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救陰七法

2021-02-22 醫貫

1 清熱救陰

凡外感熱病,邪熱入裡化燥,勢必傷陰。如原書說:「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說:「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前者因表邪人裡,化熱傷津,熱邪充斥,病勢亢盛,故而出現「四大證」,後者熱邪內伏,熱深厥深,即所謂「熱厥證」。二者熱邪有內外之別,而其熱盛化燥,劫灼津液,則是一致的。所以,均可用白虎湯重劑以撤其熱,保存津液。張錫純說:「方中重用石膏為主藥,取其辛涼之性,質重氣輕,不但長於清熱,且善排擠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達出也。用知母者,取其涼潤滋陰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熱,更可防陽明熱久者之耗真陰……」張氏善治傷寒之學,對石膏研究至深,用白虎獨具卓識,值得效法。再進而言之,論中用白虎及其加人參的目的,均在於保存津液以救陰。因為大汗大渴脈洪大之症,為熱邪充斥,勢必傷及陰津,故加人參以益氣救陰。同時,後世從熱盛傷血的病機著眼,以白虎為基礎,加人涼血清熱的犀角、玄參,改名為化斑湯,突出其清熱涼血化斑的作用,是有臨床意義的。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贏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筆者體會,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熱病後期胃陰不足,仍嫌其過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葉,似更貼切。

2 瀉熱存陰

傷寒邪熱人裡,病傳陽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洩,胃中燥熱,大便必硬。此乃陽明化熱成實,病機中心在胃腸,病變的因果關係是,熱邪內聚胃腸,氣機阻滯不利,致成裡熱實證。所以,原書說「……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論中承氣湯的臨床特徵,約之為:潮熱、譫語,手足汗出,腹脹滿痛,不大便等症。即前人所謂「痞滿燥實堅」的意思。故應攻下逐實,以存胃陰。用承氣者,以大黃、芒硝瀉熱,以厚樸、枳實行氣,瀉熱行氣並用,使之達到清熱順氣,瀉熱以存陰的目的。但必須明了,陽明有急下三證,其症雖只提「目不了了,睛不和」,以及「發熱汗出多」等,其所述之症,似乎可下的腹徵不足。然而,這些需急下的表象,正是熱盛於內,熱極陰傷至甚的特徵,非急下釜底抽薪,不能制其燎原之勢。故尤在涇強調:「……治之者,如救鬥然,遲則正被傷矣。」所謂正被傷,即指陰液耗竭的意思。如不急於攻逐胃腸之實,勢必損傷胃陰,故陽明三急下法,旨在救護胃陰。還必須指出,論中攻下逐熱大法,無疑是對胃腸實熱結聚之腑實證,可以取得急下存陰之功。但若嚴格地分析,此法只能撤胃中之熱,尚不足滋胃中之陰,故溫病家合攻下與滋陰法同用,如增液承氣等既清熱又滋陰,兩者配合,相得益彰,實在是發傷寒之未備,值得借鑑。

3 潤燥養陰

陽明有胃強脾弱的脾約證。因為弱者受強者之約束,氣餒不用,脾失轉輸,不能布津,但輸膀胱,所以小便數,大便硬。程郊倩說:「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當先自幹槁,何能以餘陰蔭及腸胃,所以胃火盛而腸枯,大腸堅而糞粒小,麻仁丸寬腸潤燥,以軟其堅,欲使脾陰從內轉耳。」程氏指出本證是脾陰不足,胃火燥盛。因其津傷有熱,所以採用麻子仁丸潤腸滋陰通便。此外,論中尚有少陰咽痛證,亦屬陰虛津耗,虛熱內擾,故以豬膚湯清虛熱,止咽痛,使之潤燥以滋陰。

