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籍,字羽,下相人,其祖世代為楚將。項羽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英勇驍戰,戰功卓著,號為西楚霸王,後在楚漢之爭中失敗,自刎烏江,時年三十二歲。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飽蘸筆墨描繪了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生動刻畫了項羽驍勇豪邁、叱吒風雲的英武形象,譜寫了一曲失敗者的讚歌,使項羽成為永遠活在後世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司馬遷打破「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的《史記》體例,把項羽納入「本紀」記述,使其享有「天子」的崇高殊榮,這在《史記》中是絕無僅有的。太史公還在「論贊」中進一步表明:「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充分肯定了項羽在秦末漢初過渡階段,實際支配當時政局、代表當時政權的歷史地位與重要作用。
司馬遷通過巨鹿、彭城、垓下三個戰爭場面,盡情地描寫了項羽驍勇善戰、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在巨鹿之戰中,十餘路諸侯軍趕往救巨鹿,但面對秦國大軍,卻駐紮不敢前,作壁上觀。項羽殺宋義,奪兵權,盡率楚兵渡河,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楚兵呼聲動天,無不以一當十,九戰而大破秦軍,殺蘇角,擄王離。破秦軍後,項羽召見各路諸侯將領,諸侯將領「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凸顯出項羽形象的英武高大。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率三萬精兵大敗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追得劉邦如喪家之犬一路逃竄,進一步襯託出項羽驍勇善戰的英姿。在垓下之圍的最後時刻,項羽身邊僅剩二十八名騎兵,身陷數千漢軍重重包圍。但項羽臨危不懼,從容與部下相約:潰圍、斬將、刈旗,三勝敵人。司馬遷如此寫道:「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闢易數裡。」項羽縱馬衝出萬千敵軍包圍,嚇倒漢軍一片,斬敵將如探囊取物,瞋目一叱,漢將與戰馬同時退避數裡,是何等的氣概!把一位驍勇善戰的英雄寫得躍然紙上。
司馬遷在描寫殺宋義、奪兵權這一事件中,充分彰顯了項羽堅毅果敢、才智過人的英雄特質。在反秦戰爭初期,楚懷王熊心令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行至安陽,宋義駐軍四十六日不進,項羽多次建議渡河擊秦軍以救趙,宋義置之不理。其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宋義卻借送子宋襄相齊之際,於無鹽飲酒高會,項羽憤而將宋義斬於軍帳之中,奪取上將軍之印。殺宋義之前,項羽向受凍挨餓的士兵宣布了宋義畏懼不前,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不恤士卒而徇其私情等罪狀,為自己斬殺宋義製造了輿論;殺宋義之後,項羽立即出令軍中:「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矯王命,出軍令,使殺宋義、奪兵權變得合法合理,盡顯項羽的機智、堅毅與果斷。
項羽的英雄形象還體現在他那光明磊落、英武豪邁的氣度上。項羽為人光明磊落,敢作敢為,他對義帝楚懷王熊心「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的約定不服,就坦蕩直說:「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史記·高祖本紀》)他後來廢除義帝,也是明裡來明裡去,不搞陰謀,不玩弄權術。在鴻門宴上,樊噲持劍擁盾撞入軍門,瞋目直視項羽,項羽不但不怪,反而贊其「壯士」。後來樊噲犯顏指責,項羽非但不惱,反而賜卮酒賜彘腿又賜座,更顯出項羽豪爽磊落的英雄本色。項羽攻下外黃,本想悉數坑殺城中十五歲以上男子,外黃令舍人十三歲的兒子前往勸說,項羽見他說得有理,且欣賞孩子的膽略與勇氣,就赦免了那些將要被坑殺的人,顯示了項羽豪爽坦蕩的胸襟。
在垓下之圍中,司馬遷通過軍帳別虞姬、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三個情節的描述,體現了項羽的仁心率真與重情重義,使這一英雄形象更具血肉豐滿。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兵少食盡,漢軍圍困數重,項羽與虞姬相聚帳中,忼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成為英雄的千古絕唱,體現了項羽對虞姬的用情之深。項羽拼死殺出重圍,與他的勇士退到烏江邊,在那裡等候多時的烏江亭長力勸項羽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八千江東弟子隨他出徵,如今無一人生還,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為報答亭長的情義,項羽把自己的烏騅寶馬贈送給他,自己與騎兵全部下馬,持短兵與漢軍接戰。項羽殺敵數百人,自己也身披十餘創。回頭看到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羽說「若非吾故人乎?」「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項羽說完,自刎而死。讀史至此,項羽率真、重情、重義的英雄形象就活靈活現地浮現在讀者眼前,以至於對他的自刎而死,我們也感覺不到英雄末路的悽慘,有的只是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概與悲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李清照所稱頌的,正是項羽的這種英雄氣節與精神。
司馬遷滿懷激情地描寫項羽,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失敗者的讚歌,但對項羽的評價仍然做到了採善貶惡。在司馬遷的筆下,我們也看到了項羽剛愎自用、殘酷暴虐、生性多疑以及婦人之仁等方面的性格缺陷。坑殺降卒,屠鹹陽城,斬殺子嬰,火燒秦宮,充分暴露了項羽的兇殘暴虐,也使他喪失了民心;滿足於西楚霸王,不能舉賢任能,以為憑一己之力可以統治天下,以至於在楚漢之爭中,自己忙得像個救火隊長,東徵西伐,疲於奔命,顯示了他的剛愎自用;他生性多疑,表現在用人上,「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工不能用」(《史記·陳丞相世家》),他「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史記·高祖本紀》),因此他的重要部將如韓信、陳平、黥布等因得不到重用,先後背楚投漢成了自己的強敵,好不容易用了一個「亞父」範增,也懷疑他的忠誠,任他離去,以至於最後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婦人之仁,首先體現在優柔寡斷上,在鴻門宴上,範增數次示意他擊殺劉邦,項羽卻舉棋不定,結果讓劉邦得以逃脫,在彭城之戰中,打得劉邦如喪家之犬,他卻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殲滅劉邦,而是割鴻溝議和,中分天下,兩次的錯失良機,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禍患。他的婦人之仁,還體現在死要面子上,在滅秦之後,就收秦之貨寶美女急欲東歸故裡,有人對他說建都關中才可以成就霸業,他卻說:「富貴不歸故裡,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以至於被人取笑為「楚人沐猴而冠」。他本可以東渡烏江,重整旗鼓,東山再起,與劉邦再決雌雄,可他卻以「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選擇自刎而死。正因為有這些性格上的缺陷,所以註定了項羽以失敗告終,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有批註曰:「項王非政治家。」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確實,項羽在戰場上縱馬揮刀,驍勇善戰,是一位軍事巨人,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但在爾虞我詐的鬥爭中,他缺乏謀略,不會玩弄權術,是一位政治侏儒,是一位被政敵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狗熊。不過,這才是真正的項羽,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項羽,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否則,就不成其為項羽,也就不可能成為永遠活在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讀史札記之十二,記於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