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固有的成王敗寇觀念中,項羽作為爭霸戰爭中的失敗者,註定會淪為歷史的負面角色,司馬遷卻寫出了一部特殊的《項羽本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題記
背後,是水浪翻湧的烏江。面前,是來勢洶洶如黑雲壓城一般的漢軍。這個叱吒風雲長達十幾年的西楚霸王,此刻,面對著亭長的勸阻,思緒萬千。
少年讀書時「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本紀》)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愛學習、叛逆、未來毫無希望的少年,誰又曾想他心有大志。有哪家少年郎不是在長輩的高壓下每天詩詞歌賦,又有幾家少年郎敢說敢做,言出必行。項羽在年幼之時主動去學習兵法,這就足以看出展現其出超乎常人的性格了,幼時讀書廣泛了解,積累的知識,成為其日後徵戰四方,成就霸業的因素之一。
青年立志時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項羽本紀》)項羽說出這句「取而代也」時,項梁趕快捂住他的嘴巴。依秦律這種話足以讓項羽被殺頭連誅九族了。只此一語,就表現出了這個楚地男兒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公元209年,隨著吳廣陳勝在大澤鄉揮竿而起,項羽隨叔父刺殺太守殷響應起義。在第一次戰爭中,項羽就展示了他無雙的武藝,獨自一人殺敵數百。自此 ,這一二十四歲的男兒帶領八千吳中青年走上了反秦的道路,開啟了他最光輝的時代。但與此同時,他虐殺,暴躁的性格也逐漸顯現出來,成為了他未來帝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臨江自刎時
思緒拉回當下,昨夜,楚歌起,帳外,在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的楚軍中,那一聲聲無句不哀無字不慘的楚歌使背井離鄉,徵戰多年的楚軍無不思念起久別的親人。一聲聲熟悉溫暖的家鄉話與冷酷無情的戰爭形成了強烈對比。殘敗的楚軍一時間鬥志全無,趁著夜色,一個個陸續逃散。帳內,楚霸王夜不能寐,面對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和伴他馳騁疆場的駿馬,他不禁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在哽咽中起舞吟道: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他最寵愛的虞姬已死,他的屬下潰不成軍,他這近十年以來的一切都如浮雲消散!
似夢非夢,幼年時不好讀書,偷懶時的閒適;青年時期立志取秦王而代之,徵戰沙場的勇氣與堅韌;如今,佳人已逝,八千江東兄弟戰死,背叛自己的下屬爭相搶奪自己項上人頭來換萬戶侯的悲哀、氣憤與不甘。
想當年,劉邦接受了秦兵的投降,他坑殺二十萬秦兵,盡失民心;劉邦留下的子嬰被項羽手刃,燒盡阿房宮,被天下人唾棄;鴻門宴上因婦人之仁放虎歸山,而劉邦卻迅速斬除了一切潛在威脅。冷血無情,暴虐嗜殺,愚昧無知,剛愎自用,不懂安撫民心、從長計議、鼠目寸光。只因他一心報仇,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
在《自我與現實之斷裂》中有提到:項羽任情任性地活著,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情感生存,理想總歸要與現實達成一致。項羽高尚的人性美與醜陋的黑暗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不會為了骯髒的政治角逐而放棄自己的信仰。最終項羽敗在了他過於理想化的審美生存方式上,他按照理想中的俠士、英雄、君子的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輕易地掉進了「小人」設置的陷阱裡。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以不完美性情作為基礎的審美生存必然會出現帶有缺陷的人生,當這個人影響力較大時,他也有可能因自己的不足而殃及他人。可謂美與不足相得益彰。他高尚的性情致使其做出種種令人感動的事情,然而性情中的不足也一再蒙蔽了他的雙眼。做出種種錯誤的決策致其失敗。項羽的一生可以說是他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醜的相互較量和交融。當人性中美善佔據上風時,他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君子,散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也因此,最終登上皇位的是活在了現實中的劉邦 ,而項羽,最終也成可歌可泣一代英雄。
往事縈繞心頭。終,於而立之年一劍自刎。
可嘆,一代英雄就此沉睡於烏江,任其鮮血融入這滾滾烏江之中。
參考文獻:
1《項羽本紀》
2《自我與現實之斷裂》--論項羽英雄悲劇性及其楚文化意蘊 吳昌林 陸海銀 唐季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