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2021-01-07 瀟湘晨報數字報
《大醫至簡》帶你讀懂《傷寒論》

2017年3月13日

    本報長沙訊 3月11日至12日,中醫研究者劉希彥帶著他的新作《大醫至簡》,做客長沙十翼書院。

    劉希彥並非醫學專科出身,「我大學專業是古典文學,畢業後從事文藝創作,但因身體不好,求醫不得,就萌生自己學醫的念頭。」劉希彥告訴記者,隨著接觸的醫術增多,他發現目前解讀《傷寒論》一般都採取漫談或概述方式。在他看來,這種解讀大多不能觸及《傷寒論》的創作語境和醫學主張,這也促使他開始自己解讀《傷寒論》。

    這本由中南傳媒旗下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以嚴謹專業的態度,本著尊重原著的立場,逐條逐句解讀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記者徐海瑞

相關焦點

  • 九個問題,劉渡舟帶你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怎樣掌握五瀉心湯證治要領;「煩躁」和「躁煩」有何不同等問題,大家知道答案麼?劉渡舟教授答《傷寒論》有關問題問:《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答:《傷寒論》中方名有四種由來:(一)以主藥命名。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芍藥甘草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等。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上卷敘述病證,自傷風、傷寒、中暑、中溼、至食復、勞復共44則;下卷則載所用64方,其中仲景方約佔半數。本書卷上有傳染一則,以示傷寒與疫癘的區別;在治法上用雙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補充仲景治法之未備。本書或認為出於託名,非劉氏原著。後編入《醫統正脈》中。現存明清刻本,1949年後出排印本。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很多 的學生就是這樣學成的傷寒論。2到3天就變成一個傷寒論高手。很是讓人瞠目結舌。你看現在的很多的機構也是這樣。比如育嬰,減肥,美容。也許是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這類的機構在培訓時加入了很多的營銷理念在裡面。這樣出來的中醫能好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少數人掌握。中醫要有悟性,是時間的沉澱。三兩天就會了,除非你是天才。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在實際應用起來,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即使你一點也不懂醫,沒有一點醫學基礎。也完全可以用起來。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通過讀張仲景自己寫的《傷寒雜病論》序言可知在張仲景的時代。
  • 流感下的名醫方有執,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憤而為醫研究傷寒論
    學術內容首倡錯簡,調整篇目,重修條文方有執認為王叔和編輯的《傷寒論》已有諸多修改之處,成無己所注的《傷寒論》,有較多竄亂之處,對後世醫家學習《傷寒論》造成誤導,所以花費二十年的心血,推求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意。首次提出《傷寒論》錯簡之說。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根據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所言:張仲景就是論廣了《湯液經法》,而王叔和則是撰次了「仲景遺論」;至南北朝時,梁·阮孝緒在《七錄》中稱王叔和撰次的「仲景遺論」為:《王叔和·張仲景辨傷寒》;同朝代的陶弘景在《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中,不僅記載了西漢《湯液經法》的二旦、四神大小等湯,而且還稱張仲景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可見,張仲景的「論廣《湯液》」,經王叔和撰次後,已頹變為一本專治傷寒的《傷寒論》了。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當時醫家張山雷、劉瑞?等為之序。該書分為三卷,共佚文一百六十五條,訂誤七十九條,佚方八十有方,較湘本97方少9方,實際就是湘本的摘錄,除備載佚文佚方外,主要是藉以訂正宋本傷寒條文之誤。此時劉仲邁方詮次師傳,撰《傷寒雜病論義疏》一書,於《傷寒汲古》問世之後一年,1933年刊布。周氏認為「傷寒原本,在叔和時已經散佚,林億校本非仲景之原書,人莫不知之。
  • 幫你學傷寒:傷寒論難字生僻字全解!
    [261條]「傷寒身發黃,梔子~皮湯主之」(~皮,即黃柏)。暴 bào 音抱。①突然。[287條]「自下利,脈~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②急躁、忿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象雷,逆氣象陽。」③又猛又急。《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注下迫,皆屬於熱。」④同爆(音pù)。曬的意思。柸 bēi 音杯。漢代耳狀部分的量具。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明趙清常所刻《傷寒論》有二: 一單論本,為林億等校定者;一論注本,即成無己所注者。 一 單論本方下時有叔和按語。(大字者,叔和按語也;夾注者,林億校語也。)而成注本多刪之。如云: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者,凡得四條。
  • 《傷寒論》辯脈法
    《傷寒論》傷寒論序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進來看傷寒溫病治法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救陰七法
    用知母者,取其涼潤滋陰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熱,更可防陽明熱久者之耗真陰……」張氏善治傷寒之學,對石膏研究至深,用白虎獨具卓識,值得效法。再進而言之,論中用白虎及其加人參的目的,均在於保存津液以救陰。因為大汗大渴脈洪大之症,為熱邪充斥,勢必傷及陰津,故加人參以益氣救陰。同時,後世從熱盛傷血的病機著眼,以白虎為基礎,加人涼血清熱的犀角、玄參,改名為化斑湯,突出其清熱涼血化斑的作用,是有臨床意義的。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所以,以此來看,200年前的嘉慶庚辰年(1820)正式《傷寒論淺注》終稿完成的時候。    《傷寒論淺注》一書共6卷,遵從錢塘二張「張志聰、張錫駒」所分章節,專注六經諸篇,至勞復止,共有397節,陳修園認為此節為法,而成397法。陳修園認為平脈辨脈、傷寒例、諸可諸不可等篇為王叔和所加,故刪去不論,而對痙溼暍篇,認為是《金匱要略》原文,則予以保留。
  • 外臺本傷寒論 中
    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方。茯苓(三兩) 白芍藥(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朮(三兩) 生薑(三兩,去皮)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自利者,去茯苓。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六經可以單獨發病;也可以兩經或者三經合病(同時發病);六經中某經病通過過經、傳經涉及他經為病,則或為並病,或轉屬他經為病;三陰經病可不通過三陽經傳變而為直中,「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可見,對六經為病的種種類型,《傷寒論》是通過以症狀為依據來辨證的。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187),此為太陰轉屬陽明。
  • 【連載】《傷寒論》解讀38-39條
    (38)本條是傷寒表實,邪盛正氣抗邪有力,陽熱鬱於表的證治。開頭言「太陽中風」,為何說是傷寒表實證?成無己謂:「中風見寒脈。」不少注家謂「風寒俱感」,而且與傷寒、中風並列。也有注家認為,中風是傷寒的互詞,本條是傷寒不是中風。其實我看整個條文,太陽中風之後,都是傷寒脈證,只能從中風是傷寒的互詞說。可是再看後文「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 馮老談《傷寒論》147條「胸脅滿微結」
    《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