4 降火滋陰

少陰有陰虛陽亢,心煩不得臥的黃連阿膠湯證。本證是少陰熱化證,推究其病機,關係到手足少陰的心與腎。腎屬水,心屬火,水不升,火不降,心腎不交,所以不能安寐,故心中煩、不得臥。不過,心煩與不寐,又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因為心煩而影響睡眠不能安臥,因為不能安寐而使心煩益甚。故欲求其安寐,必先除煩,而除煩又務在滋腎陰制心火,黃連阿膠湯方是清熱滋陰並行,確為交通心腎之良方。但應指出,本方與梔子豉湯主治相同,其鑑別要點是:前者為陰虛陽亢,其舌質必紅絳,且或乾燥乏津,並無熱擾胸膈的見症;後者為熱擾胸膈,其舌苔多見黃苔,並有心中懊憹、心中窒、心下結痛等症。所以,後者宣清鬱熱,前者降火滋陰,不能不辨。

5 利水育陰

陽明病篇有「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的陰虛有熱、水氣不利之症。這裡的發熱、渴欲飲水,與白虎加人參湯證的機理似雷同,其辨證鑑別之處,在於小便利與不利。小便通利而煩渴大汗,屬熱灼津傷,應以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小便不利而無大汗出,是陰虛有熱而水氣不利,故以豬苓湯清熱利水滋陰。同時,論中指出「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的禁例,學習時應從這一禁例中得到啟示,豬苓湯的主要作用是利小便,旨在清洩下焦溼熱,育陰潤燥。所以,臨床上凡下焦溼熱,要使之利水而不傷陰,豬苓湯法是最為恰當的。

6 柔肝復陰

論中以酸甘配伍而達到柔肝復陰的目的。其代表方是芍藥甘草湯。芍藥酸苦,甘草甘平,酸甘既能化陰,又能養血,是柔肝復陰之首方。吳遵程說:「芍藥甘草湯,甘酸合用,專治榮中之虛熱,其陰虛相乘,至夜發熱,血虛筋攣,頭面赤熱者之神方。」的確如是,本方在論中記載甚詳,臨床運用亦廣。原書中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並治腹中不和而痛等症,皆取其酸甘合化,柔肝緩急。由於本方長於滋養陰血,和營止痛,作用專一,所以,用其主治腳攣急,是因為肝主之筋,營陰不足,不能濡養筋脈所致,故以酸甘配合,柔肝以復陰。

7 通陽補陰

論中通陽補陰即是復脈法,見於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證,用炙甘草湯主治。臨床上結代脈並見,則多屬於陰血大虛,真氣不續的現象。而結代脈又與心動悸同時並見,是為氣血虛弱、陰陽不足之證,故應通陽補陰,以炙甘草湯滋補陰血,通陽補氣而復脈。呂搽村說:方中「以炙甘草,坐鎮中州;而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參、阿膠之屬,一派甘寒之藥,滋陰復液;但陰無陽則不能化氣,故復以桂枝、生薑,宣陽化陰;更以清酒通經隧,則脈復而悸自安。」本方養陰復脈,貴在滋陰補血之中,寓有宣通陽氣。但認真深究,從炙甘草湯的功用主治來推論,實際是論中唯一的補陰大法。後世溫病學家以本方化裁的加減復脈湯、大定風珠方等,使之發揮其救陰之所長,既取法於傷寒而又高於傷寒。

 

REF:陳瑞春.略談《傷寒論》的救陰法[J].中醫雜誌,1982(11):59-61.

