政治家。」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確實,項羽在戰場上縱馬揮刀,驍勇善戰,是一位軍事巨人,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但在爾虞我詐的鬥爭中,他缺乏謀略,不會玩弄權術,是一位政治侏儒,是一位被政敵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狗熊。不過,這才是真正的項羽,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項羽,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否則,就不成其為項羽,也就不可能成為永遠活在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讀史札記之十二,記於2020年11月)

相關焦點

  • 《項羽本紀》有錄
    項羽,悲劇的人生,感慨同情悲憫的英雄。《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之中,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它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的一生。自古以來,歷史上無不呈現出群雄爭霸的諸多畫面。群雄爭霸,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敗者被後人惡化,勝者被後人敬仰。《項羽本紀》主要描寫的就是項羽與劉邦爭霸的一個故事畫面。
  •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賞析)
  • 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霸王並沒有別姬,他的淚為誰流?
    「霸王別姬」故事從《史記·項羽本紀》開始,講述了上千年,蘊涵著華夏兒女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訴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太史公司馬遷的筆法確實「雄深雅健」,英雄美人的人物設置,慷慨悲涼的情景氣氛,使這段在《項羽本紀》中只佔了微小篇幅的敘述變得戲劇性很強。項羽後來突圍奔逃,自刎於烏江邊,虞姬怎麼樣了,《項羽本紀》沒有交代,但終歸沒寫她自刎,為後來的故事演繹者留下了騁才的空間。
  • 911的故飾|經典重讀:《史記.項羽本紀》之自古英雄出少年(2)
    (《史記.項羽本紀》)奇籍,驚奇,讚嘆……各種複雜的情緒,都有。通過這句話,我們也能感受到,這個有著驚人膽魄與野心的叔叔,項梁,他不簡單。這個「不簡單」,意味著,他的內心,有一份暗自認同和不易察覺的反骨。也就是說,叔父項梁,他是默認項羽這份「取而代之」勃勃野心的。
  • 讀《項羽本紀》,尋西楚霸王的性格!
    因為《項羽本紀》信息量太大,所以,有些章節,甚至細節,需要仔細地品讀,甚至回味,咀嚼。否則,2000多年前的人物,如何一個一個,呼之欲出。《項羽本紀》,咱們大致從他的「出身起事、成王稱霸、鴻門宴、垓下之圍」四個方面入手。太史公布局謀篇,實在了得!每一個段落,都漂亮得不得了,言簡意賅,意義深遠。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司馬遷寫的《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史記》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 《史記》之項羽本紀
    5、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 《項羽本紀》提到「貪如狼,狠如羊」,司馬遷為何說「狠如羊」?
    但在《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裡,楚軍上將軍宋義卻頒布了一項令人費解的命令——「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兇猛如虎,違逆如羊,性貪如狼,倔強固執因而不能指揮調派的人,一律將他們斬首)。為什麼在宋義將軍眼中,羊是違逆的動物呢?而宋義又為何斬首不了「狠如羊」的項羽,反而還被項羽所殺呢?宋義之死究竟為我們提供哪些教訓呢?
  • 電影《鴻門宴》中西楚霸王項羽的兵器竟然是劍?揭秘項羽兵器之謎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堪稱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猛士,是「戰神」一般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對他有詳細而精彩的描寫,後世的很多演義小說
  • 項羽為什麼要殺義帝?項羽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項羽殺掉宋義後將領們有一句話「首立楚者,將軍家也」(《史記·項羽本紀》),便露出了端倪。待到項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後,便公然宣稱「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更是把一切說了個明明白白。《漢書·陳勝項籍傳》有同樣的記載,說得也更直白。「懷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顓主約?」
  • 孩子們閱讀《高祖本紀》《夏洛的網》的收穫
    《高祖本紀》有感重慶九龍坡實驗二小五二班張之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比劉邦早幾年起義的陳勝說的,漢高祖劉邦從出生開始就異於常人,從一介布衣到皇帝之尊,高祖本紀在我面前展現了劉邦激情燃燒的一生。讀《高祖本紀》有感天河區駿景小學五年(5)班向慧珊高祖便是劉邦,他與項羽一起打敗秦軍,然後又打敗了項羽,贏得天下。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
  • 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非要自刎才行嗎?項羽:我想死的體面一點
    詞人李清照對項羽自刎烏江大呼惋惜,為此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自刎烏江,抒寫了一段氣壯山河的故事,至此項羽走上了神壇。除了自刎,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了嗎?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千古江山錄 || 簡論項羽》
    在我們固有的成王敗寇觀念中,項羽作為爭霸戰爭中的失敗者,註定會淪為歷史的負面角色,司馬遷卻寫出了一部特殊的《項羽本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題記背後,是水浪翻湧的烏江。面前,是來勢洶洶如黑雲壓城一般的漢軍。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劉邦PK項羽,劇情我們大體都知道。但楊照首先提供了非常不一樣的視角:即要把《項羽本紀》跟《劉邦本紀》對照來讀,並要參照《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等篇章,藉此,讓我們可以體會,同樣的事件,不同當事人的心態、行為模式,還有司馬遷背後的深意。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劉邦影視形象以上記載源於《史記·項羽本紀》,也就是說,項羽人死之後,他的族人均未遭受劉邦的打擊報復,反而是善待他們,而且有四人除了被封侯之外,還分封了土地,並被賜姓劉氏,這在古代全是很高級別的待遇了。為了更好的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除了厚待項氏家族之外,他還將死在他手裡的項羽風光大葬,他先將項羽以魯公之禮大葬,隨後親自在項羽的陵墓面前哭喪了一段。
  • 看了下《史記·高祖本紀》
    看完《高祖本紀》,覺得劉邦人格中的瑕瑜互見讓人很難說好與不好。從大的層面來說,作為一種史的記錄,大抵會力求客觀。只是突然想到,人和人之間其實是有能量場的。故而會有看其文聽其事而想知其人睹其容系列。然而,儘管隔了幾代,未真正見過劉邦,司馬遷大抵也是不喜歡他的。所以即使記錄中劉邦其實也有可取之處,客觀冰冷的文字間,也略可見其對劉邦的好感度一直沒有實現逆襲。
  • 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不敢應戰用8字回懟,如今成讀書人的口頭禪
    我們時常說「歷史是成功者書寫的」,意思就是歷史只會把成功者塑造出一副偉光正的形象,然後把什麼黑鍋都丟給失敗者。但是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歷史書寫者都是這樣的,就像司馬遷寫《史記》,成功的劉邦被他寫成了地痞、無賴、小人,失敗的項羽卻被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大英雄。
  • 古文閱讀-項羽本紀贊(司馬遷)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楚漢爭霸後期,劉邦和項羽大戰已經進入尾聲,劉邦實力越來越強,項羽個人武力雖然強盛,但是局勢處於被動狀態。而這個時候項羽自己做了一生中最為不齒的事情,劉邦父母在一次戰爭中落到了項羽手裡,於是拿下劉邦的父母來要挾他,讓劉邦投降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