整理丨蔓

圖片丨菟絲子

校對丨Lily



相關焦點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明趙清常所刻《傷寒論》有二: 一單論本,為林億等校定者;一論注本,即成無己所注者。 一 單論本方下時有叔和按語。(大字者,叔和按語也;夾注者,林億校語也。)而成注本多刪之。如云: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者,凡得四條。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
    傷寒論條文順序重要嗎?遇秋認為,不重要,起碼沒有想像中重要。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1— 背原文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在實際應用起來,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即使你一點也不懂醫,沒有一點醫學基礎。也完全可以用起來。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通過讀張仲景自己寫的《傷寒雜病論》序言可知在張仲景的時代。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論》不僅重視相關症狀的定量對比,而且還指出了同一症狀在病變中量的變化所具有的辨證意義。「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可見對應其腹痛之時作與持續,程度之輕與重,辨證則有脾虛與胃實之別。臨床上某些症狀常有關聯,但病機不同,故《傷寒論》重視相關症狀辨證。如煩與躁。
  • 外臺本傷寒論 中
    此張仲景《傷寒論》方。)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咽喉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方。半夏(洗) 甘草(炙) 桂心上三味等分,各搗篩畢,更合搗之,以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水一升,煮七沸,納散兩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細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之。忌羊肉、生蔥、海藻、菘菜、餳。(《千金翼》同。出第六卷中。)
  •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
    讀《傷寒九十論》有感雖在本科時就買了許叔微醫學全集,不過一直都找到時間去看,前段時間看葉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時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要看《傷寒論淺注》這本書,可以先從跋文看起,可惜現代通行的《傷寒論淺注》點校本多把這些跋文刪去了,今試摘錄一二,以示諸君。陳修園的門人其弟賓有、其侄道著共同撰寫的跋文列於諸跋之首,言學習傷寒有五難:不講文法為一難,不求章法為二難,不考字法為三難,不審方法為四難,不標讀法為五難,並特別強調了《傷寒論》「漢文古奧,每於虛字處見精神」。
  • 【連載】《傷寒論》解讀——7-10條
    今天繼續來逐條解讀《傷寒論》,小編也不知道能連載多長時間,希望能善始善終吧。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古代艾灸故事系列二十一——《傷寒論》
    他喜好仲景方書,因感於《傷寒論》已有殘缺,於是深入研究《素問》《難經》《千金方》《外臺秘要》等書的論述,及朱肱、龐安時、常器之等諸家的學說,於淳熙八年(1181)撰成《傷寒補亡論》20卷。這位被郭雍診為傷寒的壯年患者聽了關於自己病情的一番解說後,覺得還是兄弟說得明白清楚,就接受了他的治療。
  • 幫你學傷寒:傷寒論難字生僻字全解!
    《傷寒論·原序》「乃勤求古訓,~採眾方。」擘 bò 音撥。又讀 bāi 音掰。①剖開,分開。[12條]「桂枝湯方……大棗十二枚~。」②大姆指。辨 bian 音便。①辨別、分析、分別。《傷寒論》「~太陽病脈證並治上」。②bàn 音辦。治理、辦理。這個意義寫作「辦」,現簡化為「辦」。③通辯,辯論。《難經·五十九難》「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智也。」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以此來看,《傷寒論》亦本無朱雀湯,而是指代桂枝湯類群方。 二、缺朱雀湯說 1、黃連阿膠湯說陶弘景:「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宗奉之。」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現在所看到的各種宋本《傷寒論》,其實多是明·趙開美本的校本或再校本;與金·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對比,只是個別字辭不同,因此基本上都能反映宋版《傷寒論》的原貌。荊南節度使高繼衝,將家藏的《傷寒論》編錄進上,最初被收載於《太平聖惠方》中;治平二年,校正醫書局林億輩以高繼衝本為基礎校修《傷寒論》;治平三年,又校修了《傷寒論》的表裡本《金匱玉函經》。
  • 中風兼傷寒論
    其父張石頑在張氏醫通提出了「傷寒以攻邪為先,雜病以調養為務」乃世俗之見的見解,本書(《傷寒兼證析義》)則深刻的詮釋了這一點。本書雖名「傷寒兼證」,實則屬於雜病範疇。與張飛疇同時代的柯韻柏石破天驚的提出了「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張飛疇則把這件事情細化,使其不僅僅是口號。張飛疇從臨床出發,將臨床常見的雜病從證理法方藥一以貫之,此書實是難得的臨床佳作。